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盐不失味?
既然耶稣是我们的盐,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只有多多地拥有并活出耶稣的生命样式,我们才能保证自己不失去盐味。可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 将受苦的心志当作兵器
实际上,导致基督徒的盐味变淡或消失的根本原因是罪恶,因此,杜绝罪恶才是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离罪呢?圣经在彼得前书4:1节说:“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们也当将这样的心志作为兵器,因为在肉身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大卫在诗篇119:71节也说:“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使徒保罗在培养年轻传道提摩太的时候说:“你要和我同受苦难,好像基督耶稣的精兵。”
或许有些肢体会感到难过,他们会伤心的问:“难道信耶稣就只能在世上受苦吗”?不,绝对不是,相反,上帝甚愿我们得着一切的祝福,但是因为罪恶的败坏,人生总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苦难,而只有那些凭信心和忍耐走过苦难的人,才能最终得着福分。圣经在雅各书1:12节说:“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 主耶稣在约翰福音16:33说:“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因此,人生只有苦尽才能甘来,敢于经历风雨才不会错过彩虹。盐之所以拥有极其稳定的化学结构,正是因为其是经历了强酸与强碱的激烈催化、反应之后才形成的。所以,对于基督徒而言,经过大风大浪仍能对神坚定不移的信心才是宝贵的信心,穿越死阴幽谷仍能为神而活的生命才是基督里的新生命,才是有盐味的生命。
第二、 天天背起十字架跟从主
这可以说是说明基督徒要受苦的另外一种表达。对于基督徒而言,十字架是苦难的代名词,而背十字架意味着忍耐、顺服、舍己、悔改、饶恕等灵性特质。有时候我们难免在心里小小地抱怨:“背十字架受苦偶尔来一次就行了,怎么还要天天背,跟随主真不容易啊。”
然而这才是天路历程的真相,不是天色常蓝,亦非花香常漫,但无论我们经历什么样的艰难,也不会比耶稣为背负我们的罪所承受的更不容易。诗篇44:22节预言到耶稣的受苦时说:“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 诗篇68:19也说:“天天背负我们重担的主,就是拯救我们的神,是应当称颂的。”因此,如果连主耶稣尚且需要天天为我们受苦并最终在十字架上彻底为我们牺牲,那么我们每天也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岂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况且,这本身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好处。
圣经中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而一个基督徒只有把起初的信心、盼望、爱心坚持到底才能够为主做出美好的见证,四处彰显基督的馨香之气,最终得以进入天国。但如果我们总是在平安、顺利、鲜花、掌声的环境里,似乎也不需要什么坚持的精神就可以有信、有望、有爱,但这些都是假的或者暂时的,一旦环境变得恶劣也就跟着改变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基督徒今天信明天就不信了,今天盼望明天就灰心了,今天爱明天就可能爱不下去了。所以,上帝为了我们每天都能持续地活出信、望、爱的生命,祂每天都会兴起一些让我们感到不太顺心的环境,以此来催促我们里面依靠耶稣而悔改、忍耐、舍己、顺服、饶恕。
更为重要的是,等候基督再来的基督徒并不知道确切的日期。按照圣经的启示来说,基督再来也就意味着末日审判,而这个日子随时都有可能到来,每一天都有可能是世界的最后一天,设若我们不像那聪明的童女一样平时多做准备,当新郎忽然来到的时候,一切也就来不及了。所以,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耶稣,是最放心、最保险的选择。
第三、 铭记主耶稣的忠告
为了避免细菌、病毒传染、致病,人类发明了疫苗,其功用就是在病毒侵袭人体致病之前就将病毒抑制或杀死,从而达到保持身体的健康的目的。同样,为了避免基督徒面对逼迫和苦难软弱、灰心、从恩典中坠落,失去盐味,耶稣基督也事先给了我们许多忠告。耶稣基督在太5:13说我们是世上的盐之前的12-13节,就给我们打了一针预防针:“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彼得前书4:12-16节:“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你们中间却不可有人因为杀人、偷窃、作恶、好管闲事而受苦;若为作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
总之,谦卑地遵行如上三点,必能保守盐不失去味道。面对罪恶泛滥、诱惑重重的世界,尽管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失去盐味的结局是何等的可怕。所以,主耶稣在马可福音9章42-50节里说,宁可缺胳膊少腿进天国也不要被丢在地狱里;在路加福音13:34-35节说:“盐本是好的,盐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或用在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式,只好丢在外面。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