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萨郎宝》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萨郎宝》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10 01:4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萨郎宝》的读后感大全

  《萨郎宝》是一本由[法] 居斯塔夫·福楼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萨郎宝》精选点评:

  ●福楼拜的野心很大,这本书应该想当做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来写的,萨郎宝可以对应海伦,而且我个人觉得也很成功,只是历史地位不如伊利亚特,而且这段战争也不如特洛伊战争那样伟大。虽然看起来依然很费劲,很拗口,但细节描写真的太强大了,足以说明描写战争场面的宏大跟人数真没什么关系。几场战役的阵型变化,战象的冲锋,被困在山谷里的人吃人,虐杀俘虏,把孩子献祭给太阳神等等残酷野蛮的场面描写的巨细无靡,画面感非常强,信仰月亮神的祭祀这个角色很有意思,知识渊博,净身信仰月亮神,隐晦的对萨郎宝有欲望,恨自己是个阉人,忽悠萨郎宝偷hu披纱,萨郎宝偷回之后还被他嘲讽咒骂,最后抛弃月神改信太阳神,这算什么玩意。 还有萨郎宝和马道之间的那种不可言喻的感情,大概也算野蛮人之间懵懂的爱情吧。 谁能想到,这样一本关于战争史诗的小说

  ●描述上和包法利夫人差别还蛮大的也 有点特别

  ●福楼拜擅长用细节让整个故事变得生动。

  ●穷奢极欲,人类的贪婪,群体气氛渲染下的疯狂的残酷,在一切让人窒息的地狱般的场景下,作者对于爱情的执着信念成为人性唯一的闪光点钱,又让人回忆到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

  ●福楼拜在这部作品中尽显大家风范,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细节描写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选择的题材和写作风格如同荷马的史诗一般。唯一的问题是很难看下去.....读得实在太累。

  ●这正是福楼拜所期许的“靠文笔的内在力量支撑,犹如没有支撑物的地球悬在空中”的书,用想象和文字创造了一个奔涌流动着的中古异域世界。阅读过程中,时而嫌他铺陈繁复,时而叹他精准劲道,他写“力的浪费”,也不吝于“力的浪费”。萨郎宝在月光下的出场、司攀笛说服马道的巧言与惑众的“翻译”、哈米加的拒绝与受命、调包汉尼拔等都是极为华彩的场景,最动人还是主线,在与世隔绝的祈祷中长大的萨郎宝如何走过了一段狂暴的认识爱欲与自我的道路……

  ● 圣安东尼已经显得作者非常放飞自我,而这一部实在是诡谲血腥暴虐到了一定的程度。一口气读下来随着文字想象,有时感觉很吃力。看了一眼wiki,说这部小说与包法利的风格差异之大把当年的读者shock到了。我觉得现今的读者只要没被现实主义败坏了想象力,还是会有一样的感觉。然而因为这是个情节明确的历史小说,无法无视角色作为人的存在,在抽去目的性和道德判断方面就没有"不为什么"的圣安东尼来得自由。换句话说,"没有一个好人"还是会带来的一些不畅快的感觉...

  ●福楼拜声称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1)让资产阶级生气,(2)让敏感的人不安和吃惊,(3)让考古学家冒火,(4)让女士们摸不着头脑,以及(5)为我赢得一个鸡奸者和食人者的名声”。

  ●很cult的一本书啊,讲到残酷的战争,更残酷的婴孩祭祀,人油滴在滚烫的铁板上嗤嗤化成白烟,应该受到了十九世纪刚刚兴起的东方主义的影响吧/比起福楼拜有点平淡的现实题材小说,《萨郎宝》色彩浓烈,情绪激荡,很不福楼拜呢!

  ●浓墨重彩都不太像福楼拜了

  《萨郎宝》读后感(一):瑰丽、漂亮又血腥的史诗

  萨郎宝的风格和包法利夫人的风格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它是充满了欲望,动荡,血腥到残酷,色彩浓烈的史诗,福楼拜不惜用大量细枝末节到繁复的环境描写来塑造整个迦太基的氛围,尽管这让作品本身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大大下降。 福楼拜自称小说是光辉壮丽,光辉一词倒是很有意思。他是被淹没在所有血光之下的光辉,也可能是是废墟残垣里倒映出的太阳光辉,灼热得让人刺痛。贯穿全文的是宗教,是迦太基与他们口中的野蛮人的较量,更是人心欲念的纷争。福楼拜似乎依然秉持着他冷静客观的描写方式,无论是迦太基祭祀婴孩的残暴,亦或者是野蛮人对迦太基人的残忍,那些华丽背后的血腥和罪恶,那些衣冠楚楚下的人面兽心,福楼拜始终不偏不倚,他写得很理所应当,很平静,在狂热的文字下是他冷酷的笔触,他一早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决定让英雄遭受折磨,决定让萨郎宝死在盛宴之上,决定让迦太基和野蛮人中无辜群众因为上位者的欲念受难。 萨郎宝是书名,是主线,是灵魂,但这本书的重点却不在她身上。是她引起了马道的欲念,让他在司攀笛的煽动中高举反旗,可作为月神化身的萨郎宝却是全书中最无力的人。她夺回了月神的纱衣,靠的却是出卖美色,她被父亲哈米加随随便便联姻,当作巩固联盟的工具送出去,甚至她都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最后在不敢承认自己的欲望面前,萨郎宝悲哀的,与她有一夜之情的马道一同死去。这个结尾倒多了一点浪漫主义的色彩。 哈米加是个没什么好说的人,某种程度上,哈米加更像一个工具人,除了他在面对儿子的情感上,那一点浓烈的色彩,比起对待女儿的纠结心态上,哈米加倒有点像个人了。马道则似乎是依附萨郎宝而生,他的爱恨一半由她而起,一半诞生于人本能的私欲,倒是司攀笛在前期如此浓墨重彩,到了后期居然就这样销声匿迹,让人很难接受。似乎所有的角色都不过是点缀,是瑰丽背景中不起眼的一颗石子,庞大的环境淹没了他们,群体的面貌反而要更生动起来,那些狂热和悲哀,在一次次灾难与折磨里,鲜动,艳丽。

  《萨郎宝》读后感(二):《萨郎宝》读后记

  本文轻微剧透。

  2018年5月初,相识多年的老朋友送给我这本《萨郎宝》。2019年10月末,我才缓缓的读完了它。这一年半真的太漫长了,感觉好像过了一百年,其实才一年半而已。这本《萨郎宝》,我也读得磕磕绊绊,呼应着这不太平坦的一大段时光。

  读书的心境左右着阅读的质量,而我又不甘心辜负这本书,于是就逐字逐句的去读,这十八万字,我读得很吃力。一方面,书里涉及地名和人种的名词太多,给记忆造成很大负荷,为了好记,我在脑海里给一些城市,起了譬如“茶包”之类的绰号。另外一方面,这个故事大抵是个悲剧,想要放空情绪,去感受悲剧带来的痛楚,在这个快餐文化的时代并非易事。所幸我坚持着读完了,回过头去回忆读之前章节时的心境,感觉释然了许多,有的沟沟坎坎跨过去了,有的问题不成问题了,所以说,书还得往下读,路还得向前走。

  哈米伽可以说是迦太基城的头号英雄人物了,如果站在迦太基的立场上,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代枭雄。尽管他暴虐、贪婪、奸诈、残忍,但不可否认,他给了迦太基新生。为了保护他的儿子汉尼拔,不择手段让仆役的儿子替死,凸显他手段毒辣的同时也展现了他舐犊情深的一面,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反反复复的得胜与失利,让我的心随之大起大落,但对哈米伽而言,战争只是一本书,而他只是一页一页往下翻。

  马道则是一个教科书般的英雄人物,英姿飒爽,挺拔矫健,带领着规模庞大的军队,万人拥戴,美人挂怀。但是和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一样,不成王,便成寇。看到马道这个陌生的名字,又看到哈米伽儿子汉尼拔的赫赫大名,我就猜到了三分结局。败者终是不能在青史上千古留名,只有看客如我辈,在读完他恢宏坎坷的故事之后,留下几声唏嘘。随后合上书,也就把他的故事尘封在岁月和记忆里了。

  司攀笛是我心目中的灵魂人物,我之所以把一个奴隶放在比主人更靠后的位置来写,是因为他在我心目中更加有血有肉,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司攀笛聪明,他有的是办法,他是点子王,也是发明专家,把他放在今天,也许他会成为爱迪生一样伟大的发明家;司攀笛勇敢,在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不会怯场,在需要他担当的时候,他义无反顾,丝毫没有寻常奴隶懦弱的样子;司攀笛忠诚,哪怕马道做出一些他并不认同的决策,他依然会想尽办法帮助主人力挽狂澜。可是司攀笛不仅仅是这样。司攀笛奸诈,他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做出的选择绝对对自己有利,哪怕牺牲掉其他人的利益;司攀笛自傲,在胜利后沉不住气,不能固守现有的胜利;司攀笛虚伪,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欺骗任何人,可以说任何不切实际的话。但就是这样一个亦黑亦白的人,让我看到了一个卑微的奴隶在偌大的战场上,为了自己的明天所能做出的牺牲和努力,他是所有雇佣兵的缩影,他是真正的战争史诗。

  萨郎宝,最后要说说她了。书以她的名字命名,让我一开始差点以为她就是这本书的主角,但读了一半,感觉她似乎连前三都排不到,连她未婚夫纳哈法的戏份都险些要超过她。然而,她是这本书的灵魂和主线,她是迦太基的寄托,是迦太基人民仰慕女神的化身。她的宿命是悲哀的,战争中的女性沦为了国家博弈的工具,哪怕是尊贵的萨郎宝,都要被争夺,被许配。而她自己,则在抗争与服从之间漂泊颠沛。我说不清她是否爱上了马道。也许她没有,她只是对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的男人产生了好奇。也许她有,她只是在强行说服自己没有爱上一个叛军首领,可她的举止神情却出卖了她。在最后的最后,不知她的死是为了马道殉情,还是昭示了战争的结束,总之随着萨郎宝的死,这本书也戛然而止了。一个左右了战争的美丽女人,到头来,自己一无所有。

  这四个人几乎就是这本书的全部了,因为看完这本书之后我随即迎来了漫长的加班,导致大量数据丢包,好多细节我也记不得了。不过好书禁得住反复读的,希望几年后再读,可以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眼里也有不一样的光。

  2019年11月21日星期四 朽木鸣

  《萨郎宝》读后感(三):“吃人”不分国界

  我记得我刚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老师刚讲到鲁迅,一篇叫《狂人日记》的白话文小说,我看了很害怕,里面写到的“吃人”当然,当时对背景的不是过多的了解,只认识到这是政治统治中的惨无人道的刑罚和屠杀或者是作者按指在那个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愚昧无知的野蛮行径。但是,这本描写3世纪布匿战争的故事,却让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了一下“吃人”的含义,同时在这种人性几乎泯灭的背景下,所发生的类似爱情以及各种宗教的斗争之间,种种因素混合穿插在一起,这样的色彩浓烈、感情激荡的史诗让人战栗。

  《萨郎宝》又译《萨朗波》是福楼拜的经典作品,以3世纪迦太基和罗马的布匿战争为背景。哈米加曾经在西西里率领的士卒,战争结束后要接受迦太基的赔款,但是由于迦太基统治阶级的挥霍浪费导致国库亏空。无力支付佣兵的饷银。所以他们先让佣兵去西喀驻扎,后派大臣去支付余下的饷银,但是经过在哈米加的逃走的奴隶斯攀迪的煽动下,佣兵们反叛,扣押了迦太基的大臣哈龙,然后向迦太基发动进攻,他们选曾经和萨郎宝有过交集的马道为元帅,这是本书的男主,他在刚开始的庆功宴会上初见萨郎宝,也就是迦太基的大臣哈米加的女儿。他对萨郎宝一直有着对情人的爱慕和对神的崇敬般的感情,但是最后也战败在迦太基城下,被迦太基人百般折磨,死在萨郎宝脚下。中间他们经历了两场大规模的战争,一场在马加尔之战,一场是在迦太基城下的决战。中间吃人的过程也是发生在战争中。整个主线中让我关注的几点是爱情、女性的地位、以及宗教、和群体行为。而关于描写手法,如果字数不够,我再写一点,因为这里面很多涉及到荷马史诗式的比喻。

  首先关于爱情,文章中很多处描写到马道对于萨郎宝的感觉,虽然放在这本书里的爱情和战争之宏大和佣兵的团结相比不值一提,但是真正感动吸引我的依旧是它。戏码很老,相当于在爱情小说里爱上了仇人家的女儿那样。起初,马道是萨郎宝父亲手下的兵,因为银饷的冲突佣兵独立,和迦太基对立,也就是相当于和萨郎宝的父亲对立。在刚开始的庆功宴上见过一面之后,马道对他念念不忘,马道说:“她拿一条看不见的链子拴着我,我要是举步,是她在走路,我停步,她休息!她的眼睛在烧我,我听见她的声音。她包住我,进了我的身子。我觉得她变成我的魂灵儿!可是,在我们两个人中间,好像又无边无涯的海洋掀起看不见的波涛!她在老远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接近!她的美丽的光辉在她周围做成一片明霞。我有时相信,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她不存在….这一切是一个梦。”而萨郎宝在还没有意识到他的爱之前,一直在沙哈巴瑞的教导下,到月亮女神达妮媞忠贞不渝。后来,马道偷了达妮媞的圣衣去见萨郎宝,他想把她最崇敬的女神的圣衣给她。在去见她的路上,马道走在第一次看见她的楼梯上,她一直在这个楼梯上,头上的天全是火光,海充满天边,他走一步,就有一步更大的浩瀚环绕他的四周,他继续往上爬,奇怪的轻捷,就和做梦一样。这种爱,萦绕在他的心间,让他在战斗的时候感受她,在见面的时候抚慰她,在拿走圣衣之后依然原谅她。到最后迦太基之战逐渐占上风的时候,萨郎宝被许配给纳哈法之后,萨郎宝开始对马道有了惦念。可是他战败了,他在她的注视下被人唾弃、被人羞辱、最后死在了她的脚下。然后,她也死去了,是触碰过达妮媞的圣衣死去的吗?还是这让人捉摸不透的爱情呢?

  其次就是宗教,在这里面的宗教很有意思,一开始的时候。迦太基的人们是信奉一切存在的宗教的,并且给每一个信仰的神配备了大祭司。但是在达妮媞的圣衣被偷之后,迦太基的人失去了神的信仰。开始怀疑达妮媞的神力。然后在第一次和佣兵战败之后,迦太基人又开始拾起另外一个男权代表的神,摩洛神。他们在斯攀迪挖开了堤坝之后求乞摩洛神给他们降雨,为表他们的诚意,他们用幼男幼女的身体来祭祀,文中有一段描写是他们把孩子扔进大熔炉,马上不见,直到把所有的孩子送进去之后,熔炉开始变红,上面的人油落在炉子上变成白气。但是在萨郎宝把圣衣送回迦太基之后、战争胜利了之后,人们又重新对达妮媞燃起了希望。所以我知道了,人们对宗教的崇拜不是始终如一的,他是通过人们的希望所发生变化的,之前看了一个帖子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这样的宗教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他真的是你所寻求的一种心理寄托吗?而这样吃人的宗教,要用人的性命来祭祀的宗教,一时一变的宗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还有就是妇女的地位,显然,我知道,在3世纪的时候妇女没啥地位,但是这样被写出来,我还是有一点点气愤的,书里面的女主角萨郎宝。她的父亲之前不让她进女尼学校,也不许人教她达妮媞宗教的世俗传说,他留着她做缔结政治上的婚姻使用。所以萨郎宝只是一个人住在宫殿之中。但是在她传言她被马道玷污之后。在哈米加看到萨郎宝之后,他的内心仍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和从前对她的诅咒带来的震撼。而在萨郎宝夺回圣衣取得成功之后,人们把她的婚礼变成了一个全国狂欢的日子,大家都在下面广场上等待她露面。所以说,从始至终她的作用都只是帮助国家和人们的工具。富人家的女孩子尚且如此,那劳苦大众的呢。那些被抢去孩子的贫苦的母亲呢。

  这些悲惨的在特定的时间出现的悲惨事情。在战争中同一族类之间由于短缺食物而互相吃人,里面有两段描写吃人的场面,正好也是荷马史诗的描写。一个是描写在战争中的“一个禁军被石头绊倒,落在了外边,查尔斯追上他,把他打倒,举起短剑插进他的咽喉,接着把它拔出来,扑到伤口上,把嘴贴住伤口,使劲吸血。然后静静坐在尸体上,他抬起脸,仰着脖,就像一头刚在山涧中喝过水的母鹿那样”然后佣兵被迦太基人关在山里的时候,由于粮食短缺,他们开始吃死去的战友。刚开始他们声称只要一小口尝一尝味道,胆大的人跟了过来,人数越来越多。很快就变成了一群人,不过几乎所有人嘴唇一触到冰冷的人肉后,就都垂下手放弃了。然而有的人却恰恰相反。开怀大吃了起来。是同伴,是比肩的战友。在战败之后,也都开始吃了彼此。所以这不存在宗教,也不存在看不起的野蛮行径。这是最原始的想要填报肚子的需要,所以吃人是存在的,不分国界,他们出现在道德泯灭之后。

  《萨郎宝》很好,无论在背景普及,战争的渲染,人物的刻画,都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战争题材最喜欢的小说了,有些细枝末节的观点没有写出啦。但是大体是这样,如果突然想起,会后续补充。

  《萨郎宝》读后感(四):如何优雅地推荐一本野蛮的书

  一场野蛮人的盛宴开启这故事,一个野蛮人的处刑结束这故事。有的书匆匆释卷再无留恋,有的书依依掩卷伴着太息,《萨郎宝》显然属于后者。福楼拜的这册书,轻薄而丰满,瑰丽而痴狂,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世界文坛最被低估的作品之一。为这本至情至性的书、这种无与伦比的写作所折服,欲为之鼓,欲为之歌,愿为之勉力奉上一篇小评。 壹. >>>书中自有黄金城<<< 迦太基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让罗马人颤抖,它被罗马人征服,它让野蛮人颤抖,它被称为野蛮人。它如此富贵,拥有无数奇珍异宝、珍禽异兽,托起它的繁荣与荣耀。它如此吝啬,以至吝于安抚一众被称为野蛮人的佣兵,引发了《萨郎宝》的故事。 《萨郎宝》里的迦太基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腐朽,它堕落,它多疑,它冲动,它勇猛,它怯懦。书中的故事,始于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不久,距迦太基的覆没还有九十年。然而,这座黄金城所有盛极而衰的征兆,已尽展示在书中了。 靠着地中海,靠着庞大的船队,靠着商流的汇聚,铸就了迦太基的辉煌,也培育了迦太基的骄纵。市井繁华,市民安逸,贵族的生活穷奢极欲,祭司的仪式血腥残忍。这是一座索多玛,这是一座娥摩拉,终将迎来诸神的审判。罗马在迦太基面前只是后起之秀,却完成了对迦太基的征服,这样的历史,是何其熟稔。 在游戏Total War里观看过迦太基城的毁灭,那是一段仪式般的演示。残阳似血,巨大的城市沉浸在绝望中,攻城锤蛮横地撞击城门,投石车抛出炙热的弧线,点燃了城中的房屋,火光升起,把晚霞映得更红。披甲的、执盾的、整齐的罗马方队,缓慢、坚定、无情地围住这座城,靠近城门,攀上城墙,涌入缺口,铺满街道。那些书中各色的神庙、圣殿,那些精美壮观的建筑,终将付之一炬、化为尘土。 后来,迦太基城还会被重建,还会被毁灭。今天我们如果去到突尼斯,看到古城的废墟,看到那些神庙、浴场、竞技场的遗迹,那已是属于罗马的尘与土。然而,找到当年的复原图,看着在这片用剪开的牛皮围起的土地上,由腓尼基人兴建的这座城,气势磅礴的船坞仿佛翡翠之眼,规整的房屋向比尔萨山延伸,这时你会恍惚,仿佛市场的喧嚣回响在耳畔,千舸杨帆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历史是轮回的,将来,也会有庞贝的末日,有罗马的末日。上升的罗马是无敌的,而衰落的罗马也将迎来同样的归宿。在征服无数野蛮人后,罗马城终将被野蛮人包围,终将被野蛮人洗劫。所不同的是,罗马人野蛮地焚烧迦太基人的城市,野蛮人却留着尊重保存了罗马城的建筑,轮回的历史往往也是讽刺的。 回到《萨郎宝》开始时,迦太基刚输掉第一次布匿战争,却未曾伤筋动骨,依然麻木与欢乐。佣兵们从战场来到迦太基城,盛宴之后,因对未兑现的报酬不满而起事。这场烽火中,野蛮人曾围住迦太基,让这座城颤抖。然而当时的迦太基,终究还有底蕴,终于还是扑灭了野蛮人的反叛。这构成了《萨郎宝》的故事框架。 在《萨郎宝》的最后,迦太基城在经历这场浩劫后,迎来终极的狂欢。人们涌到街道,亲手参与和享受对野蛮人首领的处刑。他们嘲笑野蛮人的不自量力,感恩诸神的关照,展望城市长久的荣耀。殊不知,这只是审判的展期罢了。 贰. >>>书中自有汉尼拔<<< 有迦太基,岂能没有汉尼拔。妙的是,一本关于迦太基的书,对罗马只是轻描淡写,提到汉尼拔时也只是寥寥几笔。书的主角有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加,有汉尼拔的姐姐萨郎宝,唯独汉尼拔是一个黄毛小儿,他还只是故事的旁观者。 而就是这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果敢、坚毅、智慧、任性的少年。若干年后,这少年会长大,会记得年少时的誓言,会举起对罗马的剑。他的果敢让他从战略上作出主动进军罗马的决断,那是极为大胆的设想;他的坚毅让他率领数万人马攀越冰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那是世界征战史上的奇迹;他的智慧让他在坎尼会战中杀得罗马人流血飘橹,让罗马濒于绝境;他的任性让他放弃了绞杀罗马城,最终迎来失败的结局。 然而,汉尼拔的失败,根本上并不是缘于他的任性,而是因为背后那个腐朽堕落的迦太基。他在意大利征战多年,鲜有得到过母邦的援助,反而是掣肘甚多、诘难不断。迦太基从他的胜利中得到荣耀,享受他呈来的战利品,却不愿去全力支持他。慢慢的,老兵会疲惫,佣兵会逃离,扎不住根的汉尼拔兵团,也难以在罗马的土地上征服罗马。 后来,大西庇阿在扎马面对的那个汉尼拔,就像威灵顿在滑铁卢面对的那个拿破仑,人还是那个人,他们麾下那些身经百战、令行禁止的老兵却所剩无几、心气不再了。纵然战役的结果有所不同,最终的结局也不会有变化。第二次布匿战争后,汉尼拔从事行政,欲改革迦太基的政治,遂为罗马所不容。罗马依然畏惧他,依然追杀他,只有当这个男人在他乡咽气后,罗马才能松一口气,而迦太基的命运也就此注定了。 今天,如果你去度娘搜索“汉尼拔”,会发现迦太基名将在词条中竟只排在第三位。这个曾纵横捭阖于大陆的男人,这个让罗马和罗马军团闻风丧胆的男人,这个战争史上罕见的天才,沧海桑田之后,江湖地位竟还不如电影中的一位变态连环杀手,甚至不如日本动画片中的一个角色。 汉尼拔的征途始于他在父亲面前起的誓言,而他的父亲哈米加,一曰哈米尔卡,作为《萨郎宝》中决定性的人物,亦是一个传奇。他同样是军事天才,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战术技巧。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屡挫罗马人,为迦太基保留颜面的是哈米加,被称为“一个战败民族的不败将军”。野蛮人包围迦太基城,在形势最险峻时出山,力挽狂澜的是哈米加。进军伊比利亚半岛,经略西班牙,为后来的汉尼拔们打下坚实基础的依然是哈米加。他的三个儿子皆为名将,是迦太基后来的中坚力量。他的女儿,在书中亦美艳无双。 《萨郎宝》中的哈米加是个狠角色,迦太基征集儿童作残酷的献祭,他用奴隶的孩子顶替汉尼拔送上;起事的野蛮人都是哈米加的老部下,他设计使数万人陷入深谷,看着他们饿死,还用战象群践踏生存者;他诱骗野蛮人的首领们前来求和,然后将他们钉在十字架上。 哈米加、汉尼拔是那个年代的浓缩。当是时,文明与野蛮的界限是如此模糊,他们统领野蛮人,讨伐野蛮人,而他们自己在罗马人眼里,却也属于野蛮人。甚至到了福楼拜写作这个野蛮人故事的年代,所谓文明人的很多行径,与野蛮人无异甚而过之。每一本书都少不了隐喻,这些个轮回,这些个对照,又怎逃得过文豪们如榫的笔。 叁. >>>书中自有颜如玉<<< 《萨郎宝》中的萨郎宝 ,是枚尤物,现身于野蛮人的盛宴,一顾倾城。野蛮人的首领马道,也是个雄赳赳的汉子,对萨郎宝一见钟情,遂不能自拔。后来的故事里,男主率军起事,铁马金戈,潜入城中,盗取圣衣,遇到女主;女主潜入军营,逢迎男主,取走圣衣,蛮军大溃;女主之父笼络男主的情敌,镇压蛮军,俘获男主,全城欢腾,迎来最后的结局,即胜利庆典、处刑仪式和女主的婚礼。 这些桥段似曾相识,柔软与粗粝,美艳与丑陋,反差与对立,吸引与冲突,都是非常经典的模式。民间传说、文学作品中,类似的公主与强盗、美女与野兽的故事,类似的立场不同、人物相吸的故事,总是能激发最大的想象力,总是能成为挥洒想象力的最好载体。 营造场景、塑造矛盾、制造悬念、推进情节,是作家的专长。把那场历史一角里本不出名的佣兵战争,从一个关系各方、近乎虚构的女子角度切入,也是一种写作技巧。描写这个故事的过程,是一种文学艺术的铺洒,然后才是各种深奥的含义。 《萨郎宝》讲的是爱情么,显然不是,萨郎宝只是这书的线索,爱情只是这书的皮囊罢了。然而在福楼拜笔下,即使只是表面的刻画,亦能刻到最深。它产生于美的诱惑,它是念兹在兹无时或忘,它让人痴迷让人疯狂,它与骄傲是奇怪的共生关系,很多时候你甚至分不清这是情还是欲。然而,哪怕只看到诱惑,只看到激情,只看到欲望,那也是一种极致的展现。 在全书人物中,对萨郎宝用墨甚多,而伊反是最单薄的一位。透过很多的描述,我们看到伊貌美不可方物,伊凛然不可侵犯,伊矜持,伊放下矜持,这些都是故事的需要,然而这角色唯一继承的可能只是萨郎宝的名字。因此透过文字读伊,总有些不真实的朦胧。在伊与野蛮人短暂的接触里,我们来不及看到产生什么,然而它似乎就发生了,而且突然变得浓烈,直教生死相许——或许福楼拜想告诉我们,这样的突兀,才是情欲的常态。 在最后的结局里,男主成为仪式的祭品。他像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行走在街道,整座城都是他的处刑者。城市要求,每一个市民,不准对他施加超过三个手指的打击——这却是最残忍的酷刑。成千上万人,聚拢在街道两侧,嘲笑着这个野蛮人,用各种骇人听闻的手段折磨他。他受伤,流血,前行,摔倒,起来,前行,一步步穿过这地狱般的城市,直至来到女主的台下。他在台下抬头望着伊,然后,倒下,死去了。 在这之前,福楼拜描绘萨郎宝“脚下是人民,头上是苍穹,四周是辽阔的大海、港湾、山峦和远方各省……似乎成了迦太基的真神,成为它有形的灵魂”。这样一位万众瞻仰的女神,在最后与野蛮人的对望后,也突然倒了下去,死了。 肆. >>>下笔当如福楼拜<

  《萨郎宝》选择线性的叙事,并无取巧,选择传统甚至老套的故事框架,也并不标新立异。然而,当这样的叙事、这样的故事出自福楼拜笔下时,一切都截然不同了。 他能把《包法利夫人》写得如玉器铿锵,琳琅的文字里藏着多少汹涌;他能把《圣安东的诱惑》写得如后现代风的电影,一幕幕的蒙太奇令人称奇;他能把《情感教育》写得如情感的教科书,却又把历史如此颓废地糅合进去。在那个真正属于文豪的时代,他相比任何文豪都不逊色,甚至是许多作家的偶像。当时的人们把他看成文学界的贝多芬,把他的作品看成艺术的法典。 我们可以查到许多对福楼拜的评价,他开创了某某流派,他建立了某某风格,等等。遂想,若他本人能看到这些,会喜欢么?这样的作家,会在乎自己的作品被归为“现实”、“浪漫”或“自然”么,他只会对这些个评价嗤之以鼻罢(果然,又看到福楼拜给乔治桑的信上说:“说到我那些朋友,你添了一句‘你这一派’。可是我破坏我的气质,努力不要成派!我事先拒绝一切派别。”)。我们喜欢福楼拜,是因为他的作品提供一种纯粹的文学享受,我们在读他的过程中,也只追求那种纯粹的沉浸感。在那样的感觉中,任何学究气的解构都是多余的。 我们欣赏他,追求文字的极致。形与神,并不是末与本的关系,文学作品首先是文字的输出,若没有足够美丽的表达只有所谓的思想,那和嚼蜡有什么分别。有人评价,“他是文学的基督。他用了二十年和字奋斗,他在词句前面断气。”有人说,“他的语言有水晶的纯粹和一种微妙难言的和谐。”还有人称赞他,“风格技巧和小说技巧互相结合,如此完美,凝成一体,做成爱好文学者的享受。”(以上评论摘自李健吾《福楼拜小说集译序》)。这些作家,究其一生,在寻找字的灵魂,他们寻觅最合适的作料,探索最佳的组合,打造出最赏心悦目的景观。 我们还欣赏他,那种恣意的写作。那甚至是带有点炫耀的,是知识的累积,是语言的交响,是语法的俏皮。如果说,在《包法利夫人》中,还多少有点含蓄,在《情感教育》中,还多少有点收敛,那么在《萨郎宝》中,你有时候会惊叹,福楼拜可能是故意地、甚至带点淘气地展现一下他的文采。那些个喷薄而出的排比、类比,那些个精致入微的描写、刻画,那些个若即若离的场面、情景,汇成一种写意,让人目驰神迷。这样无拘束的恣意,这样华丽丽的写作,我们只在雨果、王尔德等寥寥几位大师的作品中见到过,而福楼拜也同样能信手拈来,仿佛这天生就是他的风格。 我们更欣赏他,勇于尝试的才略。在感受到这一点后,再在评论中找到共识,果然,有人说:“福氏的作品假如也像巴氏(巴尔扎克)的作品起一个共同的标题,想来应该就是蒙田(Montagine)的标题——《尝试》(Essais)”。他的作品不多,题材却各异,又试了不同的笔触,不同的文法,不同的节奏,时而简洁,时而丰富,时而素描,时而工笔。他描写情爱的心理,轻轻的,带点忧郁的,似猫爪挠过的痕。而他描绘起战场和残忍的杀戮来,又是大开大合,穿云裂石,令人胆崩。他能在刀丛中觅诗,亦能藏刀于诗,这样的作家,岂会拘于任何条框,不断探索与尝试才是他的属性。 而我们最该感谢的,是李健吾先生。读着福楼拜的李健吾译本,有时候会恍惚,不知道自己是喜欢前者多一点,还是膜拜后者多一点。李先生自己对中国文字的造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那一代大家中,任比谁都不遑多让。而他又能给中国读者带来这样杰出的译作,打破了语言的界限,让一种语言的经典,成为另一种语言的经典,既是将法国文学引入中国,亦是对中国文学的重大贡献。李先生自己介绍,由于中法语法的不同,翻译福氏的作品,“困难到了什么程度”。而他神乎其神的翻译,捕捉和保留了原著的神韵,亦是一种完美的再创作。 于是遥想,80多年前,李健吾先生去到法国,在福楼拜的故乡研读福楼拜,当是何等的惬意。回国后,他先写了那本《福楼拜评传》,以不到而立之龄,其文已极见功力。而后,才是翻译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先识人,后译作,两不辜负。庆幸的是,这两种登峰造极的文字,相互没有错过。而在提供了如此伟大的创作之后,李先生却在《福楼拜书简》里引用了福氏的一句话: “人不算什么,作品是一切!” 伍. >>>书中车马多如簇<<< 终于回到《萨郎宝》的主角,野蛮人。李健吾说,福楼拜写《萨郎宝》,是“满足他对历史和近东和野蛮的癖好”,这显然是一种建立在深入细致研究上的癖好。 福楼拜这样让野蛮人们出场: “这里有各国人:里古芮亚人、吕西塔尼亚人、巴莱阿里人、黑人和罗马的逋客。在多利安浊重的方言一旁,可以听见凯尔特人战车一样乱哄哄的音节,同时沙漠的子音,砾砾如胡狼的嗥叫,和爱奥尼亚的语尾碰在一起。细腰是希腊人,肩膀上耸是埃及人,腓肚宽大是坎达布里亚人。有些喀芮安人傲然拴着他们的盔翎,有些喀巴多西亚的弓手,用草汁往身上涂着好些大花,若干吕第亚人用餐,穿着妇女的长袍,趿着便鞋,戴着耳环。有些人,为了炫耀,抹了一身朱红,活像一尊珊瑚。” 这些个奇形怪状的人,各有着稀奇古怪的癖好,连搭帐篷,都带着自己民族的特性。如: “希腊人把他们的皮帐搭建成平行的行列;伊比利亚人把他们的布幕摆成圆圈;高卢人用木板搭成小房子;利比亚人用干石头垒,黑人则用指甲在沙子里面刨坑睡觉。许多人不晓得怎么办,在行李中间踱来踱去,晚晌裹着他们的破一口钟,就地一躺。” 对这场历史上的佣兵之乱,之前从未关注过。看纵贯数百年的野蛮人历史时,也往往是把“蛮族”当成一个整体。直到读了《萨郎宝》,看到配角成了主角,看那些人乱哄哄涌来涌去,起事,失败,死去,却突然,有点喜欢上野蛮人了。 野蛮人是野蛮的。他们粗俗地交谈、争吵,他们毛举细故、互相攻讦,他们因为简单的目的而残暴杀戮。他们不惧怕甚至蔑视文明的迦太基人,他们不惧怕恐怖的战象群,在战场上让最精锐的军团都胆战心惊。他们缺乏英明的统帅,他们没有明确的战略,也没有合理的战术,甚至连运气也不在他们一边,他们仅凭着勇猛和无畏,去争取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一点承诺和尊重。 野蛮人又是浪漫的。首领中的司攀迪,被钉到十字架上,当第一只秃鹰落到他的十字架上时,“带着难以形容的微笑”,与同伴说起话,这一刻的他,优雅得像是圣人。作为男主的马道,在战场上骄傲如力拔山兮的楚霸王,而在他心爱的女子面前,却谦谦如陌上君子,甚至如伽西莫多在爱丝梅拉达面前般自卑怯懦。这些野蛮人终于被打垮、被摧残,所幸还有福楼拜赋予他们这份温柔,保留他们这份纯情。 我们最喜欢的,也许是野蛮人的真实。他们不受礼法约束,他们有七情六欲,他们恣肆地活着。看着他们痛快地喝酒吃肉,自在地大呼小叫,你又怎会不羡慕他们。在福楼拜那个日趋文明的年代里,或许正是小小地向往这份真实,才促使他去提笔写下这部野蛮的书罢。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规划居”文章《如何优雅地推荐一本野蛮的书》) 萨郎宝8.6[法] 居斯塔夫·福楼拜 / 2017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