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父母
用歌声陪伴几代人的费玉清,因父母离世,选择退出娱乐圈。因为,“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他不再只顾爬高,他舍弃名和利,停下来真正品味人生。
可惜,对他而言,陪伴父母,已无来日。
1 母爱,从不曾退出
我奶奶有个邻居闺蜜,我们都叫她谢奶奶,今年80整,她一直很羡慕我奶奶四个子女都在身边。因为她老伴60年前就过世了,四个子女自从工作就都在海外,几年回来一次,待一次也就一周。
每次我带着儿子回老家,她比我奶奶还要开心。逢年过节,儿子总能拿到谢老太太包的美金红包。
这样一位老人,孤独了五十多年,以一只猫、一屋子书为伴。
我们小辈看了,不心疼是不可能的。可是,怎么办呢?
谢奶奶60岁的时候,去过一段时间美国,去的时候很开心,去帮儿子带小孙子。两个月就回来了。回来后再也没去过美国。
谢奶奶英语十分好,在她那个年纪还是很难得的,她是自学的。可惜,用上的机会几乎没有。
其中的辛酸和缘由,也不难猜。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每次看到一些公众号,尤其是育儿类公众号上写:“最好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我心里就想:“那最好的孝顺,是什么时候合理的回归呢?”
等到父母不在,你繁华阅尽,然后念一句“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么?”
我想,说这句“得体退出”的人,应该不是父母本身,而是曾经或者正在受到父母约束的人。
父母,为了孩子,为了不束缚孩子,可以像谢奶奶一样,得体的退出。
可是,这种退出,只是物理意义的,是时空距离的退出。
“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何曾真正的不牵挂远方的孩子?
2 父母在,不远游
孔子的这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很多人觉得这句话存在的基础不存在了,不适用现代社会。
通讯发达了,父母电话说自己病了,即使子女在美国,也可以马上挂掉电话直奔机场,24小时就能回到身边。所以,曾经的“远”,早已不存在了。
且不谈,这只是理论上的成立。多少子女在海外的,来不及回国见父母最后一面的?多少子女在外地打工的,来不及回家奔丧的?
走时精神隽烁的老人,归时只剩一抔黄土。
绕回来说,即使子女可以在父母出事的时候,飞快的回来。难道微信、视频、电话就能一解父母的挂念了么?
孩子3岁,第一天上幼儿园,父母会焦虑:会不会哭,会不会饿,会不会磕着?即使就隔着几里路,一堵墙,也担心的不知所措。
孩子10岁,第一次出门夏令营,父母会焦虑:会不会想家,吃的可不可口,身体吃不吃得消?即使知道几天就回来,也有专人照顾,还是会挂念。
孩子20岁,上大学,几个月不回来。父母也会焦虑:外地习不习惯,会不会整天打游戏或者谈恋爱?即使知道这是必经的成长之路,仍然会担心。
那么,孩子30岁,40岁,成家立业了,能随时通电话联络,父母就不担心了?
不是不担心,不过是,“得体的退出”!
那么,父母在得体的退出,子女有相当的陪伴吗?
3 陪伴,适时的回归
上周大学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一个在当地工作的同学却没有来。一问才知,她妈妈刚去世,回家料理丧事了。
这位同学,家在西安。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南京做外贸工作。外贸进出口的特点就是忙。一周总要出差一次。一个女孩子,为了梦想在外打拼,和父母联系基本靠电话和微信。
十年了,终于站稳了脚跟。爸妈也正好退休了。本想着可以接父母来同住,好好弥补这么多年的空缺。
可是,妈妈却没能等到。晚期,甚至没能多几个月,就没了。
从大学离家求学,十四年不曾好好陪伴母亲。
接到噩耗的那一刻,这个姑娘心中的悲伤和懊悔,可想而知。
如果,父母的退出,是对子女成长独立的成全,是一如既往爱之深的延续。
那么,子女呢?有做到相当的爱的回馈吗?
如果说,父母在你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他们应当慢慢的放手;
那么,父母在他们慢慢老去的过程中,你应当逐渐的回归。
这才是对等的爱。
父母与子女之间,谈“对等”二字,也许没有必要。可是悬殊太过,为人子女,你忍心么?
大多是不忍心的。
正是因为这些不忍心,正是因为总是觉得自己以后会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金钱回馈父母,所以才在突然之间,发现父母老去,发现,子欲养而亲不待,才会感慨:“我的成功没有父母的欣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适时的回归父母身边,不要等父母老的走不动了,也不要等父母开口让你回来。
而是时不时的回去看看,时不时的接来住住。
住的近一些,去的频繁一些。
一起看一集电视,安安静静,唠唠家常。
或者,就坐在那,让父母看看。
希望每个子女都能多一点回归,少一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