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自己还是说对方,需要掂量
您阅读的是本公众号的第 508 篇原创文章
端午节小长假,我们四家八口人相约一起自驾旅游。
十七日午后,我们从丹东驱车前往本溪,准备第二天去游水洞。傍晚,我们赶到本溪,没有住在市区,而是选择了水洞附近的一座农家院,一则住宿,二则吃些当地地道的农家菜。除了我们,还有七位客人带着一个十几个月大的孩子入住。
老板一家三代同堂。老板夫妇拥有一儿一女,儿子娶妻,又生了一儿一女,我们入住的时候,老板的孙子刚满月,笑容始终洋溢在一家人的脸上。
十八日是端午节,起床的时候,老板一家早就忙活起来了。由于儿媳妇照顾孩子,女主人更是忙得脚打后脑勺儿。
看到他们太忙了,我就开始自助,自己烧开水。老板娘笑着对我说:
“真不好意思,还麻烦你自己动手。”
说着话,她走出屋门,对老板说道:
“你呆着也是呆着,站在那儿也没事儿,过来把窗户开开。”
说这话时,老板娘又拿起笤帚,打扫餐厅的卫生了。
老板没有动窝儿,依然站在那儿,脸上的笑容却不见了。
“我怎么就呆着了,怎么就站在这儿没事了?”
“你们这的自来水是山泉水吗?”
眼看两个人要吵起来,我赶紧用话岔开他们的对话。接着轻声对老板娘说道:
“你刚才说的话,如果把开头儿那半句去掉,你老伴就不会立即生气了。”
“嗯,可不是咋的,我这不是着急了吧。”
接着,她又转身对老板说道:
“老头子儿,别生气了,过来帮我把那几扇窗户开开。”
老板也许是因为我们在场,顾及面子,脸依然没有笑模样,但是过去把几扇窗户都打开了。
说话要控制情绪,说话不仅在输出内容,更在输出情感。没有控制住负向的情绪,输出的情感就会干扰输出的内容,使沟通的目的落空。
单从老板娘说话来看,在这方面就出了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比较好的表达方式是,把开头儿描述或指责对方的话换成描述自己状况或感受的话,效果就会迥然不同。
比如,老板娘如果这样说:
“老头子儿,我现在实在倒不出手了,你帮我把那几扇窗户开开。”
老板就会去开窗户,沟通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越是亲人,越需要控制情绪好好说话。描述自己的状态和感受后再向对方提要求,是正确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