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不只是一条江...汨粽,也不只是粽子...
禅茶一味传播禅茶文化汨罗江,全长两百多公里,本不是大江大川。
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屈原感到救国无望,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
“乃作怀沙之赋,遂自投汨罗以死”——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的纵身一跳,为汨罗江留下了端午文化。自此,汨罗江,便不仅是一条绵延两百公里的河流,更成为了端午文化的源头。
2006 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 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入选“世界非物资文化遗产”。
然后,延续千年的习俗就此传承。
“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争投角黍兮,遍撒江湘”。
因为屈原,湖南汨罗自古便被称作“端午源头”和“龙舟故里”。这里有着“粽子”重要的渊源。
作为端午源头,汨罗绝不能没有自己的粽子品牌。
对于做粽子,承载端午习俗中深厚文化底蕴的汨罗,自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粽子的故乡,按照最古老的制作方法,追求“最正宗、最传统”的粽子品牌“汨粽”便由此诞生了~
汨粽,来自端午发源地的粽子
“粽子”有文化底蕴,才能历久弥香。
粽子,对于汨罗江畔的人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
这一天,人们要纪念屈原,祭龙,划舟;
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粽子回娘家,娘家也要用粽子来犒劳出嫁的女儿。
2000多年前粽子的味道,如今依旧能在汨罗当地流传。
因为仍有一辈汨罗江畔的老人们在传承坚守包粽子这门手艺。
彭协和老人(去年已去世,目前由其女儿继承),就是其中的一位汨粽传承者,她祖辈几代人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包粽子能人,她包的粽子,最接近本色。
“汨粽”为了还原传统的粽子味道,走访了汨罗当地很多老师傅。
从选料到制作根据古籍记载,还原最本来的面貌,成为了汨粽的指导性原则。
选取当年新鲜、叶形完整、自然清香的天然粽叶;
精选上等糯米,采用浏阳大围山天然山泉水泡米洗米;
最后再加上拥有几十年包粽子经验的老师傅;
一颗颗纯手工制作,软滑清香的“”汨粽”做出来了。
为了让汨粽达到糯而不软的口感,汨粽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调试,最终将糯米和大米以最合适的比例配比在一起,调和出了最佳的口感。
汨粽,不仅是当代一种美味的食品、一款乐于馈赠的礼品!而且还承载汨罗端午习俗中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粽子的制作工艺上追求着正宗与传统。产品的包装设计上,也能看到汨粽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汨粽 端午节粽子,布袋4只装,400g
4只装采用“布袋”作为外包装。
使用布袋来装东西,一直是古时候的风俗习惯。
在包装上把这种“古风”糅合进去,让人们在品尝汨粽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汨粽 端午风味,竹提礼盒,12只装(赠艾条)
12只竹提礼盒,里面是6种口味的粽子。
汨粽 湖湘经典,14只礼盒装 , 7种口味
汨粽 粽之源,18只礼盒装 , 9种口味
14只礼盒装,会附赠两盒艾条和一个香包。
18只礼盒装,除了附赠两盒艾条和一个香包之外,还增加了一瓶蜂蜜和一个《离骚》的竹筒。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插艾一直都是一项重要内容。
端午节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汨粽”将具有民族特色、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都融入到了产品当中。
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过程中,体会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
吃粽子也要吃的有意义。
吃一口汨粽,品味“端午源头、龙舟故里”正宗的端午味道。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是余光中先生曾经在汨罗江畔说的一句话。
“蓝墨水”代表历代文人骚客,“汨罗江”则代指屈原。十余字诗话的语言,凸显了屈原对后世文人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国家将端午节设定为法定节假日,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对端午的重视。
因为屈原,端午节赋予了重要的文化价值,那便是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端午节,绝对不应该只是一个三天的小假期,更要把它作为一个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契机。
在吃粽子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把粽子吃进肚子。更应该把粽子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吃"进心里。
这就是汨粽倡导的。
品尝端午发源地的粽子,追溯传统文化的起源。
“粽子”有文化底蕴,才能历久弥香。
汨罗江,不只是一条江...汨粽,也不只是粽子的味道...
▼ 点击阅读原文,品尝汨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