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得不说的心理学效应之半途效应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乐羊子的魏国人,他的妻子非常的聪颖贤惠。为了提高学识,乐羊子离开家,去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学习。贤惠的妻子每天辛苦劳作,等待相公学成归来。但是有一天,妻子正在家里织布,乐羊子突然回来了,妻子惊讶的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完成学业了”,乐羊子回答道“我并没有完成学业,只是学习期间太枯燥无味,而且想念妻子,便提前回来了”。妻子听后,拿起剪刀将辛辛苦苦织的布一剪两断,并且告知他这布是一丝一丝累积得来,都是辛苦劳作的结果,我把它剪了,等于浪费了时间,前功尽弃,你现在不是和我一样吗?乐羊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返回学堂,最后学成归来。事例证明人在做事情经历半途的时候是最敏感和脆弱的时候。
在完成激励目标的半途,由于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对于目标负面的行为,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学“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之所以会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合理,半途效应越不容易出现。假若目标太小,太容易实现;假若目标太大,完成难度太大,前途会很渺茫,就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第二,个人的意志薄弱。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件事的完成程度跟自我意志的强弱有很大的关联,个人意志力越强,执行力就越强,事情的完成度就越高。
第三,对于负面情绪的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各种负面情绪会逐渐的累积,假若我们处理的不当,很可能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出现半途效应。
那我们如何应对半途效应呢?
第一,根据自己真实能力,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不要有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觉。
第二,磨炼自我的意志力,培养自己的抗挫折能力,面对困难积极的克服,不抛弃不放弃。
第三,学会目标拆分,使我们前进的过程变成一个成就感累积的过程,让自己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有一种自豪感。
第四,辩证的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比较中认识挫折。“应知天地宽,何处风云动?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陈毅诗)挫折本来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正视挫折。
我们之所以会半途而废,不是我们不懂得坚持,只是因为我们努力很久了却看不到胜利的光亮。
假若这个时候,拥有强大的内心,说不定我们就熬过去了。
假若这个时候,外界的力量推我们一把,我们也许就跳过去了。
因此,平时广结善缘,培养自己抗挫折能力,使自己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原本的半途之时也许就会变成下一个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