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苏州河》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苏州河》读后感精选

2022-04-12 0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苏州河》读后感精选

  《苏州河》是一本由海飞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0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州河》读后感(一):《麻雀》作者海飞历时八载,再一次奉上他所钟爱的谍战小说

  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谍战这个类目可以说是经久不衰,毕竟有许多作家尤为偏爱这一题材的创作,比如海飞。海飞创作过《麻雀》《惊蛰》《战春秋》等多部谍战类小说,并且还以编剧的身份参与过多部谍战剧的创作。而今,海飞历时八载,再一次地奉上了他所钟爱的谍战小说《苏州河》。

  《苏州河》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的大上海,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可谓是谍战发生的最佳时机与最佳地址。而在这种种最佳里,故事又以最吸睛最惊心的凶杀案作为开端。

  名叫张静秋的女子在自己家中被人割喉,现场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证据。在那个年代,刑侦手段可谓十分简陋,破案靠得更多的是个人的能力和那一点灵性,警察宝山就是兼具二者的神探。

  宝山祖孙三代都是警察,查案似乎是生来就有的本能与使命。也因此,在宝山的心里,什么也没有查案重要,哪怕上海即将日月变幻,其他人都在各奔前程。

  于是在这风起云涌之时,宝山依旧按照自己的步调查探着案子,但他身边的许多人却在暗处根据自身的身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在小说中,宝山是主角,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也是串联其故事中其他人物的关键。但你在阅读整个故事的时候,却又不能说小说带给你的感动、无奈、纠结等等情绪都因宝山而起,即便他是如此的重要。

  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写作方式,刚好用在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似乎每个人都有显露于外以及隐藏于内的身份立场。他们小心翼翼地隐藏着,然后为了自己认定的理想付出着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

  宝山作为旁观者,也作为揭秘者让这些人的身份一一显现,于是我们为周正龙的慷慨就义而感动,却也为童小桥重回泥潭自寻死路而叹惋。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或许他们真的无法判别自己选定道路的对错吧,也或许即便他们知道自己的路选错了,但因为已经做得太多太多,早就已经没有了回头的路。

  就像童小桥说的“重要的是这辈子碰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人你就会走什么路。人都是这样,一辈子做什么事情,是因为前面有人带着。”

  这当然只是一种辩解,但透过小说,却也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命运,以及命运带给个人的无力感。

  回到作品本身,《苏州河》作为一本八万余字的小说,在并不算长的篇幅中让人经历了那个惊心动魄、风声鹤唳的年代。让人看到先烈的付出,看到了革命胜利的艰辛,也让人看到了命运的无常,以及随之而来的无奈。

  《苏州河》读后感(二):苏州河,是苦难,也是安心

  打开《苏州河》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并不是像说明文一般介绍苏州河这条河的悠久历史、前世今生,而是以苏州河为引,向我们诉说了苏州河周围的人情世故以及社会现实。

  这本书中出现的所有人和发生的所有事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正进行解放战争的背景下展开的,身份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因为不同的信仰,装扮成不同的模样,在苏州河边,从西向东,度过他们的一生。而他们的一生,有的短暂,稍纵即逝;有的却漫长,以至于整个余生都在无望与遗憾中度过。而这条河流,在多年的流淌不息中,记录了他们为命运奋斗的故事,就像城市深处的一处沼泽,百年来的爱恨、离别、孤独、情仇等堆积其中,让这条河流在被迫中成为了一条秘密最多的河流,其中有消亡的生命,可贵的人心,也有淡薄的社会,冷酷的人性。

  人生倒映在苏州河的波光里。作者海飞在《苏州河》的一些创作碎片里曾记载,他向来对警察这个职业有着莫名的好奇和好感,而写警察也是他深藏在心底的一个梦,所以小说主人公警察陈宝山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上海多雨,他和苏州河一样,经历过人生无数的雨阵。他在破案的过程中,经历了这个破碎零落的国家一步步地脱胎换骨,见证了政权的更迭与交接,饱受了在意之人的离去,而自己也伤痕累累,最终因患癌晚期不得不在苏州河中用自己最珍视的钢枪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陈宝山的人生看似悲惨,其实,小说中总有更加惨淡人生的不在少数,相比之下,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他们轰轰烈烈的人生可以看清当时社会之下百姓的水深火热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事都是身不由己的,而一层层剥开身份之后,等待他们的,不是死亡,就是重见天日,很显然,残酷的事实展示在我们眼前。虽然《苏州河》只是一本小说,其中不乏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但其记录的社会背景却是真的,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确实是变了天,而这背后,有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牺牲,百姓遭了苦,很多重要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警察渺小的一生,却串联起了无数人大大小小的人生,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有着无畏的付出,有着刚强的意志,有着不屈的灵魂,有着一腔的热血。

  书中最后所说,黄浦江和苏州河,在外白渡桥附近交汇,江河因此而奔腾,而奔腾,是一种活力,是生命,是活着的意思;是年轻,是不惧过往和将来的人生。

  《苏州河》读后感(三):苏州河边的故事

  说起苏州河,大家都会想到上海。众所周知,苏州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有人说苏州河是上海人的母亲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关苏州河的故事很多。当然,也有以它为主题的影视、文学作品层数不穷。苏州河一直不息的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它见证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小说《苏州河》讲述的也是苏州河畔的故事。作者是海飞,他是小说集《麻雀》、《旗袍》的原著作者。所以,你丝毫不用怀疑故事的精彩性以及人物的饱满度。

  作者文笔的细腻程度也足以满足你的想象。例如:“她觉得日子就像苏州河的河水,就这样不分昼夜地流淌着,从来也不会感到疲倦。”;“站在外白渡桥上,你可以看到驳船拖着沉重的船身,像一条黑色的蜈蚣一样,蜿蜒向前。我知道驳船有驳船的方向,河流也有河流的方向,如同我们不规则的人生。”

  小说的故事是围绕1949年前后上海发生的一系列案件展开。主人公叫陈宝山,他在查案的过程中不断抽丝剥茧,他身边的出现的人:周正龙、周兰扣、炳坤、来喜、童小桥、唐仲泰、老金……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故事”。

  一共8万多字的小说却把每个出场的人物描写的惟妙惟肖,但无论故事如何发展,你却只能在大结局时才能参透真实的“他们”,也只有在故事的尾声才能真正洞悉他们的真实内心。

  小说中的人物周正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人物,在他不顾个人生死,引爆敌人储存的炸药库,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放弃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他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能沉着、冷静、心思缜密的一一化解困境。而周正龙的牺牲给予陈宝山极大的震撼。可以说,周正龙就是陈宝山思想上的领路人;另一个人物炳坤也着实让人动容,你读到的他没有过多的情绪起伏,也没有更多的表情外露,更多的是沉稳和隐忍。他和周正龙一样,拼尽全力完成好每一件事,他们都将个人的悲欢融入了家国大义。无论是向生而死的周正龙,还是向死而生的炳坤,他们都彰显了信仰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掩卷合书,心中依然澎湃依旧。随着故事发展,各种前期令读者颇为困惑的问题和人际关系逐次清晰,你也能够豁然开朗般的知晓小说中所有人物的言行缘由。于是,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周正龙、炳坤的坚定,正是他们以及和他们一样我们并不知姓名的英雄,奋不顾身地用青春、鲜血、生命铸就今日之幸福生活。

  作者在全书的后记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奔腾是一种活力,是生命,是活着的意思;是年轻,是不惧过往和将来的人生。”是的!今日的我们应该敢于“奔腾”的活,要不遗余力的努力。而只有努力的人,无论生理年龄有多大,都将是一位年轻的少年!共勉!

  《苏州河》读后感(四):上海又没有秘密的

  文图 / 左叔

  上一本书的阅读节奏非常慢,我以为是最近一段时间,外部纷纷扰扰的资讯太多了,焦虑、恐慌以及对于手机的极度依赖,导致我无法集中精力保持住较为流畅的阅读节奏。

  我甚至调侃了作家毛姆曾经说过的那句名言,“阅读,是座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我笑言,在资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座“小型避难所”也会有“过载”的问题,承受不了不停地刷手机,想要看到眼下焦灼的事情尽快走到“完结篇”的迫切。

  我可能要收回前不久刚刚说过的这番话。读海飞的《苏州河》时,很容易让我忘记当下生活里,诸多由不确定而造成的“漂浮感”。久处其中,今日不知明日事,所有计划都需要一早醒来再匆忙做出调整,人仿佛没了根。《苏州河》里有一种笃定感,纵使有悬疑情节、蔓生枝节、诸多反转,但整个故事仍旧有如悠悠河水一般缓缓东流。万千变化里,有始终不变的气定神闲。

  悬疑故事往往会从“死了一个人”的开头写起,“谍战”题材的《苏州河》没有跳出这样的“预设”,以女护士之死作为开头,一下子将时间和场景都拉到了解放前的上海。一个叫“宝山”的刑侦警察,住在多雨的苏州河边,面对接二连三、疑云重重的命案,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之中,将那个风云变幻时代中、隐蔽战线里的人物群像勾勒了出来。

  我总觉得写悬疑故事,开头埋“线索”这件事情并不是最“见功力”的,不管是埋得深、埋得浅、埋得妙、埋得巧,到了故事的结尾,还是会走到真相揭开的那一刻的。最能体现写作者在逻辑链条把握上的能力的,还是最终以什么样的方式,将这些在开头埋下去的“线索”,放出去的“脉络”,一一收拢回来,做成“闭环”。没有无用的、冗余的细节,只有丝丝入扣的“一环套一环”。

  除了“悬疑”因素的引人入胜之外,《苏州河》的另一个特点是推动情节发展“节奏”上的快。小说都会有情境的营构、氛围的烘托、场景的设置,《苏州河》也会有这些史实与虚构交织在一起的文字,大量的史实研究和为写作做的“前期”功课都体现在这些部分,但整体而言它的情节“推动”是快的,故事“转场”是快的,没有什么拖泥带水感。

  此前,我没有读过,也没有看过海飞的其他作品或者改编过的电视 剧,甚至还不知道他是谁,但我强烈地感受到他应该是位男性的写作者。以往写到上海的文字,尤其是女性写作者笔下的上海,往往会因为过细过密,枝节蔓生,而显得迟滞不前,犹如唱针在黑胶片一圈一圈地打转,却始终没有走得太远。

  若是将海飞笔下的《苏州河》里用过的“动词”单独拎出来,就会找到这种节奏上与其他描摩上海的文字,有那么一点点不太一样的“速度感”。这些文字若是一一都以“电视剧”的形式来还原,同时还要保持住小说文字里的那种“节奏感”,可能最终就会有“抽格片”的效果。这样也有一个好处,若是有朝一日改编,留给编剧们丰富细节的空间和余地还是很大的。

  “上海又没有秘密的”,是《苏州河》中的一个叫“童小桥”的女人说的一句“台词”。她用这句话打开很多艰涩的“谈判”,将难缠的对象“拉近”成与自己一样身处困境的人。

  然而,她也活在自己的迷局之中,在“没有秘密的上海”守着自己的秘密。这些秘密里,红尘男女的爱恨,她在经历着;家国天下的思虑,她在承受着。她是整个故事里,人物冲突感最为强烈的一个“角色”。

  读《苏州河》,偶尔也会慢来,多半是因为自己在瞎想,若是有朝一日《苏州河》改成了“电视剧”,“童小桥”这个角色,制片方会请到谁来出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