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变味,开发需平衡生态
日前,有媒体对四川攀枝花红格镇康养开发状况进行了调查。据报道,18年来,从最早的红格温泉假日酒店、攀枝花市绿色运动休闲中心,到红格国际运动康养温泉度假区再落地,红格镇的开发建设,犹如“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并衍生出各种问题。
红格镇地理位置上属于北纬26°黄金气候生态带,由于气候适宜,日照充足,被誉为“日光之城”,正是基于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所以这些年来,围绕休闲度假和运动康养,当地进行了三轮比较大的开发。
但从早期的温泉假日酒店,到最新的温泉度假区,红格镇的三次开发可谓都是一地鸡毛,不仅存在着烂尾的问题,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征地农民的利益无法保障等,都成为棘手的难题。
比如报道提到,一期的酒店项目直接烂尾。二次开发中,当地疑似打着绿色运动休闲中心的名义,建设高尔夫球场项目,以此为招牌来帮助销售其别墅产品。而在国家清理整治高尔夫球场的前提下,直到今天相关项目都没有整改到位。
此外,第三次开发,特色小镇度假区规划城镇建设总用地15335亩,但大部分项目处于停工状态。
三次大规模的开发浪潮,并没有给当地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提升,让当地民众充分享受到自然资源开发的红利,项目的烂尾反而造成了巨大的善后成本。更重要的是,开发过程中农民“被上楼”,被强制迁离生活的土地,拆迁补偿方面还无法得到合理的安置。
从调查来看,开发单位提供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并不符合农民的预期,但在尚未达成拆迁补偿协议的前提下,有农民的房子在人不在场的时候,被直接强制拆除。“被上楼”的农民因此成为大拆大建式开发的牺牲品,当然,最终也没有享受到开发的红利。
并且,像第二次开发的绿色运动休闲中心项目工程,所在地正是当地的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在高尔夫项目等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样遭到了破坏。
地方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据此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当然是可以的。如果开发合理、运作得当,不仅能提振经济,还能帮助当地民众致富。但回顾这三次开发过程,以及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充分暴露出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的盲目和无序。
一方面,脱离地方实际发展水平,缺少科学规划,就开始大拆大建,超前规划,导致资金投入太大,却没有人气支撑,项目接连烂尾;另一方面,对民众的利益诉求以及地方生态,也缺少足够的尊重和敬畏,以至于在开发受挫之后,当地百姓陷入了更大的发展困境中。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曾提到,乡村规划编制不能推倒重来,大拆大建。这一提法,正是考虑到农村大拆大建所蕴藏的巨大风险。而这些风险,在红格镇的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几乎全面暴露出来了,并且后续的修复和补救,将面临巨大的成本。
毫无疑问,红格镇的教训,是农村开发建设的一个有力警醒。地方要谋发展可以理解,但无论如何,开发不能盲目,不能脱离实际。并且在特色开发和百姓利益、生态保护之间,要做到充分平衡,而不能将后者当成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