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诗歌语言创新八技巧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诗歌语言创新八技巧

2018-10-01 17:45:07 作者:时风ssfssf 111 阅读:载入中…

诗歌语言创新八技巧

  【编者按】 让诗回到常识。国庆节假日,诗评媒拟推送诗歌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技巧希望诗友们喜欢

  诗歌语言创新八技巧

  胡健

  从创作角度讲,诗歌的意象世界诗人通过语言建构起来的。写诗不能不讲究语言。为了更好地创造诗的意象、表现情感经验,诗的语言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与日常语言的背离的特点,它常常有意识打破语言的规范追求新奇陌生化与象征化的美学效果中国古代诗论家把这种不同于一般语言的诗歌语言称作为“诗家语”。诗歌无论在选词、造句、修辞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诗的语言不仅是精粹的语言,而且还常常是变形的语言。就如杜甫所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下面,是我阅读诗歌时,偶作的一些例话,供有兴趣参考

  一、一词多义

  在一般的文章中,要求选词要准确明了,不能让人产生歧义,而在诗歌的语言中却正好相反,诗歌的写作者为了使意象更加的新奇含蓄、为了更好地表现情感经验的丰富复杂,在选词上特别喜欢一词多义,从而使诗句更具有表现的张力。如闻一多的《口供》:“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翅膀……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这里的“坚贞“”、“驮着”、 “织满”“粮食”的选用都超出了词的常规意义,而有了更多的新的意义。这也就是说,诗人先用这些词时,不仅注意词的原义,但却故意地让它们在使用远远超出词的原义,具有着更丰富的含义,从而才使诗充满了意义的张力。如“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二、词语嫁接

  一般词语的使用是必须受汉语语法约定俗成制约的,但诗歌的语言为了达到创造诗歌意象的目的,却可以自由随意超越常规地使用词语,来增强诗句的表现力。如洛夫的《金龙禅寺》中这样写道:“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羊齿植物/沿着白色石阶/一路嚼了下去” 这里,词的活用,词的嫁接,完全超出了常规,但却创造出了极富情趣审美意象。

  三、跳跃省略

  小说散文的语言因为侧重再现意象,它们的语言形态比较平实细密,讲究句与句之间清晰纹路。诗歌语言要侧重于表现情感的经验,再加上它受篇幅限制,就必须借助跳跃和省略,跳跃一些过程性的叙述,省略一些小说、散文语言中必不可少的连接语和转折语,创造一种可以引发读者自由想象的“语断意接”的诗歌语言。义海的爱情诗《风吹乱你的头发》,可以说就是一个佳例:”风吹乱你的头发风把你的头发一根一根地吹乱”——好像不断推进的特写,所用的相机却是诗人的眼睛心灵。头发被“吹乱”,意味秋风中的分手,而且是这永远的。但“其实没有乱所有的错误井井有条地摆在秋天的入口处”从前面的“乱”,到 这里的“没有乱”,是一种跳跃,从分手跳跃到对分手带来的冷静反思,“井井有条”一语意味着反思的理智大度,也是一种文明;而诗突然又跳跃到“叶子落了一层又一层但没有把我们坐过的地方遮盖”,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短诗“语断意接” “笔不周意周”,在大幅度的跳跃与省略中,融汇进了非常丰厚的情感意蕴

  四、超常组合

  超常组合是指故意违反一般的语言常规,利用汉语词语多变的词性和组合关系机智地把一些互不相关的词语嵌连成诗句。这种嵌连,可以是具象动词与抽象概念相接,可以是不同感官感觉词语的交错,从而以这种陌生的变形的诗句使诗歌意象传达出诗歌作者微妙的情感体验。例如傅天林赞美母爱的《背带》:“她只是顺着风顺着河流走去/便随便地剪下身后的一段路/用来背她的孩子/就这样她和孩子缠在一起了/笑声叠在背上/哭声叠在背上/一条背带从孩子的肩母亲的肩搭下/然后在母亲胸前交叉挽成结/挽成蝴蝶/……蝴蝶结在胸前翩翩飘浮起/母亲与孩子缠在一起/白天也解不开/雷电也解不开/也许只有在孩子下地的时候/蝴蝶结才会缓缓松开/还原成路”这首诗词语的组合完全是超越常规的,但意象却是精炼而优美的。 

  五、巧用比喻

  在现代新诗创作中,传统的比喻手法有了新的发展,比喻的密集度、新颖度都有所加强。诗人通过巧设比喻,来使诗歌意象更为奇特鲜明。如郑愁予的《如雾起时》:“赤道是一痕红的线,你笑时不见/子午线是一串暗蓝的珍珠/当你思念时即为时间的分隔而滴落/我从海上来,你有海上的珍奇太多了……/迎人的编贝,嗔人的晚云/和使我不敢轻易近航的珊瑚的礁区”这首爱情诗想象极其奇特、丰富,诗人正是通过一连串精致的想象与新奇的比喻,才创造出了这首诗独特的意象之美。

  六、注意象征

  “依微以拟义”。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的诗歌形象暗示和表现某种复杂丰富的情感经验的表现手法。这也是诗歌在创造意象时很讲究的一种手法。在具体的诗歌中有细节的象征,也有整体的象征。美国诗人罗勃·特勃莱的《潜鸟的鸣叫》就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好诗。“从远处无遮的湖泊中心潜鸟的鸣叫升起来”——这里的“无遮”与“升起来”都很有意思,整个诗句也给人一种画面动态美。然而,这位现代诗人是在写风景?不,他关注的是社会,是人。诗的最后一句——全诗只有三句:“就是拥有很少东西人的呐喊”这里“拥有很少东西”的人就是暗指社会上的贫困者,把“潜鸟的鸣叫”与“拥有很少东西人的呐喊”叠加起来,构成了这首诗独特而耐人寻味的意象,其实也是一种奇妙的象征,用“潜鸟的鸣叫”来象征“拥有很少东西人的呐喊”,令人回味无穷

  七、拟人移情

  诗歌在表现情感经验时,有时会用拟人的方法把诗人的情感移入到对象上去,从而使无生命的对象有了生命,使无情感的对象有了情感,从而构建出为一种能够表现诗人情感经验的新的诗歌意象。如绿原的《戈廷根的鹅姑娘》: “据说在德国你是被吻次数最多的女性因为每个新博士领到证书以后都将来到广场上当众吻一下你冰冷的铜唇”可诗人认为鹅姑娘并不这些博士,他用拟人的移情的方法,重新创造了鹅姑娘的意象:“而你左手抱着一只鹅右手提着一只鹅永远低着头,在期待在期待另一个人”。 吻过了你的那些古往今来的博士们,都没能让你得到满足,“你仍然站在那里期待着期待着一个值得你把鹅送给他的人”这个人是谁?没有必要清楚,也说不清楚。这首诗的美妙地人的意象,就是用拟人移情的方法以创造出来的。

  八、巧用反复

  反复又叫重叠,它是诗歌抒情性和音乐性的表现。不少诗歌中都用了这种表现方法,通过反复,在一唱三叹中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反复不是重复,而是一种语言艺术,是对情感的强调,有时也是情感的变调。反复可以是重点词语的反复,也可以是诗行的反复,甚至是整节或整段的反复,有时还表现为首位呼应,即开头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反复。如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运用反复比较成功诗作。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诗的开始,也是诗的末节,只是末了一节把开首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其余完全一样,这种重复不只是给人一种首尾呼应的感觉;更重要的是,由于中段的内容,最后一段虽说是第一节的重复,但却比第一段来得沉重忧伤,反复不是重复,而是一种创造。

  胡健:江苏淮阴师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存在与语言——20世纪西方美学论要》、《中国审美意识简史》、《现代性与中国美学》等。

  评媒编辑部

  法律顾问: 河南有道律师事务所主任    马  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