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逆子》经典观后感有感
《天国逆子》是一部由严浩执导,斯琴高娃 / 庹宗华 / 马精武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国逆子》观后感(一):无
很久以前看过的。
百无聊赖溜达到电影院门口,上午场,很便宜,几乎是1块5毛钱包场的一般。
电影却出乎意料的好。非常朴实。不光是个凶案,是每个人的挣扎。
现在才知道是台湾的导演和主演。很佩服能如此表现东北的日常生活。
《天国逆子》观后感(二):很小时候看的
对斯琴高娃的好感由此部电影后不可逆转! 演的真牛逼
父与子 母与子 父与母 关系交织在一起
电影说明了一个问题 理智和情感某些时候会站在对立面上 或者说社会的规则有时候显得太缺乏人情味了
我喜欢厚厚的棉袄 我发誓绝不打老婆!
《天国逆子》观后感(三):想看
记得第一次知道在这部电影是因为满文军的MTY《懂你》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曲还是插曲什么的吧。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今天真正想把这片子找出来看是看了凤凰《社会能见度》讲述的哈工大博士为他爸爸申冤的故事。案情不复杂,但是背后的所谓的关系很复杂。还有山西砖窑事件。这使我联想到《秋菊打官司》和《天国逆子》这两部题材比较接近的电影,都是关于中国法治的。
《天国逆子》观后感(四):这就是我们父辈的悲剧
若不是六哥在书中提到这部《天国逆子》,94年的片子,恐怕我就这么错过了。故事很简单,一个有奸情的母亲串通奸夫害死老公,十年后被儿子告发,走上刑台。这样的剧情在法制节目中屡见不鲜,整部片子还原了东北那种大气、粗矿、扎实,带着不可遏止的生命力和原始气息,斯庆高娃和巍子朴实而真挚,完全找不到表演痕迹,庹宗华这位琼瑶剧小生,更是男演员中少有,能将哭戏做到如此低调平实收放自如的。印象深刻的台词『人活着就像鸟,不管新窝还是旧窝,始终飞不出这片林子』,这就是我们父辈的悲剧,那个年代,他们能温饱无忧临死不为医疗费发愁的活下来就不错了,爱情?许多人恐怕想一下都觉得承受不起。如此想想,那时的所谓爱情片都是禁忌,越是与人性相左,越会扭曲人性。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严浩,音乐大友良英,策划和服装设计许鞍华。这之后的第二年,许鞍华拍了《女人四十》。
《天国逆子》观后感(五):太阳底下无新事
浓油赤酱伦理风,真难以想象这是94年的剧。母亲弑夫,儿子告母,它将人性挣扎和道德规则的两难境地,细腻地刻画出来,是对始终自孝道为先的传统儒学的挑战和反思。
本片对矛盾冲突的运用也可以成为教科书,大量的长镜头,在气氛营造,节奏把握方面,可供学习的有很多很多。叙述流畅,导演的镜头有着最原始的粗犷野性和生命力。
片名极好,藏中有露含蓄蕴藉,正如本片对情感碰撞的拿捏,恰如其分、真是火候,不至于煽情到滥情的地步,也不至于高大全到反常。至臻化境,其味隽永。
太阳底下无新事,1994年弑夫的妻子没能逃过法网,2018年不堪家暴泼下热油的妻子也照样被判决一死。与此同时,家暴致死的男人们,董珊珊的丈夫却只需要付出7年的时间,更多家庭的暴力和虐待被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妥善掩藏。
《天国逆子》观后感(六):太阳底下无新事
浓油赤酱伦理风,真难以想象这是94年的剧。母亲弑夫,儿子告母,它将人性挣扎和道德规则的两难境地,细腻地刻画出来,是对始终自孝道为先的传统儒学的挑战和反思。
本片对矛盾冲突的运用也可以成为教科书,大量的长镜头,在气氛营造,节奏把握方面,可供学习的有很多很多。叙述流畅,导演的镜头有着最原始的粗犷野性和生命力。
片名极好,藏中有露含蓄蕴藉,正如本片对情感碰撞的拿捏,恰如其分、真是火候,不至于煽情到滥情的地步,也不至于高大全到反常。至臻化境,其味隽永。
太阳底下无新事,1994年弑夫的妻子没能逃过法网,2018年不堪家暴泼下热油的妻子也照样被判决一死。与此同时,家暴致死的男人们,董珊珊的丈夫却只需要付出7年的时间,更多家庭的暴力和虐待被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妥善掩藏。
《天国逆子》观后感(七):谁的苦海,谁在泅渡?
影片故事流畅,镜头语言也娴熟。全片從以兒子的視角講述故事,所以很多兒子的主觀鏡頭,卻幾乎沒有呈現母親的主觀心理狀態,沒有給母親解釋和講述自己的機會。到最后,我們依然不知道母親为何从一开始就想要离婚。一个巴掌拍不响,她为什么和丈夫一起生活如此不快乐?她照常磨豆腐,生孩子,为孩子们和丈夫做饭,给丈夫端洗脚水、递擦脚布,但就是打不起任何精神,只是在将就过日子。丈夫的性需求她不想去满足,可见她對這段婚姻已經到非常厌恶的程度。從外在來看,其丈夫是小學校長,長相還不錯,也並無不良嗜好,为何她就和他过不下去了呢?這種情節設置,是否暗中強調了父親的無辜、母親的邪惡呢?
在提到母親這一角色時, 編劇王興東說,”母亲这个人物是集天使與魔鬼於一身的形象,她被一時的慾望所迷惑,造成了終生的罪過,她的悲劇下場告誡人們,只要良心有知,任何罪過都不會被忘卻的”。從編劇到導演都是男性,他們採訪案件的真實人物 - 兒子沈書榮,想要更多地了解他的真實想法,但是誰來理解母親呢?她做出這件事難道僅僅是因為”一時的慾望“?是她一時的非理智造成三人一同走向滅亡、並且幾個孩子成長的陰影?悲劇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翻找原著《苦海中的泅渡》想要了解更多信息,無果。不知為何。
《天国逆子》观后感(八):幸福与残酷的转念之间
《天国逆子》,香港导演严浩1994年的作品,看得我震撼之极。
情节不复杂,开头两三个镜头就点出了大概:一个年轻人走进派出所,状告十年前他的母亲杀了他的父亲。戏剧化的故事却是来源于真实事件——此片改编于张成功的报告文学《苦海中的泅渡》。
故事发生在天寒地冻的东北,远景荡过去常常只有白茫茫一片,偶尔竖着两根孤树,永脱不了黑白灰三色。画面里常常是烟雾缭绕,要么是塞北的大风雪,要么是母亲做豆腐时候屋里化不开飘不散的烟雾。
没有文化,只会做豆腐卖豆腐,每天累得腰酸背痛,还要照顾三个子女。晚上因为劳累不能伺候丈夫,又是一顿打骂。斯琴高娃把这样一个苦命的农村女人表现得淋漓尽致。看着她的眼睛,你就觉得里面有深似海的委屈与辛酸。所以她后来与别的汉子偷情,根本不觉有什么过错。
更何况,这汉子是那样的爽朗、乐观,知道疼惜女人。虽然比不上自己的校长丈夫那么有文化,但显然跟他一起两个人能真正踏踏实实过日子。这个胡子拉碴的汉子由巍子扮演,记熟了他在《情满珠江》里西装革履的样子,没想到他也能这么粗犷。
私情终究不能长久。一时心起,杀了丈夫,改嫁情夫,从此背负良心的谴责生活。十年之后,事情还是披露出来,被自己的儿子亲手送上断头台。这一生说不上哪里是欢欣的,就像她自己说的:“算命先生说我命苦,就是不苦也要自己造出一个苦来。”
一边是为儿女不辞辛苦的慈母,一边是为感情激烈决绝的女人,斯琴高娃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性格自自然然融在了一起,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如此传神。此片是香港有史以来唯一入围奥斯卡影展的影片,斯琴高娃获最佳女主角奖提名。
巍子也苦,刚刚离婚的他不过想偷情,不料遇到个性子烈的,就此一缠终生,直至为她送了性命。可是,后悔吗?似乎也不。怎么过不是过?也许从来一次,命运还是如此。就像《一一》里面简南俊说的:重新来一次,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
儿子也苦,又想为父亲查明真相,又不忍看到母亲被自己一步步逼入绝境。母亲判了死刑后,他出了监狱抬手就把母亲在狱中辛苦为他织的毛衣扔了。不是绝情,是穿不起,沉甸甸的能压死人。
导演严浩凭此片在1994年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奖,可谓实至名归。他的故事叙述流畅而有节奏,镜头简洁,影像风格大气、粗犷、扎实,带着不可遏止的生命力与原始气息。
也许我的总结有些片面,因为我只看过他一部半片子,半部是指《棋王》——后半段由徐克拍的。当初看《棋王》也更喜欢他拍摄的部分,非常年代的人与生活,厚实、沉重又精准。期待有机会看到他的《似水年华》、《滚滚红尘》与《太阳有耳》。
最后不能不提的是此片的英文名:The Day the Sun Turned Cold. 意味深长。很喜欢。
《天国逆子》观后感(九):【404】《天国逆子》——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天国逆子》
年代:1994年
国家地区:中国香港
导演:严浩
主演:斯琴高娃、庹宗华、马精武、巍子
适宜人群:为人父母者,为人子女者。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1994年,香港导演严浩在内地拍摄的一部电影,引发了全国强烈反响,而这部影片是根据一件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1990年,安徽定远县的一个转业兵,提交上诉材料状告自己的母亲,说她在1980年涉嫌谋杀丈夫,也就是他的父亲。
此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记者张成功根据此事创作了报告文学《苦海中的泅渡》,深入报道了整件案子的始末,而《天国逆子》正是以这篇作品为创作依据的。
该案件的原告原型,在影片中叫做关健,他的母亲在他小的时候,跟伐木工人刘大贵出轨。后来他的父亲莫名得病死了,而母亲则改嫁跟刘大贵结婚。
关健长大之后学习了法律,决定要为父亲讨个说法,而他当年也曾看到母亲往父亲的饭碗里放东西,因此他要求开棺验尸。
于是,一件尘封了近10年的命案,又重新成为了焦点。
中国人传统观念里自古都是家庭本位、亲情至上,而母子情则是所有感情里最纯粹、最美好的。然而这部电影却与传统道德相忤逆,儿子把母亲告上法庭,很难不引发争议。
片中,关健小时候弄丢了家里的钱,母亲虽然责备他,但仍然给他买了一双新鞋怕他冻脚,母亲对儿子的爱不求回报。
但儿子并未因此纵容和无视母亲的过错,他上告母亲,不是无情和冷血,只因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有争议其实是好事,也是建设法治社会进程中所必然经历的过程。要依法治国,就应该把法理放在第一位,不因亲情而包庇犯罪,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严浩作为一个香港导演,却拍出了非常地道的东北生活民俗。他此前拍摄《滚滚红尘》时就在东北取景,而这次又跟合作过《似水流年》的斯琴高娃合作,可谓一切都是驾轻就熟。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亮点1
第64分钟,关健跟母亲开门见山,直接告诉母亲“我去法院检举你了”,母亲心凉地说:“养儿养出个大冤家。”
关健问母亲:“爸爸是不是你害死的?是,你就点头,不是你就摇头。”见母亲没反应,他又说:“妈,为啥不说我是诬告!”母亲有气无力地说:“去,你去告我吧。”
而片尾在狱中,关健跟母亲再见面时,提到当时他问母亲的这句话,儿子说:“你要是坦白了,大概也不会这样。”可是,真的会不一样吗?又能有什么不一样呢?
亮点2
第96分钟,关健从探监室里走出来,手里拿着母亲给他织的毛衣,不顾一切地跑出去。
黑漆漆的走廊像是一个无底洞,而远处却是一片光明。这象征着法制的进程总要经历这样的阵痛,但终究迎来的是开放和公平。
而最后,关健把毛衣扔在了一辆路过的马车上,他实在承受不起这份厚重的母爱,放弃是最好的选择。
《天国逆子》观后感(十):為《天國逆子》的現實主義劇情提供三種改良方案
1994年的《天國逆子》,據說改編自真實事件,以及張成功相關的報告文學《苦海中的泅渡》,後者的題目,容易讓人想起日本電影《追捕》的原著小說,西村壽行的《涉過憤怒的河》,而《天國逆子》這個電影名,實在也是日本味十足。嚴浩與許鞍華這兩位新浪潮幹將,有一種獨特的本領,就是能把內地題材的電影,拍得就像是內地導演的作品一樣,我不知道這算是主動的入鄉隨俗,還是自我特色的被動打折?
《天國逆子》看起來是個很虐心,很懸疑的故事,但實際上並不複雜,也不能算太罕見,畢竟謀殺親夫的事情,並不是一個很小概率的事情,特別之處只在於兒子十年後想明白了,要告老媽。這也就好比,武大郎在被潘金蓮與西門慶毒殺時,武松跟鄆哥一般,年輕尚小,不太懂事,而等日後做了都頭後,回過頭來告嫂子和西門慶,所謂長嫂如母,《水滸傳》中武松實際上做的,可比“告母”激烈多了。我之所以說《天國逆子》的故事,本質上並不複雜,還在於過程中,只有一次轉折,那就是警方開棺驗屍,起初只查砒霜,而沒有想到去查老鼠藥,於是引起了一些親情與法理之間的糾葛,除此之外,這部《天國逆子》的故事涉及面非常小,幾乎就只是家庭內部的矛盾。雖然在影片最後,打字幕顯示事後很多群眾給男主人公,也就是那個兒子寫信,其中一半是支持他的,另一半是批判他的,但這麼一句含糊的字幕,顯然無法讓這個故事變得更有社會性,以小見大,甚至顯露出一個時代的橫截面。
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之所以特別,在於背老人進山等死,是當地一個習俗,而不只是個別現象,而像前段時間把老媽活埋那事兒,這跟內地這邊很多所謂光怪陸離的社會事件一樣,就算能拍成電影,也應該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會是極好的素材與養分,因為那只是局限於一人或一家裏的“特殊”事件,很難將事件的“意義”昇華,從而輻射到更廣的地區,與更多的人身上。
我沒有看過那篇報名文學,而據說當時的真實案件,跟電影裏表現的似乎沒有太大的出入,尊重所謂現實,當然沒錯,但如果這個現實相對來說很“平淡無奇”,那一味的尊重,只是在片面機械的理解現實主義風格。更何況,看完影片,我也不覺得片中這個兒子有多麼的逆子,如果他媽媽殺的是外人,或者是別的罪過,那他舉報,從最傳統的親情角度來說,可能還有一點點逆子的味道,而被殺的是他爸,這個逆子的帽子戴的實在有點太隨意,他不告媽,難道就不是逆子了嗎?畢竟所謂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難道《天國逆子》這個片名,是指這個兒子,不管告不告,逆子都是當定了的意思嗎?
除了這對母子,弟弟妹妹,繼父,還有閃回裏的父親,在家之外,著墨較多的也就是那個員警,而他最大的特點,也就是因為上過一回當,於是接下來抽每根煙之前,都把前面一段掐掉,開始那兒子遞過去的煙,他都不接,後來接了,表示兩人的關係近了,有了些信任。但也僅此而已,這樣的小動作還出現在繼父的身上,他每次接過煙後,總是習慣於放到皮帽裏,而這個小動作竟然還成為十年後被賣老鼠煙的攤販認出來的關鍵證據,但不能不說這點有些牽強。我當然明白,即使是在當年,表現員警的戲份還是得極為慎重,但正如我剛才所言,這個故事如果僅僅局限在一個家庭裏的兒告母殺父案,那就有點太狹隘了,我的第一個設想是,將員警查案本身,也跟所謂“以下犯上”聯繫起來,就是說十年前這起案子是一個老員警辦的,而這個老員警和目前正在辦案的這個相對年輕的員警間的關係,沒准是岳父和女婿,或者只是當年名義上的師徒,老員警教過“小”員警很多東西。老員警快退休了,一直以整個職業生涯從未抓錯過人,放過壞人而得意,但他這個紀錄,因為兒告母案的發生,有可能在退休之前被“小”員警的追查而改寫,也就是說,不僅是兒子在“對抗”上一代,連員警自己也在“挑戰”老一輩……
第二個設想方案,是設置一個特別關鍵,以及需要思辨的情境。原片中兒子是突然從部隊裏回來,不是為了過年,而是告母。他小時候曾經想去告過,還自己寫了一篇錯漏百出的狀紙,但回家後,母親從繼父那邊回來了,一家人似乎又團圓了,於是當年還小的他,放棄了告狀。但問題還在於,為什麼在電影的開頭,他就又重新燃起了告母的熱情呢?電影裏不交待,似乎也無法交待,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所謂文藝片的開頭,對於關鍵情境設置的習慣性漠視。而我的想法是這樣,不是兒子一直想告母,而是母親在一個特別的時候對兒子吐露了真相,比如說母親後來患了重病,臥床不起,渾身疼痛,生不如死,她快受不了,希望安樂死,但得兒子同意。可兒子怎麼可能下這個決定,母親沒辦法,只得祭出殺手鐧,說了當年殺夫的真相。雖然兒子當年也有懷疑,但畢竟年紀還小,不諳世事,但現如今,母親所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相?還是只是希望他對她實施安樂死,從而獲得解脫?兒子陷入比電影中更加煎熬的困境中,最後只能告母,讓員警來發現真相。與此同時,村裏,以及社會上的人,對安樂死,以及兒子揭發母親的事情,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員警開始時發現母親無罪,這樣安樂死就更不可能了,而接下來因為一些原因,母親的病有了起色,而兒子幫她複健,兩人關係前所未有的融洽,最後母親奇跡般的恢復了健康,似乎一切都很完美,但這時兒子,或者員警發現了新的證據,證明了母親當年真的是謀殺了親夫,她的健康白恢復了……
當然第二個設想方案,更側重於安樂死這個概念,而在逆子這個片名主題本身,側重的並不是太多,那還有第三個設想方案,就是沒有安樂死,但還是由母親的嘴裏先說出實情,她不是在病危,而是在死前吐露的,而且話還說完,便駕鶴西去了,把這個燙手的秘密傳給了兒子。這事要不要說出去,還是塵歸塵土歸土?又是個兩難的選擇,但問題是,還有個之前已經跟母親分開的繼父,他還活著,兒子不能不追究,也就是說把原片中子與母之間的生死糾葛,“轉嫁”到了兒子與繼父之間,他告了繼父,接下來還是像原來電影中那樣閃回一大段,警方先是查不出有毒殺的跡象,後來又查出來,但事情不是這麼簡單,因為在查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更大的發現,其實繼父並不繼,而是生父,也就是說,到頭來兒子雖然幫養父報了仇,但卻讓生父被槍了斃,而這個繼父變生父的秘密,可能就是他母親當初臨死前沒有講完的後半句話……
當然可能會有人說,第三個設想有點“狗血”,很多自認為是文藝片,或另一種說法是藝術電影的編導,都是第二本能的拒絕這種最基本的戲劇衝突,當然TA們一般也不接受,或想不到不太狗血的戲劇衝突,於是便只能一味的平淡與原生態。而其實像這種小輩告父母的戲碼,最與時俱進的例子,就比如2009年的《姐姐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講一個小女孩之所以被生出來,是因為姐姐得了血癌,而她天生就可以為姐姐提供臍帶血白血球肝細胞骨髓……後來她無法忍受自己只是一件救命工具,於是把父母告上了法庭……這種故事是不是太新鮮了,太沒有像謀殺親夫這樣的事情那樣,經過幾千年的時間考驗與沉澱,太奇技淫巧,太戲劇化了,沒有平淡綿長悠久沉寂的藝術性?
至少我不認為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