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UCSB华裔女生自杀身亡!20万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假装生活
近日来,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一名华裔女留学生失踪的消息传遍社交网络,大家纷纷转发朋友圈,想要寻找女孩的下落。但最终找到的,却是她冷冰冰的尸体,警方初步鉴定她死于自杀。
所有人眼中的留学生都是令人艳羡的,似乎我们的朋友圈中永远都会有漂亮的成绩单,热闹非凡的派对,还有各地的风景,于是每当有留学生的悲剧传来时,不少人都会难以理解:“自杀?不过是日子过得太好,矫情罢了”。
事实上,在国外,无数抑郁症留学生在假装生活!
本文来源: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公众号“INSIGHT视界”(ID:weinsight),蓝橡树(ID:blue_oak)进行编辑整理,转载需注明来源。
........................................
一、加州大学华裔女留学生被确认自杀身亡
近日来,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一名华裔女留学生失踪的消息传遍社交网络,大家纷纷转发朋友圈,想要寻找女孩的下落。
女孩名叫Annie Wang,今年20岁,在UCSB就读大二。女孩最后一次被看到是在5月18日自己的宿舍内。
据Annie的舍友说,18日凌晨三点左右,Annie还在宿舍学习,但是当舍友中午起床后,却不见Annie的踪影,怎么联系都联系不上,不回短信,手机也处于关机状态。
就连她之前报名的Alpha Phi Omega兄弟会周末的多项活动也没有参加,而她此前一直都很积极地参与兄弟会的各项活动,Annie的此番行为让兄弟会的负责人感到很反常:“我在18日凌晨3点54分还收到了Annie的短信。”
在反复无法与她取得联系后,她的室友于5月21日报警求助。警方立即出动,在校园内以及附近地区进行大规模搜索,最终于次日下午在圣塔内兹山中(Santa Ynez Mountains)的冷泉峡谷附近发现Annie 的尸体。
警方初步鉴定她死于自杀。
难以想象,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本有着灿烂笑容的年轻生命就这样消逝了。
而Annie已经不是第一个在该学校自杀的华人学生。
去年2月份,同样是20岁的,该校德语和心理学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刘薇薇选择了在宿舍内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从刘薇薇的Facebook来看,她是一个十分开朗阳光的女孩,几乎每一张照片中的她,都以微笑示人,丝毫感觉不到任何负面情绪,更不会联想到这样一个人居然会选择自杀。
不仅如此,在此次惨剧发生前一周,女孩曾贴文感谢母亲抵美陪伴近一个月,并表示“自己已经长大懂事”,但未曾想到一周后竟传来噩耗,实在是令人唏嘘。
二、在国外,无数抑郁症留学生在假装生活!
出国留学,一直以来在常人眼中都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能够申请到海外知名大学的留学生们,往往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精英学生,未来一片大好…
大家看到的都是什么充满美食的朋友圈、热爱健身运动的Instagram,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光鲜亮丽”,往往却成为了留学生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耶鲁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在耶鲁的中国留学生中有45%都存在抑郁症的症状,而美国学生仅有13%,很多人反映这些焦虑和抑郁来自于学习压力、父母期待、隐形歧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
近几年来,关于留学生自杀的消息越来越多。
2018年3月,出国留学的甄梅梅(化名),因无法适应国外全英语教学环境,以及国内外生活状态变化,罹患上重度抑郁症,被送回国后不到一个月坠楼身亡。
2017年12月,在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就读,年仅21岁的华裔女孩田妙秀(音译),在期末考试期间被发现于自己所住公寓中自杀身亡,自杀原因疑为抑郁症。
2016年12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品学兼优的留学生刘凯风在家中自杀身亡;
2016年11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来自中国上海的留学生杨志辉自杀身亡;
2016年1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中国留学生小陆(音译)跳冰湖自杀;
2015年1月27日,美国耶鲁大学中国留学生王璐畅从金门大桥跳入旧金山湾自杀;
....
每一个自杀案例背后,都是一个绝望的留学生。
每每是消息一出,死者身边的亲人朋友在悲痛之余,都是一万个震惊,一万个不理解、不相信。
我们翻开这些非正常死亡的中国学生名录,发现彼此之间,尽管姓名不同,死亡地点不同,但他们都有惊人的相似:人前微笑,人后悲伤。
焦虑、抑郁,似乎是一些过于刺眼的词汇,在这几年我们身边呢也出现了不少,我们也多少了解一些了。但是其中的“微笑抑郁症”却极其隐蔽,最容易让我们忽视,然而它并不少见。
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在现代社会并不少见。曾有临床心理学家将“微笑抑郁症”形容为“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内在却承受着抑郁的症状”。虽然他们看起来在笑,但实际上每天都在低落的情绪中挣扎。
这种用阳光开朗的外表来压抑内心的焦虑和负能量,被称之为“阳光抑郁症”或“微笑抑郁症”。
有些时候,患有抑郁症的人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就很悲观、萎靡不振,对所有事物都缺乏兴趣,他们只是以“乐观”的这层面具来掩盖着自己。
当然,他们的抑郁症病情也往往不会像重度抑郁症患者一样严重,因为当一个人真正达到重度抑郁的状态时,那种激烈的情绪是无法简单地用面具来掩盖的。
但“微笑抑郁”的风险在于,他们的抑郁不但很难被身边的人所感知到,有时候就连本人也难以发觉自己得了抑郁症。当他们感知到那些“不对的”情绪时,有时会想,“我好像活得不像自己,感到非常空虚,但也没什么不对劲的”,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情绪放到一边,不去处理,继续前行。
微笑是美好的。然而,对那些微笑着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微笑”的意义已经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我们只看到那群留学生灿烂的笑脸,却不知道:
那个因为繁重的课业压力在夜晚失声痛哭,却只能去洗把脸继续写paper的勤奋身影;,那个准备了一堆素材资料、小心翼翼地想要参加小组讨论却不被外国人接纳的失落眼神;那个春节前只能自己去超市回家做面,然后骗父母说自己刚吃完一顿大餐的疲惫表情。
出国留学的我们正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和彷徨,那些从没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三、什么原因让这些中国留学生如此“脆弱”呢?
语言障碍
虽然出国前都是跟托福、雅思等厮杀过,并高分获胜。但是真要全英文上专业课,大部分人能听懂60%-70%,就算很好的了。
语言障碍影响对知识的理解,也影响表达,最大的困难便是讨论课根本插不上嘴,刚理清思路同组其他同学的话题时,人家kennel已经转入下一个话题了,那种郁闷,真的是…
比起北美的学生,中国留学生从小没有受过大量阅读书籍、材料的训练。再一下子是换成全英文读本,阅读速度便会很慢,教授开的长长书单,根本来不及读完。
学术压力
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正好相反,一般都是宽进严出。
如果你在国内上大学,那么你人生中最大强度的学习阶段基本已经过去;而一旦选择了出国留学,那么未来的4、5年的学习强度与压力,往往是比高中三年还要多得多的,熬夜做作业到凌晨是常事儿。最可怕的是还要时刻警惕毕不了业的危险。
滑铁卢大学加拿大49间高校中排在首位,能进入滑大的学生应该都是我们身边的学神了吧?然而滑铁卢大学全日制本科有32000名学生,毕业率不足8成(79.6%),每年有1600多名学生在为无法毕业而焦虑。
文化冲击
就像蓝白红三部曲中的《白》里面写的,当人身处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的异国他乡,很容易失去某种控制力,再聪明的人也会突然显得愚笨迟钝。
比如你在国内跟人聊天,也许不用五分钟就能粗略判断对方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职业等,但到了国外,这种判断力会消失。他们看起来都一样,一样跟你打招呼,一样看似有礼。但是有些时候你还是不懂他们的笑点,你也不知道他们的潜台词。
因此深层次的交流常常会遭遇壁垒:一是语言,二是文化和思维方式或三观。
这种文化冲击会始终存在,并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交友、恋爱、租房、工作、处理财务、与政府机构或警方打交道等等。
一些敏感的学生甚至因此患得患失,担心无法获得导师的信任,担心自己的沟通有误,担心语言障碍已经令导师怀疑自己的智商。
于2017年自杀的中国留学生唐晓琳便是如此,她08年北大毕业后到美国读硕博,但博士读了7年仍未毕业,令她无比焦虑绝望……
家庭压力
中国留学生都习惯将人生前景与自我价值跟学业划等号,因此很难接受学业失败,哪怕只是有这个可能。
不要说尖子生,就是那些成绩一般被父母逼出国的学生,也对失败充满恐惧。
比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十几年前,中国人的经济实力的确强了很多。然而一年几十万的学费生活费,即便是中产家庭来说,也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如今非名校留学生回来一样难找工作,其实这个投入产出并不见得合算,但很多家长仍愿意倾尽毕生积蓄,或卖掉房子送孩子出国。这无形中给了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学业能否配得上父母的金钱付出,成为留学生的普遍焦虑。
知乎上就有一女生说,她英语很渣,学校也没什么好,专业更没啥兴趣……然而父母花了那么多钱,自己读不出来很丢脸,对不起父母,但读下去又觉得很难,完全是浪费时间,因而非常彷徨,不知道该怎么办。
面对这些艰难,中国留学生患有45%高比例抑郁症的症状,就不难解释了。
四、如何正确地治疗与疏导抑郁症?
面对抑郁症,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其次是正确的治疗和疏导。抑郁症不是一种羞耻,请把它当成一场普通的病毒性感冒,除了治疗方式不相同外,没有任何区别。
如果你怀疑自己可能有抑郁症倾向,可以这样做:
求助专业人士
医生是你可以绝对相信和依赖的人,定期去学校的心理室进行疏导,国外的心理室相比起国内的要专业很多,你的隐私也会受到很好的保护。
改变生活方式
减少高糖分食品和快餐,多吃蔬果多喝水;适度运动有助于分泌多巴胺调节情绪。
重新修饰自己的仪容,维持良好的社交圈,多与能给你正能量的朋友交往。
调整你的行为
发展一个爱好,或者饲养宠物,充实自己。做一些让你开心的事,比如煲剧。写日记,把不开心的情绪发泄出来。尝试去帮助他人。回忆开心的事,静下心来,想想人生中值得感恩和快乐的事。
改变你的负面思维模式
把抑郁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慢慢进步、逐渐好转的过程,你可以尝试找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看看他们以往是如何应对抑郁症的。
改变负面思考方法,承认那些负面情绪最终都会过去,列出你的优点,你并非一无是处,从小事开始改变,哪怕一开始很困难;承认也许抑郁会重来,而一点点的努力,是为了降低负面影响和减少持续时间。
比如你可以说“虽然XXX,至少XXX”,这样能把负面思维转向正面。
最后,请学会找人倾诉,憋在心里会让你陷得越深,在黑暗里挣扎越久,不要怕打扰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你是被爱着的,他们也愿意伸出手拉你一把。
你会好起来的,别放弃,努力地战胜它。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悲伤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发现自己的抑郁对于你来说,也绝不是世界末日。
今天这个沉重的话题,并非武断地将女孩Annie的悲剧与“留学生抑郁孤独”画上句号等号,只是希望这种悲剧不要再次发生,也许孤独感无法避免,也许抑郁会如影随形,但是“死亡”绝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最后附上当地心理求助热线,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请记住你永远不是一个人。
美国:+1-8002738255
英国:44-08457909090
加拿大:+1-5147234000 (蒙特利尔地区);+1-18662773553 (蒙特利尔地区以外)
澳大利亚:+61-131114
日本:+81-0352869090
推荐一个【6岁以上孩子】的家庭教育号
提供家教智慧、分享各科学习资料!↓↓↓
育娃有方
微信号:yuwayoufang▲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介绍:专注6岁以上孩子的儿童心理,儿童健康;指引父母如何养、育、教、管孩子,提供家教智慧,分享各科学习资料,为孩子的学习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