看病记
看病记
冬季的气候总是这般寒冷干燥,流感又一次席卷了整个小城。上小学的儿子也没能幸免,感冒发烧已经持续五天了。每天我都陪着他去门诊处打点滴,打完点滴就高烧退却,人也活蹦乱跳起来。可是一到晚上病情就又卷土重来,小脸通红,浑身滚烫,胸闷气喘。看着儿子这副备受煎熬的样子,我感到五脏六腑都被揪得钻心地疼痛!想想明明就是小小的流感,天天输两大瓶子五个多钟头的药液,这样反反复复地折腾来折腾去,怎么就总是毫无起色?这些黑心的庸医就知道不停地打点滴,也不管病人的病情如何,真是丧尽天良!看着被疾病折磨得低头耷拉脑的儿子,我们真是心急如焚,但又束手无策。忽然,老公眼睛一亮:“哎,要不咱回老家去找王医生吧!”
王医生,是我们邻村十里八乡都闻名的一名乡村医生。今年大概有五十多岁了,平时给人看病总是以吃药为主,极少打针,更不输液。自从来到城里,有个头疼脑热就很少再回老家找他看病。这次经老公一提醒,我忽然又想起他来。
于是我们驱车来到乡下,到王医生的诊所已是将近中午了。还是那三间普通的平房,还是门口停放在两边的大大小小的车辆。走进院子,院里站着许多人,有抱着孩子的大人,也有被人搀扶着的老者,都是一些等着看病的人们。院子正中有一个小小的荷花池,池子旁边的一个木牌上写着:“游鱼戏莲”。若在夏日,池中的那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娇艳无尘。北屋正中间悬挂着一块木牌“济民堂”。窗外竹影婆娑,几竿翠竹挺立其中,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苏东坡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踏进屋里,便是一个宽敞的客厅,如果不是客厅西面的那间药房和排队等候看病的人们,你真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屋中翰墨飘香,书画满堂。客厅的正中央悬挂着一幅较大山水画。一轮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照耀着苍茫大地上的锦绣山河。画的右上方题有的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龙飞凤舞,笔力苍劲,与山水画相得益彰。末尾署名“乐人书”。其他地方也很合适宜地挂着大大小小的书画,有牡丹图、《陋室铭》、芙蓉图、青松画……据说这些墨宝,都是王医生自己所作,“乐人”大概就是他给自己起的别号吧!如果不是堂屋东面坐在桌子后面给病人把脉的王医生,和眼前等着看病的人们,我还真以为自己走进了一个书画长廊里。
我们赶紧排队等候。屋内放着许多椅子供病人休息,紧挨着窗户的地方还有一张单人床,一些人坐在床沿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斜躺在床上,闭着双眼,似乎是睡着了。王医生正在给一位老人把脉。他两眼微咪,半睁半闭,麦茬一样的短短的头发下面,微胖的脸上神态安详,一副静心打坐的样子。过了一会儿,他把完脉,睁开双眼对那位老者说:“老人家,您呀,没有什么大碍,就是冬季干燥,天气多变,人上了年纪,适应性较差些,引起肠胃不和,阴阳失调,您放心,我给你开一副药调养一下就没事了。”
他边说边写,话音落下也就开完药方。老人拿着药方,疑疑惑惑地问:“一副药就好了?”
“是呀,吃一副药就能好。”王医生肯定冲他地点点头。老人不再怀疑,拿着药方抓药去了。
这时轮到一个小媳妇,大概是他们本村的。她对王医生说:“大伯,我呀,牙疼,您多给我拿几天的药吧!”
“拿几天的?三天能好的病难不成我给你拿个十天半月的?你这孩子,三天的药就好了,”看到那个小媳妇刚想说话,他打断她,“拿药去吧,好不了再拿。这是吃药,你以为这是吃饭呢?”
那个小媳妇仿佛领了圣旨一般,乐滋滋地到客厅西边的药房拿药去了。这时,一位年轻的妈妈把一个裹在襁褓中的婴儿递了过去,焦急地说:“王医生,你快给我们这小孩看看吧,都两天没有拉屎了。”
王医生解开包裹在孩子身上的被子,孩子正睡得又香又甜,小脸红扑扑的,非常可爱。王医生用手在孩子的肚皮上来回按了按,又摸摸他的额头和小手,笑了,“没事,小孩子嘛,两天不拉屎很正常,还有三四天不拉的呢,这么点的孩子吃什么药,家去好好照管就行了。”
“真的没事?”做妈妈的一脸疑惑。
“我还能骗你?”王医生依然和蔼地笑着,“才两三个月的孩子能有什么病?放心吧,没事的。”
年轻的妈妈这才放心地抱起孩子走了。
我们排队等候了大约半个钟头,好不容易才轮到,儿子把胳膊伸出去,他半闭着双眼把完脉,睁开眼问:“几天了?”
“五天了。白天输液的时候好好的,晚上就高烧不退,还头疼。”不等儿子回答,我就抢着替他说了。
“没事,就是普通流感。感冒一般要七天才会好,再有两天准好。”说着,他一边开药方一边说,“这样吧,吃一副中药就没事了。”说着,他把药方递给我们,示意我们去抓药。
“刘医生,您看,我们大老远的来了,您多给我们拿两副药怎么样?也省得我们来来回回的折腾。”我说。
“不用,”他毫不犹豫地一口否定,“一副药就好了,不用多吃。记住每天熬一料,熬三天,熬完以后隔一会儿就喝点儿,不要一次喝完,这样喝三天就行了。”
正在这时,旁边床上那位老太太坐直了身子,两只手揉揉昏花的老眼,睁大眼睛望望等着看病的一群人,慢腾腾地说:“咋还这么多人呢?我早就来了,看人挺多,就寻思睡一觉不就人少了吗?咋睡一觉人还这么多呢?”说着,她慢慢地挪下床,颤颤巍巍地边走边说,“我看我还是先回家吃饭吧,吃晚饭再接着看,反正有的是功夫……”
“大娘,您老慢走啊!”王医生招呼着。
“要不,先让老人家看了,省的下午再来。”人群中有人说。
“没关系,人老了上岁数了,哪能没个头疼脑热的,”人群中有人答话,“她呀其实没病,就是天天想让王医生给把把脉,听王医生说一句,您没事,就放心了。”人们听了都哈哈大笑。
抓完药回到家里就给儿子煎熬,真像他说的那样,晚上居然没有再发烧,更没有头疼。第二天儿子的病就去了一半,第三天居然好了!这令我们都很高兴,儿子也高兴地说:“妈妈,要知道这样,还不如早一点回老家看病,也省得受那么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