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堂文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知堂文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09 00: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堂文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知堂文集》是一本由周作人 著 / 止庵 校订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堂文集》精选点评:

  ●小林一茶加一星,封面好看加一星,看的困死了。果然没文学细胞。还是山月记适合我。

  ●文笔中有淡淡的幽默感,喜欢.他天南海北的聊,却能给人以亲切的故乡感.

  ●博学之人

  ●读这种书,就是让我的性子慢下来。

  ●一手的好文章,还是最喜欢他写花鸟鱼虫,民国也就他会写写花鸟鱼虫吧。

  ●猫额角似的一片地。謦欬。雨天蛰居。信仰与梦,恋爱与死。实有未能沉着之处,此其不可取者。(里面提及的书目,寻而不见,待来者相告)

  ●我学国文的经验 碰伤 故乡的野菜 苍蝇 虱子 三礼赞

  ●读《故乡的野菜》读出味道了,大概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坦然与恬淡吧。联系他对死的看法,也没有什么恐惧,也没有什么长生的欲望,已然超越寻常人了。写文章也不过是随便写写,或长或短,只是求真,说说实话。虽然从体裁上看是散文,不是诗,却自有诗意。想起中学时老师向我推荐他,我说,学不来。

  ●品头评足,皆是中国恶少的恶习

  ●周作人的文字朴素干净,古雅生趣,有静气。虽多为闲笔,却并非遁世,对社会,时事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弊端的批判及讥议处处可见。鲁迅的锐气是锋芒外露的,周作人的锐气确是含蓄内敛的,点到为止,合于其处世的“中庸”之道。他不是一个斗士,而是一个解人,是置身局外的“静观者”。总体来说,他的作品有文学性,却少创作性。论高度与深度,自要逊其兄一等。

  《知堂文集》读后感(一):民国闲话,神马都是浮云

  图书馆借来的书,因为封皮新所以才有看的欲望。周作人在那么不安定的年代还能写出这么多闲适,充满情致的文字,真是难得,不像他兄弟在我印象中总是针锋相对的。书中有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所见所闻的思考,有翻译的文稿,甚至还有作者做的梦;因此,读起来很像日记的感觉,其中尤有几篇文章我印象深刻:体罚,猥琐的歌谣,夏夜梦抄,三礼赞。

  《知堂文集》读后感(二):我读《知堂文集》的一点想法

  这个集子里的文字,读着正好像吃菜,吃自己拾来的野菜,有点干涩,品头却很足,别有一番自然气和滋美在其中。配以白粥,应是煮得恰到好处,尝其中无味之大味。不一会儿,却又喝起茶来,持着素净的杯或开口较阔的粗制瓷碗,配以干丝、糕点。那双筷子必然使得很娴熟,送食绕粥间尽显从容闲适的意趣,时不时会自自然然地抖一抖菜品或干丝之间的纠葛。那吮茶和嚼食的嘴必然配合着蓬蓬胡须的耸动以及轻微的吮吸搅拌声……天气也许很好,许是个秋日的下午,清爽朗润而无阳光直射,饭桌也许在树下或靠窗,有微风、有水声和鸟叫声……谈及花鸟鱼虫、奇闻异事,则娓娓而谈,各有各的门道,着实可爱。谈及实事,则又言在此意在彼,诙谐有趣,绵里藏针。半晌闲暇,乐而忘忧,“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知堂文集》读后感(三):周作人的关键词

  1. 暴躁凌厉 通篇的黑话反语讽刺 激进周氏兄弟 战斗檄文不是浪得虚名

  2. 冲淡平和 文人雅士 闲情雅趣 生活情趣极浓,远离政治阶级意识

  3. 消极悲观 “凡人的悲哀”悲观绝望 消极避世

  4. 文字上 倒无评论中常说的苦涩之意 只是引经据典过多,有掉书袋之嫌,一方面是资料的丰富,文章自然就显得丰腴,然而绕来绕去的语言,迂回曲折,自我消解,读起来虽说有些趣味,但是隔着几层的辩驳,就有种故意卖关子的感觉。

  另外,文言+口语(夹带方言)+欧化 苦拙

  5. 文抄公体 (笔记体散文) 摘抄读书笔记 闲谈体(娓娓道来,有些距离感,教化意味,但不失自然诚恳)

  6. 可以看出对于民俗(死亡,葬礼,宗教)女性,“猥亵”琐碎之事的研究

  7. 和梅尧臣有点相似,平淡苦拙,新意向的追求,苍蝇,虱子,无聊 

  我若能找到一个“单纯的信仰”,或者一个固执的偏见,我就有了主意,自然可以满足而且快活了,但是有偏见的想除掉固不容易,没有时要去找来却也有点为难。大约我之无所知也不是今日始的,不过以前自以为知罢了,现在忽然觉悟过来,正是好事,殊可无须寻求补救的方法,因为露出的马脚才是真脚,自知无所知却是我的第一个的真知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世事无如吃饭难,此事从来远矣。

  信仰与梦恋爱与死也都是上好的麻醉。能够相信宗教和主义能够做梦乃是不可多得的幸福的性质不是人人所能获得。

  所苦者我只会喝几口酒,而又不能麻醉,还是清醒地都看见听见,又无力高声大喊,此乃是凡人之悲哀,实为无可如何者耳。

  《知堂文集》读后感(四):翻了翻周作人

  从记事以来,周作人先生在文坛声誉愈隆。

  读书时,他的名字伴随鲁迅出现。「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语文老师向学生介绍,接着补充一句:「他的弟弟名叫周作人,也是个大文豪,但可惜做了汉奸。」语文老师的这一句补充,非常有冲击力。他是鲁迅的弟弟,名字相像,一耳朵记住了。他也是文豪,让人想起课本上的另一对文豪兄弟的苏轼、苏辙。和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一母同胞,他居然是汉奸!语文老师一句话勾勒了周作人矛盾和戏剧的一生,也勾起了学生的无限好奇。

  后来,断断续续找了许多周作人先生的文章来读。鲁迅是白话文的基因,随着语文课本被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但读懂鲁迅,要长大后再重读才行。读周作人,更要学生主动的寻找和体味了。作为汉奸,官方不会、也不方便推广知堂先生的文章,但好的文字「光焰万丈长」,又有止庵等人不遗余力的推介,市面上很便利地就可以读到许多周作人。

  我见过有文人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举出的例证是周作人、张爱玲、胡兰成等人文章流行于世,盛名甚至盖过了郭茅巴老曹。这种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痞子,大可不必搭理。

  周作人当汉奸及兄弟失和那点事,各种正史、野史汗牛充栋,被人嚼得一点不剩。一树二枝,各有其艳,我没什么好说的。鲁迅先生逝世得早,有关著述写得极少。知堂先生后半生过得不好,寿多则辱,碍于各种原因写过一些,都放在《知堂回想录》里面了。《知堂回想录》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自传,可以探究的东西太多了。

  我读周作人读得很艰难。一开始,当然不喜欢。后来撇开了「汉奸文人」的有色眼镜,读起来也相当不容易。民国时期的白话文本来就在草创期,即使是大家文字,也偶有缺胳膊少腿的感觉。周作人喜欢引用的一些外国人名,又都是我们不熟悉的旧式译法,如蔼里斯、美忒林克,读起来一头雾水。文章常常夹杂英文、文言文或者从旧式译本上摘抄下来的文字,还容易打乱阅读节奏。当然读其他民国散文也会遭遇类似的问题,不独知堂先生例外。

  周作人难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写文章从不好好说话。他是个很隔的人,想象他的样子,生活中必定是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同时又很有主见,认定的事情非做不可的人。即使写得浅白的《乌篷船》,他写得也很隔,远远地回忆,淡淡地感叹,没有直接地抒情。他写过不少有关绍兴的风物,却自认是京兆人,把北平当作故乡之一。知堂先生的人格和文章是一体的,上承新文学运动,(私以为)暗合现在这个漂泊的时代。不理解他的枯的心,就很难理解文章复杂的况味。

  我想所谓平和冲淡的意思,就是这个人不好接近。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读了不少篇章,回想一下,没几篇是读明白的。只能算翻过。文集里还收了几首新诗,如《小孩》、《过去的生命》等,平白如话,反而更看不懂了。

  有两件和文章无关的事,印象非常深刻,一并记在这里。一是周作人和弟弟周建人分别娶了羽太姐妹,关系曾经很近,但三十年代后就没见过。周作人出狱后,两人在某一场合偶尔撞见,几米外停下来,看对方。周作人说:「我们已经有多少年没有见了,我记得那时候,你是劝我走的。」建人说:「是的,但是你没走。」这话说完,两人擦肩而过,自此再也没见过。

  二是有关妻子羽太信子。信子素有悍名,尤其是晚年「冷嘲热骂,几如狂易」。1962年4月6日,信子病重,送入北大医院急救。是晚,周作人在日记中写道:「灯下独坐,送往医院的人们尚未回来,不无寂寥之感。五十余年的情感尚未为恶詈所消失,念之不觉可怜可叹,时正八时也,书以志感。」两天后,信子去世。

  近年来渐渐有呼声,将「二周一沈」并列为民国文学的最高水平,把原来的「鲁郭茅、巴老曹」的座次序彻底颠覆。乘着这股风,我买了几本知堂文集读了读,学到的东西不多,草草几笔记于此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