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出生到独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从出生到独立》的读后感大全

2021-09-17 00:00: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出生到独立》的读后感大全

  《从出生到独立》是一本由孟馥 / 姚玉红 / 刘亮 等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2021-8-1图书,本书定价:33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出生到独立》读后感(一):《从出生到独立》每个人的心理学

  如今焦虑时代,有无数父母为了养育女儿操心烦恼。 孩子婴儿时期,父母和孩子无法通过语言交流,无形中提高了彼此相处的难度。 父母大多是通过心理和肢体语言来判断孩子的需求。 学龄前的孩子,父母更要操心如何给孩子定规矩,培养孩子的才能。 网络上有句话说:“学龄期的儿童就是天使到恶魔的转变,父母稍不留心就能养出一个熊孩子。” 所以,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好品行也是煞费苦心。 孩子的青春叛逆期,父母和孩子之间仿佛有了一条鸿沟,孩子的叛逆让父母头疼,孩子们也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 这时候孩子开始学着做一个大人,开始塑造自己的人生世界观,对于恋爱也有所好奇。 父母如何在孩子青春期与其融洽相处,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孩子独立离家阶段,孩子上学之后和父母的联系减少,大多孩子几乎都是要钱才会和父母联系,对父母也不如小时候亲近。 这段时期既是孩子长大的关键期,也是父母和孩子相互独立的时期。 每一位父母都不容易,总是希望将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为他安排好一切。 但是,孩子终有一天会成家立业。 孩子也就成为了独立的个体,孩子未来成长为什么模样,离不开父母从小的教导。 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循环,我们每个人都当过孩子,未来也会学如何做一个好父母。 这一本《从出生到独立》是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同时也是让孩子更了解自己的开端。 这本书中提到的家庭发展周期,几乎涵盖了所有人此生必经历的阶段。 第一个周期:独立成人期 我们小时候总是幻想着长大,长大成人之后就可以脱离一切掌控,随心所欲的去闯自己的天地。 孩子在长大成人的期间,既要父母懂得如何正确的引导教育孩子,也要孩子能够用心去学习。 这里面的心理学知识,书中有详细的概括,相信对每一位父母都会有所帮助。 第二个周期:新婚成家期 俗话说:“长大成人,成家立业。” 孩子还未成家时,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小孩。 但是,孩子成家过后就要学会担任起一个家庭的责任,学会如何做一个成熟的成年人。 除此之外,养育新人期和孩子成长期便是一个生命循环。 希望每一位孩子和父母都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少走人生的弯路,通过不断学习创造幸福人生。

  《从出生到独立》读后感(二):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正确打开方式

  你的孩子爱粘人吗?你的孩子总是看手机吗?你的孩子总是说“不”吗?你的孩子没钱了,才会和你主动联系吗?作为父母,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刚才提到的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不是你想回避就能回避的。针对孩子所会遇到的问题,孟馥,姚玉红,刘亮等多名心理学,临床工作者,亲情力作《从出生到独立》,指导父母如何让自己的爱,帮助孩子成长为健康,独立,自信,快乐的人。 书中从婴幼儿期,学龄前儿童期,学龄儿童期,青春期,离家独立期,5个人生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每篇以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开头,然后分析原因,再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法,指导父母如何正确的对待孩子的问题。这本书还包括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和特殊家庭的问题。 这本书非常全面,从出生到独立,每一个阶段,父母所会面临的问题,书中都有答案,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工具书使用,建议有孩子的家庭都读一读。 0-3岁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 记得送我家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离教室还有很远的路的时候,孩子的哭声就已经传出来了,直到走也没有停息,把孩子送进去的家长,都是深深的呼一口气,感觉就像刚经历了一场“战争”,而有的妈妈则是垂头丧气的把孩子领了出来。而孩子则是紧紧的抓住家长的衣角,死死的,生怕被妈妈抛弃。其实,这只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见的4种表现是 1.总是与母亲黏在一起,稍微离开母亲的视线就会害怕,哭泣。 2.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摔玩具,大喊大叫。 3.不敢寻求照顾着的保护和安抚,也不敢表达愤怒,生气。 4.对待新东西,不敢主动探索。 如果您的孩子有上述一种情况,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但是您也不要着急,安全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改变的,只需要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即可。 高质量的陪伴包含4个方面 1.照顾者的在场与稳定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哭泣经常用忽视,施压,还有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方法,这些方法只会让孩子感觉到孤单,害怕,甚至自我否定,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的情绪,尽量满足孩子的诉求。还要求经常和孩子待在一起,如果你的工作不允许,也要经常用视频和孩子沟通。 2.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生活中,经常看见孩子爬高上低,撩猫逗狗,没有一件让人省心的事,这只是孩子在探索世界,是孩子的天性,作为照顾者,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我在保护你,你随便折腾”的感觉。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照顾者,有能力,也愿意保护自己,安全感就会产生。 3.恰当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孩子经常会做出一些让家长生气的事情,这是无法避免的,这时候家长不要不搭理孩子,也不要一味地给孩子道歉,也不要陪孩子哭泣,而是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和孩子商量,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有情绪,情绪是可以被接纳的,情绪也是可以被控制的。 4.增强照顾者的安全感 我们送孩子去早教班,孩子头也不回的就进去,这时候,心里有种空落落的感觉,好像失去了什么,这是我们自己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如果我们缺乏安全感,我们就会对孩子的保护过度反应,从而让孩子逐渐失去安全感。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孩子迟早会长大的,随着孩子的长大,对我们的依赖会越来越少。 其次,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求助于专家。 最后,要学会自我成长,创造一个互爱互助的温馨家庭,当自己感觉到焦虑的时候,能够从家庭里得到帮助。

  《从出生到独立》读后感(三):孩子从出生到独立会遇到哪些问题?父母如何做才能让努力不白费?

  表妹医科大学毕业后分到三甲医院急诊科,常常要值夜班,表妹夫自己创业开公司,老是要出差,两口子年收入过百万,却不想花钱请保姆,说是不放心保姆,所以把宝贝女儿妞妞托付给老人看管,但是姥姥和奶奶因为同时还要给其他儿女看孩子,所以姥姥和奶奶每隔三个月轮流换班带妞妞。最近表妹发现妞妞越来越黏人,还动不动发脾气,每次上夜班之前,妞妞都哭着闹着不要妈妈走,表妹担心这种情况时间长了孩子会出什么问题,可是自己要上夜班,还要拼职称,老公要继续赚钱,必须常出差的情况短时间内又没法改变,这可怎么办?愁人啊!

  像妞妞妈妈一样发愁的问题,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妞妞妈妈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长期不在场,会造成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基石。

  除了安全感的问题,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父母会面临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比如有些父母明明已经为孩子操碎了心,可是为什么孩子长大后竟然还反过来指责父母不爱自己呢?这到底是孩子不懂感恩?还是父母自认为的“付出”出现了偏差?父母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付出能与孩子的感受匹配上?从而让自己的努力不白费呢?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做父母的又该到哪里去寻找答案呢?

  我推荐妞妞妈妈和因为育儿问题而苦恼的父母们一起来读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这本《从出生到独立》,这本书是由九位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特别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书。

  书中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逐一进行了解析,比如从建立安全感,到培养好习惯,到处理青春期逆反,再到离家阶段的困难,书中都向父母指出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指导父母如何让自己的爱帮助孩子成长为健康、独立、自信、快乐的人。

  比如妞妞妈妈担心的安全感的问题,书中指出:要帮助孩子从小建立安全感,父母的物理在场和情感在场都很重要。专业术语“物理在场”和“情感在场”,用大白话说就是“人在”和“心在”。

  妞妞妈妈因为要值夜班,无法保证总是“人在”,书中建议妞妞妈妈可以在每次要上班的时候都和孩子交代清楚,不要因为孩子小听不懂语言就认为孩子不懂,孩子虽然不能完全听懂妈妈的话,但是孩子能够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测。

  比如孩子可以根据妈妈每次上夜班之前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准备出门的行为,慢慢地找到规律,形成预期,从而建立起掌控感和安全感,然后孩子就知道妈妈到了某个时间就要去上班了,然后下班后妈妈就会回到自己身边。

  而妈妈也不要因为害怕分离就回避跟孩子沟通,甚至不敢面对与孩子的分离时刻,要知道如果妈妈突然不见了,会给孩子带来十分恐惧的感受。所以妈妈不要突然消失。 再比如妞妞爸爸总是要出差,没办法保证“物理在场”即“人在”,但是爸爸可以通过视频或者是电话和孩子保持经常通话,特别注意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因为保持相对固定的时间节律,可以让孩子形成可预期的规律,逐渐建立掌控感和安全感。 如果孩子父母双方工作都特别忙,没办法有较多时间陪伴和照顾孩子,建议找帮忙看孩子的人要尽量保持稳定,不管是姥姥还是奶奶或者是保姆,都不要频繁换人,那样不利于孩子建立和发展安全感。

  类似上面这样的指导和建议,书中还有很多。为了帮助父母解决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从出生到独立》这本书,分别从两个角度去剖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注意的养育问题。

  第一个角度是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出发,指出孩子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需求,并对父母在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用案例的方式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另一个角度是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阐明家庭在不同阶段需要处理的任务,并对家庭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困难用案例的方式予以呈现,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总之,不论你是孩子的家长、老师,还是对育儿、教育和心理感兴趣的人,入手《从出生到独立》这本书,都会收获对孩子更多的了解和理解;读完这本书会让你对孩子的爱做到有的放矢,也能让你为孩子付出的努力再不会白费。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悠一格”,和我一起探讨与分享育儿路上的感悟和心得,一起好书共读。

  《从出生到独立》读后感(四):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第一次为人父母的你知道如何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吗?

  很多父母都遇到过以下几种情况:

  心理学家指出,以上的种种行为其实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外在表现。

  其实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寻求安全感。从离开子宫的那一刻,我们就失去了被保护和被包裹的安心,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被迫第一次用肺呼吸,嗷嗷大哭。

  因此,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可能就会在整个童年生活中丧失快乐,更严重的是在长大成人之后,性格孤僻,没有抗压能力,无法爱上他人,不能独立等等。

  所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那么,究竟什么是安全感,如何建立安全感呢?《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这本书讲述的非常详细。

  一句话概括,安全感就是指孩子在家庭关系中体验到的一种自己值得被爱、自己可以信赖他人的安心和安全的感觉。

  安全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只有当孩子的内在精神需求被满足之后,他们才可能表现出外在的幸福感。

  比如说,有的小孩子特别特别粘人,几乎不能接受和母亲分离。每天都需要母亲花大量的时间陪自己,不可以让母亲离开自己的视线,否则立刻就大哭大闹。

  与之相反的一类孩子则表现的异常冷漠,他们很多时候摔疼了就自己站起来,和没事人一样;他们是众人眼里的超级乖宝,从不发脾气、不生气甚至不会委屈。

  这是两类截然不同的孩子,一类是特别粘人、特别不懂事、特别喜欢哭闹的孩子;另一类是特别独立,特别乖巧、特别坚强的孩子。神奇的是,他们的行为背后都在表达着同一个意思:我很缺乏安全感。

  爱哭闹的孩子想用哭闹来吸引注意力,从而得到关怀和爱;独立乖巧的孩子则是不敢或是怯于寻求帮助。

  可怕的是,缺乏安全感不仅仅只是影响孩子的儿童时期,最关键的是,这种安全感的缺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很多人是在成年之后才发现,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是多么可怕。

  我有一个朋友林林,她从十几岁开始初恋,到如今的三十几岁,大大小小的恋爱谈了无数次,却依然没能够真正进入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当中。

  她和我说,从小她的父母就对她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因此她到现在也不相信自己可以依赖谁,可以相信谁,甚至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拥有幸福。所以在每一段感情当中,她都最终会选择离开。

  其实,这都是林林从小就缺失的安全感在作祟。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有安全感的孩子往往身心健康,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中都能出类拔萃,他们往往更愿意相信别人,更容易获得幸福;而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依然深受其苦,他们面对困难容易退缩,他们容易陷入悲伤或是愤怒的情绪中走不出来;他们压抑自己的真实的情感。

  因此,培养和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对所有家长来说,是一件必须必须放在首位的事情。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重新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对于父母来说,最容易也是最有效的改变安全感的场景就是家庭环境。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重新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就需要做到三个“在场”。

  第一、物理在场,物理在场的含义其实就是“陪伴”。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需要被良好地照顾到,也就是说,从生活的吃穿住行几个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

  试想,当孩子此时此刻磕碰到了,却发现周围竟然没有一个大人可以过来帮助自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久而久之,就自然会缺乏安全感。

  因此,物理陪伴是基础陪伴。

  第二、情感在场,情感在场就意味着我们要进行深度共情。

  也就是说,我们要看见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和他共同体会这种情绪。对于很多小孩来说,他们是无法调整自己的情绪的,甚至很多孩子无法正确识别自己的情绪。

  因此,对于父母来说,首先要帮助孩子识别情绪,即给情绪命名。比如说当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用最体贴温柔的声音说:宝贝不开心了,宝贝难过了等等。

  其次,父母需要协同情绪,就是要和孩子共情,用自己的眼神、语言、身体动作告诉孩子:我能体会到你的情绪,我愿意陪你一起面对这种情绪,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情绪陪伴”下,一个孩子才可以慢慢学会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才不至于失控。

  第三、系统在场,它的含义是把家庭当作是一个系统,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让他知道整个家庭就在他的身后,可以给他力量和支持。

  家庭系统不仅仅包括父母,还包括这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等亲属。在这样一个庞大系统中,一个孩子会感到很安心,从而会增强自己的安全感。

  物理在场、情绪在场和系统在场,这三种在场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很多父母都说: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啊,做得不好其实是可以被原谅的。

  但是,小鹿想说,虽然我们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但是我们也是可以学习正确的育儿理论,学习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健全自己的人格和品格。

  “第一次”从来就不应该是借口,而应该是更加努力的动力。真正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从来都不是金钱,而是心理成长。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你学会了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