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 9 个习惯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 9 个习惯读后感1000字

2021-08-04 00:00: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 9 个习惯读后感1000字

  《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 9 个习惯》是一本由[日]和田秀树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 9 个习惯》读后感(一):此心安处是吾乡

  走的路越多,愈发能感受到,最爱的还是打小长大的这座城。结识的朋友越多,最后发现,最该结交的还是心底里的自己。爱情是个永恒的主题,孤独亦然。早知爱情后的孤独会来,抑或是已来,又或者是无关风月,学会以孤独为友会给自身的精神世界及人格带来深远的影响,与其被动接受,不如直面孤独。

  “‘孤独’究竟为何物?是什么让我们认识不到孤独?如何与孤独为伴?”这是一位有着30多年从医经验的精神科医生,本书的作者和田秀树想要带领着读者去思考的一个议题,也是他所认为现代人需要的“孤独疗法”。

  相信许多人时常陷入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将孤独看作是不好的东西,孤独就是不入流、不合群,实则不然,孤独也可以是培养独创性和独立人格的天赐良机。《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曾说过:“天才不会让自身思想局限于凡人铺就的轨道。”即便我们无法成为不凡的科学奇才,也可以成为自己生活圈的天才。

  认清从众心理,摆脱缺乏自信的“他本位”,回归“我本位”;了解孤独的优势,破除“孤独无益”、“无友不欢”的思维定势;走进书本的世界,用知识武装自己……概括地有点儿累,本书介绍的与孤独共处的九个习惯,其实编辑大大在书的背后已经简明扼要地介绍得很清楚了。

  拉萨圣洁的纳木错湖畔有一个“神秘洞”,穿过洞之前,先在周边找到一块自己心仪的石头;穿过洞时,默念心中自己想化解的罪恶点;穿过洞后,放下石头,用简单而有趣的仪式感,与心中无法释怀的困扰告别。

  仔细想想,一路走来要放下的东西数不胜数,我们一边获得,一边失去,再获得再失去……要走过无数幽暗的山洞,放下无数这样的石头,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变得很轻松。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书友白姐说:“我们不是佛,我们是普通人,我们想不开。在红尘里打滚撒泼吧!”人间羁旅固然充满了情趣,但也不妨碍我们与自己对话,安定内心的安宁。

  快节奏的生活,“唯结果论”的行为准则,让过程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不是喜欢上一个人,TA就能马上变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当我们赋予一些意义,爱才是充实的。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一遍又一遍地爱上同一个人。不是看一本书,就能马上变得深邃,而是我们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反过头来养成了我们。

  阅读和田秀村这本《孤独修心课:与孤独共处的9个习惯》,就像是拾起一颗心仪的石头穿过纳木错湖畔的“神秘洞”,通过这样一个仪式来试着与困扰告别,同自己和解。

  跋山涉水,才是人生常态。一个人,是一个人的必修课。

  《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 9 个习惯》读后感(二):无须在意他人的目光,做个有趣的怪人。

  通常人们提起“孤独”一词,总是带着一丝丝负面意味。

  也常会为一个孤独的人贴上“没朋友”“失败”“不合群”“怪人”之类的标签。

  而当“孤独”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则羞于启齿,决不向外人透露。人们好像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很孤独,对“孤独”的惧怕态度,就仿佛“孤独”生来便站在人类的对立面。

  “厕所用餐综合征”(因无餐伴感到极度羞耻从而躲进卫生间用餐)一度成为日本人们话题。除此之外,与孤独紧密联系的还有各种依赖症、从众心理以及精神障碍性疾病。

  有着30多年精神科从医经验的和田秀树认为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孤独”,还要学会与孤独为友。他在他的新书《孤独修心课:与孤独共处的九个习惯》中分别从三个部分入手,给读者们提供了九个建议。

  在本书的前三章作者从转变内在思维,充实自己入手,告诉读者:一要停止从众,拒绝“他本位”,回归到“我本位”。二是交友要宁缺毋滥,孤独是培养独创性的良机。三是通过读书来充实自己,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四至六章,和田秀树着重了讲行动方面。一方面通过实例向读者说明了寻求知己和依赖对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日本国内对依赖症的姑息与纵容,教会读者如何减轻对单一事物的依赖性。

  在本书的最后几个章节,作者告诉读者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勇于暴露缺点,做一个坦诚的人。在有需要的时候,不妨向专业人士求助,他们或许能给你许多启发和解决方案

  除了详述的九个习惯以外,书里还列出很多例子:关于作者的童年,关于家庭教育,关于社会时事等等...这些例子都能帮助读者更好结合本书的思想,了解如何与孤独共处。人类每次集中注意力大概能维持10-40分钟,而书中穿插的许多简图,则打破了纯文字的枯燥,大大提升阅读的趣味性,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在后几章节里作者提到一句话:无须在意他人的目光。这正是我看完这本书想要向大家传递的想法。在我看来,人这短短一生,最终都会失去,做个有趣的怪人也许会更轻松。学会与孤独共处,在孤独中培养创造性和自己的独立人格,或许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所以不妨大胆一些吧!

  《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 9 个习惯》读后感(三):如何与孤独共处?

  孤独是什么?孤独这个词与独自一人的状态相对应,但孤独不完全等同于独处,两种状态有区别与联系。许多文学作品都表达了孤独的意涵,比如《鲁宾逊漂流记》、《瓦尔登湖》、《荒原狼》等……最近我读的《山之四季》、《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让人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孤独,这些孤独,或淡泊、或凄凉……

  孤独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状态,当我们面对孤独时,应怎样调整自己的心境?这本《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9个习惯》,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孤独,用9个实用的方法帮助人们应对孤独、自我疗愈。

  为什么要戒掉从众?因为过分从众会让人丧失个性,丧失对于自身的归属感,孤独导致的应激反应让人更加屈服于他人。

  为什么交友众多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交友广泛与否并非反映个人的人格魅力。“没朋友就不快乐”、“没朋友就是失败的体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孤独修心课建议人们摒弃这些念头。

  为什么要适度依仗他人?前文说到交友众多不一定是好事,但是这不代表人们应过分独立,不依赖他人。凡事讲个度,适度地依赖他人,与友人相互支持、诚心相待,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科学而理性地与孤独相处。

  《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9个习惯》还有许多关于社交的小建议,我觉得归根结底就是讲究“度”的问题,凡事讲个度,不盲目跟风、不盲目交友、合理适度地依赖他人……都是与孤独共处的好习惯。

  读书是乐事,读一本书,就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汲取丰富的知识。《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9个习惯》告诉我们,读书不仅是汲取知识的方式,更是让读者了解自己最有效的途径。

  自信是一个人强大、成熟所必不可少的品质,那这与孤独有什么联系呢?越自信的人越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暴露自己的弱点是一种示弱的行为,研究表明,人们更愿意靠近敢于示弱的人,自信对人际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

  除了读书与自信,《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9个习惯》还介绍了许多修心的小建议,实用且富有哲理。

  简单介绍了本书内容,现在再看看本书的易读之处:深入浅出的问答、丰富的例子、图文并茂……

  书中插图

  作为一本心理学书籍,《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9个习惯》列举了不同领域的调查数据,论证过程较为严谨,结论可信度高;另外,名人事例以及名言的引用让本书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具有说服力。

  《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9个习惯》是一本让读者勇敢面对孤独、理性应对孤独的治愈之书,值得一读。

  《孤独修心课 : 与孤独共处的 9 个习惯》读后感(四):如何与孤独握手言和

  最近读了这本书,对于如何与孤独友好相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获益匪浅。

  经常有人问,一个人旅行会不会孤独,然而这样的问题注定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一方面,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刻感受到孤独,这与是否在旅行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一个人去面对很多事,很多感受,即便我们的身边看起来有很多人,毕竟我们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人的任何感受都是不能由其他人去承受的,当然也包括孤独。

  有一个特别直接的反问是——“如果一个人做事就意味着孤独,那你一个人拉屎的时候会不会孤独呢?”

  对大多数人来说,孤独是很常见的,也是很正常的感受。有些人孤独的感受更加强烈,甚至于坐卧不安,则需要引起注意,学着与孤独为友。

  我很喜欢享受孤独,因为孤独为也我提供了一个能充分自由的时间,让我能够专心地思考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从心理学上讲,产生孤独感与疏离感的根源就在于对“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性。

  当我们觉得孤独的时候,就仿佛自己是一叶孤舟,在望不到岸的海洋上漂泊。我们不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我们也不知道将会遇到什么?这种无助,落寞大概就是孤独。

  重要的不是自己的身边能够看见多少船只,而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靠岸。要避免毫无主见的盲从、只重视外在而忽略自身价值标准的建立,否则便很难获得内心的平静。

  从某种角度上看,孤独感也是一种“应激反应”,有三种主要的表现——

  因孤独而从众,反而会变得更加孤独。

  从众仅是在表层上消除了孤独,给人以摆脱孤独的错觉。虽然极力在众人面前展示活泼开朗的自己,却无法对他人倾诉内心的不安情绪。

  我们不喜欢的孤独往往与“疏离感”有关。“疏离感”是指被他人疏远、排斥,无法融人团体的状态,就好像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只有你不被允许上桌的时候。可如果这是你自己主观的选择,即便同样是孤零零的,却不会产生疏离感,很可能也不会觉得孤独。

  读书是缓解孤独很好的方式,因为读书也是了解自己的有效途径。

  朋友多的人就不会觉得孤独吗?可以很明确的回答这一点,当然不是!

  友谊的质量要远比友谊的数量重要,即便有一千个天天奉承你的朋友,可能也不会让你有半点被理解,被接纳的幸福感。那些认真听你倾诉、不会断章取义妄下判断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与孤独相处的能力是可以培养,强化的。当你的心理承受力得到加强时,对压力及孤独的适应性与调节能力也会自然得到加强。永远不要逃避孤独,对抗孤独,试着去感受它,接纳它。

  最后,如果你自己觉得实在无法应对孤独的来势汹汹,不要忘记自己还可以向很多人求助,比如师长,心理咨询师。并非一定要获得什么解决方法,而是能够看见更多的可能性。

  最终,我们会发现,孤独一点也不可怕,我们可以与它握手言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