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宏伟 | 记住自己是谁,不管世界多么荒凉和黑暗——《千与千寻》
dfd
我陪着女儿又看了一遍《千与千寻》。
那种美好的感觉又来了,整个人被提升到一个充满爱、温暖和光明的美好境界。这部电影的形式是如此突出和绚烂,但又如此质朴,紧紧围绕并似乎只为深邃而简单的主旨服务!
这样的电影是丰富的,又是单纯的;是成人的,又是孩童的;是沉重的,又是活泼的;是欢乐的,又是悲伤的!包含这么多复杂的元素却又不杂乱无章,而是通体圆融,如一块温润的玉,凉凉的,又是热热的,躺在手心,系在胸口。这时,你不想多说什么,只想在这样的境界中静静享受:哦,看那月光匝地,听那余音绕梁,望那浩瀚星河,想那童年往事……
一个导演哪怕一生中只拍这一部影片,也足以使他跻身世界最杰出的电影导演之列!哪怕没有获得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和第2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等名头。
不到5岁的女儿把影片完整地看完了:全是日文对白,仅中文字幕,她竟完全看得懂,还被千寻的勇敢和爱深深打动了。好的作品,是小孩子都看得懂,博学的大人都看不透。看完了,她还痴痴地盯着电脑屏幕说:“我还想看!”
而我把电影完整地看过两遍后,印象最深的还是千寻坐火车的镜头。那通往遥远、陌生国度的列车,穿过荒凉、暗黑的车站;一个小女孩,胆怯着,惊慌着,但为了友谊和爱,勇敢无畏地坐上火车。这个镜头总是牢牢定格在我脑海中。那么诗意,又那么荒凉;那么真诚,又那么落寞。一旦踏上了,就走向荒凉和黑暗吧。然而,这荒凉和黑暗也有尽头,原来不只是荒凉,还有温暖的火炉和热茶!
这是一个人与陌生世界纠缠的故事。为了成长,我们不得不一次次道别,踏上开往陌生国度的列车。这是何等勇敢与悲壮,抑或无奈与挣扎?世界到底是毁灭了你我,还是成全了你我?为了熟悉,不得不拥抱陌生;进入了陌生,也进入了自己的内心。有时候,你都不知道你是谁,你都不知道你能做些什么。
多少年过去了,我还总会想起自己从初中就开始的异地求学之旅。有一次,为了赶过路的长途客车,我不得不从凌晨四点就开始在灰尘弥漫的山村公路边等长途客车。父母陪着我,怎么也不肯先回家,总说车就在下一刻来。
等着等着,竟到了中午。车终于还是来了,生怕车不等我们,我慌乱挤上车,竟没来得及和父母道别。上了车,一回头,看到父母挥手,看到他们饱经风霜的笑脸,第一次,我看到了母亲的白发!我咬着牙转过脸去,不让他们和别人看到我的眼泪!对着那长长的、陌生的前路,我要一个人走,只能一个人走。
但希望还是有的,宫崎骏拍出了这种希望。在那里,能工作是一种幸福,因为只有勤奋工作,你才能不被变成别的东西。“千万不能说想要回家不想工作。你一定要说再辛苦你也愿意等工作的机会。”小白这样告诫千寻,而千寻的爸爸妈妈就是因为好吃懒做才被汤婆婆变成猪。
为了救爸爸妈妈,必须勤奋工作!在勤奋工作和努力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千寻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在现实世界中畏畏缩缩的10岁小女孩,反倒在那个奇异的魔法和神隐世界中得到了惊人的觉醒和成长,最后,长成了光彩照人的少女千寻。
那就勇敢地踏上列车吧,不管周围环境看起来是多么荒凉和黑暗!那个世界不会毁灭我们,反倒会成全我们,只要你不忘记自己的名字,不忘记自己本性的善良,然后努力工作、乐于助人、勇敢探索!
千万不要像千寻的父母那样,因着贪吃和偷盗,竟变成了猪!是的,那个世界可以把你变成猪,也可以把你变成千寻与琥珀川。这要看你如何与那个世界进行互动和回应!只是千万不要忘了自己的名字。“睡了一觉差点儿忘了,还以为自己叫小千。”“名字一旦被夺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对歌德的《浮士德》的遥远致敬:浮士德有两个我,一个是像猪那样生活的小我,一个是日益追求、像千寻那样不懈努力的大我。
浮士德说:“每天早晨醒来,我总是惶惶不可终日,几乎泪流满面,眼见这一天悠悠忽忽,又将一事无成,连每种兴致的预期都会为任性的追求所消磨,活跃胸臆的创造精神倒为千百种人生蠢态所耽搁。黑夜降临,还必须惴惴不安地躺在床榻上;那时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安宁,倒是一些狂乱的噩梦使我胆战心惊。”
但最后,浮士德终于鼓起勇气摆脱小我,从个人小天地中出来,到了那个广阔大天地中,去努力奋斗拼搏。最后,他终于明白:“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然后才能够有自由和精神的享受!”
所以,歌德说:“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影片《千与千寻》中,也弥漫着这样一种活力!所以,宫崎骏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无脸男那样呕吐出人性深处的垃圾,呕吐出我们在精神成长中所不需要的贪欲,然后日益纯洁和善良,不断努力和生长!可以说,和文学大师歌德一样,宫崎骏也是“天助自助者”信念的信奉者与奉行者。
宫崎骏自己就《千与千寻》说过一番话,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泛滥的社会。成年人不断追求娱乐,以填补心灵的空虚。这同时反映在孩童身上。过剩的娱乐,使他们的知觉淡化了,天赋的创造力减退了。我们的电影创作,就是要刺激那麻木了的知觉,唤醒那沉睡了的创造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舍不得让孩子独自面对种种困难。我相信一出用心制作的电影将是孩子借鉴的好对象。就是这个信念,促使我制作出了这部电影。我刻意将千寻塑造成一个平凡的人物、一个毫不起眼的典型的10岁日本女孩。我要让每个10岁女孩,都从千寻那看到自己。她不是一个漂亮的可人儿,也没有特别吸引人之处,而她那怯懦的性格,更是惹人生厌。我要给大家这样的感觉:一见之下不过尔尔,发展下去觉得‘还是有些可爱’,最终经历千山万水走到她身边,才惊呼‘啊,原来她有这样的魅力’——大吃一惊而记忆深刻。”
我有这种感受!而此片的灵感来自吉卜力工作室制作人铃木敏夫的一位喜欢上酒店的朋友的想法。他认为在酒店工作的女性,就算原本是个性害羞者也会在为了得到高额报酬的情况下而不断提升接待男性客户时的沟通能力,而前往酒店的男性也同样会与酒店女招待互动,并改善自己的沟通方式。
这种想法给了宫崎骏一个灵感,他就想让一个原本娇宠的女孩突然闯入不知名的世界,为了生存而不得已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互动,因而提升自己。所以,此片就是宫崎骏希望能鼓动几位朋友家的女孩子而拍摄,期待她们能在观赏此片后去重视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千与千寻》讲述了一个人如何与世界互动,并使自己得到成全的故事。那趟列车,宫崎骏鼓励你带着信心踏上去。但问题在于,为何千寻踏上列车的电影画面又那么荒凉和悲伤呢?这正如片中主题歌唱道:“如果悲伤说不尽,那就轻轻唱歌吧!”这也难怪不少观影者认为影片是一出悲剧!
为什么呢?问题不是因为世界过于复杂,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软弱和黑暗!多少时候,我们期待着浮士德和千寻要更有活力、更勇敢、更努力;但一旦看到他们努力得这么艰难的时候,就会怀疑,若不是作者刻意成全,主人公渺小得如你我,真能成功吗?
谁又规定了“非如此不可”呢?所以,我看到电影背后人定胜天的雄心,那种昂扬的禁欲主义和英雄主义,鼓励着人靠行动,靠奋斗,努力在海上竖起一架通往上届的天梯。这种对人性光明面的强调反倒成了一种偏执甚或误导,偏执到看不到世界有多复杂,误导到忘记了人性有多幽暗。
“我不再追寻那大海的彼岸,因为光明就在我心底。”这部电影的片尾曲如此唱道。但我忍不住还是要问:真的吗?有时候,心底有多光明,就有多黑暗!
(旁白:《千与千寻》在“豆瓣电影”得分9.2,在“有史以来最伟大电影排行榜”中排名第6,被誉为“封神制作”。我讨厌这种说法!人都做不好,为什么总有那么一批人想去做神?因着女儿喜欢,我写了这篇影评,也算是对我们一起看电影的纪念。)
牛人看电影 · 齐宏伟篇
齐宏伟以道观影
看懂必看的35部零零后影片
电影可以不看,影评不可不读!
精选当代35部电影名片,和大家一起感动,一起吐槽,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以文学经典评论者眼光解剖当代电影,以道观之,大快朵颐。如庖丁解牛,条分缕析,酣畅淋漓!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齐宏伟老师新书《牛人看电影 · 齐宏伟篇》(看懂必看的35部零零后影片),本书已经上市,敬请关注!
青橄榄书殿立足本土牧养墒情
译介中外芳醇文字
青橄榄书殿专事主内书籍的策划出版发行,以文字事工辅助教会讲台牧养信徒生命。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青橄榄微店,购买正版图书,支持文字事工!以马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