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本杂志承包了我一个月的精神食粮
社长看着桌案上每月必读的几本杂志,决定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社长每月的精神食粮。
文摘类——《读者》
图片来源:《读者》封面图
第一次翻阅《读者》还是在初中时期,在那个互联网还没有像如今这样普及的年代里,《读者》成为了我扩充眼界、博览群书的一种手段。甚至学校的老师都鼓励大家看《读者》,相信有这样经历的小伙伴一定不在少数。
《读者》原名《读者文摘》,顾名思义以文摘为主。你会从中读到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短篇,也会看到对于社会热点的讨论。
尽管很多人痛斥《读者》中的浓浓“鸡汤味”,但社长还是认为这是一本很好的读物,因为总是会因为其中某篇文章而对某位作家产生兴趣,进而去拜读他的作品。
比如2017年第24期,就摘录了莫泊桑短篇《珠宝》。
另外通而不俗,面向的群体辐射面广,可以说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从中获取乐趣。
近年来《读者》也不断改进、创新,先后开创了《读者·原创版》、《读者·校园版》。
人物类——《环球人物》
《环球人物》作为人民日报主办的一份具有全球视野的人物期刊,涵盖了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热点人物。
在这本杂志中,你可以了解到古今中外那些自带“流量”的人物,或许某一期就让你对某位人物路转粉了。
记得2017年第四期《环球人物》中有一篇《爱逛菜园子的汪曾祺》。作者是作家李辉,文中一方面缅怀了汪曾祺,另一方面还讲述了他的小爱好——逛菜园。
逛菜园也挺不错,看看那些绿菜,一天一个样,全都鲜活水灵,挺好看。菜地的气味可不好,因为菜要浇粪。有时我也蹲下来和在菜地旁边抽烟休息的老菜农聊聊,看他们如何搭塑料大棚,看看先时而出的黄瓜、西红柿、嫩豆角、青辣椒,感受到一种欣欣然的生活气息。
自此,对这位接地气的大家路转粉,拜读了他的作品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生活类——《三联生活周刊》
很多人喜欢给《三联生活周刊》贴上“伪新闻刊物”,可是人家根本没有说过自己是“新闻刊物”,三联给自己的定位是“一本杂志和他所倡导的生活”,由此可见,生活才是最大的主题。
社长喜欢《三联》的原因有三:选题广、有深度、不哗众取宠。
作为每期的封面故事是本刊的核心,往往用很长的篇幅来诉说一个主题,如果该主题是你喜欢的,那么你会看得很过瘾,否则就兴味索然。而这也是《三联》的一个缺点,往往选题小众而吸引不了读者的兴趣。
据曾在三联实习过的一位网友说:
主编在选题会上说:三联一个很好的传统, 愿意为一些很重要但关注度低的话题提供充足的版面。
由此可见,《三联》自有自己的风格,不会为了“流量”而媚俗。
《三联生活周刊》的微博曾发表过这样的一句话:
我们相信在物质生活之外同样存在一种文艺的生活,它温和优雅、理性纯粹、漂亮迷人。它是对审美的斤斤计较,是对高尚生活的审慎追求。我们要厘清人们对文艺的误解,我们希望一个公开承认自身精神追求品质、推崇文艺且不受指点的时代重新到来。
而这,也是三联一直秉承的态度和方向。
财经类——《第一财经周刊》
初次接触《第一财经周刊》是在刚毕业的时候。对于一个刚步入职场的“菜鸟”来说,想扩充一些财经知识,提升财经领域的眼界。在众多财经杂志中便选择了它。
《第一财经周刊》能够及时的报道国内的财经新闻,更多关注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的机会、个人创业与理财。
风格上更加年轻化并具有活力。在其中你经常会看到时下热门话题,贴合时代。内容深入浅出,十分适合在校生或者初入职场的“小白”以及想对财经有一些了解的读者。
人文地理类——《环球人文地理》
图片来源:《环球人物地理》
对于有一颗说走就走的心的社长,没有时间、金钱去环游世界,只能通过杂志来一览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壮观景致。
《环球人文地理》就是不二之选。
《国家人文地理》2010年3月改名为《环球人文地理》。
本刊最吸引社长的就是其中的摄影图片,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论奇峰峻岭,还是汪洋涓流,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令人感慨。
《环球人文地理》不仅能够拓宽你的视野,而且更是拉近你和世界的距离。
如果推荐一本杂志,你会推荐哪一本
爱生活爱杂志,有温度有态度
本周推荐(●'◡'●)
点击图片进行观看
话题 | 书影 | 世间 | 情感 | 职场 | 人物 | 精选
Kindle最佳伴侣
Kindle鲜为人知的使用技巧
甜有100种方式,吃糖、吃蛋糕…还有98次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