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栗》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寒栗》是一部由米克尔·塞鲁普 / 卡斯珀·巴福德执导,达妮卡· 库尔西奇 / 大卫·丹席克 / 拉斯·兰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寒栗》观后感(一):动作戏好弱哦
老美的侦探戏里警探只要缀住罪犯,基本都是几场枪战戏boom boom boom就搞定了,哪怕朱迪福斯特演个白幼瘦的FBI探员,面对连环杀人犯且丧失先手的情况下,也照样boomboomboom搞定
结果作为彪悍维京人后裔的丹麦警探,剧中每次面对罪犯,不管对方持枪与否,都是照面就被轻易干倒……
怎么回事哦,几百年前你们的祖先驾着长船肆虐欧洲,吊打弱鸡盎格鲁撒克逊人……结果现在武德衰落到这个地步了嘛
《寒栗》观后感(二):个人的过错吗
无意中看到了片段,因此看完了整部剧。没有失望,无论是从悬疑的角度还是从故事性深度的角度都还是不错的。
从栗子人开始制造悬念,发现了这一桩桩案件的起源仿佛都是凶手在控诉被害人是一个糟糕的母亲。然后从指纹开始抽丝剥茧把案件关联到社会部长女儿的失踪案件里,最终靠着陈年旧案发现了凶手的老照片。结案。
明明在很多时候做出恶事的是父亲,却偏偏凶手惩罚的是母亲。当女警质疑的时候,凶手说“因为妈妈不一样,妈妈有保护孩子的责任”。虽然不知道真凶的亲生母亲是怎样的情况,但我是万万不能认同这样的想法。所谓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还是一个枷锁?甚至是父亲可以从家庭中隐身的借口而已?生理结构无法转变,但这并不代表孩子是妈妈的单一责任啊。
凶手的报复起源于一个孩子未经思考的谎言,谁能想到呢。一个孩童有意无意的伤害所带来的破坏力,孩子自己是完全未知的。凶手当然可以恨部长甚至报复她。可一个从小被领养的姑娘,即使受到养父母的无限关爱,却对新来的“兄弟姐妹”感到极度的嫉妒和恐慌,这难道是这个孩子罪大恶极的证明吗?又或者说,往高了要求父母,当年的养父母是否能够再深入地了解此事而不是贸然就做了决定呢?可能新来的孩子还是比不了当做亲生女儿已经有了深厚感情的孩子吧。
一个谎言带来了这么多家庭的悲剧,这不能说是当年还是小姑娘的部长造成的,甚至也不能完完全全指责为凶手一个人的责任。这是个社会的悲剧,体制的悲剧,监管的悲剧。
即使在欧洲这样公认高福利的国家里还是会发生如此惨绝人寰的案子,只能说完善的体制再怎么追求完美也不为过啊。
《寒栗》观后感(三):浅谈丹麦剧栗子人的立意
纵观整部剧,在剧中出现的几个丹麦政府部门,工作表现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浮于表面的忙碌与实际效果的惨淡。 这个立意是贯彻全剧的,从第一集1987年的农场案就有所体现了。中年胖警察在回家路上,接到调遣去查看农场,结果发现灭门惨案。 毫无怨言地接受下班后的任务,说明他还是相当有责任心。然而边开车边吃东西,没有慎重保护命案现场,发现小女孩后轻率的把枪放到台子上,这全都是不够职业不够经验的表现,作为一个中年警察来说很不应该。 结果也不意外,他不仅没能有效的处理好案件,还把自己的命也搭进去了。 这就是“浮于表面的积极实际等于无能”的体现。 赫斯这个人物的设定也别有深意。他并不是丹麦警局系统内的人,他被欧洲刑警组织嫌弃,根据剧里侧面的交代,应该也是由于不注重于服从和人情。 当发现栗子人上的指纹和失踪的社会事务部部长罗莎哈同的女儿相当接近时,警局头子的决定是讲一下人情,不要去打扰刚重新上任的部长,而赫斯则是果断的违反命令。 剧里由于“讲人情”而出现的贻误战机有很多次,而作为“局外人”的赫斯则多次“不顾人情”而获得突破口。 政治人物的谋权行为也是工作效率的一个阻碍。罗莎的对手指出,首相重新任命罗莎作为社会事务部部长,只不过是利用她来拉同情票。罗莎的男助手多次劝她不要由于案件而影响到仕途,而罗莎几乎是等到最后才表现出找回女儿的决心,在此之前她同样是多次劝说丈夫不要继续纠结于此事。她也打过“人情牌”,就是拿照顾儿子的情绪当牌打。实际上,作为一个女人和母亲,她放弃寻找女儿的决定远比丈夫来得早和坚决,原因就在于她仍然是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然而在她的任内,她所辖管的社工部门工作也出现纰漏,导致有一个想谋杀她的分支剧情的出现(女护士与男司机)。 这里还有一个很巧妙的地方必须提到。正是因为政府部门整体表现的拉跨,才掩护了元凶最初的破绽。作为一个不懂骨科的外行,赫斯仅仅研究两天就发现了分尸的砍刀上必然存在骨屑微粒,而法医却为何对此毫无提及呢?我开始是有过这样的怀疑的,但是想想,其他人都那么无能,法医无能也不是什么奇事。 听说原著很长,而剧只有短短6集,但就我粗略的了解,砍掉的那些都砍得不错,虽然可能少了一些更刺激的成分,但是整部剧更加紧靠着鞭策政府这个立意,全剧结构非常坚实紧凑,虽然剧情仍只是一般悬疑片的套路,但凭着这个立意和结构,以及演员在线的演技,已经足以担当5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