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1之宋太祖》观后感精选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1之宋太祖》是一部由王立群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2-08-24(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1之宋太祖》观后感(一):我感觉历史就又到了一个轮回
「唐宗宋祖」,唐太宗的故事在从小的认知里就赫赫有名。在没看这系列百家讲坛之前,我对宋太祖赵匡胤的印象就只有「黄袍加身」,看完后才知道,和唐太宗齐名,宋太祖值得!
唐晚期最恨的人就是朱温,五代十国真的也算是乱成一锅粥了,认养子乱七八糟,每个皇帝平均执政3年就被换,国与国之间打打杀杀,又像是回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正如北周灭齐,随后杨坚欺负孤儿寡母撤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我感觉历史就又回到了一个轮回;到了五代十国:周灭北汉,然后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撤了北周政权建立大宋。
得了,感受就是又回到了隋文帝时候的评论——面对五代十国的乱世,百姓期待统一,而赵匡胤的出现,大宋的建立,中原的慢慢的统一,也算是乱世人民的希望了。
现在想想为啥诸葛亮被历史称赞也是有道理的,霍光也算是不错的了没有篡汉。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1之宋太祖》观后感(二):做点笔记
赵匡胤第一次杯酒释兵权对中央禁军的调整
1,解除原禁军高级将领军职,下派地方;
2,两司变三衙;
3,设立枢密院,分割掌兵权和调兵权;
4,实施更戍法;
4,安排第二代禁军将领(资历浅、易管理为认命原则)
赵匡胤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对地方节度使的调整
1,集体撤蕃。将地方节度使免职,任命为环卫官,并常住京城;
地方节度使顺从安排的原因:赵匡胤上位的第二年就开始整顿禁军;
①,将年老体弱者划为“剩兵”,保留军籍、军俸减半、只干后勤;
②,从地方上选用年轻力壮、身量挺拔者补充禁军。朝廷提供“兵样”,凡事符合“兵样”要求的统统选派到中央禁军。(后用“木挺”代替“兵样”。)如此几次,中央禁军逐渐身高体壮,地方兵越发势弱,无法跟中央抗衡。
2,收财权;
①,取消地方留使、留州的特权。将所有地方税收回收中央;
②,设置转运使,监控地方财政;
③,中央统一铸钱。严禁地方私自铸钱,原来流通的劣质钱要收回;
④,重要商品国家专卖。如盐、茶、酒、礬、香等。
3,收行政权;
①,废除支郡。杜绝各地节度使割据一方,兼领数州;
②文臣知州,朝官知县。剥夺了节度使认命原支郡官员的权利。另外为了防止官员成为新的地方势力,针对官员又规定了“三岁一易”;
③设置通判。牵制与削弱知州权利,通判与知州同权并有监督职能,知州处理问题需要两人签字方能生效;
4,收司法权
①,死刑复审。废除五代时期节度使可以直接处决死刑犯的权利,凡是地方判处死刑的,一律要上报中央,刑部复审无误方可行刑;
②,设置县尉,负责地方治安;
③,设置司寇院,以文臣断狱。将各州的马步院改为司寇院,由中央派遣新及第的进士或者资历相近的官员认命为当地的“司寇参军”,负责审案;
赵匡胤解决皇权与相权的方法
1,面对皇上,宰相变为站着办公;
2,决定权在皇帝。唐五代时期,尤其是唐代,诏书由宰相在中书省拟定,称为“熟状拟定”,简称“熟拟”,皇帝看过之后批复“可”字表示同意,盖章后即可下诏,事实上皇帝此时只有同意权。宋代则是宰相提出多种方案,最终由皇帝选择,皇帝实际拥有决定权;
3,设置参知政事。分化宰相赵普的权利,使得相权多元化;
特例
1,赵匡胤时期共设14位边将,镇守大宋西北两面。由于国内重兵主要用于南方的统一战争,划分给西北边将的兵力并不多,为了使边将忠心报国,赵匡胤富之以财的同时还给予了这些边将四大特权:
①,地方收入全部截留权;
②,自由贸易权;
③,长期驻守权;
④,便宜从事权;
2,边将财政的来源
①,拨款;
②,赏赐;
③,财税;
④,边贸;
3,兵少钱多的北宋边将的财政用途:
①,培植幕僚;
②,招募死士;
③,扩充军备;
④,收买间谍;
赵匡胤一生的贡献
1,结束了从安史之乱以后持续了200年的藩镇割据、军阀混乱的局面;
2,恢复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
3,开创了一个理性和文明的新时代;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1之宋太祖》观后感(三):听王老师讲宋祖笔记
1.陈桥兵变
**2.皇帝肇基
郭威带赵匡胤演练了一遍军事政变的流程;
日后老赵照葫芦画瓢也来了一遍;
然后过河拆桥,杯酒释兵权,不允许别人再画瓢。
3.关键先生
4.木牌蹊跷
**5,世宗托孤
后周世宗设计三方辅政:
地方、文、武
6.疑窦丛生
7,百炼成真
老赵三洗
中央集权强化国家就稳定,
中央集权削弱国家就混乱。
8,开国大事
老赵安邦五套组合拳:
厚待废帝、录用旧臣、
重用新贵、重视仪式、关注民生
9.玩火自焚
10.请君入彀
11,杯酒释兵权
皇帝想驾驭大臣;
大臣想劫持皇帝。
消除功臣的兵权,分两步:
1)增加节度使职位,让其在地方办公;
2)把兵权拿掉。
*12,煞费苦心
消除禁军的权力:
1)两司变三衙,只掌兵
2)设枢密院,只负责调兵
调兵权和掌兵权分离
只有皇帝既有掌兵权又有调兵权
3)中央和地方兵力相当,互相牵制;三年一换防,兵将分离
4)二代禁军将领
资历浅、听话易管理
**13,集权集权
1)中央vs地方,消除藩镇的权力:
集体撤藩,收兵权;收财权;收行政权;收司法权。
2)分相权:
提几个方案,皇帝选;增设参知政事,成副宰相了。(唐代宰相熟拟,皇帝批可。)
14,雪夜定策
先南后北,统一天下。
15.一箭双雕
16.锦城烟雨
17.兵发两川
18.平定蜀乱
19.孟昶之死
20.平蜀总结
21.百官读书
22.可乘之机
23.挥师河东
24.巫宦之国
25.势如破竹
26.风花雪月
27.进退失据
28.万事俱备
29.六路并进
30.李煜进京
31.迁都之争
32.斧声烛影
33.非常事件
34.匪夷所思
35,太祖誓约
不杀读书人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
36.反贪倡廉
37,为国守财
治世莫若爱民,
养身莫若寡欲。
38,双面胶皇帝
39.千里送京娘
40.任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