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历读后感1000字
《履历》是一本由北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履历》读后感(一):天明
新诗里也算可读。印象最深:明天不在夜的那边,谁期待谁就是罪人,而夜里发生的故事,就让它在夜里结束。
那个时代很完美的注解。
但读的多了,就觉得其天份少了些。颇有些时势造英雄的感觉
《履历》读后感(二):诧异与随感
北岛大概活在一片巨大的虚空之中。他在虚空中写诗,因而一方面也继续延伸和创造着虚空。这虚空由历史造成,却在历史的反抗者们身上遗存了下来。此结论没有任何贬损之意,北岛式的诗歌可能已经或将要被抛弃,但北岛其人其诗仍然很值得尊敬。
北岛早期的诗歌并不成熟,他自己也这样说。其素材并不来自经验,而来自于阅读和臆想,来自对革命的宣传语体的浸染,因而易懂且稚嫩,不能称作诗,称作一种修辞或许更合适,像由革命语体生出,最终又附丽其上的肿瘤。借用恩格斯的话,北岛也可称作革命语体的最后一位诗人,以及新语体的第一位诗人。
中外诗人的命运是不同的,因为历史和文化间巨大的分歧。外国诗人诞生于风、河流、树木与大地——诗人也本应如此;然而北岛他们就像远古的泰坦,把根扎在语言上,革命语体就是他们的大地。所谓“物极必反”,他们的爆发就在于“反”的那一刻,而他们的意义也就终结于此。所以北岛影响最大的诗还是那首《回答》,哪怕他不愿承认。当北岛逃离故乡,逃离这诞生他同时又被他仇恨着的语言和历史,原初的力就永远丢失了,哪怕心里明白,他也无话可说了。
最后想说一句,看到那么多差评不免有些诧异。毕竟语体并不是一个诗人的全部。从语感和意象的洗练来说,北岛仍然胜过当下诸多胡涂乱抹的所谓诗人。不知道掐着腰把先行者批判一番能给你们带来什么,还是做马后炮很光荣?历史可能正在抛弃北岛们,但永远不要忘了我们从何而来。
《履历》读后感(三):评价北岛早期诗歌
北岛早期的诗歌继承了艾青的语言形式,虽然他和艾青互相批判,但情绪推动节奏的手段、色调的运用、音量的洪亮等种种特征表明,他确实是在继承艾青或者说十七年文学的传统。这才是北岛的核心,这也让北岛和顾城这样缺乏时代气息的诗人不同,同样和专注于诗艺而非影响现实的多多不同。
在朦胧诗一群人中,北岛的诗艺是中等偏下的。顾城,多多,梁小斌的诗,只要不是涉及时代和政治隐喻,都远胜北岛。和大众对北岛的基本认识不同,北岛写政治和时代的诗数量并不多,他没有刻意对此进行密集的写作。北岛还有相当数量的不知道怎么定义的意象诗(可理解为他思考的文学化碎片和一些零散的即兴抒情),这些诗艺术品质普遍较低,喜欢用空泛的词,不具体,没有真实可感的细节(这与十七年文学中的诗歌弊病完全一致,只是北岛将革命话语替换为了翻译文学的词汇。可以说,北岛很多的诗,就是晦涩化的十七年文学)。相对于此,北岛早期诗歌的成就几乎集中在政治诗和时代诗,因为写这样的诗,北岛有确切的表达。不在此类的诗里也有好作品,但很少,主要还是意义不明的,如艾青批评的那样不完整、不准确。
北岛的诗目前还值得借鉴的,大约只有警句,这是他对事物本质的敏锐带来的,然而这难以组成诗的全部。有时候,北岛可以靠一两个警句的力量,让一首拼凑的诗显得并不难看。北岛书写时代的诗歌,好也好在典型化和形象化,并非朦胧意象的堆砌。献给遇罗克的两首都是这样,一些意象只是修饰,最显力量的诗句还是朴实的警句。这很难说是北岛自觉的选择,还是他把控意象的能力不过关。总之,没有让书写时代与政治的诗过于晦涩,成就了他在当代诗歌中难以动摇的一席之地。
胡了了
2018.9.18
《履历》读后感(四):地下室空守着你/内心的白银/水仙花在暗中灿然开放
大部分之前有读过,算是复习一遍,应该是选集,像“玻璃晴朗 橘子金黄”那首就没在里面。刮大风的时候,总会想起《日子》里那句:“风中打量着行人 毫无顾忌”(日常基本不盯着人看……),整首诗我都很喜欢。
(那本在书架上找不着了)辑一辑二那几首(不少呢)名作快背下来了,感谢程璧的歌。虽说略硬了些,但即使放到今天读起来感觉依然强烈,放在那个时代简直是震耳发聩,感觉假大空的是没读过舒婷和同时期的其他朦胧诗人歌颂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诗吧?各种庞大的意象,各种强的词,大的词堆砌起来,一下砸到你脸上,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才是假大空。说来惭愧,给遇罗克的两首诗之前不知道背景,理解有偏差,“在没有英雄的年代 我只想做一个人”还是很喜欢。
我可能更喜欢抒情诗,柔软一些,像是《习惯》:“在冬天,在蓝幽幽的路灯下/你的呵气像围巾绕在我的脖子上”,会想起李志《关于郑州的一切》(路人唯一一首粉的歌):“巷子里飘满煤炉的味道,雾气穿过她年轻的脖子,直到今天都没有散去”。《你说》(没收录在内),还有《明天,不》,这首我之前一直记成是顾城的诗……有段时间比较有共鸣,说到这个,有一首《无题》:“一串钥匙/在寂静的小巷歌唱”想起了顾城的《小巷》,另外有几首夹带革命私货,想起聂鲁达老这么干。
辑三的诗比之前流畅了许多,但意象也更繁杂,比较晦涩,读完之后印象深刻的不多,除了最后的长诗《白日梦》:“地下室空守着你/内心的白银/水仙花在暗中灿然开放/你听凭所有的坏天气/发怒、哭喊/乞求你打开窗户//书页翻开/所有的文字四散/只留下一个数字/——我的座位号码/靠近窗户/本次列车的终点是你”,想起了晨曦光廊的《60km/h》。
装帧不喜欢,天生对精装版的硬纸壳封皮不感冒,字体不喜欢,字也大了一点,纸太厚翻起来总以为多翻了,所以本来也才130来页的书,定价居然快50了,反正我是不会买的,我只会……去图书馆借!_(:з」∠)_
最后吐槽一下评分,感觉低了。
《履历》读后感(五):北岛的诗句
当阵阵迷雾退去,显出旋律般起伏的峰峦。 采摘下的野花继续生长/开放,那是死亡的时间。 沿着原始森林的小路,绿色的阳光在缝隙里流窜。 ——《你好,百花山》 假如有一天你也不免凋零,我只有个简单的希望:保持着初放时的安详。——《五色花》 冰在龟裂,石子/在水面留下了我们的指纹。 春天是没有国籍的,白云是世界的公民。 和人类言归于好吧,我的歌声。——《真的》 【爱情】恬静。雁群飞过/荒芜的处女地/老树倒下了,嘎然一声/空中飘落着咸涩的雨 【孩子】容纳整个海洋的图画/叠成了一只白鹤 【艺术】亿万个辉煌的太阳/显现在打碎的镜子上 【命运】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 【祖国】她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靠着博物馆发黑的板墙——《太阳城札记》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 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走吧——给L》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 路从这里消失/夜从这里开始 又一次/风托起头发/像托起旗帜迎风招展——《岛》 夜已来临/夜,面对四只眼睛/这是一小片晴空/这是等待上升的黎明——《黄昏:丁家滩——赠M和B》 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我决不会交出你——《雨夜》 时间不再从草叶上滑过/太阳的钟摆停在云层后面/不在摇落晚霞和黎明——《睡吧,山谷》 当然,谁也不知道明天/明天从另一个早晨开始,那时我们将沉沉睡去——《无题》 不,渴望燃烧/就是渴望化为灰烬/而我只求静静地航行/你有飘散的头发/我有手臂,笔直地举起——《红帆船》 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献给遇罗克》 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 一生中/我曾多次撒谎/却始终诚实地遵守着/一个儿时的诺言/因此,那与孩子的心/不能相容的世界/再也没有饶恕过我——《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河水涂改着天空的颜色/也涂改着我/我在流动/我的影子站在岸边/像一棵被雷电烧焦的树——《界限》 消失的钟声/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扩散成一圈圈年轮——《古寺》 自由不过是/猎人与猎物之间的距离——《同谋》 我们仅相隔一步/分手或重逢/这是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恨仅相隔一步 孩子学会了和墙说话/这城市的历史被老人封存在/心里:衰老仅相隔一步——《这一步》 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衰老——《无题》 对于自己/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我畏惧黑暗/却用身体挡住了/那盏唯一的灯/我的影子是我的情人/心是仇敌——《无题》 语言的产生/并不能增加或减轻/人类沉默的痛苦——《语言》 我,心如枯井/对海洋的渴望使我远离海洋/走向我的开端——你/或你的尽头——我——《白日梦》 玻璃晴朗/桔子辉煌——《过节》 一个逃避规则的男孩/越过界河去送信/那是诗,或死亡的邀请——《多事之秋》 是历史妨碍我们飞行/是鸟妨碍我们走路/是腿妨碍我们做梦——《新世纪》 他们煮熟了种子/绕过历史,避开战乱/深入夜的矿层/成为人民——《遭遇》 某些人早已经匿名/或被我们阻拦在地平线一下/而另一个在我们之间/突然嚎啕大哭——《另一个》 阳光聚散/我们不多说——《出场》 一颗被种进伤口的/种子拒绝作证:你因期待而告别/因爱而受苦——《为了》 是笔在绝望中开花/是花反抗着必然的旅程——《零度以上的风景》 教我呼吸和意义的老师/在我写作的阴影咳血——《不对称》 你这不肖之子/用白云擦洗玻璃/擦洗玻璃中的自己——《工作》 带着书去旅行/书因旅行获得年龄/因旅行而匿名——《旅行》 迷途即离别/而诗在纠正生活/纠正诗的回声——《安魂曲——给珊珊》 井,大地的独眼——《古堡》 水龙头一滴一滴/哀悼着源泉——《中秋节》 那些手梳理秋风/有港口就有人等待——《灵魂游戏》 大雪之蹄踏遍牧场/狂风正是旗手——《哭声》 孩子们跨越光的栅栏/转入地下/我和那些父母一起/看上升的星星——《教室手册》 从卖气球的人那里/每个孩子牵走一个心愿——《代课》 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 女人转身融入夜晚/从早晨走出男人——《给父亲》 风偷走的是风/冬天因大雪的债务/大于它的隐喻/乡愁如亡国之君/寻找的是永远的迷失——《过冬》
《履历》读后感(六):北岛朦胧诗:道德感召与意象修辞——《回答》与《太阳城札记》有感
今天整理书架,又翻到了北岛的作品。《履历》是北岛1972-1988年间的诗选。巧合的是,我很喜欢的两首诗,《太阳城札记》与《回答》,在这本诗选中是前后篇。神秘的驱动力使我坐下在电脑前,写下一些胡言胡语。
《履历(诗选1972-1988)》里最为人知的诗,大概率是《回答》。
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初中。很久之后,我看到这样一首诗:“他要歌唱,/为了忘却/真实生活的虚伪,/为了记住/虚伪生活的真实。"这首诗是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欧·帕斯所写之《诗人的墓志铭》。虚伪与真实的镜像,忘却与铭记的博弈,卑鄙与高尚的对抗,或许是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抛开诗歌创作的抽象主题不讲,就《回答》而言,《回答》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感情。我曾经将这种感情形容为“中二”,直至后来某次课堂,老师提到,北岛的诗歌有一种道德感召力,我才将这种感情概括为“道德感召”。
诗的开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即予人极大震撼。很难知晓“通行证”将带领“卑鄙者”通往何处,然“墓志铭”所处之墓地,凄风冷雨尽可想象。在天空“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的氛围下,诗歌围绕审判与疾呼继续展开。带着“纸、绳索和身影”的“我”,具备审判官形象的“我”,或许是“第一千零一名”挑战者。“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这里的“不相信死无报应”,其实也就是相信审判的终将来临,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出现。最后“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成为了“新的转机”。
照我的理解,这首诗实际蕴含了三个阶段的审判。首先是现世的审判,“纸、绳索和身影”,纸用作记录,绳索代表绞刑,身影则指审判官的形象。但“世界”并未使现世的审判成功。因此有了“我不相信死无报应”的疾呼,死无报应与天道审判联系在一起。结尾将希望寄托于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象形文字与未来的眼睛,时间跨度变得广阔,此即最后一个阶段的审判—历史审判。因之,我以为,《回答》一诗的道德感召力是非常强的。
北岛诗歌的另一个特点便是意象的应用。当然,多用意象是朦胧诗成其为“朦胧诗”之要旨。在我看来,《太阳城札记》是北岛意象使用非常出彩的一首诗。
生命、爱情、自由、孩子、姑娘、青春、艺术、人民、劳动、命运、信仰、和平、祖国、生活,太阳城札记一诗由14首短诗组成。无意做阅读理解,放几首我喜欢的小短诗吧。
自由 飘/撕碎的纸屑
孩子 容纳整个海洋的图画/叠成了一只白鹤
艺术 亿万个辉煌的太阳/呈现在打碎的镜子上。这首短诗也会让我想起帕斯的《神秘》:"他在光亮中赤裸/问每一个辉煌,/可是却看不见太阳。”
命运 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栏杆敲打夜晚”,夜晚从流动的液体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容器。
和平 在帝王死去的地方/那枝老枪抽枝、发芽/成了残废者的拐杖
祖国 她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靠着博物馆发黑的板墙
生活 网
结语:北岛在《三联版小序》中提到,“我谈到俄国诗人曼德尔施塔姆。除了外在命运还有内在命运,即常说使命。外在使命和使命之间相生相克。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必然与外在命运抗争,并引导外在命运。”一个诗人强调使命感,那么,在他的诗歌当中,存在一种道德感召力,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