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他和刘晓庆同居三年,娶小15岁娇妻,还点名批评冯小刚,他凭什么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他和刘晓庆同居三年,娶小15岁娇妻,还点名批评冯小刚,他凭什么

2022-03-15 11:03:13 作者:我是拾遗君 来源:芝兰屋 阅读:载入中…

他和刘晓庆同居三年,娶小15岁娇妻,还点名批评冯小刚,他凭什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26组图片解密姜文。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1

  ▲ 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  

  1991年,香港。

  田壮壮带姜文宣传《大太监李莲英》。

  焦雄屏:“中国这么多导演,哪个优秀?”

  姜文:“现在没有,以后有。”

  焦雄屏:“谁呀?”

  姜文气吞山河:“我。”

  那年,姜文28岁,

  没导过一部电影。

  2

  2011年,姜文做客《小崔说事》。

  姜文:“谢飞,谢晋。”

  姜文:“必须说三个吗?”

  姜文:“那谢飞、谢晋……”

  观众大喊:“姜文。”

  姜文笑了:“那行吧。”

  3

  2015年,严歌苓做客《鲁豫有约》。

  鲁豫:“你最想合作的导演是谁?”

  鲁豫以为严歌苓会说张艺谋,

  因为她跟张艺谋合作过多次。

  哪知严歌苓脱口而出:“姜文。”

  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

  拿过三座奥斯卡小金人的李安,

  看了《太阳照常升起》后赞叹:

  “姜文的才气远高于我。”

  王朔眼高于顶,却极其欣赏姜文:

  “中国需要这么个人。

  有他在,我们才好说,

  本大国电影也不都是行活儿。”

  这就是姜文,

  20年前他吹过一个牛逼,

  但20年后就实现了它。

  4

  ▲ 哥哥姜文、弟弟姜武、妹妹姜欢 

  姜文的母亲叫高阳,

  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

  姜文的父亲叫姜洪齐,

  是一名部队干部,

  参加过抗美援朝。

  1963年1月5日,

  姜文在唐山出生的时候,

  姜洪齐有任务回不了家,

  医生问:取名了吗?

  高阳说:还没呢。

  医生说:他父亲是当兵的,就叫“姜小军”吧!

  其实,爷爷早就取好名了——姜文。

  这一下,麻烦来了。

  家里人叫他“姜文”,

  同学们叫他“姜小军”,

  “弄得我自己都不知道该叫自己什么了。”

  1973年,姜洪齐调往北京,

  姜小军一家随之迁至京城。

  “转学时,趁谁都不知道我叫‘姜小军’的时候,就把‘姜文’用上了。”

  姜文从此才叫了“姜文”。

  5

  1969年,姜洪齐到贵州支左,

  姜文一家也随之迁到贵阳。

  “我们住在一个很大的房子里,

  那栋房子就像一个旧的仓库。

  房子外面是镇广场,

  每周有两晚会放电影,

  我躺床上,从窗户看出去,

  恰好就能看到电影。”

  那时候,取乐方式极少,

  电影几乎成了姜文唯一的娱乐。

  “不知不觉就爱上了电影,

  爱上了就喜欢模仿,

  我能把所有角色都模仿出来。”

  那一年,姜文才6岁。

  6

  ▲ 5号大院(现11号) 

  1973年,姜文随父入京,

  住进了著名的5号大院。

  5号大院全称“内务部街5号大院”。

  乃总政宣传部、文化部家属院。

  由于父母多是有点话语权的军人,

  所以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

  逗贫、任性、桀骜、清高而倔强。

  比如崔健,比如王朔,比如叶京。

  大记者宫洁民的儿子宫五一回忆:

  “1964年国庆,

  管理科长想把国旗挂上院内制高点,

  40多米高的烟囱,他不敢爬,

  结果两个小孩噌噌噌就上去了,

  还在40厘米宽的烟囱顶走平衡木,

  吓得管理科长差点尿了。”

  住进5号大院的姜文,

  成天就和这帮孩子玩在一起,

  所以也逗贫、桀骜、清高、倔强起来。

  社会学有句名言:出身就是胎记。

  一个人即便能够改变阶层,

  但也无法抹去出身在骨子里刻下的印迹。

  即便强大如姜文也是如此,

  姜文之所以能成为如今之姜文,

  正源于“部队大院”之胎记。

  7

  ▲ 章含之和洪晃 

  姜文有多逗贫?

  随便举三个例子。

  洪晃讲过一件趣事:

  80年代,姜文来我家玩。

  见到我妈就嬉皮笑脸地说:

  “章阿姨,您当我女朋友吧,您真是女的里头最漂亮的。”

  从此之后,姜文每次看见我,

  都来一句:“我女朋友好吗?”

  洪晃的妈妈叫章含之,

  乃外交家乔冠华的老婆,

  姜文竟然叫人家“女朋友”,

  你就说贫不贫、逗不逗吧?

沈群讲过一个故事:

  1997年,王朔来美国住我家。

  我俩正看电视聊天,

  突然来了一个电话:

  “你好,我是总统的特别助理,

  要安排一项特别的总统接见。

  克林顿总统明早九点到达洛杉矶,

  听说中国作家王朔也在洛杉矶,

  所以想见见王朔,请您转达。”

  我给王朔一翻译,他愣住了。

  我又问:“您方便留下电话号码?”

  对方说:“可以,但我需与王朔先生确认一下。

  原则上讲总统的会面至少要提前24小时确认,

  现在离预定时间还差17个小时,已经是特例了。

  如果一小时内不能与当事人确认,

  我只能非常遗憾地告诉你,

  明天的总统接见只好取消。”

  挂了电话,我对王朔说:

  “这人说话的用词和语调,

  跟白宫工作人员一模一样,应该不会有假。”

  王朔有点蒙:“为什么要见我啊?”

  我俩正瞎猜,突然有人敲门。

  打开门,看见一位女士:

  “我是美国总统的特别助理,

  根据我们调查,王朔在你家,

  我现在马上就要见他。”

  听到这话,王朔傻眼了,

  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正在这时,门外传来大笑声:

  “谁啊,这么牛,连总统召见都不见。”

  话音未落,姜文就走了进来。

  黄渤也很逗贫,

  但遇到姜文就没辙。

  FIRST青年电影展,

  姜文问:“这么严肃的电影节你为什么来?”

  黄渤反问:“这么年轻的电影节你怎么来了?”

  姜文说:“你人挺严肃的,名字不太严肃,姓黄,你还渤。”

  黄渤无言以对:“看得出来,姜文老师确实有文化。”

  之所以举这三个例子,

  就是想说:出身就是胎记。

  因为血液里流淌着逗贫、桀骜、清高、倔强,

  姜文才终于成了姜文。

  8

  转到北京,姜文进了72中。

  同班里,有个同学叫英达,

  其父乃表演艺术家英若诚,

  因从小受熏陶,

  英达也超级喜欢文艺,

  跟姜文很是“臭味相投”,

  于是两人很快成了好友。

  “我常带姜文去看老爷子演的《茶馆》,

  没多久我就发现,

  《茶馆》台词他竟能倒背如流,

  不仅如此,

  他还能惟妙模仿演员的腔调,

  有一次他模仿老爷子,

  竟然把我都蒙住了。”

  见姜文如此擅长模仿表演,

  英达就怂恿他搞恶作剧。

  那时,72中传达室有部电话,

  他俩都喜欢北影厂演员安振江。

  英达就撺掇姜文给他打电话。

  姜文拨通电话:“铃——”

  对方问:“找谁呀?”

  姜文说:“找一下安振江安老师。”

  一会儿,安振江来了:“谁呀?”

  姜文:“您是安振江老师吗?”

  接着,就把安振江台词背了一遍。

  “哎,别闹别闹,您哪位呀?”

  姜文又把安振江台词背了一遍。

  安振江气得喷血:“你他妈是中国人不是?”

  姜文模仿赵丹堪称一绝,

  有一次,姜文打电话戏弄马精武。

  马精武问:“喂,谁呀?”

  姜文用赵丹的声音说:“是马精武吗?”

  马精武:“哎哟,您哪位呀?”

  姜文:“我的声音您都听不出来?我姓赵。”

  马精武毕恭毕敬:“呀,赵丹老师啊……”

  姜文以赵丹名义,

  跟马精武足足聊了十几分钟,

  马精武竟然一点都没听出来。

  9

  ▲ 中戏表演系1980级:姜文,吕丽萍。  

  1979年,英达考上了北大,

  姜文却落榜了。

  “我很希望姜文也能上大学,

  于是鼓动他去考中央戏剧学院。”

  结果姜文还是落榜了。

  因为他毫无准备,

  他压根就没想过要考中戏,

  他连中戏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

  “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招生。”

  但从英达处知道“中戏”为何物后,

  姜文眼里一下燃起了火光。

  精心准备一年后,

  姜文再次去应考。

  关键的表演面试环节,

  其他考生纷纷朗诵“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姜文却背了一段契诃夫的《变色龙》。

  不动声色,幽默且高级,

  准确击中了考官的心脏。

  10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在中央戏剧学院史上,

  最喜欢刨根问底的学生就是姜文。

  中戏知名刨根问底案例,

  差不多一半都出自姜文。

  “他总是不停地在问:

  ‘为什么?告诉我为什么。’

  我从没遇见过姜文这样的学生。”

  中戏退休老教授张仁里说。

  但正是因为喜欢琢磨,

  姜文三方面才艺突飞猛进。

  一是表演能力。

  随便举个例子吧,

  中戏表演系1980级学生,

  特别闹腾,时常扰民,

  胡同居民就给街道提意见。

  20岁的姜文知道后,

  就乔装成中年干部,

  去胡同一家一家敲门下访,

  让居民把这事写成材料并签字,

  最后一本正经地说:

  “相不相信组织?相信就别闹了,等我们落实这事儿。”

  居民们竟然都信以为真了。

  二是导演才能。

  中戏有一个知名案例,

  “创造者”就是姜文。

  1980级表演系学生毕业前,

  老师排练了一出话剧。

  姜文是男主角,

  吕丽萍是女主角,

  两人是一对夫妻。

  话剧脚本是这样规定的——姜文管吕丽萍叫“老伴”。

  姜文觉得这样叫有点别扭,

  其他同学也觉得“是有点”。

  老师问:那你觉得叫什么比较好。

  姜文琢磨一会后说:“叫‘我说’。”

  老师拍掌:“绝了!”

  ▲ 姜文自画像 

  ▲ 姜文速写·刘晓庆 

  ▲ 姜文书法

  三是才艺多元。

  英达讲过一个故事:

  1985年夏天的一个夜晚,

  姜文捧着一包东西来到我家,

  打开里三层外三层报纸,

  露出一件雕塑作品。

  “我雕刻的,送给老爷子。”

  雕塑雕的竟是英若诚老爷子。

  英若诚接过姜文的雕塑,

  连连惊叹:“像!真像!”

  我无比震惊:“没听说你学雕塑啊!”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

  对一个喜欢物理但又怕学不好的孩子说:

  “如果你喜欢一个事,

  那就把整个人都投入进去,

  像一把刀直扎下去直到刀柄,

  不要问为什么,也不管会碰到什么。”

  姜文就是这样,他喜欢电影,

  所以像刀一样扎进了电影研究中,

  各项才艺随之突飞猛进。

  11

  ▲ 姜文和马晓晴 

  姜文对电影钻研有多深?

  冯小刚举过一个例子:

  那是1991年,

  拍《北京人在纽约》的时候。

  我们住在纽约长岛的一个小镇,

  几个人坐在客厅里看电视,

  看到一段影片《桂河大桥》的预告,仅仅只有几十秒。

  然后马晓晴和姜文发生了争执。

  马晓晴说:“主演是大卫·尼文。”

  姜文说:“这电影里没有大卫·尼文。”

  马晓晴就向录音师李学雷求证,

  学雷电影学院毕业,看过无数电影。

  他说:“好像是大卫尼文主演的。”

  姜文鼻子都气歪了:“谁说是都没用,绝对没有大卫尼文的事。”

  于是,姜文和马晓晴就打赌:

  谁赢了,有权对输家做任何事。

  一伙人就开车去租录像带。

  结果,姜文赢了。

  大家都很兴奋,

  想看姜文如何处置马晓晴。

  姜文将马晓晴按在椅子上,说:

  “我就是想告诉你,

  心里没数的事,别跟人打赌。

  尤其是别跟我在电影上抬扛。”

  12

  ▲ 姜文饰演的溥仪 

  因为优秀,姜文还没毕业,

  就被很多导演盯上了。

  1983年,《末代皇帝》剧组找到姜文,

  让他饰演溥仪,合同都签了。

  有一天朋友问他:你干嘛呢?

  姜文回答:等着演《末代皇帝》呢。

  朋友说:不会吧,人家都开拍了。

  姜文才知道,自己被陈道明替了。

  姜文跑去问剧组:为什么啊?

  剧组回答:你的样子不招人喜欢,我们要找一个讨观众喜欢的。

  姜文鼻子都气歪了,

  为此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

  结果1985年,

  《末代皇后》剧组又找到姜文,

  让他出演一个重要角色,

  这个角色竟然还是溥仪。

  姜文笑了:“看来我真是当皇帝的料啊!”

  就这样,姜文一举成名。

  13

  1985年,大导演谢晋找到姜文,

  让他出演《芙蓉镇》男一号,

  跟他对戏的女一号,

  是当时中国第一明星刘晓庆。

  谢晋给刘晓庆这样介绍姜文:

  “五分中的五分,戏剧学院最优秀的演员。”

  姜文果然不负众望,

  表演极其细腻质朴,

  凭“秦书田”一角,

  拿下了当时中国所有的表演奖。

  而因为互相倾慕才华,

  姜文和刘晓庆竟然假戏真做,

  偷偷地相恋了。

  14

  ▲ 姜文试镜程蝶衣的定妆照 

  姜文喜欢挑战:

  他挑战《末代皇后》中的懦弱皇帝溥仪,

  他挑战《芙蓉镇》中的知识分子秦书田,

  他挑战《红高粱》中粗犷农民余占鳌,

  他挑战《北京人在纽约》中的音乐家王起明,

  他挑战《大太监李莲英》中的太监李莲英,

  …………

  重复的角色,他不演。

  “不是钱的事,我觉得没意思。”

  1992年,陈凯歌要拍《霸王别姬》,

  找姜文出演男一号段小楼,

  姜文不干:“段小楼没什么挑战性,我要演就演程蝶衣。”

  对,就是张国荣饰演的那个程蝶衣。

  姜文好挑战,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陈凯歌幸好没由着姜文,

  我不敢想象:

  一个五大三粗的程蝶衣,

  娇滴滴地靠在张丰毅怀里是什么样子?

  15

  ▲ 谢飞和姜文 

  导演谢飞讲过一个故事:

  有这么一场戏:姜文看着女孩唱歌,得抽烟。

  他就对我说:“这有没有一根柱子啊?”

  我说:“你可真够挑的,哪有演员还要柱子的?”

  柱子找来了,

  姜文舒服地靠着柱子抽烟,

  利落吧唧地看别人唱歌。

  然后继续指挥:

  “哎,能不能别直接这么拍我,从柱子后面绕过来拍,把歌也拍上。”

  我白了他一眼,打趣说:

  “你这么爱提意见,将来自己导戏得了。”

  16

  ▲ 《寻枪》剧照 

  坊间有这么一段传闻:

  陆川在导演《寻枪》时,

  被姜文气得躲在墙角哭,

  因为姜文太喜欢提意见了,

  以至于后来陆川干脆把片子藏了起来,

  不让姜文参加剪辑。

  和姜文合作过的所有导演,

  不管是陆川张元,

  还是谢飞谢晋张艺谋,

  都被姜文提过很多意见。

  所以很多人都说姜文霸道,

  “演员身份的姜文很危险,

  很多导演拿他根本没有办法。”

  但姜文曾经做过一段解释:

  “既然是拍电影,

  那就应该尽量拍好啊。

  这地方逻辑明显有问题,

  那东西明显可以改进,

  那为什么不去把它拍得好一点呢?”

  摄影师赵非为姜文鸣不平:

  “姜文是认真,不是霸道。

  他希望将一个东西做到极致。”

  17

  演戏演多了,

  姜文就觉得特别没劲:

  “电影怎么都拍得这么没劲呢?”

  刘晓庆就怂恿:“你应该去做导演。”

  姜文没有导过戏,

  对自己的导演能力有点怀疑。

  “我先去美国学几年导演专业。”

  刘晓庆说了一句很煽动的话:

  “那你就永远失去机会了。

  真正的导演不是学出来的,是天生的。”

  姜文一听,热血上涌:“干。”

  1992年,一帮兄弟聚会,

  席间,王朔递给姜文一本《收获》,

  上面新登了他的小说《动物凶猛》。

  那晚,姜文读完《动物凶猛》,

  激动得彻夜难眠:“就是它了。”

  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上映。

  “阳光”一出,技惊四座,

  美国《时代周刊》票选全球十大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名列第一。

  “阳光”最终以5000万票房,

  战胜了《狮子王》《红番区》《真实的谎言》,

  夺得中国年度票房冠军。

  姜文从此走上导演之路。

  18

  ▲ 鬼子来了》剧照 

  姜文拍电影不是为了赚钱。

  他只有一个目的:“我要拍来劲的电影。”

  什么是来劲?

  有人曾问姜文:为什么要把悲剧《鬼子来了》拍得这么可笑?

  姜文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傻子在井边绕圈儿,

  嘴里不停地念叨13、13、13……

  一个聪明人路过,

  说你这个傻子真是傻,

  怎么老数一个数。

  好奇之余,到井边看看。

  结果,咣地一声,

  他被傻子踹井里了。

  然后傻子继续念叨14、14、14……

  “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始终没有变过,

  只是我们没有深入地认识到这一层,

  所以才一会儿看别人是友好邻邦,

  一会儿看别人又是军国主义,

  这是我们需要反省的。

  中国人是受害者,一点没错。

  但我们有我们自己的错,

  我们必须看看镜子反思一下,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受害者?”

  姜文每部电影都有它的“道”,

  他不拍娱乐大众的电影:

  “艺术的功能永远不是用以消费,而是予人启迪。”

  姜文的高级就高在这里——有格局。

  洪晃有句话点评很到位:

  “姜文的格局,远远大于中国其他导演。”

  19

  ▲ 昆汀极其欣赏姜文 

  什么是来劲?

  姜文追求的故事是这样的:

  你要写一个傻子,你不能写他傻。

  我给举个例子,

  一个傻子坐门口儿待着,

  过来一帮人说你是一傻子,

  他说“我不傻啊”。

  “不不,你傻,你太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我们正常人,都能看见自己耳朵,你看不着。”

  说完人家就走了。

  结果傻子就在那儿拼命地来回甩脑袋,

  怎么就看不着呢?

  他动了半天脑子,突然想到一点,

  得稳住这耳朵出其不意,

  “叭”一下玩命逮这耳朵,

  …………

  你所有的戏都得拍他聪明,

  结果你把一个傻子拍出来了。

  这就是姜文所说的“来劲”,

  他不会裸露直白地告诉你什么,

  “这太低级了。”

  姜文的高级就高在这里——跌宕起伏,结构深邃。

  但也因此造成大弊端——让人常常看不懂。

  20

  ▲ 《一步之遥》开头:姜文致敬《教父》 

  什么是来劲?

  来劲就是脱离常规又合乎常规。

  “如果《教父》一上来,

  就跟一港片似的来一大哥范儿,

  那它就不会成为《教父》了。

  导演没有将黑手党头目柯里昂写成一流氓,

  而是将他塑造成了一个优雅的教父。

  以至于真正的黑手党头目看了《教父》后,

  对扮演者马龙·白兰度说:

  我在向你学习如何做一名‘教父’。

  我可能是中了这些东西的邪和毒。

  我真是不能接受这戏要写流氓,

  就写成流氓,最浅显的流氓样,

  写一土匪,就写成最浅显的土匪样,

  我受不了。

  土匪不一定就是你们想的那样,

  土匪可以是爱听莫扎特的,

  凭什么你爱听人家不爱听啊,

  人家也认字儿,

  只是跟你的态度和境遇不同。”

  姜文的高级就高在这里——脱离常规又合乎常规。

  “电影,它得有滋味有嚼头。”

  21

  ▲  《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手稿

  姜文是怎么拍一部戏的?

  先看他怎么弄剧本。

  对于写剧本,姜文真的是天才。

  “我写《阳光》这个剧本时,

  是在听电影,在看电影。

  我很清楚地听到电影里的声音,

  听到这些人怎么说话,

  清楚地听到音乐是哪一首歌,

  音乐从什么时候开始,

  很清楚地听到,他们进屋,

  塑料底的凉鞋怎么蹭着水泥地……”

  “我写《鬼子》的时候,

  把军乐声放得特别大,

  大得谁都受不了。

  我就在那么大的声音里,

  每个细节都听得很清楚。

  清楚得好像穿过一个隧道能看到穿什么衣服。

  完全是动的,什么表情,说什么话……

  我不是在写剧本,

  我只是在做笔录,

  把听到的和看到的记录下来。”

  姜文姜文,真他妈是个天才。

  ▲ 《让子弹飞》 

  自己写剧本已然十分了得了,

  但姜文还是不安心,

  他每次都会找来很多编剧,

  一遍一遍地打磨剧本,

  推翻重来30次,已成常态。

  拍摄《让子弹飞》,

  他找来六个编剧,加自己七个,

  七个人整整写了三年。

  让我们来欣赏一小段剧本:

  青山白石。

  雄关漫道。

  苍鹰翱翔天际。

  铁轨直插远方。

  一颗后脑勺由画面上方落下,耳朵紧贴轨道,听。

  须臾,头颅轻起,让出缝隙,手指插入耳孔,挖净。

  再听。铁轨抖动,隆隆声由远而近。

  呜——汽笛长嘶。

  脑袋一翻,后脑勺变成正脸。

  大眼惊恐。火车从这边来了!

  铁轮飞转,白烟滚滚,血旗烈烈,风驰电掣。

  白马十匹,赫然出现。率两节车厢呼啸而来。

  马拉火车。十匹白马是火车的车头。

  白马黑车,游龙山间。

  这便是《让子弹飞》的开头。

  我看过很多剧本,

  但没有看过如此动感精悍的剧本。

  22

  姜文如何“腌制”演员?

  “腌制其实就是下生活,

  你比如说演一群唐山农民,

  那下生活就两个目的:

  一个是熟悉当地的生活习惯,

  二是学习当地的语言。

  拍《鬼子来了》之前,

  我对演员姜鸿波说,

  你就住这儿,

  给我学喂猪、做饭,收拾农活,

  什么点儿起,什么点儿睡,

  完全按唐山人的意思来。

  我要求每一个饰演日本兵的演员,

  都必须在衣服内部写上自己名字……”

  “拍《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前,

  我把所有演员拉到北京大兴区一个院子,

  让他们在贴满文革宣传语的屋子里,

  听了三个月的红歌……”

  为什么要这么“腌制”呢?

  “我就是要让演员相信,

  这件衣服不是道具,

  它真的就是你的。

  这角色不是别人,

  他真的就是你自己。”

  23

  姜文如何“调教”演员?

  《阳光》有一场戏:

  一个阳光烂灿的早上,

  夏雨去开别人家的锁。

  他不偷东西,只是好奇。

  拿起一样东西,就说一句话“嗖嘎”。

  他一脸坏笑,但就是演得不像,

  一连拍了很多遍。

  大家都有点儿着急。

  于是姜文就带着夏雨出去溜达。

  “你看这有一块表,这有一台电视,

  但现在它们什么都不是。

  夏雨问,那是什么?

  我说,你有没有喜欢的女同学?

  他想了想,说有。

  我说,好,现在你搂着我,

  就好比你搂着她。

  顺着她的脖子她的衬衣,

  你就往下顺吧!

  等顺了一阵子停下来,

  这就是表,再往旁边顺,

  是那台电视,再顺到那儿……

  明白了吗?他说行行,

  开始不好意思,但一脸坏笑。

  我大喊,开始。

  夏雨摸过去,一拿这个,嗖嘎,

  又拿那个,嗖—嘎,演得特别好。

  大家伙儿一边鼓掌,一边奇怪,

  你都跟夏雨说什么了?”

  姜文就是这么会说戏。

  陈冲说过这样一句话:

  “姜文是我见过的最会说戏的导演,

  他能了解到别人身上的多重性,

  然后以特别的方式带你入戏。

  跟他合作拍戏既幸运又遗憾,

  因为你以后很难再超越这个片子,

  这个片子就是你的演技最高峰。”

  24

  ▲ “疯妈”的绣花鞋 

  ▲ “米兰”的照片  

  记者问姜文:什么是大片?

  姜文举了几个例子:

  拍《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

  “为了做好疯妈那双绣花鞋,

  我让工作人员跑了几个省,

  糅合了各地不同的民间绝技,

  其制作成本超过了一辆汽车。

  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

  为了拍摄那张让马小军丢魂的米兰照片,

  我让摄影师拍了整整4天,

  然后从23040张照片中,

  挑选了上面的那一张。

  23040:1,真是恐怖。

  什么是大片?

  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就是大片。

  20多年,姜文才拍了5部戏,

  但每一部都是大片。

  25

  冯小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

  写过这样一段话:

  有一位导演曾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

  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他说:“电影应该是酒,

  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

  你拍的东西是葡萄,

  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

  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

  开始时是葡萄,到了还是葡萄。

  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

  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

  但没有酿造的过程。

  上来就是一口酒,

  结束时还是一口酒。

  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

  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兑出来的。”

  他还说:

  “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

  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对我的电影,我听到过很多批评,

  大多都是围绕“商业”两字进行的。

  但上面这位导演的批评,

  却略过这些表面现象,说出了问题的实质。

  这位导演名叫:姜文。

  26

  香港导演陈可辛说:

  “内地导演我只怕冯小刚一个,

  因为他是人民的导演。”

  但冯小刚却说:

  “我只怕姜文,

  姜文要是想通了去拍商业片,

  我的好日子基本上就结束了。”

  其实,冯导一点也不用担心,

  因为姜文成不了“人民的导演”,

  老姜拍电影不是为了赚钱,

  他只拍自己喜欢的电影,

  所以他从不下跪。

  不仅不讨好、不谄媚,

  还常常冒犯我们,

  “我的电影你爱看不看。”

  他从来不会为钱放弃底线。

  焦雄屏有句话说得特别到位:

  “姜文就是影坛的稀有动物。”

  你可以不喜欢他的审美,

  但你应该庆幸中国有这么一位导演。

  姜文是导演中的乔治·贝斯特,

  牛逼的时候连克鲁伊夫的裆都敢穿,

  但从来不完美。

  他的缺点明晃晃,很是扎眼,

  但他的天才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他是一个极致的导演,

  他把电影真正酿成了酒。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原标题《稀有动物姜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