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是人生的礼物:周作人经典散文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孤独是人生的礼物:周作人经典散文集的读后感10篇

2019-08-29 23: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是人生的礼物:周作人经典散文集的读后感10篇

  《孤独人生礼物:周作人经典散文集》是一本由延边教育出版社著作,39.80 元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是人生的礼物:周作人经典散文集》读后感(一):饱受争议的周作人

  中国孩子,基本上应该都听说过鲁迅,也就是周树人的大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作家,在留学日本期间,见识到了国民面对同胞受难时的麻木不仁认识到了“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于是,毅然决定弃医从文,以笔为刀,毫不留情剖析残酷社会现实,唤醒国民的灵魂

  与哥哥比起来,周树人的弟弟——周作人,名气则小得多。事实上,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开拓人,新文化运动杰出代表

  《孤独是人生的礼物:周作人经典散文集》中,收入了周作人的《娱园》、《苦雨》、《乌篷船》等多篇作品,其中包括经典散文、随笔杂谈等,风格平和,篇篇精到。

  周作人的散文,充满着对生活本身趣味的捕捉与凝视,展现出平和、空灵人生境界,他的文章非常耐看,声名远远高于同代的作家,学问力度毫不逊于鲁迅。鲁迅曾经评价说: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第一。

  那周作人为什么不如哥哥鲁迅有名呢?因为周作人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被称为汉奸

  1911年,周作人从日本留学回国;1918年,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文学院教授

  1939年元旦,周作人经历了一次枪击事件。一位假装是他学生客人,来到他家,突然开枪将他击倒,幸运的是,子弹射中了铜扣,周作人仅仅受了轻伤。

  但是这件事给周作人的内心造成了巨大冲击,几天后,周作人出任伪职,担任了伪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职务,不久之后,又接受了伪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职务。就这样,一步步成了人们口中的汉奸。

  但是,这并不代表周作人就一无是处。一方面,周作人在小品散文以及翻译著作方面,都有许多代表作;另一方面,他在保护北大校产、掩护国民党地下工作者等方面也做出过贡献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周作人没有随众人一起撤离北平,而是受当时的校长蒋梦麟所托,留在北平看守北大的校产。

  洪炎秋在《我所认识的周作人》中也写到“理学院和文学院这两个学院在沦陷期间,不但丝毫没有受到破坏,而且多少增加了一些设备”。

  那周作人当初为日本做事,是为了自保,或是为了保护北大的校产,还是两者皆有呢?这个问题答案,或许只有周作人自己知道了。

  《孤独是人生的礼物:周作人经典散文集》读后感(二):这就是周作人,也写过很多很不错的散文作品

  语文教材中见到周树人的机会显然会很多,小说、散文、杂文比比皆是,《闰土》《孔乙己》《社戏》《故乡》《药》《阿Q正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但是如果想要找到一篇属于周作人的作品,那可就难了,而且很有可能找不到。大概是因为,周树人,也就是鲁迅,毛泽东曾经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即使能够找到周作人的大名,那也是为了和鲁迅作个对比。两个人的“待遇”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千不该、万不该,周作人就是不该丧失民族大义,走上“文化汉奸”的道路。周作人走上“文化汉奸”的道路,是他自己的选择,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这一点是板上钉钉。走错了一步路,或许会步步错,但也不必一棒子把人打死。剔除了这一点,其实周作人这个人身上还是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的——而这不仅仅因为他是鲁迅的弟弟,而且周作人自己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其实也还真是不低。他是极早译介石川啄木诗歌到中国的翻译家,是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郑振铎曾经总结道:“假如我们说,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有什么成就,无疑地,我们应该说,鲁迅先生和他(指周作人)是两个颠扑不破巨石重镇,没有了他们,新文学史上便要黯然失光。”他的个人成就由此可见

  大体来说,周作人的散文,虽然题材文字结构看似都平平无奇,但能够处处透露着一股清新淡雅玄妙通达的人生韵味——这一切,在周作人的这本《孤独是人生的礼物》中的六十八篇散文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看鲁迅的作品,字里行间是一种雄纠纠、气昂昂;读周作人的散文,却需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能着急也不必着急,很类似于那种需要静下心来留心才能看到美妙风景似的。相比较而言,鲁迅那些充满了战斗气息的作品,带有鲜明时代感,而周作人的散文作品,那一种冲淡平和、返璞归真,其实也未必就不好,只不过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违和感也太明显了。

  而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下,两个人的作品也同样具有阅读和对比的意义。语文教材中当然需要鲁迅的作品,但也不妨宽容一些,适当来几篇周作人的散文作品。只不过在评价周作人这个人的时候,需要就其一生表现来看,有破有立,才是最完整的。

  所以,明白了上面这些“大环境”,那就可以翻开周作人的作品,去认识一下这位“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历史地位”的作家,他的作品到底有什么样的成就——毕竟,那也曾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侧面。

  《孤独是人生的礼物:周作人经典散文集》读后感(三):周作人的闲情苦涩

  在历史上,周作人一直是位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出任伪职的“汉奸文人”,另一方面他在保护北大校产、掩护国民党地下工作者等方面也做出过贡献,而且在小品文、翻译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百度百科中他的标签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在《周作人传》中就能看到3个周作人:一是“伪官吏”的“周督办”,一是“寻梦者”的苦住庵庵主,一是周作人自己塑造的“为国为民”的“殉道者”。

  按下他的历史色彩不表,单单就散文方面,周作人的成就不容小觑。鲁迅曾说: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第一。如此高的评价,来源于周作人独具一格的散文风格。“周氏散文多为闲话式的,他写初恋、故乡的野菜,写茶歌、鸟声、乌篷船,也写中秋的月亮、梅兰竹菊,凡是需要闲适的心才能注意到的事物,他都能娓娓道来,平和、淡泊,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孤独是人生的礼物:周作人经典散文集》收录了周作人68首经典散文、随笔、杂谈,从《娱园》到《乌篷船》,从《致溥仪君书》到《十竹斋的小摆设》,每一篇都有着他对生活的见解,读来清雅,如话家常,让人动容。

从乌篷船说起

  周作人写的乌篷船其实是写给子荣君的一封书信友人要去他的故乡浙江绍兴游玩,问有没有什么指导。周作人首推“乌篷船”,他说他故乡的风土人情是说不尽的,但是有一样十分有趣东西,那就是船,普通人家代步惯常用的“乌篷船”。然后从乌篷船的种类说起,到材料形状、结构、用途如数家珍,还特意交代友人应该如何坐船。

  坐船不必电车那样急,来回总要预备一天,所以啊,你做船呢就抱着游山的态度就好——“看看四周景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蘋,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在普通人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东西,瞧都不会多瞧一眼啊,在周作人的笔下,仿佛有了灵性,每一样都不可或缺

  他还交代友人,“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通过周作人给友人的建议,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自己的人生观享受生活用心观察,善于发现日常的琐碎乐趣,颇有一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太白式豪爽

  从文章中看,表面上是周作人在为友人故乡游玩出谋划策,其实字里行间透露出他自己的处世哲学。人生本就不必过于慌张,带着一份游山玩水心情,闲适淡泊才是最为可贵

周作人的苦涩

  闲适淡泊并不是周作人散文的全部色彩,他的散文中也包含着一种苦涩之美。周作人深受日本文学的影响,他研究日本文化五十余年,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周作人看似出世实则入世,看似闲适实则无暇,他多得是求而不得,便把这种求而不得用闲适的笔调去把玩、去调侃

“钱理群指出周作人散文存在着一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气味’,或者‘境界’,这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气味’,或者‘境界’,是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生命所在。”

  周作人在《山中杂信二》中他写到:“在我心底有一种矛盾一面承认苍蝇是与我同具生命的众生之一,但一面又总当它是脚上带着许多有害细菌,在头上面上爬得痒痒的,一种可恶的小虫,心想除灭他。这个情与知的冲突实在是无法调和……”这种无法调和的苦闷,就是他对于世事革命的思想挣扎,他无处排遣,苦闷孤寂忧思重重。

  闲适与苦涩,两种不同的色彩杂糅在周作人的作品中,却又显得如此和谐。周作人的复杂与矛盾,舒展与苦闷,我们一定不能感同身受,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散文中窥视一二。以乐景写哀情,更显悲哀;以闲适调苦涩,更显苦涩吗?也不尽然。只是说,我们能在这笔墨纸间游走一番,不失为一种幸运。

  《孤独是人生的礼物:周作人经典散文集》读后感(四):为了生活歌颂生活

  我是寻路人。我日日走着路寻路,终于还未知道这路的方向。

  这话听来颇有如今文艺青年叽叽歪歪的风格,但这句话确实是周作人说的。在他写给友人的文章的第一句。你看,即便是大文学家也有发牢骚的时候,也有遭遇生命困境而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

  这当然和作家本人的经历和人生际遇有关,正如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样。

  周作人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占有一席之地,地位和影响力当然不及他的兄弟周树人,但是也有着他自己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主张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了散文和诗人这两个大众比较熟知的身份外,他还是一名文学翻译家、理论家和评论家。在“五四”时期曾任新潮主任编辑,参加过《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五四”以后,周作人成为《语丝》周刊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和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以及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

  从他的活动轨迹可以看出,他一直从事着主流的文化活动,但很多人都知道他身上还贴着一个“汉奸”的标签,以及和自己的亲兄弟失和反目甚至发展老死不相往来地步。这简直就像是一个谜的耐人寻味一样的人物。

  早年他思想激进,提倡“思想革命”和“人的文学”;中年后,思想却渐趋消沉追求闲适,以写“草木虫鱼”自娱;后来又“落水”附逆,沦为汉奸。

  寻路是因为迷路,周作人也是一个迷路之人,而他最终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并未找到想要的那条路,而是直接到达路的终点——死亡。“我们便挣扎着往那里去,也便是到那里以前不得不挣扎着。”

  “挣扎”两字读来确实令人无限伤感。突然想起电影《无间道》里最经典的那个场景——天台对决——我想做个好人,你却不给我机会。如不是迫不得已,谁不想堂堂正正的活着?可是啊,谁的人生又真的容易过,一帆风顺过呢?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总有一些人听着脊梁,打不怕,也打不趴!

  被拘不得自由而推演《周易》的文王;困厄而作《春秋》的仲尼;遭谗言而被放逐乃赋《离骚》的屈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行无可进,退而著述。一生坦荡,实属不易

  周作人后来突然倒戈,原因复杂,其中不可忽视影响力量的当属他的妻子羽太信子。从一个正义主义者转变利益主义者,中国文人的气节最终被击碎一地,别说什么受了谁的蛊惑亦或是某种思想的洗脑,不过是受活着的本能欲望驱使,选择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那个而已。换做任何人,有同等遭遇也不见得比他更高明。所以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审判他呢?撇开政治不谈,所有人的努力都是为了生活。

  每个圣人都有他的过去,每个罪人都有他的未来。因此我在读这本散文集(孤独是人生的礼物)时,一直把他当成周作人的生活日记来读,从这些文字里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即便日子顺遂,也还是能从曲折中寻出一点有趣的东西来。这也是属于周作人的生活美学

  他的生活美学的核心是为了生活,而歌颂生活。

  成长是一件扫兴的事,生活是一件不易的事,游走在生活的矛盾与尖锐之中,需要一点火光,如不能温暖他人,可照亮自己也是好的。生活不仅有柴米油盐、吃喝玩乐,还能有些许情趣就更好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他的经历也是有限的,他的一生能体验到的东西就更是有限的了。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精神世界的花团锦簇让我们离美更进一步,能够艺术地美地生活当然是最理想的,即便不能完全达到,那也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拥有生活的情趣,即使没有掌握足够的财富和权力,也能在生命的每个瞬间生活得有滋有味,丰富和饱满。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何尝不是一种奢望呢?“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大抵说的正是如此。

  不过在他的遗言里,我们多少还是能看出点遗憾与悔恨。

  余今年已整80岁,死无遗恨,姑留一言,以为身后治事之指针尔。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随便埋却。人死声销迹灭最是理想。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唯暮年所译希腊对话是五十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

  千人千面,愿你能读到最真的那一面。

  《孤独是人生的礼物:周作人经典散文集》读后感(五):周作人文学思想的演变历程:入世化的出世,出世化的入世

  观望周作人的一生,他兼具了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双重身份。无论是文学层面还是思想层面,他对"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社会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晚清时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继而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社会危机。

  此时的周作人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因为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原因,他还在做着中国大多数文人都做的科举梦。虽然在日后的生活中,他所学习的八股文、试帖诗都没有派上用场,但对周作人汉语言文学功底的培养却具有额外的意义。作为周作人大哥的鲁迅也在周作人文学兴趣的培养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林纾的小说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周作人对于文学的爱好。

  就这样,具备了相当的语言文学功底,对文学又有着浓烈兴趣的周作人,在晚清社会思潮中对文学的推崇,他早期的文学思想雏形便形成了。

一、从思想启蒙到"人的文学"

  周作人出生在中法战争尚未结束之际,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统制中国的清政府以失败告终,外国侵略变本加厉,侵略者们采取了公开的军事掠夺的手段,卷起了夺取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浪潮。与此同时,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社会危机也在进一步加剧。

  当时作为青少年的周作人还不具备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能力,但严复的《天演进化论》思想在周作人身上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文学以其政治功利性可以作为政治救国的工具,客观上提高了文学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位置。同样地,在晚清这一时期特殊的社会思潮下,周作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被激起。

  到了1920年,周作人终于摒弃了坚持了7年的八股文,开始了白话文的写作。在他的《国语改造的意见》一文中提到:"为便利计,现在中国需要一种过于,尽他能力的范围内,容纳古今中外的分子,成为言词充足、语法精密的言文,可以应现代的实用。"既强调白话文同时又强调了文言文,在周作人看来,古文体和白话文体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文体本身,而在于蕴含在该文体中的思想内容。

  此时的周作人文学思想是一种庞杂的文学观,但却是不成熟的。早期他的文学观与王国维、鲁迅的某些文学观念存在相近的地方,又包含时代的精神,即民族主义倾向。同时,周作人对弱小民族、国家文学的接触、关注,中国当时的社会情状使其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他开始重视妇女、儿童问题,所以在周作人的民族主义文学思想中同时又孕育着其"人的文学"思想因子。

  因为家庭经济情况日益下降,原本在日本留学的周作人不得不带着自己的妻子回到绍兴。回到绍兴的周作人开始了对绍兴地区童谣、童话的收集。不仅如此,在绍兴期间,他还先后发表了《吴洞》、《女雀》、《老虎外婆》等在绍兴地区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

  相对而言,此一时刻他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来自现实层面的表层。在《抱犊谷通信》中,他提到"抚养我的祖母——她今年九十九岁,——她最后的十年我是亲眼所见的,她的瘦长的虔敬的脸上丝丝刻着苦痛的痕迹,从祖父怒骂的话里又令我想见她前半生的不幸。我心目中的女人一生的命运便是我这祖母悲痛而平常的影像。"祖母的经历对于周作人而言它是黑暗沉痛而又悲凉的。

  虽然在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论上并不显得深入和广泛,但正是他对妇女问题有着感同身受的体会,故而为他在"五四"时期提出的女性解放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用批判社会回到奉行中庸主义

  虽然到了"五四"时期,周作人与鲁迅一样都成了思想界出名的反礼教斗士,鲁迅挣脱了儒家群体至上的观念框限,毕生都在呼唤着中国国民的人的自觉。周作人在这方面则从人道主义的立场鼓荡自我中心和个人至上。

  在这个时候,鲁迅和周作人在文化思想上明显是分道扬镳的。鲁迅勇敢地冲破了传统士大夫的和谐心态,而周作人 却同胡适一般,陷入了一种和谐意境而终生不能自拔。不过,如果说胡适是以一种入世的儒者形象出现的话,那么周作人则更多地显露出一种出世的庄子风度。

  他曾说:"我从小读《论语》,现在得到的结果除了中庸思想外,乃是一点对隐者的同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的人生哲学可以称为是一种游世哲学,周作人奉行的正是这种哲学。虽说在早期受到鲁迅的深远影响,进入了"中年"及"中年之后",周作人的散文就意味着"理性浸透"。用他的话说,他的理想达到颜之推《颜氏家训》的境界:"理性通达,感情温厚,气象冲和,文词渊雅。"

  奉行中庸主义称为了周作人文章中的:魂":既是思想的追求,又是美学的原则。对于他而言,每写一篇文章,都是在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就形成了他后期的散文中特有的"闲话风":不把文章当作符咒或者皮黄看,却只算做写在之上的说话,话里头有意思,而语句有传达得出来。

  很多人说,周氏兄弟的不同选择,实质上是在现代中国社会大变革与东西文化的大撞击中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周作人的悲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周作人在《瓜豆集·常言道》一文中所说的"逢场作戏"、"见景生情"八个字准确概括了他成年后对人生、文艺、时事的游戏态度,这个自称孤独、游世的大儿童不断地向世界宣告他的各式各样千变万化的想法。但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我们似乎不难发现知堂老人的苦涩心境。事实上他试图在各种思想中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以达到动态的平衡,使自己不会投入任何思想又可以随意融合或运用。它是兴之所至,是左右逢源,还是不伦不类,谁也说不清楚。

三、自嘲游戏人生的周作人是孤独和悲凉的

  1927年之前,周作人呵斥礼教、嘲骂军阀,颇有放荡不羁的凛然之气。1927年之后,他却一改浮躁凌厉,变得日益敦厚稳重。到了晚期,甚至沦为了日本人旗下的"汉奸"。

  有人说在周作人的人生哲学中看到了一种悲剧。这种悲剧,不只是周作人的悲剧,更是中国人的悲剧。这种悲剧首先表现在,是想要超越又被现实所阻。作为人,天性自由,个性总是要求超出一切,不受任何束缚,而一切国家、社会永远是个体的对立面,都是共性对个性的压抑。只有为前者牺牲后者,才能为社会价值所认可。个人想要超越社会,而个人的价值却必定要被社会所裁判,这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悲剧。

  周作人最后所选择走的路,正好证明了人的复杂性。并且从这里看出了人的本能对人的理性的冲击;社会和时代对人的制约;历史在人的心灵刻下的阴影,乃至于人的心灵刻下的阴影,乃至人在存在状态的无可奈何,不由自主,以及人的孤独感、荒诞感。

  虽说周作人的思想远不及鲁迅深刻,但是周作人对人自身本性的索要要比其兄充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周作人具有双重的意蕴,它既是一种处世之道,又是一种人生意境。他多次声称自己作文全为游戏,"我于这玩之外,别无工作,玩就是我的工作。"这种表白虽有自嘲自已,却又多少含着某种确认。他深知现世之苦,未必能游得痛快,玩个淋漓,但他却又愿意苦中求乐,玩赏这苦味本身。

  孔子讲究"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屈伸之道,庄子更是视遁世为一劳永逸的永乐良途。这就使得中国士大夫往往耐不住那种韧性求索或绝望的抗争,而将知命乐天、顺时应势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

  三十年后的周作人"就缺少热,缺少力,也缺少真正彻骨的冰冷,多的是微温的理智,正是中庸型的精神结构"。有人说:中国文化的惰性在于它有魅力。读完周作人的著作之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舒芜所说的:"不了解周作人,就不可能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