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摘抄

2021-05-16 04:56: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摘抄

  《三个胡安在海边》是一本由郑宸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一):不太好写书评,只能随便说两句

  这本书没有爆金句.真难得。

  这一本里古巴复活节岛这些不同的地方是对不同人物的试炼场,这是个有意思的点,是通过写地方来写人,再通过这些人释放出虚无感(书里竟然没有一个人最终得偿所愿(实在不励志)...那个我最喜欢的角色也是最会生活最有追求的京昌在最后的离世,可能就是对这种虚无感最有力的总结吧?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二):弥漫开来的颓废气息。

  

今年读书第二部,三个胡安在海边。郑宸的第三部作品吧,以一场旅行探讨人性,文字平淡内敛有些小幽默和小聪明,如果在对于去哪里和谁在一起仍有很多可能性的年纪读可能更好。这是人一生都会思考的问题,无论逃离还是回归,归根结底此心安处是吾乡。我读,就觉得通篇都弥漫着一股颓废美,所以搭的是一束名为紫禁城的紫玫瑰,复古色系而且不会特别盛开的花型,配上尤加利老果和银叶菊更添颓废气息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三):人生若只是旅行,那未免也太容易了。

  几个背景观念甚至国籍都不在一个世界的人,因为一场说走就走的婚礼而开始的一段共同旅行。

  而在旅行中,这种人与人的差别会表现的更加冲突,你会在他们身上看到不同的人的影子,又会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看到自己,怕事的踟蹰的,洒脱的慷慨的,困顿的纠结的。

  旅途中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什么,但寻找的结果又各有不同。

  行走就是意义,但人生的全部若只是旅行,那未免也太容易了。

  这家伙的三本书我读过两本,每本书都让你觉得看似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但一直心有所牵的在寻找着什么,寻找的结果又那么似有似无。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四):我只见到了一个人.

  【补】每个主人公都是我们每个人在各自生命中不同方面的影射.京昌是理想的精神世界,因为太过理想,常短途而死;社会关系中我们都以类艾文者为坐标去靠拢,可于焦虑和情感以及诸多不便为外人道处,已经成为了艾文;面对国家与政治,无力如胡安;在家庭中像泰吉一般被拴在血亲尊卑的底端;旁观他人时,都是吕伟;当静下来面对真实的自己时,有多少人会惊恐地发现自己是黎成.

  每个人都在与世界、与过去、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中,走完了生命.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五):此心安处是吾乡

  追了郑宸那么多年,也追过他space上写过的他在南美的经历。其实他的写作从未逃脱过对人性的关注,所以虽然在描写印度大吉岭风光的时候可能更倾注于描述那边的社会乱象,但他始终在为人物的表情、动作、眼神、语言做着更深层的挖掘和更艰苦的努力。在这本书里借助类似电影一样时间上的交错,叙事上的呼应让整个故事和人物背景更加饱满,营造了一种虚无的氛围。这种虚无让我想到了我去过的一些人烟罕至的人地方。在海边的胡安的画和送给京昌的话,让我联想到《罗摩桥》的经典结尾,令人怅然若失。书里的每个人都想逃脱自己的宿命,想体验相对的自由,却越来越不自由,不快乐。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六):7-6 《三个胡安在海边》

  

来自微信读书 作者:郑宸

作者还是那位写《罗摩桥》的帅哥,这次游记地点从印度转为了南美和墨西哥,穿插了带过了中国的嘉兴,北京。视角也从第一人称转向第三人称。

也可能是时隔多年的第二本游记,大为诧异的是文风与前部完全不同。如果说《罗摩桥》中还能看到年轻人抖机灵实为低调其实张扬的小桥段,在《三胡》中则变成了略带中年的沉重。文中依然躲不开的是亲情的线索,这次除了复活岛结婚的主线主角,每个主人公身上,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包袱 -- 也许也不能说是包袱,亲情像剪不断,理还乱的丝线,无论走多远,一低头发现,它依然缠绕在你的脚踝。

《罗摩桥》带着小布尔乔亚的自怜与自赏,《三胡》则用了更多笔墨彰显阶级的鸿沟,而作者,在往上写时留了力,往下写时,恐怕看到的是自以为看到的那层,用了力,却始终隔了些东西。

然而,这依然是一本好看的书。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七):胡说八道

  老郑太帅了。想安利给每一个喜欢的人。

  何光吕伟夫妇:看到一个播客说,没有人会喜欢一辈子环游世界的生活的。很自由,但是很抽离,没有什么坚定的价值观,很宽容,也就很虚无主义,很空洞。

  黎成:最像我的一个人吧。封闭,自卑自恋,脆弱却又很能抗,沉湎回忆沉湎脑补,拒绝和世界产生关联,拒绝多样性。很多很真实的细节,让这个人又讨厌又可悲,比如他拦住打架的人,比如他还帽子钱,比如他对那两个女郎的幻想,比如劝北京亲戚换豪车。看到被打那段,彻底理解。

  京昌:我会崇拜的,仰望的那种人。理想主义者。有点像三毛。观念中,谁离了谁与能活下去,因而虽然思考力强却对所有人都宽容。最后说成,“我可能再不会见到他了”,几乎是两个世界的隔阂。其实他遇到了三个姑娘了:酒吧里的继女,超市里的保安,与岛上的白衣姑娘。三个不同氛围的幻梦。

  艾伦,胡安:好人。值得我们这些人自我反思的人。(其实胡安最喜欢的还是黎成吧)

  雕塑家,德国船长:这些人我也好喜欢。很自由。即使贫穷也很自由。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八):我只是想写个短评,却超了150个字。

  黎成像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人,自私,虚荣,不甘平庸又缺少改变的勇气和资本,两湖交错那段写得太美,在久也等不到廉价的去南极的船,隐约中,他想他终于不得不走上他曾经鄙视的父亲的老路。吕伟何光在烈日的大卡车下蒙着头互相傻笑,这是最美好的爱情吗?必须是,只是之一,事实上,相爱后的每一个平淡的细节都是足够惊心动魄。每个人物就算着墨不多也足够鲜活,热忱又认命回古巴的胡安,哭着说对不起实际也不算背叛胡安的现实姑娘,苦逼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最后有个胖闺女也是好的的艾文,摆脱了终身信仰又找不到信仰的泰吉,过着浪荡不羁实际根本不洒脱的女雕塑家,信守承诺喝醉的老汉,画得屎一样心知肚明又坚持作画的大麻姑娘,想回家又永远抗拒不了诱惑或者说根本不想抗拒的德国老船长,像是看遍了千帆实际上定居复活节岛依然可以看人间百态的甲太郎夫妇……而我最爱京昌,经历过差点踏进鬼门关又有一脚徘徊在鬼门关,怎么可能不恣睢自我的过想要的生活呢?即使他错过了每一个他爱的爱他的姑娘。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感谢那些略过我生命又留下浓墨重彩的每一个人。ps,最美好的爱情有很多种,形式与定义可以不统一,但有一点,它一定使你更懂爱,更会爱,也成长为更好的人。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九):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什么?

  花了几天看完了这本书,很是意犹未尽,久久不能抽离自己对人物的思考,我们究竟在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黎成,我们太熟悉了,社会造就了很多很多这样的人,甚至免不了要当作自省镜给自己日后做参考,他有着江浙一带男人惯有的精明,偏偏又是一个会计,旅途上他不停的计较着自己所谓成本的得失,毫无疑问是个彻头彻尾的金钱奴隶,最终他觉得去南极的成本太高了,那就拿张盗版照吧说自己去过了吧!谎言说多了慢慢的也就变真了吧!黎成该是默默的对自己说的。他鄙视自己的父亲欺骗自己去南极科考,殊不知自己无疑成为了另一个父亲!好在他的旅行同伴是极其宽容的,文中作者只是在淡淡的阐述故事,从不参杂任何主观观点,所以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的思考空间。这本书让我一度的想往“自由”上去靠,可是解读来解读去自己要的并未是这一系列的需求,我想解读的是各个社会状态的人生,在中国嘉兴的黎成、留洋的吕伟何光、大院背景孩子的京昌、古巴的胡安、美国的艾文、日本的泰吉、墨西哥女雕塑家、德国老船长、智利醉酒老汉、复活岛的甲太郎等等。总而言之,他们中和黎成交集的都很友善。唯一想再重看一下的是胡安和黎成说翻就翻的友谊小船是怎么个回事,有高手来解答吗?谢谢。好书要多看几遍才行呀。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十):想到什么写什么

  

1、先知道毒药,后知道的老郑爱吃枣儿,先看的玉森画廊的客人,后看的三个胡安在海边,这两本小说整体说不上谁比谁更好,三个胡安在海边阅读快感差一些,但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温度。

2、京昌好色,对女人不怎么负责任,但在复活岛上知道房东打老婆之后,最气愤的是他,旁人几乎无所谓。

3、吕伟夫妇并不喜欢黎成,但愿意让黎成当证婚人。

4、黎成用不喜欢别人来对抗别人的不喜欢,黎成知道自己是个low货,想用一飞冲天、一夜暴富、赢的方式,获得别人的尊重。

5、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喜欢作者用文字画画的写作方式,读多了感觉活儿有点儿太细了。。。对应第一条里说的阅读快感。

6、很明显作者有引以为傲的一切资本,出身、容貌、眼界、成长过程等等,中国人上人,活得确实也艺术家,居无定所、不怕死,惹人羡慕。我是先知道作者很多背景,再买作品看,而这本书明显掺杂了作者本身真实的生活,所以阅读中特别容易出戏,这种分辨真假、总想八卦到什么的阅读方式很不舒服,另一种出戏是黎成对吕伟夫妇财富的判断,很难想象他对吕伟夫妇有钱,会存疑。

7、很难相信作者年轻时现实生活中不是炮KING。。。

8、作者最好最拿手的是写人情世故,写黎成写的不能说不好,只是过于理论了,真loser生活细节上,没这么失真。

9、按能力值预测,如果作者写中国的“豪门恩怨”,会写的极好,可惜出版不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