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80后的作家,读她的书真是伤身体…
刚刚读完伍绮诗的新书,又是一个通宵。
继2014年畅销全球的小说《无声告白》后,2017年她出版了第二部小说,书名有趣——《小小小小的火》。
两本小说下来,她证明了她的才华,被媒体称为“天才作家”。
如她的处女作一样,《小小小小的火》出版后立刻跃居各大排行榜第一名!
最令人震撼的是,这个哈佛毕业的华裔女作家竟然是个80后…
掰着手指算,我天朝能拿出国门的80后作家有几个?想了一会儿,觉得手指实在多余。
对我而言,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亦真亦假”。
小说家最优秀的作品,往往都带有自己的生活印记——“大院”长大,写大院;“老三届”,写上山下乡;来自农村,写乡土文学…
那一个80后的华裔女作家,美国二代移民,她会写什么?
我想,在她的生活中曾经或许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她:她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可别人也这么认为吗?
伍绮诗?无歧视!
大概是这样的认知偏差成就了伍绮诗的第一部小说《无声告白》,小说的开篇: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小说《无声的告白》从一场死亡开始。
莉迪亚是谁?她怎么死了?自杀还是他杀?带着所有问题,一口气看完。
一家人各自回忆,答案浮出水面。有人说是枝裕和的电影是“深水炸弹”,伍绮诗的故事娓娓道来,重撼人心。
莉迪亚的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美国白人。她不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但却拥有父母所有的爱。
因为莉迪亚公然“违抗”了遗传基因,她像妈妈,几乎是一个白人小孩,而不像她的爸爸、哥哥还有妹妹,一副东方面孔。
在60、70年代的美国,这很重要。
这样的爱却压死这个15岁的女孩,不是自杀,却是自己结束了生命。这不是语病,读完小说就会明白。
正如小说导语写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很多朋友让我推荐书时我都会首推这本。因为好读,不只是因为故事,还因为阅读体验。
虽然是华裔,但是小说用英文创作。所以像阅读其他译文书一样,选择翻译很重要!
伍绮诗的两本小说的翻译都是孙璐,译者我挺喜欢,准确、不卖弄,最怕把英文译成文言的那种,号称体现中文之美…
永远记得,那次看到一首英文小诗被翻译成七言绝句时对我的冲击...
小说《小小小小的火》的故事从一场火灾开始。
为什么家人认为是小女儿伊奇放火烧了自己家的房子?为什么所有人都认为伊奇“不正常”?而且,伊奇去哪里了?
小说讲述了两个家庭。
单身妈妈米娅和15岁的女儿珀尔。
理查德夫妇和四个孩子——18岁大的大女儿莱克西、17岁的儿子崔普、15岁的儿子穆迪、13岁的小女儿伊奇。
小说讲述了两种生活。
米娅母女像吉普赛人一样流浪。
全部家当只有一辆叫大众“兔子”的小车,几件换洗的衣服,每到一个城市就会租一个小房子,临时去捡些废旧家具,再为女儿找一所新学校。
他们的生活只有彼此,没有朋友没有一个固定的家。
理查德一家住在西克尔,这里拥有最理想的居住环境。
街道安静整洁、交通便利、邻居友善富足、一切都仅仅有条。理查德夫妻有着体面的工作,孩子们聪明漂亮、受人欢迎,当然除了小女儿伊奇。他们的房子宽敞整洁、精心布置。
他们还有多余的房产,低价租给有需要的人,租金用于一家人的度假旅行。
一切都看上去很完美。
小说讲述了两种人生。
米娅心中有一团火。她不在意自己是异类,她不去理会别人的“该做什么”,她只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她热爱艺术,而且所有人都相信她迟早会出名的,但是艺术创作无法满足她和女儿的生活需求,她还要去做一些并“不体面”的工作,比如洗碗、帮佣。
她并不在意这些,只要给她时间和空间完成她的作品。
她从小就这样,她会把买衣服和食物的钱拿去买摄影器材买胶卷,父母不支持她,不为她支付大学学费,她就打几份工,偷偷吃客人剩下的食物充饥。
理查德太太从小就生活在西克尔,她只做“正确”的事,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美好的人生。
一切都仅仅有条,就像这座城市的座右铭:经过规划的才是最好的。
她也曾有过小小的火,她希望成为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而不是在地方免费报纸上报道一些无聊的琐事,和他一起工作的人都去了真正的报社。
她渐渐浇灭了这团小火,选择了“正确”的生活。
就是这样两种不同人生却有了交集,米娅成为了理查德家的新房客。
因为米娅答应15岁的女儿珀尔,这次不走了。
米娅要给女儿一个固定的家,让她去交朋友,去大胆喜欢一个男孩,不用再去担心流浪再毁掉一切。
可是事与愿违。
两位母亲,两种价值观,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深藏的秘密浮出水面。
写到这里,我在想要不要剧透…算了,毕竟是新书。
用《小小小小的火》导读中的话结束文章吧——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