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09-02 23:00: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精选10篇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是一本由[日] 菅原道仁 斯坦威出品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一):工作不得劲,职场人想换超级大脑?这个控制法让懒惰大脑秒变主动

  “要是我有个爱因斯坦的超级大脑就好了!工作再也不用忧愁了。” 四十多岁的同事老赵说自己“干起工作来,总觉得提不起神” 还总结说自己不得劲的原因是因为人老了,精力不够用。 老赵希望自己能够换个脑子:能够像计算机一样刷刷刷,三秒钟解决各种工作疑难杂症就好了。 老赵的话引起了部门同事的热议,并且还在公司做了个小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80%同事都对此有所同感小调查的内容是以下4项,作为职场人的你也来看看是否中枪了,有没有很扎心? 1. 记忆力差:经常忘记重要事项,话到嘴边说不起来; 2. 注意力涣散:无法专注于手头上的事情,总是东想西想; 3. 灵感枯竭:大脑不活跃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好点子; 4. 智商余额不足:总感觉自己不聪明头脑灵光。 最后老同事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年轻真好,还是比不得你们年轻人啊!” 这个结论让我这个年轻人哭笑不得,这和我年轻有啥关系呢? 要知道爱因斯坦的天才智慧,也许与脑物质有关呢!而不是与人年龄大小有关。 加拿大女科学家维特森1999年在《柳叶刀》杂志上她宣称通过对爱因斯坦大脑定标照片研究发现其双侧顶叶比普通人宽出15%,而且沟回更加复杂通俗地说,就是爱因斯坦拥有更多关键类型的脑物质。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一个超级大脑,一个在工作中能帮助我们精神旺盛干劲十足的大脑,需要更多关键类型的脑物质,巴多胺是其中之一。 而且有着长达20年诊疗经验神经外科医生——菅原道仁在其著作《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中还认为人类的大脑其实很“懒惰”!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禁不住诱惑。 所以结合以上两种观点来看,同事老赵如果想要一个超级大脑的话,需要有和爱因斯坦一样多的脑物质,并且要让“懒惰的大脑”转变成“主动行动的大脑”才行。 爱因斯坦比普通人多的脑物质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也无迹可寻。 但是我们知道如何增加巴多胺,并且“懒惰的大脑”转变成“主动行动的大脑”也有迹可循,更惊喜的是,转变也与巴多胺有关呢! 菅原道仁在《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中提出了1个打造超级大脑的核心改变策略,只要我们按照其策略行事,就能让觉得工作不得劲的老赵、你、我等等职场人,在工作、生活中拥有超级大脑。 打造超级大脑的1个核心改变策略,就是使用巴多胺控制法。 巴多胺可以让人记住达成目标后的成就感充实感,因此也被称为快乐物质。 有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类完成某项工作或者克服困难时,换句话说就是体验成功时,大脑都会分泌多巴胺。 大脑分泌大量的巴多胺,让人产生愉悦感。为了再次感受这种愉悦感,大脑会增强对该行为学习兴趣提高相关部位的活跃度,这种倾向被称为“强化学习”。 大脑之所以希望多次分泌巴多胺,是因为存在巴多胺依赖性。 由于感受到强烈的愉悦感,所以大脑迷上了分泌巴多胺的行为。 当然,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困难与艰辛常常伴随我们左右。然而,一旦当我们成功克服这些困难时,巴多胺又将给予我们无限的愉悦感。 反过来说,一旦享受过成功的喜悦,大脑就会牢记这种愉悦感,独自进行强化学习。 简而言之,巴多胺控制法就是指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习、活动成功者幼年时期无意中掌握的大脑控制法。 决定动力的基本物质是多巴胺,巴多胺控制法是唯一一种能令人干劲十足的方法。 那么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积极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对于实现巴多胺循环至关重要! 据说,世界上首次将“自我暗示活用于疾病治疗”的是一个法国人,他叫埃米尔.库埃。 他以一个顾客买过期药却治好了病为契机,发现了心理暗示的力量,也被后人称为“库埃疗法”。 库埃疗法简单来说就是:每一天,我的各方面都在不断变好。 其精髓在于不断重复这句话,尤其是在起床后、睡觉前等放松状态,大声念出这句魔性般的话语,约重复20次。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越是放松的状态,大脑越容易渗透语言真谛事实上,库埃也提醒了职场人在不想工作的时候告诉自己: “当你采取行动时,请告诉自己这很简单。如此一来,事情就真的变简单了。” 在实际运用多巴胺控制法时,先确定小目标,并大声念出该目标。 比如同事老赵工作不得劲时,就可以告诉自己在多少时间内完成工作或者今天之内必须完成......这样的话语。 由于大脑天生懒惰,所以我们必须重复多次,从心理暗示工作要积极主动,这样次数越多效果明显,也就杜绝了大脑懒惰的情形发生。 2、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2019年我的目标是完成2018年那些本该在2017年完成的我在2016年就信誓旦旦要完成2015年制定的目标!” 虽然这是个段子,可我们很多职场人年初设定的目标,往往在年尾时真的失败了。 而且往往是每年的年初目标都一样,还年年都失败。 为什么? 因为目标越大,达成目标所花费的时间越多。 一旦过了“望眼欲穿”的心理阶段,就会转变为一种“无所谓心态”——已经来不及了,就随他去吧! 所以神经心理学家朱迪.威利斯女士建议大家设定小目标,也就是所谓的“阶段性小目标法”,而非直接挑战大目标。 将大目标细分为阶段性小目标,这样不仅可以在每次达成小目标时,享受成功的喜悦,还可以达到自由控制巴多胺分泌的目的。 而且作为职场人,我们如果将工作大目标细分为“以年为单位”“以月为单位”“以日为单位”的阶段性小目标,实现大目标的可能性就会大幅提高。 也就是能踏踏实实地积累小小的成功体验,让工作变得越发有干劲! 3、促进巴多胺分泌。 多巴胺是一个人大脑的"奖赏中心",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又被称为称多巴胺系统。 所以一提起多巴胺,大家只会联想到上文所说的快乐物质,但事实上“给予愉悦感”不过是巴多胺众多功能中的一小部分记忆力、注意力、情绪、睡眠、学习等也与其息息相关。 而巴多胺与“干劲”密切最为紧密相关! 科学研究证明,感受到巨大压力时会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 有数据证明:患有PTSD(创伤应激障碍)的士兵听到枪声后,其体内的多巴胺水平急剧上升。 这就意味着,多巴胺的作用获得“愉悦感”毫不相干。根据这个研究结果,许多专家认为,巴多胺的作用不仅仅是给予“愉悦感”,也与“干劲”密切有关。 也就是说:听到枪声的士兵“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大量分泌多巴胺以激发干劲”。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获取奖励前,大脑也能分泌出多巴胺,而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合适的方法,利用这一特性促进巴多胺的分泌。 比如在开始“本职工作”前,采取其他手段向大脑传递可能发生大事件”的信号。大脑便会立刻分泌多巴胺以激发干劲。 一般来说有以下6中科学健康的手段提高多巴胺水平: 享受运动(步行或者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即可); 冥想; 专注兴趣(阅读摄影手工等); 寻找乐趣; 挑战新鲜事物; 由于太多文章写这样的提升方法了,所以在此不过多介绍,只是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要使用比如咖啡因酒精、赌博等易成瘾手段,来提高多巴胺水平。 在疯狂动物城里就有这样一个片段:采用非正常手段强行提高巴多按水平,引起了动物疯狂自残与攻击行为。 这足以说明采用非健康方式提升之后,将导致今后难以适应健康方式促进分泌。 在我们明白多巴胺控制三个方式之后,我们还需要有效合理利用这三个方式:以3个步骤为1个周期,通过反复PDCA循环这个周期,就能将主动、高效变成大脑习惯。 所谓PDCA循环,指以plan(计划)—Do(执行)—Check(评价)—Act(改善)这四个部分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转,持续不断改善事物。 对于习惯养成,现在一般有一短一长两个版本,即21天法则与66天法则,也就是平时我们经常所见的21天训练营这样的课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间断1天”并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连续间断2天以上”或“频繁间断”,就会增加习惯养成所需的时间。 所以想要一个超级大脑,懒惰大脑秒点主动大脑,快好好利用这两个习惯养成法则吧! 工作不得劲,职场人想换超级大脑?快利用多巴胺控制法的积极自我暗示、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促进巴多胺分泌让懒惰大脑秒变主动大脑,不过也要知道想要改善成高效、主动的超级大脑,还需要习惯养成,毕竟最短的捷径就是绕远路。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二):“多巴胺”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掌握这4个方法,让孩子爱上学习

  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如果一直不动脑思考,记起东西来就会有些吃力。有时候,碰到事情,我们总是优先想着如何快速完成,或是按照习惯的方式去完成,懒得多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其他的可能性。

  每个人都有懒惰的一面,一有时间,就会想着偷懒,其实,这是正常的表现,因为人的大脑并不勤快,而是习惯懒惰。

说到这里,或许你会有些疑问,怎么大脑会是懒惰的?人之所以想偷懒难道是大脑在作祟?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是一本直击人的大脑本性剖析大脑运作的书籍。本书的作者菅原道仁是一名有着20年实战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对大脑结构和功能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一书的序言部分就直接指出“懒惰”是大脑的天性论点,并举例说明,告诉读者:大脑不是天生勤奋专一的,大脑就是喜欢自动化处理模式,也就是说能偷懒时就偷懒。

  我们时常会有“我没有这样才能”“我不擅长做这件事”的想法,特别是作为家长,如果了解了大脑“爱偷懒”的这一特性,或许我们可以更加的心平气和对待孩子的一些行为,减少对孩子的抱怨或者责备,不要觉得孩子做不到,或是孩子的能力不行,极有可能只是孩子还没有找到激起大脑快速运作的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大脑的作用而已。

  我们身边有很多勤奋的人,他们也是靠着把大脑动起来,把不愿意、懒惰,变成主动,才会让自己有所改变,让自己有新的发现,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容易禁得住诱惑……如果家长帮助孩子充分地活跃起孩子的大脑,那么孩子也会有所改变,更能拥有“最强大脑”。

那怎样才能让大脑动起来呢?

  在具体讲方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名词——“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会让大脑产生刺激,让人感受快乐的物质。一旦大脑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就会让人有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会让人重复此前的动作,提高相关部位的活跃度。

  如果想要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愉悦感,就会让大脑不断的分泌出,这也就是说,想要孩子的大脑时常活跃起来,就要让孩子的大脑在学习时感受到快乐,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从而达到强化学习的目的。那如何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刺激孩子的大脑呢?

  1.找到学习的内部动机

  大多数人做事都是有动机的,孩子亦是如此,可能是因为父母期望,可能是害怕受到惩罚,而纵观孩子的学习动机,刚开始很多都是外部动机,即不是依靠自身热爱而学习,而是受到他人或是其他因素认真学习。尽管外部动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孩子认真学习,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外部动机,并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就是很多教育专家不推荐学习奖励孩子的原因之一。

1978年三位美国教授做了一个奖励的隐性成本实验,实验中,将幼儿园小朋友分为三组,并让小朋友们画画。第一组在画画之前事先约定“画画可以得到奖励”,且实际给予奖励,第二组和第三组不作事先约定,单纯让小朋友们画画,只是在画完后再给予奖励,或者干脆不奖励。这个研究的结果表明:第一组自发绘画的时间有所减少。

  这个实验一定程度的反应了:如果将学习和奖励挂钩,反而可能降低孩子积极主动去学习。因此,想要孩子爱上学习,还是要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内部动机。比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剧,那可以先让孩子去看有关电视剧的小说,让孩子自发的喜欢阅读,等孩子觉得读书很有意思的时候,再引导孩子去阅读其他类型的书籍。家长需要先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再由兴趣点引入,刺激孩子的内部动机。

  2.不要给大脑太多的压力。

  很多家长会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比如要求孩子考试一定要考到100分,再比如要求孩子比赛一定要获得第一名等等,这些过高的要求,会让孩子怕失败、畏惧风险,也不利于孩子头脑的发育。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的作者菅原道仁认为,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积分卡制度”, 类似于超市、商场的那种“积分卡”,当孩子达成“某项成功”时,就可以积1分,这样一来,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当孩子看到“积分卡”上的积分越来越多,就会有积极性,有信心,也会拥有更多的勇气,伴随着大脑越加的活跃,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孩子感受到这种快乐,会刺激孩子下一次做得更好。

  如果巧妙地的利用了这种方法,就算孩子考试没有考到100分,孩子也不会感到气馁,至少积分卡上所有的积分都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这种“可视化”的激励制度,会在孩子内心形成一种积分是不断增长的心理暗示,不断地激励孩子。

  3.减少大脑的多重任务。

  现在很多人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率,喜欢同一时间段处理多重任务,不过,神经外科专家表示:大脑喜欢处理单项任务,而不擅长处理多重任务。

《创业者》杂志上也曾写道:“大家所谓的多重任务只不过是任务切换,换言之,即短时间内来回处理多项任务,而任务切换会使工作效率降低40%,短时间内进行高速的任务转换,容易令大脑超负荷工作。”

  因此,需要摆脱那种“可以处理多重任务的人很优秀”“同时能做几件事情可以锻炼大脑”的错误想法,事实上,多数情况下,看似大脑在处理多项任务,实际上却无法专注于做好每样任务。

  很多孩子在做抄写作业的时候喜欢听歌,这也是让大脑同时处理多重任务的反面例子。看起来,好像孩子一边可以放松的听歌,另一边又能完成了抄写作业。实际上,在处理这个多重任务的时候,孩子并不能听进去每一首歌,同时又没有记住自己抄写的内容。与其再另外花时间去背诵抄写的内容,不如放弃大脑的多重任务,专注于抄写作业,把背诵的内容记在心里。

  此外,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孩子,如果从小就习惯同时做很多事情,不利于孩子专注力的提升。孩子的专注力是需要被保护的,只有每次专注做一件事情,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把这件事情做好。

  4.远离习惯化。

  大脑是喜欢偷懒的,如果长期做一件事情,或者长期在一个环境中,大脑会安于现状,不利于激发新的灵感。孩子学习也是如此,如果长时间在同一个地方学习,或者每天都在学习同一门课程,都会让孩子产生厌倦感,感觉每天的生活都被学习充斥着,很想偷懒,很想休息。因此,想要让孩子对学习保持新鲜感和热情,就要让孩子的大脑远离习惯化。

  比如,孩子一直在书房里做作业,那时而可以让孩子换个地方,选择在客厅的座子上,或者是去图书馆里学习。不要小看了地方的转换,往往一个变动,都会让孩子的大脑找到新的刺激点,让孩子对学习不感到那么的枯燥。

  再比如说,改变孩子做作业的顺序。很多孩子做作业会按照语数外的顺序,时而让孩子改变做作业的顺序,其实就像转换心情一样,可以快速地消除消极感。

  想让孩子拥有“最强大脑”,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大脑远离懒惰,时刻保持活跃的状态。要相信,大脑是需要训练的,而且,越训练越灵活。相信掌握以上四个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激活大脑的潜力,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孩子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的高效、轻松。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三):“多巴胺控制法”脑神经学科学家教你改变懒惰的大脑

  离开学仅剩五六天的时间了,有的孩子开始奋力狂补暑假作业了,还有的孩子甚至要到开学前一两天才熬夜补作业。孩子学习不主动,拖拖拉拉,作业总要到最后紧要关头才来弥补,父母头疼不已。其实这是“懒惰”的大脑正常的状态。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里说:“懒惰”是大脑的天性。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禁不住诱惑。人们常常高估大脑,认为大脑天生勤奋、专一,且有高效的执行力,事实并非如此。大脑偏爱固定的自动化处理模式,倾向于避开全新的挑战或不熟悉的事物,一有机会就钻空子偷懒。那为什么有些人执行力高且高效?因为执行力高的人能将懒惰的大脑变成勤奋的大脑。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是日本著名脑神经科学家菅原道仁倾力打造的,这是一本突破不良思维习惯的书。书里介绍的“多巴胺控制法”能将不愿行动的大脑转变成主动行动的大脑。“多巴胺控制法”究竟是如何转变大脑的呢?

一、决定行动力的基本物质——多巴胺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多巴胺?

多巴胺是内源性含氮有机化合物,为络氨酸在代谢过程中经二羟苯丙氨酸所产生的中间产物,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特殊的多巴胺能系统,由黑质致密带发出的黑质纹状体束及黑质苍白球束,即属于多巴胺能神经通路,其神经介质是多巴胺,由神经细胞或突触本身合成。它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

  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类完成某项工作或克服困难时,大脑都会分泌多巴胺。这就是当你成功了,你为什么会兴奋,就是大脑分泌多巴胺的原因。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为了“再次感受这种愉悦感”,大脑会增强对该行为的学习兴趣,提高相关部位的活跃度。这种倾向被称为“强化学习”。

  就比如,有些人获得了青云计划,大脑分泌了大量的多巴胺,让他产生了愉悦感,大脑牢记了这种愉悦感,进行强化学习,于是他就一鼓作气,越写越顺,获得越来越多的青云计划。这其实就是“多巴胺控制法”了,让大脑内的多巴胺循环。

二、“多巴胺控制法”具体怎么做?

  “多巴胺控制法”有如下三个步骤:

  1,自我暗示

  在心理学上,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管经验的目的。

  心理学家埃米尔·库埃发现自我暗示法可以用于“疾病治疗”,在药店从事药剂师的工作,让他发现:成功治愈疾病的或许并非药品本身,而是坚信“一定可以治愈!”的强烈信念(暗示)。而这个发现,同样适合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曾经看过一个例子:美国一家医院招收一名健康的中年男子,除给予优厚的酬金外,医院还免费提供吃喝,但是每天要供给给医院一定量的血液。流浪汉比尔被选中,他被安置在一间小房间里,医院每天送来他喜欢吃的各种食品和营养品,但不准他随便外出。每天早上,比尔将胳膊伸进一扇直径不到20cm的小窗口,窗口挂着布帘,无法看到窗外的东西,这是为献血者所设的窗口,方便抽血使用。

  一个月过去后,尽管医院给比尔提供丰富的营养,但比尔还是明显地消瘦了,体重轻了10kg,而且面容憔悴,目光呆滞。第二个月,医院告诉比尔,以后不抽他的血了,但一切待遇不变,而且还允许他到室外走走。第二个月结束后,比尔体重增加了15kg。最后比尔被告知:这是一个实验,实际上医院根本没有从他身上抽去一滴血,他第一个月的消瘦,完全是他心里的自我暗示所导致的。

  由此可见,自我暗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像《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说的:只要你相信自己,好运气一定会像哈巴狗一样自动来找你。库埃也激励我们:“当你采取行动时,请告诉自己这很简单。如此一来,事情就真的变简单了。”

  2,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

  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又称为“阶段性小目标法”,将一个大目标分为阶段性的小目标,小目标容易完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进行强化学习,继续下一个小目标的奋斗。

  而如果直接是一个大目标,目标越大,达成目标所要花费的时间就越多。一旦过了“望眼欲穿”的心理阶段,就会转变为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已经完成不了了,随他去吧。

  前天晚上在五一广场,看到一位妈妈带着六七岁的儿子练习跳绳。妈妈对儿子说:“宝贝,跳吧,我们的目标40下。”小男孩便打开绳子跳了起来,可是一挥,脚总是跳不过去,绳子老是缠在脚上。我心想,这可刚刚学跳绳啊,订了个这么大目标,40下,应该跳不了10下。果不其然,小男孩好不容易跳到五下就停下来,不跳了,被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给吸引了。

  小男孩的妈妈一下子给订了个大目标,超乎小男孩的能力,以至于小男孩无法完成目标。但是如果把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结果肯定不一样。把40下分成4个10下,每跳完10下,休息几分钟再跳,40下的大目标肯定能完成。

  孩子的暑假作业也是如此,在刚放假的时候就把暑假作业全部列出来,细分到每一个星期,每一天做多少量的作业,而每一天的小目标是比较少,很容易完成。这样避免堆积到快开学来狂补作业,也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3,促进多巴胺分泌

  多巴胺也被称为“干劲激素”。分布在大脑皮质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最重要的奖励机制神经系统。接收到奖励的信号后,“伏隔核”通过增加多巴胺的分泌来进行反馈。大脑察觉“可能发生大事件”时,就会为了保护自己行动起来,因此,就会变得干劲十足。那怎么提高多巴胺水平呢?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法:

  ·享受运动

  ·冥想(真正的冥想可以让你完全放松,什么都不想做。身体会分泌多巴胺作为回应,以鼓励这种行为。)

  ·专注兴趣(阅读、手工制作、手工艺、乐器演奏等)

  ·听音乐(大脑并不擅长处理多重任务,所以不能边听音乐边工作)

  ·挑战新鲜事物(新鲜事物会让你保持兴奋的状态)

  怎么提高孩子的多巴胺呢?

  (1)父母可以给孩子设定目标,并在实现它们后奖励孩子。这个目标必须是切合实际,孩子稍加努力就可以实现它的。给这个目标分成几个阶段性的小目标,每当孩子实现一个小目标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作为奖励。多巴胺水平上升就会进一步激发干劲,形成良性循环。

  (2)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让孩子运动。运动过程中,大脑中会产生血清素,血清素可以控制坏情绪、冲动以及攻击行为。运动过程中,大脑还会产生多巴胺,会让孩子感到兴奋、开心。

  (3)通过饮食增加多巴胺。吃富含酪氨酸的食物,身体需要有酪氨酸才能产生多巴胺。酪氨酸是一种氨基酸,当它进入体内时,会被送往大脑。负责分泌多巴胺的神经元会在其它酶的帮助下,将酪氨酸转换成多巴胺。例如:乳酪、鱼、肉、谷物、乳制品、豆类、大豆。

  (4)上面所说的专注兴趣和听音乐、挑战新鲜事物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孩子。

  了解了大脑的天性,我们就知道“做不到”并非自身能力不足,而只是大脑“不想做”。孩子学习不主动,也许是他多巴胺分泌不足,运用“多巴胺控制法”,帮助孩子将“不愿行动的大脑”转变为“主动行动的大脑”。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四):孩子学习动力不足,不是激励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有一天,凝妈收到老师的一条信息,大致是这样的:你家孩子最近学习特别不用心,书写潦草,敷衍了事,错字连篇。昨天的作业一共30个单词,有9个都没写。不知道最近是咋回事?学习动力不是很足啊!

  凝妈一看这信息,瞬间紧张,赶紧跟老师保证:他回家我问问他是怎么回事,一定严格监督他,让他专心学习。

  收到这一消息,心情真的是一落千丈!回想一下,对他一直是持激励态度。有好的表现,赶紧给买零食,买玩具,按理来说,有激励才有动力啊!怎么会适得其反?

  在遇到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时,有的家长会打骂孩子,试图在自己的高压之下,让孩子感受到压力,乖乖学习。有的家长则用一些物质奖励的方式,试图讨好孩子,以此激励孩子学习。但是这两种方法的结果却大致相同,孩子没有持久性,很快现原形。

  究其原因,实际上我们没有找到促进孩子学习动力的方法,直到看到《超级大脑的7个习惯》,才知道原来大脑是个“懒家伙”,如果大脑拒绝工作,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就不会得到彻底解决。

  《超级大脑的7个习惯》作者是日本的菅原道仁,菅原道仁是神经外科医生,有长达20年的诊疗经验,他讲解的大脑结构和功能通俗易懂,受到广泛好评。看完本书,就会了解,原来孩子出现的学习动力不足,主要和大脑的使用有关,而和我们传统认为的心理问题,并没有直接联系。

孩子为什么动力不足

  大脑的特性

  《超级大脑的7个习惯》中说: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禁不住诱惑。

  大脑的重量只相当于人体的2%,但是能量消耗却占到20%,正因为大脑被“累坏了”,所以才会有自我保护功能,能偷懒就偷懒,能放松就放松。

  大脑有一种“从众效应”,如果周围的孩子不喜欢学习,孩子也会受到影响,随波追流。所以,古代的孟母三迁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深喑这些道理。

  孩子已经玩乐了很长时间,但是看到更好玩的事情,大脑的感觉中枢受到刺激,依然会禁不住诱惑去玩,而不是去学习。

  心理压力大

  我们常常会要求孩子考试考第一,不能出现错误,如果孩子出现错误,就会招致斥责、打骂。我们为了让孩子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会告诉孩子现在好好学习,以后才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找到好工作等等。

  我们是过来人,有了一些经历之后才总结出这些经验,但是孩子却缺乏情感认同,依然搞不懂现在好好学习,意味着将来会更加轻松,遥远的未来对他来说太抽象。孩子看到的只是他眼前的辛苦,考不好被骂、做不完作业被罚,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状态被称为“短视思维”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孩子被消极情绪支配,陷入了极度不安、焦虑的状态,阻碍了学习的动力。

  外部动机主导、内部动机不足

  我们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试图用奖励的方法,这就是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外部动机。当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体验成功即可获得奖励”,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这种状态称为“破坏效应”。1978年三位美国教授进行了有关破坏效应的经典实验:

幼儿园小朋友分为三组,并让小朋友们画画。A组:在画画之前事先约定“画画可以得到奖励”,且实际给予奖励;B组:不作事先约定,单纯让小朋友们画画,画完后再给予奖励;C组:不作事先约定,单纯让小朋友们画画,不给予奖励;结果表明:A组画画的时间有所减少,这说明过多的奖励会降低内部动机。

  而我们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常常是和孩子事先约定:你考100分我就给你买好吃的,你写字写得漂亮我就给你买玩具,你坚持早睡早起就可以玩游戏。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我当初正是因为犯了这样的错误,才导致孩子学习动力不足。

多巴胺控制法激发大脑的主动性

《超级大脑的7个习惯》中说,影响大脑行动力的基本物质就是多巴胺:受大脑内A10神经的刺激,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会让人产生愉悦感,为了再次感受这种愉悦感,大脑会增强对该行为的学习兴趣,提高相关部位的活跃度。

  如果多巴胺分泌不足,大脑的行动力就很差,孩子的学习动力就会不足,所以,我们要想办法促进孩子的多巴胺分泌。

  启动内部动机

  我们惩罚孩子、奖励孩子,这些外部动机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不能持之以恒,只有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让孩子心甘情愿,以“自我意志”为前进动力,孩子才会出现持续的学习动力。

  假期中,老师有一项作业,每周做两套试题,如果出现错误的要在记录本上记录下来,然后发到群里晒错题。凝宝开始的三周都有错题,如果错题写得不美观,妈妈就会让他重新誊写。妈妈不会说“你写得哪个字不好”,而是指着更好的字,告诉他“我希望你写成这样!”

  通过使用“听觉”,用耳朵感受语言,可以将语言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当指出孩子那些优势,而避开那些劣势后,孩子就会照着那些优势前进,起到了自我暗示的作用。凝宝第一周重新写了3次,第二周重新写了1次,第三周做到了没有重新写。

  3周之后,凝宝感觉写错题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为了不写错题,在做题前认真自学,做题时仔细审题,结果后面几周全对,这样直接避免了写错题。后来发现群里的几个孩子都是这样的情况,开始错很多,后面都是全对。

  这件事情中,写错题就是一个外部动机,孩子因为害怕写错题,所以逼着自己好好学习,把题目全部做对。这样激发了学习动力,学得更加优秀。

  所以,制造合适的外部动机,诱导孩子强化内部动机,达到提升学习动力的目的,是一个好方法。

  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

  神经心理学家朱迪·威利斯女士建议设定小目标,可以自由控制多巴胺的分泌。

  如果要求孩子7门功课都拿到A,孩子会因为目标太大,而变得“望眼欲穿”,一旦过了这个心理阶段,就会变成一种“无所谓的心态。”目标形同虚设,爱咋地咋地吧!

  如果将目标进行分解,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只需要做出很少的努力,专注于几个小目标,就很容易完成任务,完成任务后,由于精神愉悦,从而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会更具有学习动力。

  开始要求凝宝考4个A,他很快就达到了这个目标;再要求他考5个A,在第二次就实现了这个目标。凝宝在执行起来也没有感觉到累,自己动力十足,早上5点多起床背书学习,攻克薄弱学科,达到目标。

  菅原道仁认为大脑喜欢处理单项任务,如果任务太多,大脑就会感觉疲劳,从而消耗比平时更多的能量。

  多个目标无异于执行多重任务,无法专注于一件事,学习效率将会大大降低,比没有目标还可怕。德沃拉·扎克先生认为:任务切换会使工作效率降低40%,也会成为脑萎缩的原因之一。

  所以,要想让孩子有学习动力,给孩子制定一个个小目标,个个击破,最终完整大目标。

鼓励孩子探索新的事物

  孩子除了学习之外,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支持孩子这些爱好,鼓励孩子探索新的事物,让孩子挑战自我,充满生活的动力。

  菅原道仁认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抱着不情不愿的心态,便难以促进快乐物质多巴胺的分泌。

  如果一味关注孩子学习,而让他放弃自己的爱好,就会让孩子失去快乐的源泉,而且还会阻碍孩子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如果支持孩子的爱好,孩子的内心就会充满愉悦,作为对父母的“回报”,他也会变得心甘情愿,多巴胺不请自来。

  凝宝喜欢电子产品,我们就会鼓励他研究这些事物,大胆地让他自己组装3D打印机、组装电脑,我们只是提供物质帮助,其他的都靠他自己。正是因为我们对他的支持,他才充满了快乐,在我们对他有要求时,他也会欣然同意。

  这其实也是一种奖励,但是这种奖励一定不要和学习挂钩,不要跟跟孩子说“你学习好,我就给你买!”而是“我们支持你的爱好,才会给你买!”目的性和顺序搞清楚,孩子就不会在你没有满足他时,失去学习动力。

  孩子只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学习动力十足,才会有好的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促进孩子的多巴胺分泌,让孩子的大脑养成好习惯,未来肯定不会差。

  如果您觉得有用,麻烦点个赞再走呗!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哦!感谢支持!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五):《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我找到一份改变大脑坏习惯的行动指南

  大脑的“恶习”颇多,罪孽深重

  说起大脑,人们可能认为大脑是勤奋、智慧的结晶体,是人类身上最精明的器官。

  事实上,真相是令人大跌眼镜的。

  日本著名脑神经科学家菅原道仁,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人们一直过高的评价了大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经不住诱惑。”--菅原道仁

  在职场中,我们很容易的能发现,很多缺乏干劲的人即使被委托了重要工作,也会尽量不动脑子,划水式的完成任务。

  哪怕手头有公司派出的大型项目,他们也会浑浑噩噩,抱着过关就行的心态工作,尽量不去深入思考项目的相关内容。

  “越轻松越好”,这其实不是你的心态,而是大脑在偷懒!

  大脑很偏爱固定的自动化处理模式,总是倾向于避开挑战或者未知事物,绝不想错过每一个钻空子的机会。

  而勤奋优秀的人,就在于能克服大脑的固化思维,勇于挑战。

  是否掌握让大脑高效运作的方法,变成了人生成败的“分水岭”。

  能否成绩好,能否成功,能否受人欢迎等。

  人类在生命里,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大脑,可以说控制大脑,才能控制人生。

  最近在《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我找到了一份详尽改变大脑坏习惯的行动指南。

  这本书由大脑懒惰的根源问题入手,阐述了如何运用“多巴胺控制法”训练大脑,开发自身潜力。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的作者菅原道仁,是日本著名脑神经科学家,有长达20年的诊疗经验,因通俗易懂的大脑结构和功能讲解而广受好评。

  主要著作有《浪费钱的习惯可以戒掉》《有本事的人,九成九都爱操烦》《保持健康直到生命终点的5个习惯》等等。

  下面,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学习一下我们如何改变自己“懒惰”的大脑。

首先,大脑到底为何“懒惰”?

  这想必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在书中,作者菅原道仁详尽给出了大脑“懒惰”的缘由。

  我们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一起来看看。

  大脑为什么喜欢格式化的工作流程?

  原因之一就在于大脑的“高能耗”。研究表明,成年人的大脑约重1.4kg,只占了体重的2%。

  但在能耗方面,大脑一天竟能消耗身体所需20%的能量!一个人5/1的能量,都提供给了仅占地50/1的大脑。

  除了大脑以外,再无需要如此高能量的器官。由于耗能过高,大脑当然愿意时常保持“省电模式”了。

  对于生物而言,最希望避免的就是“消耗能量的状态”。

  就像万兽之王--狮子,看起来凶猛无比,其实它除了狩猎时间,80%的时候都是在睡觉。

“如果到处活动浪费能量,遭遇天敌袭击时,便会落于下风。”——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赫伯特·詹宁斯

  同理,人类的大脑也希望储存更多的能量。正如冬眠的熊,冬眠钻入地洞的蛇一样,为了顺利度过粮食匮乏的日子,平日里就喜欢储存能量。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大脑保持“懒惰”,事实上也是一种良好的自我保护手段。

  而从心理学方面看,假设我们面对“失去一万元”和“获奖得到一万元”两种情况。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前一种是更令人心痛的,获奖的快乐都远远不能超过痛失一万元的打击。

  这种失去的痛苦要超过快乐的心理,在经济学上称之为“展望理论”。

  人类普遍倾向于,相比于获得,更不愿自己吃亏。

  哪怕在获利的时候,往往最优先考虑的是,能不能真正搞到手;在利益亏损的时候,便会优先考虑如何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

那么,我们要如何改变大脑的“懒惰”模式呢?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提出了“多巴胺控制法”的概念:大脑分泌大量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不断强化大脑愉悦,产生学习兴趣,便是多巴胺控制法。

  我们回想一下每次获得成就时的感觉,比如某一次获奖,听到自己的名字。那个时候,是不是会觉得大脑特别亢奋?心理激动和愉悦混杂着说不出话来?

  其实每次成功的瞬间,我们会有这种巨大的愉悦感觉,便是大脑在大量分泌多巴胺。

  《刻意练习》一书中便指出,各行各业的人只要不断进行练习,都会成为领域天才。

  而勤奋和不断练习,靠的都是大脑多巴胺的持续分泌。由于不停地感受到愉悦感,大脑便会着魔一样,不停地分泌多巴胺。

  如何运用“多巴胺控制法”,让我们的大脑一直干劲十足呢?书中提出了多巴胺循环的3个步骤:

  多巴胺控制法以3个步骤为一个周期,通过不停地反复循环,让大脑将勤奋养成习惯。

这借鉴于PDCA循环的基础模型,Plan计划--Do执行--Check评价--Act改善,四个步骤为一个周期。

  多巴胺控制法,便以三个步骤为1个周期,进行反复循环,更有利于培养习惯:

  第1步:自我暗示

  第2步:将大目标化为小目标

  第3步:促进多巴胺分泌

  下面,我们一起具体来学习一下,多巴胺控制法的三个步骤。

多巴胺循环第1步:自我暗示

  1、运用库埃疗法,加强心理暗示

  著名的“库埃疗法”便是由一次心理暗示启发的。

  19世纪时期,库埃原本在药店工作,一天,顾客来买药,但是店里的药品不足,只有失效药。

  该顾客不顾库埃的阻止,必须要买到药。结果吃了失效药的两天后,顾客来感激库埃当初卖给他的药,因为自己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著名心理暗示始祖库埃,由此便发现了心理暗示疗法的重大作用,深入研究便创造了“库埃”疗法。

“当你采取行动时,请告诉自己这很简单。如此一来,事情便会真的变简单了。”--库埃

  2、安慰剂效应被科学证明

  无独有偶,20世纪美国哈佛大学毕彻博士,在《强大的安慰剂》一书中加以证明,书中明确指出:

  “在术后镇痛、咳嗽、头痛等各种症状中,安慰剂的效应只对21%-58%的症状有效。”

  3、在放松时刻,重复进行暗示

  由此可见,心理暗示的强大效应。

  以后我们在完成高难度的任务时,便可以大声在心理暗示自己:“我一定能做到,这个任务很简单。”

  不断的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真的会变更好。

  而在放松时刻,比如睡觉前,起床后,大声地在心理进行暗示,约重复20次,效果会加强一倍。

根据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越是放松,越能够渗透语言。”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大脑偷懒的时候,是因为喜欢固化模式,我们只有不断暗示自己,改变大脑的思维,才能迈出第一步。

多巴胺循环第2步:将大目标化为小目标

  1、避免“短视思维”,减少心理压力

“具有拖延倾向的人,难以理解和判断自己的行为会对未来造成什么影响。”--英国西华教授,在英国医学杂志上指出。

  当人们认识到未来十分抽象,与自己毫无干系的时候,其实就是大脑陷入了“短视思维”。

  只能看到当下的事,看不到长远发展。

  由于对未来没有认同感,人们便会过分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从而心理上产生巨大压力。

  简单来说,当人们被消极情绪所支配,就会陷入极度不安、焦虑的状态,大脑便会更轻易的进入“偷懒模式”。

  2、减少工作压力,进入“非注意盲视”状态

  为了避免人们被消极情绪支配,我们需要减少大脑的负担。在集中注意力同时干很多事情的时候,大脑便会疲倦消耗比平时更多的能量。

  作者菅原道仁明确的指出,不建议大家“边听歌边工作”,“边看视频,便学习”。

  大脑只喜欢处理单项任务,越多次处理多重任务,就会造成压力过大。导致人很容易患上痴呆症,或者过劳死。

  而处理单项任务,还有利于专注。“非注意盲视”状态,便是指人一旦专注于某项任务,便不容易察觉到其他刺激。

  心理学曾经有个著名实验叫“看不见的大猩猩”。

  参与者需要在视频中寻找出穿白衣服的球员,而视频中有个打扮成大猩猩的工作人员在镜头前面不停地做动作。

  视频结束后,大部分人竟然未曾发觉大猩猩的出现。

  可见,在进入专注状态后的大脑,会忽视外界妨碍事物,更加事半功倍哦。

  3、多层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由此看来,为了控制多巴胺的分泌,我们应该将大目标不断分解成小目标,去逐一实现。

神经心理学家朱迪•威利斯建议道:“设定阶段性小目标,更有利于成功的实现。”

  目标越大,达成目标的时间便多,“望眼欲穿”的心态,很容易让懒惰的大脑,产生放弃的念头。

  并非一次性挑战大目标,将其细分为阶段性小目标,这样每次成功,都会持续品味成功的喜悦,不断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循环第3步:促进多巴胺分泌

  1、设置不同奖励“去习惯化”,不断刺激大脑

  人类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不例外。人会对行为本身产生厌倦感,对于奖励本身也会产生厌倦感。

  如果总是相同的奖励,甚至缺少奖励,大脑就会一下子失去兴趣。

脑科学家中野副教授指出,人们“习惯”后的行为,便称之为“习惯化”。然而当人们的习惯被打破,有新的刺激出现时,便是“去习惯化”的过程。

  向大脑不断地展示“感兴趣的对象”,比如完成任务后,每次给自己的奖励不要在短时间内重复,大脑就会一直保持兴奋状态,持续分泌多巴胺。

  2、“游戏化”,防止大脑“公式化”

  所谓“游戏化”,便是将“游戏”融入工作中去,更加调动个人积极性,让枯燥的学习和工作变得有趣,以此来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

  “游戏化”工作,要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保持主动完成工作的“乐观心态”,即使失败也不气馁。

  其次,在团队中与伙伴相互认同建立信任,营造良好氛围。

  最后,为自己绘制未来的美好蓝图,融入其中,不断激励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多巴胺水平

  不仅学会上述方法,日常的琐碎时间,我们也要利用起来。

  享受运动;偶尔进行五分钟的冥想;专注于自己的兴趣领域;听些舒缓的音乐放松;寻找新乐趣;不断挑战新事物。

  相信掌握这三种方法,坚持每天循环,我们的大脑便会从“懒惰”的牢笼里挣扎出来,不断带领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首先我们讲到了大脑“懒惰”对人类的危害。

  接着我们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了解到大脑“懒惰”的原因,最后我们详细介绍了“多巴胺控制法”的三个步骤:

  第1步:自我暗示

  第2步:将大目标化为小目标

  第3步:促进多巴胺分泌

  关注@青日一馬,持续更新质量好文,干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