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拼命懂事的样子,真让人心疼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你拼命懂事的样子,真让人心疼

2018-10-28 09:45:50 作者:书单君 来源:书单 阅读:载入中…

你拼命懂事的样子,真让人心疼

  ↑ 点击「书单」,选择「设为星标」

  每天7点,提前读文章

  你“情商高”的样子,真让人心

  最近,书单君的朋友小刘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他租的房子到期了,本想在公司附近找个新住处结果有个刚来北京工作的哥们说,想和他一起合租。

  小刘觉得也不错,都是朋友,相互有个照应。于是,他放弃了原计划,改在两人公司的中间区域选了处房子,自己每天挤半小时地铁上班。

  本以为生活可以安顿下来了,结果,在签合同房租的第二天,哥们告诉小刘,他弟弟可能也要来北京工作:“人生地不熟的,咱们三个就一起住吧,委屈一下你。”

  事先没商量,也没提怎么分摊房租,小刘和我抱怨:“一室一厅的房子,三个大男人怎么住啊!”

  我建议他直接跟哥们说,要么让他弟弟交房租,要么自己搬到离公司近的地方住。小刘却很纠结:“我房租都交了,合同也签的我的名,再说了,都是好哥们,我真是不好意思提。”

  书单君相信,你的身边一定有,甚至你自己就是像小刘一样的人:害怕和人起冲突,害怕失去友谊,哪怕自己生气吃亏、受委屈,也选择独自默默承受

  有近20年经验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接触过很多像小刘一样的“老好人”,并且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可爱诅咒》。

  在马森看来,那些把友善待人当作唯一的行为准则,却因此受尽委屈的人们,就像遭到了“可爱的诅咒”。

  心理学上,这种性格被称为“圣母人格”,或者“讨好型人格”。

  在《奇葩大会》上,作家蒋方舟就曾坦承她自己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从小到大,她都不敢反对别人的意见,总是刻意掩藏自己真实想法情绪

  比如,有次和男朋友吵架后,蒋方舟竟然在电话里道了两个小时的歉,对方却觉得她是为道歉而道歉,一点都不真诚,不停地打电话过来,想把事情清楚

  看着男朋友一个又一个的未接来电,蒋方舟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害怕得瑟瑟发抖,她甚至没有勇气接起电话大喊一句:“你这样很烦,不要再打电话来了!”

  即便是在如此亲密关系中,蒋方舟也不敢做自己,因为她害怕跟对方争吵,害怕男朋友不高兴

  这样的姑娘,真是懂事得令人心疼

  其实,大多数人都有“讨好”的倾向希望自己能被别人喜欢。但有讨好型人格的人,不仅处处先考虑别人、忽略自己,连真实的情感需求都要压抑

  时间长了,不仅自尊心备受摧残愤怒怨恨也会越积越多,最终可能以极端方式爆发出来。

  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社会新闻男子付出多年,求爱不成怒捅女友家庭主妇捅死赌鬼丈夫……

  多少恶人,都曾是步步退让的“老好人”。

  [ 曾被讨好型人格束缚的蒋方舟,后来也能骂人摔门勇敢表达自己,文末有一段视频讲述她如何拒绝“讨好”。]

  “可爱”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女主松子,就是典型的圣母型人格,为了得到爱,她尽全力去讨好身边的一个个渣男

  她为了养作家男友,跑去浴场做陪浴女;她辛苦打工赚钱,却被赌徒男友挥霍一空;她努力挽救深陷黑道毒品的男友,并为此坐牢,结果人家不辞而别

  松子不断付出钱财肉体甚至灵魂,最终换来的,却是悲剧的一生。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与她的童年有关

  松子的父亲把爱和关注,都给了久病在床的二女儿,而忽视了松子也需要他的关爱

  偶然一次,父亲带松子去游乐场演出滑稽演员鬼脸逗得全场哈哈大笑,唯独被妹妹病情困扰的父亲一脸严肃。松子握握父亲的手,学着台上的搞笑演员做了一个鬼脸。没想到,父亲竟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让松子感到受宠若惊

  她年幼的心中,也埋下了一颗种子:只要做鬼脸,就可以博得别人的喜爱

  雅基·马森在《可爱的诅咒》中提出,爱分为“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前者是说“纯粹是因为那个人是你而爱你”,而后者则需要附加条件,“我只在你做某些事情或不做某些事情时爱你”。

  与松子相似,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会被有意或无意地培养一些价值条件”:如果我一直都表现得很好(细心、安静勤奋,或其他能得到别人认可的行为),那么,我的妈妈爸爸哥哥)就会高兴并爱我(或者,他们就不会吼我或惩罚我)。

  慢慢地,这些孩子就会对获得爱产生一种误解:只有按照别人的要求才能被喜欢和爱。

  他们就像遭到了“可爱的诅咒”,在成年形成了很多死板的个人规则,比如:“不要拒绝别人”“不能反对权威人士”“不要情绪失控”“不能让任何人失望”……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人们总是渴望获得认可,而评价来源有两种:一个是“内评价源”,即自己评判自己的行动、工作、成就和行为举止;另一个是“外评价源”,也就是他人的评价。

  那些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都很难感受到任何自我评判,而是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别人。

  这种错误习惯,正是源自童年。

  时候,他们往往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因为自己做了某些事情,才值得被爱。

  直至长大,他们也没找回做自己的能力

  [ 请不要把你的孩子培养成讨好型人格,文末提及的4种问题家庭教育模式,希望所有人都能远离。]

  如何做回真正的自己?

  前段时间,某知名律师发了一条长微博,说自己带着两个孩子火车出行,因为只买到了上铺票,想找人换下铺,却屡遭拒绝,他抱怨道: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这么冷漠

  本以为会站上道德制高点,没想到却引来了网友的排队“讨伐”: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本来,有个下铺的男孩犹豫一下答应了他,但是后来又反悔不换了:“我的腿受过伤。”

  看到这,书单君想为这个男生点个赞。从起初答应换铺可以看出,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而后来反悔则说明,他没有让别人的需求和评价,超过自己内心划定的界限

  试想,如果他担心别人的眼光硬着头皮换了上铺,结果导致旧伤复发,甚至更严重后果,还不是要把苦水往自己肚子里咽?

  我们的社会推崇好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被道德绑架。那位不想换铺的男生明显内心强大,懂得拒绝,因为他知道无论别人怎么看他,自己问心无愧就好。

  所以说,想要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拒绝刻意讨好,关键是要重塑自我认知水平

    

  如果你是讨好型人格,会发现自己经常说违心的话:“好的”,“您请”,“没关系”……时间长了,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有些分不清了。

  雅基·马森就在《可爱的诅咒》中建议,可以把人际交往中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刻意删除的台词记下来,比如与母亲顶嘴、拒绝朋友的邀请、回击伴侣指责,这可以帮助你洞察自我,重视起自己的意愿

  摆脱讨好型人格的第二条建议,是学会客气地拒绝”。

  拒绝别人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担心那样不够“nice”,还会得罪人

  不过,只要在拒绝时加上点“客气”因素,就完全毛病了。

  比如,想拒绝别人的求助请求,可以先感谢他的信任,再礼貌清晰地表达拒绝,“我不巧有时间”、“我的现金不够了”等等。然后,试着做某些积极的跟进,让事情有个好结局,例如“某某对这个问题更熟悉,你不妨问问他”、“前面拐角有取款机,你可以去取现金”。

  不过,最治本的方法,还是“系统脱敏法”。它可以帮你战胜恐惧,重塑自信

  我们总是担心,如果不满足朋友的要求,就会失去朋友;如果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就会被嘲笑鄙视。但真实情况可能并没有这么糟,一切都是我们脑海中的假想在作祟。

  认知行为心理学有个理论改变行为,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思想感觉

  所以,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行为实验,通过安全、有计划、可控的方式,来检验自己的预设。如果预想的情况并没有发生,那我们的内心就会不再害怕,从而产生观念上的改变,并影响今后的行为。

  比如,我那位朋友小刘,他觉得如果提出搬走,哥们就会生气,或者说他不够意思

  所以我建议他,坦诚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提前设想对方几种可能的反应,以及自己的应对方式。这样,就算对方真的不高兴,他也不会不知所措

  毕竟,真正的朋友并不会因为你的合理要求而离开,如果无理取闹,这样的朋友是不是不要也罢?关键是要相信,只要自己仗义,就不会失去朋友。

  蒋方舟曾用一年的时间纠正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她说:真正喜欢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的骄傲和自信,而不是故作谦卑、故作讨喜的样子。

  当你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找回做自己的信心,你的生命才会更加舒展,人与人之间,单方面的忍让不会换来和谐,每个人都勇敢做自己,才不会活得憋屈。

  有了被讨厌的勇气,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你不需要太懂事,你需要的是懂自己。

  主笔 | 猫仔  编辑 | 黑羊

  图源 |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奇葩大会》

   

  请停止讨好别人

  这里有一段视频

  蒋方舟亲身经历教你如何治愈讨好型人格

  这里还有4种问题家庭教育

  希望你和你的孩子都能远离它

   

  了解你的原生家庭

  每个人的性格,都能在原生家庭里找到影子

  如果你不喜欢它,要想改变的第一步,我建议你先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找到问题,再对症下药

  今天推荐你这个专业测试,能帮你了解自己原生家庭究竟给你带去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告诉你,你和家人之间处在什么样的关系中。

  点击下图 即可测试

  喜欢文章就点个赞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