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读后感10篇

2018-03-22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读后感10篇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是一本由周作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读后感(一):生活有真味,素心细品之

  周作人作为当代的文学大师,其文笔温婉精致,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读周作人选集《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可以让人忘却俗世生活里的种种不顺遂,让读者将思虑沉浸在这些以情真以寻常深意天地世界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书名即为一句大白话,很朴实,很朴素,没有什么矫情之处,或者故作风雅文气,这在当下的图书市场看来,也相当的“另类”:一句白话,妥贴,贴心极了。这本周作人的选集,以生活之艺术、生活应有的样子、生活的寂趣、人生欣喜、皈依生活本身五个部分展开,由平淡见真味,由普遍知永久。抛却种种不如意打击,将满腔热情著书成文,以成丰碑。

  在周作人先生笔下一草一木一物一事均成风景,无论是写《初恋》中的小儿女之态,还是写《喝茶》《谈酒》或《慈姑的盆》之类的抒情诗,都是如此的耐看,经得起同行文人点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境正如读者正在细读的文字般显露出周作人先生独特观察点与立意之深。任何一篇文章,哪怕再短小的诗,都蕴含着一种无限之美。

  在《爱罗先珂君》里很能体现周作人先生的观点:借以爱罗先珂君的怀想表达作者周作人先生的观点,只因“怀着对于人类的爱与对于社会的悲”,如此睿智明澈之言,在读者眼里是否能激起共鸣呢。人人都是社会大环境下的组成部分角色复杂身份多重,有的会对不公平公道可言的社会失望转而在艺术、文学、音乐方面潜心钻研,这样的人通过改变自身,以自身微薄之力促进社会文明的发燕尾服,还有的人就如周作人先生书中所描写的各色市井角色,成为不公平无公道社会之下的陪葬者,纵然不能选择生活之地,但最终可以选择自己言行,孰优敦劣,眼明的读者会有取舍。

  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弥足珍贵,周作人先生的《死之默想》以远方伯母十二月底投河之事,揭示人心冷暖,能把握当下的生活,在平凡境地中,让心充满希望、乐观温情,让安闲快乐感觉围绕周身,纵是虚幻也是幸福。生虽艰辛,然逝水不归,落花不返的哀伤总会坚强的生命愈挫愈坚韧。周作人先生的文章细细读之,会对现实生活有更明透的领悟,从而让人生之路走得傲然挺立。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读后感(二):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我们却不知道幸福到底长啥模样。我只希望、祈祷,我的心境不要再粗糙下去,荒芜下去。

  所以周作人可以因为一个人,仅仅只是一个人,就爱上一座城。

  周作人,鲁迅弟弟名气远不及鲁迅,却是个让读书人更喜欢可爱人儿是的,我用“可爱”来形容周作人,这个他那本散文集《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给我的感受

  文学总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可是散文却应该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所以周作人和我们一样年幼时因为对一个女孩简单好感,就爱上一座城市;儿时也和我们一样观察苍蝇和虱子。特别是那篇对虱子描写的文章,虽然语言上文白夹杂,颇有些费事费时,却让人读来心花怒放愉悦万分。仿佛对面真的坐着穿着华衣美服却对坐互捉虱子的可人们,时不时的把抓到的虱子喂给虱子的主人,想来似乎有点恶心,却在读后让人想笑。这样的一个场景仿若小时候动物园看到太阳底下,假山之上互相嬉戏、打闹又互相抓虱子来吃的猴儿们。可是,这段典故确实对虱子,对生活是一种真实记录,虽然也有可能只是一种传说。呵呵……

捉虱子

  这是对生活有一种怎样的心态才能有如此灵动的文字啊。

  全书似乎都是对生活状态的一种描述,关于童年、关于儿时记忆、关于文学、关于雨、关于爱好兴趣理想生活和生活的艺术……我一直相信对生活抱持这强热热爱人才会对生活中的小事物小事件、小细节观察得那么深刻入微,写的那么惟妙惟肖

  周作人说生活的艺术就是禁欲和纵欲的调和。

  要多生活或者对自己的人生有欲望,但是又不能太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有调和好了自己的欲望,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并泰然享受生活的恩赐。而调和自己的欲望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知足常乐满足现状。当意外降临,其实就是生活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我们你的生活需要有所改变了。是我们去被动接受改变,还是主动参与改变,这是我们队生活抱持的态度决定的。

  所以,爱才那么简单,爱才又那么纯粹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多情的周作人就是用这样纯粹的心态来享受自己生活应有的样子。忙忙碌碌的我们,是否也该停下来,去想一想我们的生活应有的样子,并泰然的去享受它呢?愿你我都能有如此的心境,泰然享受如诗的生活!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读后感(三):20180119书评~浮生可以半日闲~周作人<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是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作者周作人,鲁迅的弟弟。书的封面绿叶点点,很像一个人枝繁叶茂的人生,郁郁葱葱。封面上写着:我只希望、祈祷、我的心境不要再粗糙下去,荒芜下去。因着这一句语,我偷得半日闲,看完了整本书。

斐然之人

  周作人名声斐然: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 新文化运动杰出代表成就斐然:“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鲁迅先生说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第一。

  本文是周作人散文选辑,写尽周作人对世界的感受方式,新鲜独到而又自成系统词语雅致,思想之美又若隐若现地贯穿在整本书中。

敦厚之书

  书中有敦厚泽的议论,不温不火,娓娓道来。比如在《北大的支路》里写到北大的独特性:“他走着自己的路,他不做人家所做的而做人家所不做的事。”用例子冲淡了议论的紧张。有论点有论据,有张有弛。有与朋友漫谈的书信,《与友人论怀乡书》,《与友人论国民文学书》《与友人论性道德书》轻松自如侃侃而谈

  书中有平和隽永的记叙,情胜于理,因此享誉文坛。选文题材广泛,有喝茶、饮酒、吃菜高雅事,有苦雨、秋风、两株树的碎碎念,有醉余所写随笔、有入厕读书所乐,有常识之议、有责任之论,有畏天悯人的情怀

  书中有恬淡自然的抒情,周作人的文字很少有激情澎湃荡漾,他自己也说自己是一个“极缺少旺热的人”,在快餐时代,能读到一份不急不躁的文化自然,也是一份难得。作者也说法因此吸引了无数追随者。

雅致之文

  在《喝茶》中,周作人 这样描述:“茶道的意义,用平常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在不完全的现实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真如现在,浮生中的半日闲,阳光头顶,茶香缕缕,书香悠悠。

  书中的每个人,书中的每件事,都有人的雅致。就像是作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俗事情怀,所以有日常人的生活,有草木虫鱼,也有人生的爱恋,有人的哀痛。因着爱人,有着爱人间的情怀,在琐碎的生活中,将一切生活艺术化。

  书共分五部分,生活的艺术—生活应有的样子—生活的寂趣—人生的欣幸—皈依生活本身。第一部分生 活的艺术篇,写出人不能如动物一样自然而简易地活着,应该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着; 第二部分生活应有的样子篇,写出生活应有的样子与动物之生活有着本质区别;第三部分生活的寂趣篇,写出每个人于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有游戏与享乐,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第四部分人生的欣幸篇与第五部分皈依生活本身篇,写出生活无处不艺术,即使旅行也要悠然,也需艺术。

  生活需要艺术,艺术最终需要皈依生活,这半日闲,一书在手,一茶在旁,自是没有白过,这就是生活应有的样子。

  希望你也浮生半日闲。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读后感(四):不怕输掉人生,只怕忘记生活

  

写在前面:现代散文的一座高峰

如今,我们也许很难想象,周作人曾经有着怎样的声望,我们尤其不能说出,周作人的文学究竟居于何等的地位

  看看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吧,——“他(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第一。”

  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巨擘,是文学革命的扛把子。那个烈火烹油的年代,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提倡白话,反对文言,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于是,绵延数千年的文学气象为之一变,而在许多青年心里,当时真正的旗手当属周作人。他是无数知识青年偶像,是那时最具感召力的人物

  一篇“人的文学”,被胡适认为是改革文学内容的“最重要宣言”。周作人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中心概念

  如今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很难说,到底有哪篇文章具备同样的分量

  当然,在周作人所有的文章里,最为今人津津乐道的要属他的那些小品文。小品文里,他以冲淡之笔书写个人的闲适寂寞不平,把玩人生,以艺术的眼光品味生活。他的这些“性灵”小品,清晰地阐释了他的人生态度,即:独爱生活。

  不管怎样,他一生中的重要文章,尽收录在了这本书里。

读慢一点,才能体味到它的好处

  初读周作人的散文,很多人觉得失望:这写的什么呀?什么也没有写啊?不就是写写鸟,写写船,写写野菜吗?这有什么意思?而且还经常引用别人的话,他无非稍微议论两句罢了,看不出为何非得鼓捣这些东西。

  甚至不无极端偏见:周作人的文章,也配叫文章?

  周氏散文以文人的情趣格调为基础,不熟悉的人慕名来读,开始难免失望至极,认为象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闲得无聊

  然而,等你稍稍深入散文这片田地之后,再回头来读周氏的文章,便会发现一种不可言说的美,正在其平淡闲适之间。

  读他的散文,千万不能着急,一定要读慢一点,再慢一点,你肯细细去品味,便能从寡淡中咂摸出一点意思来。他的文章犹如口味清淡的茶,清淡到几乎察觉不出味道程度。所谓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最好的味道恐怕也是类似情形吧。

  今天,我们喜欢吃速食,喜欢节奏明快、明白晓畅的文章,我们追求阅读效率渴望花最短的时间,用最少的心思,就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快感,仿佛快感便是一切。

  同时,我们也都养成了重口味,我们所激赞、所追捧的语言,要么情绪饱满,富煽动力,要么态度明确,言辞激烈,我们好多人已经没有能力去读一篇温和的、不矫揉造作的文章了。我们一心希望被打动,被感染,被提醒,被指教……

  我们热衷于刺激酸甜苦辣咸,这些猛烈气息覆盖了原本的味道。

  让自己慢下来,回归内心深处,方能看到生活应有的样子。周氏散文,一直在表达生命本质问题。每一个事物,每一刻光阴,他都要认真咂摸,细细品尝,天真而又固执。所谓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即便是一只不起眼的苍蝇,他也要老老实实观察和谈论一番。

  其实,他的语言都是最简单的,最质朴的,只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因其简单平实,我们反倒不适,反倒不容易看明白了。

“我只希望,祈祷,我的心境不要再粗糙下去”

  怎样过好这一生?周作人一直在追求平淡,认为日常的才是好的,主张回到和品味当下。虽然是寻常琐事,但不能随意对待。

  譬如饮酒喝茶:

  “睡觉或饮酒喝茶不是可以轻蔑的事,因为也是生活之一部分。有个艺术家精通茶道,有一回去旅行,每到驿站必取出茶具,悠然点起茶来自喝。人问,行旅中何必如此?他反问,行旅中难道不是生活么?”

  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思,周作人如是说: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他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渴望微妙地美地生活:

  “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动物那样的,自然地简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生活之艺术,其方法只在于微妙地混和取与舍二者而已。”

  他绝不羡慕虽久长却呆板的人生:

  “仙人活了二百万岁也只抵得人间的四十春秋,这样浪费时间无裨实际的生活,殊不值得费尽了心机去求得它;倘若二百万年后劫波到来,就此溘然,将被五十岁的凡夫所笑。”

  愿所有人都能高上和平地生活:

  “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都应该排斥改正。”

  最可贵的旅程是回到当下:

  “只想缓缓地走着,看沿路景色,听人家谈论,尽量地享受这引起应得的苦和乐;至于路线如何,或是由西四牌楼往南,或是由东单牌楼往北,那有什么关系?”

  可以这么说,一件无比清楚的事情,便是当他的早期同人纷纷选择了政治立场时,唯独周作人选择了生活本身。只有生活是他的信仰。他愿意在充满缺憾的现世,去发见和感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把自己从一切人事纠缠中解脱出来

  人们说,周作人的性格中,有一种“居家和尚”式的淡漠。这话未必确切,但也确实反映了他心灵的一个面向。

  只是我们应该明白,让他抱着淡漠的态度的,究竟是什么。

  是生活吗?绝不,没有人比他更热爱生活了,就像我们一直谈论的那样。

  那么,让我们这么说吧,与生活无关的,特别是阻碍他去生活的,才是让他淡漠的。他只钟情于生活本身,除了生活,一切都不能牵动他的神经,撩拨他的心弦。

  他不喜喧闹,厌恶纷争,刻意与外界的嘈杂保持距离。他有一颗素净之心,时时要把自己从所属的一切人事纠缠中,解脱出来,遗世独立,以获得一种逍遥出世的自由和安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便是理想的生活。

  他只愿意保持一种简单的交际,这从他经典的话语中不难看出来:

  “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我们读过周作人的文字,能够感受到一种很不一样的活法,能够找到一种不辜负自己的生活方式。

  仔细想来,我们背负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被社会驯化了,以致丢掉了自己,丢掉了纯真,丢掉了好奇心,变得迟钝而麻木。

  我们非但不去摆脱各种不必要的人事纠缠,反而让自己主动陷进去。我们生怕自己不合群,被时代抛弃,却失掉了独立性和自主性。从何时起,我们竟变得如此脆弱,如此害怕孤立?我们甚至害怕到了这等地步,以至于不愿清醒过来,就是怕看清自己,怕看清内心的真实图景,怕看清我们所身处的客观情境。

  最后,我们失去了生活,而只是活着。我们身在人群里,做着所有人都会做的事,说着所有人都会说的话。我们忘记了本真的自己,忘记了其实不必如此,只要自己不欺哄自己,不阻挠自己,生活就可以是另一副样子。

  “最好是娴静地招呼那熹微的晨光,不必忙乱地奔向前去,也不要对落日忘记感谢那曾晨光之垂死的光明。”

  如此自然而然,惬意随心,才是真实的、应然的。周作人相信近切实在的生活本身,相信个人生活的完成,因为这些是个人唯一能够确认和了解的部分。

最后的话

  斯人已逝,但是他的话语仍在风中飘荡,我们似乎听到他一遍遍地说着,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

  现在,我们抚摸周作人的这本精装书,尤其是当我们翻开它,去阅读,去感受,去思索,总会生出一些遐想的吧。

  愿它能引着你我,去到自由安宁的所在。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读后感(五):平淡如水 各自思量

  知道鲁迅的人很多,知道周作人是鲁迅弟弟的人亦很多。与义务教育的课本上有很多鲁迅的文章不同,周作人的散文需刻意去找寻。白驹过隙,斯人已去,当时的繁华已成故纸堆上的旧影,我们很难想象周氏当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声望与地位,只能在鲁迅的评价中窥见一斑:“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第一。”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他曾留学日本,一生当中研究日本文化五十余年,深得日本文学理念的精髓。 他在情感处理方式、讽刺修辞运用、语言以及文体诸方面均一定程度地受到日本审美经验的影响。他的散文,平淡如水、自然如风,以平和、空灵的文笔书写个人的闲适、寂寞与不平,用创作排解寂寞、忧愁。 周作人的散文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座高峰。 精装散文集《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收录了周作人一生中重要的文章。这本书封面淡雅,装帧精致,宛若生活本身的悠然闲适。世事如流水,愿与不愿,自由和安宁需自己看淡。若跳出纷扰,需了解生活本身。 “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动物那样的,自然地简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当做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生活之艺术,其方法只在于微妙地混和取与舍二者而已。” 文字中有他的初恋,儿时的回忆,故乡的乌篷船,有他喜欢的白杨树和乌桕树,有苍蝇,虱子,鸟声,有苦雨,秋风, 也有儿歌。“大至宇宙,微如苍蝇”,他无所不谈,文字隽永难忘,让人口齿留香。 人和动物不一样。除了求生本能,还要体会美,有礼法。人和人相通,就有了文学。提倡新文学,就是“人的文学”,排斥反对非人的文学。人总是和人类相关,人类的运命是同一的,顾虑自己的运命,同时须顾虑人类共同的运命。所以文学不仅只看中国的,还要翻译外国的著作来扩大眼界和精神。眼里有世界,只看时代,不分中外,养成人的道德,实现人的生活。 就形式上说,古文多是贵族的文学。平民文学和贵族文学相反。中华民国成立了,大家就都成了平等的公民。平民文学以普通的文体,记普通的思想与事实。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它既不单是通俗文学,也绝不是慈善主义的文学。 “人类以动物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都应该排斥改正。” 自然之美,需要人用心体会。春季有百花,夏日有阳光,秋天有果子,冬天会有雪花。它们一直都在那里。有的人路过,会放进心里,有的人却视而不见。 “最好是娴静地招呼那熹微的晨光,不必忙乱地奔向前去,也不要对落日忘记感谢那曾为晨光之垂死的光明。” 好的作者就是能把简单的文字运用的炉火纯青。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自然的更迭很容易被忽略。审美愈来愈功利。可是什么是有用的?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只想缓缓地走着,看沿路景色,听人家谈论,尽量地享受这引起应得的苦和乐;至于路线如何,或是由西四牌楼往南,或是由东单牌楼往北,那有什么关系?” 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质量。互联网的发达,社交媒体日深,浅阅读和碎片化信息兴起,养成了重口味、尤其动辄10w+的爆款标题无处不在。相比之下周氏简单质朴的语言看上去像白水,但细读之下却有着不可言说的美,让人回味悠长。“仙人活了两百万岁也只抵得人间的四十春秋,这样浪费时间无裨实际的生活,殊不值得费尽了心机去求得她;倘若二百万年后劫波到来,就此溘然,将被五十岁的凡夫所笑。” 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还需要仪式感。生活没有必须的样本。世界很大,能装得下不同的人。喜欢什么就是什么,皈依生活本身。 “睡觉和饮酒喝茶不是可以轻蔑的事,因为也是生活之一部分。”“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世道衰微,人心不古。太阳底下从无新事。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爱生活原本的样子,就像人人都须喝白水。但这本散文集不只是白开水,它值得珍藏,值得各人自思量。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读后感(六):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是周作人的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五个主题的散文,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作者对生活之美的感知。 我原来没有读过周作人的散文集,一直想了解一下鲁迅的这个弟弟,在我来说,最好奇的是,娶了日本女人,还因为嫌隙和鲁迅闹僵的周作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当然我也隐约知道,他是一个大学教授,很多人对他的散文成就给足了高度评价。虽然他自己说没有什么国学的造诣,但是读他的书,真是感觉他过谦了,他对文学有很多值得看的观点。没想到,看到他的散文,竟然觉得最多的感受是行文有趣,很多生活琐事,娓娓道来,似乎要讲出禅来,真是有日本雅士之风韵。 无论是苍蝇,还是跳蚤,我从来没见过把这些小物写得如此有趣的人。据说周作人是个书痴,看他的散文可见一斑,经常在行文中引经据典,一段散文写得煞是好看! 书中有很多周作人自己的故事,比如他的初恋啊,比如他钓蛤蟆之类的趣事啊,从这些琐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人,不管他是不是政治上有不正确的东西,但是对生活的美的感知上,对人性自然的展现上。我们都觉得很让我们觉得悦纳。也许他生在现在这个时代的话,会是一位精致生活家。 书中有些作者自己写或者翻译的儿童诗歌,还有一些对我们过去不拿儿童当回事的一段历史的侧面展示。没想到我们现在变成了一个什么都要关注孩子的国家和时代了吧,也许正是前人对儿童发展教育的关注,才有今天的好生活。我们看到作者对于喝茶,喝酒这些生活习惯,都有很好的散文来写,除了满足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人的好奇心,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些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是怎样盘旋在一起,生长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其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些琐事,而会生活的人是在这种日常生活里开出艺术的花来,日用即道,生活即禅,我们不要被理想和未来绑架,忘掉当下的人生,一杯好茶,一块点心,一次晚间的跑步,让我们慢慢走,停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和周作人一样,看书,看世界,在平凡清淡的日子里把眼前的苟且变成诗和远方。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读后感(七):害怕输掉人生的你,还记得生活应有的样子吗

  最近经朋友推荐,读了一本散文集。书的名字叫做《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作者是周作人,你没看错,就是周作人,不是周树人。

  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虽不及鲁迅在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上出名,但他也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当他同一时期的朋友,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纷纷选择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时,唯独他选择了生活本身,试图耕耘“自己的一方园地”。今天我们不讨论他当时的决定是否对错,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

  大家还记得中学时学过的课文《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篇吗?沈复回忆他小时候在蚊帐中戏耍蚊子的经历,周作人小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他戏耍的对象换成了苍蝇。

  作者在文章中回忆道:我们把苍蝇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肠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

  看到这里,我不禁会心一笑,这不正是说的我们小时候的趣事吗?那时候我们和树叶玩耍,和青蛙玩耍,和水里的鱼儿玩耍。或许我们玩耍的对象不同,但都是一些简简单单的东西,便能快乐一天,开心一个暑假。

  书中这样的趣事很多,作者还记叙了下秋雨之后,各种蛤蟆的入侵,作为一个吃货但是在北京城找不到好吃的糕点店的苦恼等等。

  当然了,书中不仅回忆童年趣事,还有成年后与友人的一些往来书信。但细细读来,你不会觉得枯燥,同样能看出作者是个热爱生活的文人雅士。比如有一篇文章是他自己给自己写信,内容如下:

  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廖和白萍,渔舍,困倦的时候谁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又或是于雨夜,卧在乌篷船里,静听秋雨打蓬,然后自饮自酌,岂不是人生快事。

  我是一个北方人,虽没有去过江南水乡,但是对于作者这番的描述也是向往不已啊。这大抵就是作者的内心世界一隅吧,仿佛再普通的景致,到了他眼里都有独特的魅力。就好比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以上便是我读后的一些粗浅感受,作者还在书中探讨了失恋,生老病死等等一系列在我门看来有些沉重的话题,但是作者都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娓娓道来,既不矫揉造作,也不一味地说教,让你觉得这就是生活原本的样子。

  所以啊,如果你只是一味地匆忙赶路,那么你就会错过生活中的很多美好。有时候我们不妨停下来,站在行道树下听听蝉鸣,抬头看看天空飞机飞过留下的痕迹,去发现生活中那些存在的小美好。这短暂的停留,不会耽误你前行的时间,它会让你更加充满动力,奔向幸福的生活。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读后感(八):独爱, 生活

  对于周作人的作品,读得比较少,主要是受近代史的影响,认为一个人的人品,这里特指革命气节不好,他的作品也应该归为不良之类,但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过去一些左的思潮有了反思,对于那些性灵派的作品已恢复其应有的文学地位。

  文学归根到底,是人的学问,是关于人思想的学问,但也与哲学有些不同,哲学看得深刻,要把一个完整的人解剖地看,而文学只看其皮肤,其行动,对于好人与坏人并没有完全客观的标准。周作人早期的作品就笃定了生活本身,而不是投身于政治,这不完全是个人的选择,也是社会的选择,如果一个人选择政治能让其留芳百世或者遗臭万年,倒也不失为一种别致的出路,但是对于真正的文人而言,多半是讨厌政治的,为政治站台本身就是一件危及自身安全的事情,所以躲进小楼成一统,反而是一种风平浪静的归宿。

  知文论世,对于近代现代作家是适用的,但对于当代作家就不是这个逻辑。我们深知散文往往被笼以形散而神不散的宿论,但是本书编辑偏偏说文有第一,我不太赞同,即使如此,也不影响我对佳作的欣赏与借鉴。周作人写故事,写喝茶,写春天,这些都是小事,也是平常事,但是在平常事之中,写出一些人生感悟,就是情商高的表现。皈依生活本身,比如睡觉或吃饭本身是不足言道的,这正如我们往往在从一地去往另一地,焦虚的是心情,希望一眨眼的功夫就能实现地理位置的转移,却不知有时我们在旅途中可以见到久居一地不可能出现的风景,正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是一种造化的力量,更是一种心灵的回荡。

  谈到生活的趣味,即使是在现代,我们也很容易忽视,以为吃饱了,穿暖了就是生活,但是这种低水平的生活质量几乎与动物所共有的生存没有太多的差异,我们看夕阳,知道天将黑,这是物理学天文学的暗示,却不是文学或者生活的本来况味,同样对于听觉,我们更是迟钝,试问久居城内的人还知道鸟鸣、还知道犬吠吗?知道的越少,只说明你的内心封闭得久矣,就与我爱生活的初衷产生了不小的分差。生活应有的样子就是那个样子,是不容你随着拔高提升的,我们在生活中最难做到的反而是艺术的写照,而不是现实的刻划。

  写作,写是一种动作,作是一种创造,只有用创造的意志才能完成如此艰难的选择,你没有办法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谈论人性,只能与志同道合的人畅谈生活,我不愿作捕风捉影的读者,我更愿做一颗与世无争的星星。只因时光匆匆,我们己与周作人这位巨匠恍如隔世,但是他的遗著可以跨越种族、民族、地理、天文,在你最随心所欲的一刻陪伴你一起前行。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读后感(九):顺其自然

  周老先生的散文文白夹杂,读起来有些费神,其中的字与字、句与句之间都需要认真反复地看几遍才能看得明白。在文章中先生还引经据典,这就更加让人看得费劲了。不过这才经得起反复读,多看上几遍自然就能其中的道理。有些文学功底的人看这本书会轻松一点,不过像我们这些平常人更应该受一受文学的熏陶,慢慢看、反复看,自然就看懂了,最好泡杯茶静静地坐下来。尽管看完后也许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但心了神会即可,就如先生在《再谈文》中所说的:“一是妙不可言,二是不可言妙”。

  这本书里所收录的文章都是围绕着生活二字展开的,想必大家从书名也可以看出来了。当我看完整本书后,我发现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并不是《吃菜》《谈酒》《喝茶》等描写生活的趣味的篇章,而是《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这两章。

  先生在《人的文学》中所说的新旧理论着实有趣,“其实‘太阳底下何尝有新的东西?’思想道理,只有是非,并无新旧。要说是新,也单是新发见的新,不是新发明的新。”由此而推出人的文学本来就存在的,只是世人都不肯走这条路,“偏不肯体人类的意志”。在当代社会,我们已经到处能够看到“人的文学”的身影。但是在当时周老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看这篇文章,当真觉得了不起。先生阅览世界文学,从西方文学的镜子看到了中国文学的弊端——在中国文学中存在着神性和兽性,唯独缺少了兽性和神性合起来的人性。文章中先生还谈了他所提倡的人道主义,以及如何写人的文学,这些在今天看来还是十分有价值的思想。

  而先生所说的“平民的文学”则是指“以普通的文体,记普遍的思想与事实”,“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先生在解释普遍二字时说:“普遍男女是大多数,我们也便是其中的一人,所以其事更为普遍,也更为切己。”反过来即可说个人的也是大众的。个人生活在社会潮流之中,必会留下社会时代的烙印,用文学写个人的命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代表了大众的共同命运,“因为人总与人类相关”。

  周老先生谈了许多生活方面,生老病死都有所涉及,但我以为最能代表周老先生态度的一句话却不是来自谈论这些方面的文章,他说:“最好的办法还是顺其自然,各得其所。”这句是来自《谈文》,先生谈到到继承文学遗产时说“少年壮年中年老年,各有他的时代,各有他的内容,不可互相侵犯,也不可颠倒错乱。”而这其实也能代表先生对生活的态度, “睡觉或饮酒喝茶不是可以轻蔑的事,因为也是生活之一部分。”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至于生活的艺术,就去书中寻找,每个人所理解的都不一样,就不赘述。

  曾经很多职场过来人在诉说自己的人生经历时,都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要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以为生活能够随人任意更改。但其实生活本有它自己的样子,任何人强求是不得的,能改变的是人对生活的解释。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读后感(十):对生活多一分坦率

  上个月刚看完一本《本来生活多趣味》,再看这本书,反而觉得周作人笔下的趣味更甚。作者连我一直避之不及的苍蝇都有捉弄玩耍的乐趣,对年少情愫的描写就显得很坦率了。可惜那时的萌动,往往只是用来怀念的。

  但也不是一直都欢乐的,毕竟生活中,还是苦的滋味多一点。

  我一直觉得雨是天地的精灵,但是对于住在漏雨房屋里的人来说,雨就像是催债的债主了。

  对于散文中的雨,有三个印象。一是梁实秋在台湾,一下雨就要请工匠修屋顶,而当地的工匠又并不是特别敬业的那种,雨给梁实秋着实带来了很多烦恼,但文风仍不失轻快,并未焦灼死沉下来;二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这是我高中必备的一篇课文,至今还能想起来一两句。

  在周作人这里,直接就是苦雨。苦味的雨,或是愁苦于雨,都能表示,当时周作人的生活境地,实则是有点糟糕的。

  果然,不仅雨具不完备,家屋构造也不适合防雨,若是有矮墙被雨弄倒,还有被梁上君子盯梢的可能,这可比梁实秋的情况更糟糕了。

  然而还是能找出点乐趣,虽然我不太能明白那种书房被雨浸满却不湿书籍的乐趣,在我看来,最好不要浸到屋子里来才好。但看到作者为自己奔到书房看到想象的画面成真那一刻的洋洋自得,还是被这个老小孩弄的有点哭笑不得了。

  对于故乡的回忆,就有点感伤了,回去却是孤身一人,没有其他人可以作陪。但是这种自己给自己(笔名)写信的形式,无形中竟冲淡了几分感伤,更好像作者在自嘲自怜了。

  说了几分生活的乐趣和苦涩。在作者眼里,生活应是什么样子呢?

  周作人认为,人类的生活基础还是和动物一样,但是却有着动物不能比的内面生活,最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约摸在讲,人和动物一样,有着食欲等基本的欲望,却又因为能思考而有别于动物。那他崇尚的精神境界,应该就是高上和平了。

  为了这种境界,余留的兽性、阻碍人发展的古代礼法和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被排斥改正。

  作者借文学,探讨了世间男女情爱和亲子的爱。言论精彩,引用了很多中外作品。但我却对下面一段话很有印象:

  “至于世间无知的父母,将子女当作所有品,牛马一般养育,以为养大以后,可以随便唤他骑他,那便是退化的谬误思想。”

  再联想到《欢乐颂》里的樊胜美父母、近期那个帮弟弟还债百万逼走老公的新闻,和从来没有断绝过的重男轻女的真实案例。国人于这点上,不知道何时才能有大的进步。

  吾辈只好继续努力了。

  读他的关于文学的散文,还是需要下一点功夫的。但是想想收获,又觉得是花那些功夫是十分值得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