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罗斯这二十多年(1)打电话--从不敢多说到没的可说
二十六年前我只身来到了莫斯科。和大多数中国人不一样:他们大部分是来淘金的,来莫斯科只为赚钱;很小一部分是来莫斯科学习的,因为这里不需要任何考试,只要想并且有钱就可以读任何一所大学;而我是来体验生活的,我想换个地方过过。那时正有来莫斯科的机会,更何况我一直向往着红场、克里姆林宫;好奇俄罗斯文学中那些人物、场景和他们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还有就是,有个人在莫斯科等着我。
虽然人们都认为俄罗斯发展得太慢,进步得不快,但是二十六年的时光,无论如何,俄罗斯有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因为它自身的努力还是由于世界的飞速发展推动着它,总之,我亲身经历了和亲眼看到了它的蜕变,并且今天的我正在享受着变化带来的美好和不变带来的福利。
我是1994年底到莫斯科的。大冬天的,很冷,什么情况都没弄明白就已经是新年的除夕夜了。我朋友带我到他的朋友家一起过新年:俄罗斯人的热情好客,丰盛而色味俱佳的俄式大餐,再加上几杯伏特加酒,我的幸福指数急速提升。我好像体验到了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美好生活!可是,当节日一过,日常生活开始以后,我便渐渐体会到了生活的乏味,甚至是无奈。对莫斯科完全不了解,一句俄语也不会说,既没有中国朋友,也没有俄罗斯朋友;成天在房间里看着“只能会意”的电视。多少感慨,多少思念!这样的时候,最想做的就是和国内的亲人和朋友联系。但那时联系的方式只有写信和打国际长途电话两种。
1995年的莫斯科,写信,不是像现在这样写电子邮件,在电脑或者手机上写完信一发,对方马上就能看到,而是用信纸写,写完后装进信封,贴上邮票,然后去邮局寄信。为了让对方尽快收到信,肯定是发航空邮件,但即使是“航空”,也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寄到,收到对方的信还要再等上十天半个月。国际长途电话是可以马上就通上话的,但,实在是太贵了!具体那时国际长途是多少钱一分钟我记不清楚了,但我记得清清楚楚的是,每次打电话前都要事先把想说的话在心里打个草稿,或者干脆写在纸上,以免通话时间太长或者忘了想说的全部。每次都弄得很紧张。
90年代初期和中期,在莫斯科可以用手机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每个月手机的费用大概是一般人中等水平的月薪。直到1999年,手机才慢慢被普通人所使用,0.55$/分钟(1$=20-25卢布);之后,手机市场迅猛发展,1999年底,每分钟已经降到了0.18$;2010年,0.05$/分钟;2013年,1.05卢布/分钟。现在,600卢布可以无限制地上网和打电话了。当然,打国际长途这点钱还是不够的,但是现在有了更多方式与其他国家进行通讯联络,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打国际长途了。
记忆中有一段时间,大概是2012-2014年吧(我也记不太清楚了),俄罗斯最大的手机通讯公司米伽风推出了1分钟1卢布的国际长途套餐,中国人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了!打电话不再看表计算时间,而是随便聊。不了解情况的家人朋友在电话那边还习惯性地说,不聊了不聊了,省点儿钱。而电话这边的我们会笑着说,没关系没关系!
大约是在2000年,我拥有了第一台电脑,主要是用电脑写信,不必再长久地等待信件了。那时莫斯科的网费也相当贵,写信和发信跟打国际长途的方式差不多。先写好信,然后上网打开信箱,发信。如果有特别想看的新闻或者信息,经常是先打开页面,然后关掉网络细看。现在呢,一个月支付480卢布,从早到晚开着电脑,上着网。
这26年,我在莫斯科为了建立与国内亲人朋友的通畅联络,做到既可以说话,又可以见面,先用了SKYPE,然后有了QQ,几年前用了微信。随着微信的迅速发展,有些手机和电脑的功能都很少用了。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朋友联系大多使用SKYPE、WHAT’APP、VIBER、MESSENGER;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也开始使用微信,因为和中国人交往使用微信更方便且令人感到亲切。
26年过去了,因为曾经做过华人社团工作,我拥有了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朋友,只要需要,我可以通过手机,通过网络,从莫斯科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朋友通话、视频,还不必担心费用问题。从二十多年前与亲人通话都不敢多说,到今天的随便和朋友聊天、谈事儿,直到尽兴、办妥,世界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这是时代的进步,而俄罗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也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