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出生到3岁》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出生到3岁》的读后感10篇

2018-03-04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出生到3岁》的读后感10篇

  《从出生到3岁》是一本由[美]伯顿·L·怀特((Burton L.White)著作,京华出版社出版的365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出生到3岁》读后感(一):比较实用工具

  个人觉得这本书比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更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本书同样是力荐亲密育儿的观念,但也承认过度的亲密会宠坏孩子。因为宝宝还没出生,只读了前面的一部分和第二篇。

  其实出生对宝宝来说也是件很不容易事情,要从妈妈子宫书中出生并适应这个陌生冰冷的环境。因此在孩子出生的头几个月里,宝宝的啼哭主要来源身体不适。在这阶段积极回应宝宝的各种需求,建立起孩子对我们的信任

  而在6个月过后,宝宝就已经很聪明的知道他可以通过啼哭来吸引你的注意,并达到他所有的目的。因此在孩子8个月起开始规矩,并在早期少提“不”,在孩子语言能力全面之后再强调“不”。

  很实用的工具书,把孩子每阶段的行为特性,育儿方法推荐物品描述的很清楚。并在P321的孩子各阶段基本玩具及相关设备都很实用。等宝宝出生后,会继续根据宝宝的成长不停的翻阅参考这本书。

  《从出生到3岁》读后感(二):哈佛专家小孩各个阶段的动作心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给出了建设意见

  第2篇《从出生到3岁》:哈佛专家对小孩各个阶段的动作和心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给出了建设性意见。

  先把其他人梳理的概要copy下来放在最后的大横线下面,感觉这个概要没啥实际意义。还得我自己一个个字敲。~~~~(>_<)~~~~

  首先告诉自己

  1.父母言传身教重要。小孩的模仿能力比你想象的强。

  2.不要期待值过高。养成良好习惯需要父母不断地学习提高

  以下是觉得不错的点:

  5-8个月的宝宝:

  1.两个孩子差距尽量超过三岁,不然同胞竞争会很明显。要让较大孩子每天与父母双方单独呆半个小时,不要指望小孩像个大哥一样过高估计他的能力,不要老在他面前称赞弟弟妹妹

  2.防止过度需求的出现。宝宝开始将啼哭作为获得关注并对达人进行控制的一个明显信号,要从这个时候爱是,尽力防止把宝宝宠坏。

  3.双语家庭。如果语言说的好,那么一开始就应该自然对孩子使用这两种语言,他们还建议一个家长始终说一个语言,另一个家长始终说另一种语言。理论结果:头两年的语言能力比单语慢一些,但是满了4/5岁就会迎头赶上

  4.消除家里面的安全隐患。这个时候宝宝会各种活动并且啃咬一切能够放进最里面的硬东西,保证危险物品不被宝宝够到。

  5.观察因果关联现象。探究物体的运动轨迹

  6.开始抗拒陌生人

  7.和宝宝多说话。谈论的内容是最好他看到的简单信息,宝宝2岁前不会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比如她看你手里面的袜子,展示给她看。

  8.早教无用。到处都在说无用。

  8-14个月的宝宝:

  1.宝宝希望得到过度的关注,回应30%即可。首先,如果你的需求比宝宝的更加迫切,一定要坚定的告诉他必须等一会,而不是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你的宝宝开始意识到在大部分时间可以立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有时他人的需求比他的更重要。其次,应该用日常的语言回应,使用完整短语句子而不是单个词语,并且要表达一两个相关的想法,整个事件持续25s左右。一旦宝宝满意,就随他去好了。宝宝会了解到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时可以向其他人求助,这种技能对他以后的生活非常有用。也可以让宝宝明白有人对他的兴趣非常重视

  2.宝宝可能开始违背家长的意愿。给宝宝建立一套坚定而有效纪律比较重要,父母慈爱坚定,如果一个宝宝在指令重复了一次后还不听话,父母就要采取行动,把宝宝转移到另一个场景,分散宝宝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比如给他穿衣服换尿布总是反抗,或是咬你损坏电话,应该被制止。你可以把他抱起来,报到房间的另一头,或是到另个房间里面。坐下来让他面对你,用力抓他的肩膀和上臂,不要掐,只是牢牢抓住,使他一动不动,如果他看着你露出微笑或笑出声,你也不要惊奇。你应当做的就是不给宝宝友好的回应,如果他在2-3/3-4分钟内反抗,说明限制不够。如果抓的足够牢,过1-2分钟会有不高兴的表示,这时看着表继续坚持15秒钟,他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反对,在15秒结束的额时候,简短的说几句:现在我们要回原来的屋子里了,我会让你继续玩,如果你在咬我,我还会这么做。实验表明,7-10天能改掉毛病

  3.基本的规则控制如果执行得当,不会让孩子认为缺少爱。一旦设立了基本的限制,父母和孩子都会习惯于基本平等的规则,当孩子第一次体验到不能为所欲为时,他所感受到的爱不会减少。要记住,如果孩子在第一年得出结论自己是最重要的,他就很容易发展成大家不爱的人。

  4.同胞竞争开始显现。较大的孩子可能会产生嫉妒并作出攻击性行为。然后使较大的孩子生活的更好。第一要每天花些时间单独和他在一起,想让较大的孩子感到内疚是没用的,较大的孩子都需要至少获得一个家长的全部注意力,并用他能够完全理解的语言告诉他,父母仍然像以前一样爱他,比如避免在较大的孩子面前过度称赞小宝宝,第二不要过高的估计大孩子的能力,希望他作出理性明智的行为比如让着弟弟妹妹等,第三,尽快的为较大的孩子安排更多的户外活动,有助于缓解家庭压力。第四,家人应该每天离开家几个侠士,纯粹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5.安排宝宝入睡。有想睡的迹象时,帮他检查尿布,然后把他放在婴儿床上,告诉你爱他,然后离开,关上门,给他5分钟的时间,可能他还不够困,或者是养成了粘人有意啼哭的习惯,并且知道了你会如何反应。如果5分钟后,他还在哭,你就应该进到他屋里去,把他的玩具给他,让他做起来,不要抱他。等着困倦的信号再次来临时,然后重复这个过程,把他放进小床,告诉他你爱他,离开房间,关上门,看着表,给他5分钟的时间,周而复始

  6.一觉睡天亮。母乳喂养8个月理论可以睡整夜觉,晚上醒了后看看是不是会自动睡着,不行的话看看有没有什么情况,千万不要抱起来,不要说过多的话,告诉他年爱他,但现在是睡觉时间,每个人都要睡觉。

  6.宝宝幼时的语言能力不一定和长大后的能力成正比。

  14-24个月:

  1.违背家长的意愿。方法是禁止与主要家庭成员接近,例如让他在房间单独呆一会。上个阶段的方法是抓住让他不能动。这个阶段就不行了,

  2.不要试图和他讲道理。因为父母的语言超出了宝宝这个阶段的理解能力。比如说过你再朝妹妹扔东西,我就要你在20分钟内不准玩你的卡车威胁时间不能太长,因为那样就不起作用了。

  3.让他知道世界不是围着他转。其他人的需要可能比他的更重要。

  4.少看电视。到处都有这句话,可是我很爱看电视。

  5.多为小孩朗读,比如睡觉前读书。这个就不多展开说了。

  6.小孩开始有思维能力,思考各种可行的方法,采取措施

  7.小孩的短期记忆将发育完全,与8个月孩子只能在头脑中讲一个物体的形象记住几秒钟不同,17个月大的孩子可以再第二天仍然及得他想要的东西。

  8.喜欢玩假扮其他人。

  9.可能更加粘人,同时对同龄小伙伴有兴趣。

  24-36个月:

  1.帮助孩子筛选一个社会能力与自己的孩子处于同等水平朋友。比如性格温顺的孩子会逐渐屈服于另个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2.让孩子加强专注力。做好养育工作每天与孩子互动时间90分钟即可。其他人向孩子提出要求时,要教会是否理会还是专注做手头的事情。

  3.同胞竞争:首先记住较大孩子的不满,当较大孩子在场时,你对小宝宝的过分关心会使情况更糟糕。不仅父母,而且警告其他人也这样。其次要每天单独陪伴较大的孩子,至少半个小时。

  4.让孩子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在其他人眼中是什么样子,你会发现孩子经常表现出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然后他不高兴时不要这样教育,比如他的玩具被哥哥拿走了,不要教给他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说如果别人拿着你的玩具不还给你,你会怎么想,可能没有用,因为他很难理解。

  5.角色扮演游戏很好。

  4.避免过度骄纵。

  -------------------------------------------------------------------------------------------------------------------------------------------

  本书第一版问世于1975年,一经出版,就立即成为一部经典之作。伯顿•L•怀特基于自己37年的观察和研究,在这本详细的指导手册中描述了0~3岁婴幼儿在每个月的心理、生理、社会能力和情感发展,为数千万家长提供了支持和指导。本书完全是基于对家庭中的婴幼儿及其父母直接进行研究,是一部经过大量实践论证和数据检验的经典。现在,这本经过了全面修订和更新的作品包含了关于养育的最准确信息与建议,是我强烈推荐给家长和老师们的学习参考资料

  书中,怀特将0~3岁分为7个阶段——出生至6周、6~14周、3个半月至5个半月、5个半月至8个月、8~14个月、14~24个月、24~36个月。他依据每个阶段婴幼儿的发展特点及父母应该怎样做、注意哪些问题给出了详细介绍与说明。同时,怀特还就0~3岁养育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精彩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正如怀特在此书前言中所说的那样,写作本书是一件饱含爱意的工作,它反映了我对于儿童在头3年里的发展的最透彻理解。因为他始终坚信“没有任何问题比人的素质问题更加重要,而一个孩子出生后头3年的经历对于其基本人格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影响。”

  全书结构简洁清晰,分上下两篇。上篇下设9个章节,第一章,作者对“为什么把前8个月从头3年中单列出来?”给出了答案:在出生后的头8个月中,宝宝的良好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成长的结果。但其前提是父母必须朝以下三个主要目标努力,即让宝宝感受到爱和关心(帮助宝宝建立最初的社会能力——信任感);帮助宝宝发展具体的技能(依据原始反射);鼓励宝宝对周围的外部世界产生兴趣(加深学习欲望,并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只有这样,大自然才会很好地眷顾宝宝的学习过程。同时,作者也对此阶段的幼儿家长予以提醒,必须对听力造成损伤的中耳疾病,以及过度的“需求性啼哭”有所警惕。

  第二至八章,作者从每个阶段婴幼儿的一般行为、明显兴趣、学习及教育发展、养育方法、推荐物品、标志性行为六个方面,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和准确的参考数据。在阅读每一部分内容时,我都能不断地获得惊喜,自身学习与实践的空白区会在作者的视野范围中得到丰富满足,并被其独到而成熟观点和论证所吸引。例如,如何为第一阶段的宝宝制作Mobile玩具?如何科学地使用它们?需要注意哪些细节。6~14周宝宝的微笑并不是对爱、友谊快乐的社会性表示,而是对熟悉物体的认知智力发育的表现。宝宝3个半月至5个半月期间,需要避免过度的“需求性啼哭”和“预防听力损失”两个主要危险。前者通常可以通过正确培养和引导宝宝的好奇心,尽量主动和宝宝一起玩耍来很好地解决。后者一般由两个方面的原因所致:婴儿对病菌感染的抵抗力较差,以及一些婴儿容易受到过敏症的感染。因此,特别建议主要代养人要在该阶段对宝宝进行轻中度听力损失的筛查。因为,有50~60分贝以上严重听力损失的儿童通常能够很快地被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更多的轻中度听力损失患儿,在出生后头几年里被发现并得到治疗的却很少。5个半月至8个月阶段,怀特引出了有关智力的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记忆,并向我们讲述了亨特和艾娜•阿格利斯在电影《客体永存》,以及皮亚杰在无数有趣的小试验中得出的研究结论。此外,洛克菲勒大学研究者对婴儿短期记忆发育的研究,认识到宝宝对一切事物的强烈好奇心,这对养育实践有着重大价值

  告别婴幼儿发展的Non-mobile阶段,8~14个月的阅读内容令我耳目一新,因为它颠覆了我对14个月大幼儿在教育和发展方面的保守认知——宝宝在第14个月的时候形成优良的语言能力通常标志着第一流的智力水平并预示着未来的良好发展,这是杰出智力开端的一个最早的可靠标志。怀特从实践中得出结论:等到孩子2岁时才开始关注其教育发展已经太迟了,尤其是在社会技能和态度方面。美国的父母教育培训机构,一般不接受那些婴儿超过10个月大的父母,因为14个月的时候,一个婴儿就可能已经建立起一种令所有人烦恼的社会行为模式,而且非常难以改变。怀特在这一阶段的论述中提到幼儿语言、好奇心、智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所受到的“威胁”,与前面简单环境下能力的自然形成不同,此时教育目标的实现显然没有了任何保障。因此学好语言、增长好奇心、发展社会能力、提升智力水平都不是必然的。怀特提出了此阶段幼儿最佳发展的三大障碍:忽视、压力和缺乏帮助。我觉得这些内容才是最值得中国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深层问题,它需要我们对教育以外的社会责任、公共管理和家庭关系等问题重新做出思考和解读。14~24个月是我们经常谓之“Trouble TWO!”阶段,怀特从幼儿行为能力、社会性、智力活动、探索欲及思维能力发展等诸多角度解释了“执拗症”表现的真正原因。怀特还在书中讲述了拍摄系列片《从出生到3岁》时捕捉到的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事件,其结论恰恰印证了皮亚杰所谓此阶段幼儿“自我为中心”的初级思考能力的迹象。同时,该阶段幼儿“执拗症”的“家庭人性化纪律约束”也非常值得家长借鉴。在24~36个月阶段,怀特指出该阶段的孩子既能利用手和眼通过“试错”方式来解决问题,也能越来越多地利用头脑解决问题,是一个“感觉运动智力”与“思维智力”交错并进的阶段,家长能够使用理性方式管理孩子了。在这部分内容中,有两个方面的阐述非常吸引我,一个是该阶段幼儿开始显露出的特殊的心理素质——对生命的看法;一个是角色扮演游戏和“假扮”游戏对幼儿未来发展的巨大意义。书中的数据和信息是非常令我兴奋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第七阶段为孩子进行有关生命意识的良好启蒙,通过有趣的“假扮”行为或幻想行为与孩子进行丰富的建设性交流,还无需担心孩子对现实无法把握。

  第九章,怀特设计了9个图表来总结前面讨论的问题。图表被分为三组:第一组“必要信息”通过运动能力、行为特征和摆脱限制(shedding limitation)三个方面体现孩子头3年成长和发展的必需信息。作为早教从业人员,我想我们不仅要非常清晰3岁前宝宝在运动能力和行为方面的阶段性特征,还要了解每个阶段孩子所面临的自然限制。例如,一个不倒3个月的孩子,其非对称性强直颈部反射(ASTNR)会使宝宝更倾向于注视自己的极右方或极左方而非正上方。因此我们有理由建议并相信,家长把Mobile玩具挂在宝宝的右上方或左上方而非正上方更有利于刺激宝宝的视觉和运动感觉能力的发展。第二组“教育基础”是有关4个主要教育过程的发展,即语言、好奇心、社会性与智力。怀特指出,语言是个多变领域,各种语言能力的首次出现时间范围是很宽泛的,父母不必过度忧虑。在孩子的头3年中,父母应更加关心孩子理解语言的能力而非他们说话的能力。同时,对于孩子的教育发展而言,没什么比拥有良好的好奇心更加重要的了。第三组“特有能力发展”通过社会能力和非社会能力来体现。有些社会能力如“吸引并保持对成年人的注意”在整个3年期间都在不断发展。同时,从对代养人的主要关注发展到自我意识的形成,个人成就感的体现,直至表达对同龄人的友爱与竞争,这个过程恰恰体现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日趋成熟与完善。

  下篇是有关0~3岁养育的相关话题,但却是非常吸引我愿意深入观察和思考的兴趣所在,我更加愿意我们的老师、家长也能对某些感兴趣的方面予以关注。比如,出生间隔对同胞竞争必然性的影响;儿童替代看护的新观点;对儿童玩耍的认识与理解;儿童注意广度的探究、幼儿早慧项目(机构)的理性解读、警惕婴儿游泳水中毒、父亲的作用、亲情心理联结(Bonding)等。在环境与遗传(本性与教养)之辩中,怀特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基因决定了每个儿童的成就上限,经历则决定每个儿童的潜力能够发挥出多少。

  这本书一直被我它放在办公室,除作为工具用书供我随时翻看和查阅外,它会时常给我警醒。它能让我对所从事的工作抱有尊重和敬畏,让我明白帮助一个儿童在社会能力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我很期待我们的国家也能对0~3岁婴幼儿的能力发展与早期教育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向每个抚养儿童的家庭做出具体的承诺并认真履行。

  《从出生到3岁》读后感(三):当我们谈早教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

  怀孕的时候对早教也只是一个朦胧的概念,现在是育儿进行时,对早教的理解也深了一些。育儿其实有两大块内容,一块是喂养,一块是早教。在喂养上妈妈们往往已经花了很多力气,各大公众号也都写满了如何喂养宝宝,正像精心测算制造一颗卫星一样那么小心翼翼。而早教,却牵扯到原生家庭,个人性格,夫妻关系等等,所以更难了一些,但是依然打不倒妈妈们早教的决心。

  美国的伯顿·L·怀特就写了一本《从出生到3岁》,来满足了妈妈们的想法。它可以放在书架上,当成一本工具书来看。比如我女儿现在致力于用哭泣吸引大人的注意,不许人离开。不厌其烦地扔东西,爬行,把任何东西放进嘴里。每当你观察到宝宝的一个行为,百思不得其解,觉得困扰你的生活的时候,书里都有了很好的解释。

  这本书的作者伯顿·L·怀特,是世界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哈佛大学“哈佛学前项目”总负责人,这是他基于37年的观察和研究,在这本详细的指导手册里描述0-3岁婴幼儿每个阶段的心理、生理、社会能力和情感发展。他把0~3岁分为7个阶段——出生至6周、6-14周,3个半月至5个半月、5个半月至8个月,8~14个月、14~24个月,24个月至36个月。每个阶段父母应如何做、注意哪些问题给出了详细介绍和说明。

  作者认为,没有任何问题比人的素质问题更加重要,而一个孩子出生后头3年经历对于其基本人格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这恰恰符合我们对早教的需求,作者对不同阶段的详细描述和对现象的分析,也较好的区分了父母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对宝宝的影响。

  《从出生到3岁》书里提到,“在出生后的头8个月里,宝宝的良好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自然成长的结果。但是父母必须明以下三个主要目标努力,让宝宝感受到爱和关心,帮助宝宝发展具体的技能,鼓励宝宝对周围的外部世界产生兴趣,只有这样,大自然才会很好的眷顾宝宝的学习过程。”那么父母的作用主要是起到协助作用,而非主要作用,父母可以用这段时间适应有宝宝的生活,并且更好的学习接下来与宝宝有关的事项。

  又比如说,“6-14周宝宝的微笑并不是对爱、友谊或快乐的社会性表示,而是对熟悉物体的认知或智力发育的表现。”这其实很好的缓解了父母焦虑的状况,宝宝还没有发展到有社会性行为的阶段,不需要太过焦虑于他们无法与人产生互动,无法对我们持续的尝试性的早教给出反应。

  而宝宝在第14个月的时候形成优良的语言能力通常标志着第一流的智力水平并预示着未来的良好发展,这是杰出智力开端的一个最早的可行标志。等到孩子2岁时才开始关注其教育发展已经太迟了,尤其是在社会技能和态度方面。这类标志性的语句很值得我们参考,书中有大量的类似判断性语句,能够让我们对孩子的发育状况作出良好的评估。

  8-14个月的幼儿最佳发展的三大障碍,忽视、压力和缺乏帮助。中国人向来缺乏情感教育,我们对智力早教和身体发育都相当重视,却偏偏忽视了这块。这与上一代的原生家庭和大社会环境相关,国人更重视教育出一个智力超群的幼儿,而不是一个性格良好的幼儿。但社会发展的进程,能够与同伴合作,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浓厚的探索热情,能应对压力和挫折才是更重要的素质。而能够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对宝宝成年以后的生活将起到巨大的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他们要花费数倍时间和精力去修复,从而弥补与他人之间的差距。

  伯顿·L·怀特所著的《从出生到3岁》,再版了数次,对美国这一代人的影响自不必说,对国内的宝宝们也开始有了正面影响。其实所谓的早教,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在重新教育一次自己。宝宝长大了,我们也终于成人。如果这三年的早教时间,我们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采用良好的方法,那么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正面效应,对初为人母为人父的我们,也具有极强的正面作用。

  《从出生到3岁》读后感(四):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笔记

  作者特别强调8个月到24个月这段时间,也就是第五、六阶段。

  “8到24个月期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每个儿童的性格、社会习惯及日常幸福水平”“当宝贝3岁时,他开始喜欢和同龄孩子交往,不再以父母为社会交往中心,你对孩子的习惯、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的影响力就大大减弱”。

  跟大家分享下我的笔记,只有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我才能更清楚地读懂作者深层的意思。

  《从出生到3岁》读后感(五):教育理念值得参考

  本书最大的优点是0-3岁教育阶段划分比较科学,我就按照它的建议为阶段给我的女儿写日志。我对宝宝的观察与它所讲述的婴幼儿心理发展比较相符。另一方面,本书认为孩子从6个月起就要当心宠坏,有些心理专家如武志红则认为,孩子在一岁半之前无论怎么宠爱都是没问题的。我的感受与此不同。孩子从出生起就在观察和适应这个世界,人类婴儿的聪明程度往往令人惊奇,还是从出生第一天起就注意宠坏的问题吧!有的新妈妈绝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并且24小时安排人牵着孩子的手睡觉,日复一日,宠不坏孩子才怪呢。而有的妈妈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单独在一个房间里呆会儿,从头一个月的几分钟,到后来的半小时,再慢慢延长时间,孩子既学会和看护人交流,又学会了独立观察身边的环境,去看去听去搜索。本书最大的缺点是美国书籍式的冗长啰嗦,回还往复,虽然页码多,但看起来字大行稀,实际信息量并不大。

  批判性阅读,认真观察与运用,本书算是较有指导价值的一本。

  《从出生到3岁》读后感(六):可做工具书

  很喜欢这本书,差不多一眼就喜欢了。文字很轻松,循循善诱,有一种促膝长谈的感觉。

  这本书,第一版写于1974年,所以看到评价里有人说“过时”了。读了之后,我觉得,对于孩子成长的大多数方面的论断都不会过时,而且原本每个孩子的发展就各有不同,不必也不能限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而那些关于玩儿的一些方面,比如电视,也算不上过时,只是如今的注重点在手机等方面了。

  育儿的书籍,本就不是取一本当行动指南这么简单,需要结合自身实践。这本书关注对孩子的观察和影响,不刻意。也指导爸妈关注自己的行为。

  按年龄段的书写方式,让我先取其中一部分来读。读得有些心慌,所谓“相见恨晚”,生怕自己做的不好而影响了孩子。心发慌的时候,找朋友聊一聊,又能重新站在自己和孩子的角度,心里平静一些。做笔记,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当作常备书,我觉得真的和封底的那句话一样,“对于任何一个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容错过的。”

  《从出生到3岁》读后感(七):本性与教养

  本书第一版问世于1975年,一经出版,就立即成为一部经典之作。伯顿•L•怀特基于自己37年的观察和研究,在这本详细的指导手册中描述了0~3岁婴幼儿在每个月的心理、生理、社会能力和情感发展,为数千万家长提供了支持和指导。本书完全是基于对家庭中的婴幼儿及其父母直接进行研究,是一部经过大量实践论证和数据检验的经典。现在,这本经过了全面修订和更新的作品包含了关于养育的最准确信息与建议,是我强烈推荐给家长和老师们的学习参考资料。

  书中,怀特将0~3岁分为7个阶段——出生至6周、6~14周、3个半月至5个半月、5个半月至8个月、8~14个月、14~24个月、24~36个月。他依据每个阶段婴幼儿的发展特点及父母应该怎样做、注意哪些问题给出了详细介绍与说明。同时,怀特还就0~3岁养育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精彩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正如怀特在此书前言中所说的那样,写作本书是一件饱含爱意的工作,它反映了我对于儿童在头3年里的发展的最透彻理解。因为他始终坚信“没有任何问题比人的素质问题更加重要,而一个孩子出生后头3年的经历对于其基本人格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

  全书结构简洁清晰,分上下两篇。上篇下设9个章节,第一章,作者对“为什么把前8个月从头3年中单列出来?”给出了答案:在出生后的头8个月中,宝宝的良好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成长的结果。但其前提是父母必须朝以下三个主要目标努力,即让宝宝感受到爱和关心(帮助宝宝建立最初的社会能力——信任感);帮助宝宝发展具体的技能(依据原始反射);鼓励宝宝对周围的外部世界产生兴趣(加深学习欲望,并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只有这样,大自然才会很好地眷顾宝宝的学习过程。同时,作者也对此阶段的幼儿家长予以提醒,必须对听力造成损伤的中耳疾病,以及过度的“需求性啼哭”有所警惕。

  第二至八章,作者从每个阶段婴幼儿的一般行为、明显兴趣、学习及教育发展、养育方法、推荐物品、标志性行为六个方面,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和准确的参考数据。在阅读每一部分内容时,我都能不断地获得惊喜,自身学习与实践的空白区会在作者的视野范围中得到丰富和满足,并被其独到而成熟的观点和论证所吸引。例如,如何为第一阶段的宝宝制作Mobile玩具?如何科学地使用它们?需要注意哪些细节。6~14周宝宝的微笑并不是对爱、友谊或快乐的社会性表示,而是对熟悉物体的认知或智力发育的表现。宝宝3个半月至5个半月期间,需要避免过度的“需求性啼哭”和“预防听力损失”两个主要危险。前者通常可以通过正确培养和引导宝宝的好奇心,尽量主动和宝宝一起玩耍来很好地解决。后者一般由两个方面的原因所致:婴儿对病菌感染的抵抗力较差,以及一些婴儿容易受到过敏症的感染。因此,特别建议主要代养人要在该阶段对宝宝进行轻中度听力损失的筛查。因为,有50~60分贝以上严重听力损失的儿童通常能够很快地被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更多的轻中度听力损失患儿,在出生后头几年里被发现并得到治疗的却很少。5个半月至8个月阶段,怀特引出了有关智力的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记忆,并向我们讲述了亨特和艾娜•阿格利斯在电影《客体永存》,以及皮亚杰在无数有趣的小试验中得出的研究结论。此外,洛克菲勒大学研究者对婴儿短期记忆发育的研究,认识到宝宝对一切事物的强烈好奇心,这对养育实践有着重大价值。

  告别婴幼儿发展的Non-mobile阶段,8~14个月的阅读内容令我耳目一新,因为它颠覆了我对14个月大幼儿在教育和发展方面的保守认知——宝宝在第14个月的时候形成优良的语言能力通常标志着第一流的智力水平并预示着未来的良好发展,这是杰出智力开端的一个最早的可靠标志。怀特从实践中得出结论:等到孩子2岁时才开始关注其教育发展已经太迟了,尤其是在社会技能和态度方面。美国的父母教育培训机构,一般不接受那些婴儿超过10个月大的父母,因为14个月的时候,一个婴儿就可能已经建立起一种令所有人烦恼的社会行为模式,而且非常难以改变。怀特在这一阶段的论述中提到幼儿语言、好奇心、智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所受到的“威胁”,与前面简单环境下能力的自然形成不同,此时教育目标的实现显然没有了任何保障。因此学好语言、增长好奇心、发展社会能力、提升智力水平都不是必然的。怀特提出了此阶段幼儿最佳发展的三大障碍:忽视、压力和缺乏帮助。我觉得这些内容才是最值得中国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深层问题,它需要我们对教育以外的社会责任、公共管理和家庭关系等问题重新做出思考和解读。14~24个月是我们经常谓之“Trouble TWO!”阶段,怀特从幼儿行为能力、社会性、智力活动、探索欲及思维能力发展等诸多角度解释了“执拗症”表现的真正原因。怀特还在书中讲述了拍摄系列片《从出生到3岁》时捕捉到的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事件,其结论恰恰印证了皮亚杰所谓此阶段幼儿“自我为中心”的初级思考能力的迹象。同时,该阶段幼儿“执拗症”的“家庭人性化纪律约束”也非常值得家长借鉴。在24~36个月阶段,怀特指出该阶段的孩子既能利用手和眼通过“试错”方式来解决问题,也能越来越多地利用头脑解决问题,是一个“感觉运动智力”与“思维智力”交错并进的阶段,家长能够使用理性方式管理孩子了。在这部分内容中,有两个方面的阐述非常吸引我,一个是该阶段幼儿开始显露出的特殊的心理素质——对生命的看法;一个是角色扮演游戏和“假扮”游戏对幼儿未来发展的巨大意义。书中的数据和信息是非常令我兴奋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第七阶段为孩子进行有关生命意识的良好启蒙,通过有趣的“假扮”行为或幻想行为与孩子进行丰富的建设性交流,还无需担心孩子对现实无法把握。

  第九章,怀特设计了9个图表来总结前面讨论的问题。图表被分为三组:第一组“必要信息”通过运动能力、行为特征和摆脱限制(shedding limitation)三个方面体现孩子头3年成长和发展的必需信息。作为早教从业人员,我想我们不仅要非常清晰3岁前宝宝在运动能力和行为方面的阶段性特征,还要了解每个阶段孩子所面临的自然限制。例如,一个不倒3个月的孩子,其非对称性强直颈部反射(ASTNR)会使宝宝更倾向于注视自己的极右方或极左方而非正上方。因此我们有理由建议并相信,家长把Mobile玩具挂在宝宝的右上方或左上方而非正上方更有利于刺激宝宝的视觉和运动感觉能力的发展。第二组“教育基础”是有关4个主要教育过程的发展,即语言、好奇心、社会性与智力。怀特指出,语言是个多变领域,各种语言能力的首次出现时间范围是很宽泛的,父母不必过度忧虑。在孩子的头3年中,父母应更加关心孩子理解语言的能力而非他们说话的能力。同时,对于孩子的教育发展而言,没什么比拥有良好的好奇心更加重要的了。第三组“特有能力发展”通过社会能力和非社会能力来体现。有些社会能力如“吸引并保持对成年人的注意”在整个3年期间都在不断发展。同时,从对代养人的主要关注发展到自我意识的形成,个人成就感的体现,直至表达对同龄人的友爱与竞争,这个过程恰恰体现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日趋成熟与完善。

  下篇是有关0~3岁养育的相关话题,但却是非常吸引我愿意深入观察和思考的兴趣所在,我更加愿意我们的老师、家长也能对某些感兴趣的方面予以关注。比如,出生间隔对同胞竞争必然性的影响;儿童替代看护的新观点;对儿童玩耍的认识与理解;儿童注意广度的探究、幼儿早慧项目(机构)的理性解读、警惕婴儿游泳水中毒、父亲的作用、亲情心理联结(Bonding)等。在环境与遗传(本性与教养)之辩中,怀特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基因决定了每个儿童的成就上限,经历则决定每个儿童的潜力能够发挥出多少。

  这本书一直被我它放在办公室,除作为工具用书供我随时翻看和查阅外,它会时常给我警醒。它能让我对所从事的工作抱有尊重和敬畏,让我明白帮助一个儿童在社会能力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我很期待我们的国家也能对0~3岁婴幼儿的能力发展与早期教育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向每个抚养儿童的家庭做出具体的承诺并认真履行。

  《从出生到3岁》读后感(八):《从出生到3岁》好书

  两本适合根据宝宝成长时间用简索方法查阅学习的书。《育儿百科》作者松田道雄,爱的言语娓娓道来,讲述每个月龄育儿的关键和注意要点。可惜时代所限,内容略为陈旧,国情有别。《从出生到3岁》不仅讲育儿方法,还讲述每阶段的宝宝一般行为,宝宝兴趣和教育发展,推荐养育方法,还有不推荐的养育方法。在具体的操作外,对于婴儿的成长和教育有更宏观的阐述。父母的阅读可使那些观察到宝宝细微变化显化,获得认识宝宝成长的快乐,接受为帮助宝宝更好成长的养育指导。其中,“不推荐的养育方法”专列,确实可帮助父母避免很多常识误区。可与《育儿百科》结合看。

  (重新看目录之后……)

  一开始没注意到《从出生到3岁》还有第二篇章真是个巨大错误。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第一篇以时间为阶段阐述婴幼儿发展特点,共9章;第二篇从第十章开始,讲述了0到3岁养育的相关话题。强烈的问题导向,基于大量经验和调查,加上批判式的学术思维,使书非常具有可读性。可以采用不同于上一篇的阅读方法,一口气读完。第二篇聚焦的问题包括如何避免把孩子宠坏,儿童替代看护,早期行为出现的时间差异等等。一本于1975年问世的书,很多问题到现在都非常有意义,是父母关心的重点。同时,作者的学术眼光,也帮父母在挑选玩具和选择早教,婴儿游泳,择托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值得反复学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