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人与我立黄昏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有人与我立黄昏

2018-05-18 10:26:02 作者:赵元波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人与我立黄昏

  有人与我立黄昏

  文/赵元波

  王闰之是苏轼第一个妻子王弗的堂妹,熙宁元年(1068),即王弗去世后第三年嫁给苏轼。她对姐姐王弗所生的儿子苏迈和自己后来所生的苏迨、苏过,“三子如一”,视同己出,使苏轼得以从丧妻之痛中解脱出来,重新有了和谐、美满的家庭。

  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当时的文坛领袖苏轼受到革新派的排挤,远离京城,从杭州通判到密州、徐州、湖州三地知州,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处于人生的最低点,此时的王闰之不离不弃,陪伴在苏轼的身边,让苏轼度过了一生中这段最难熬的日子和被贬黄州后的最艰苦的生活,成了支撑家庭生活的贤内助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捕入狱,王闰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便把苏轼的诗稿焚毁了;被贬黄州时,苏轼从知州降为团练副使,从“从五品”降为“从八品”,仅有很少的4500文薪俸,王闰之便把它分成30串挂在房梁上,每天取1串以供家用,如有结余,放在大竹筒里,用以买酒招待客人。她还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有时,孩子在苏轼面前牵衣哭闹,苏轼就像找到了“出气筒”一样,倾刻暴发出来,大骂孩子“傻”!王闰之便开导说:“你怎么比小孩子还痴呀,为什么不开心点呢?我弄点菜给您饮酒解闷好了!”苏轼听后惭愧不已,王闰之将洗涤好的酒杯放在他的面前,用融融暖意让丈夫回归到家庭的温馨之中。患难夫妻,相濡以沫,何其感人!

  被贬黄州是苏轼一生创作的丰收期。人们常说,“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助!”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这样一位贤内助,对苏轼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元佑八年(1093)8月,也就是苏轼再度被启用的第八个年头,46岁的王闰之在陪伴苏轼25年之后染病去世。哀伤至极的苏轼写下了感天动地的《祭亡妻文》:“……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 ”(谁在家门里等我归来?谁往田亩里给我送饭?一切都已无法兑现,我的泪水已经流干!)

  哭诉之后,依照旧例,苏轼将妻子的灵柩寄在国门之外的僧舍之内,并立下誓言:“将来惟有与你同穴而葬,才能履行一同归去的诺言!” 死后百日,他请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献给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在人生最为困顿失意的时候,有人与我立黄昏,这个人,就是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她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有人与我立黄昏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