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全脑教养法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全脑教养法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4 04:3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全脑教养法经典读后感10篇

  《全脑教养法》是一本由丹尼尔·西格尔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87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013-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一):培养孩子人际能力父母能做的最简单的事|《全脑教养法》(五)

  之前各章都是在讲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完整独立的“我”。 “我”是注定要融入“我们”的。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这会帮助我们模仿他人、体会人情绪,建立社会关系,这也意味着你的大脑会受到他人影响。每一次听课、拥抱微笑、与人深谈,我们的大脑都与之前不同

  孩子是要走向集体的,在这以前,父母能做些什么帮助孩子有更好的集体适应性以及社交能力呢?

  1.从孩子出生起,就给予她敏感、即时的回应。我的宝宝在小月龄时,老人告诉我们让孩子从小自己玩,培养她独立的品格。也许是希望通过这样做,孩子以后不会粘着大人

  这样做是大错特错的。我读过的各发展心理学书籍、心理学专家写的育儿书,都提出要充分回应小宝宝的一切要求。《全脑教养法》从大脑神经层面给我们予以了解释:给予充分回应的宝宝,对预期会得到什么有所期待,对世界建立了信任安全感。而人的大脑是有适应性的,也就是说,没有给予充分回应的宝宝,会慢慢“自己玩”,但同时家长失去的恐怕不是那点腾出来的时间能够弥补的:孩子大脑中和关系情感有关的神经通路会关闭,严重时会彻底关闭。

  补充一点书中没提到的:这种充分、完全的回应,到1岁时可以调整。1岁以后,可以慢慢延迟满足宝宝,并根据情况拒绝一些要求。但请记得丹尼尔告诉我们的:对孩子保持耐心、共情心和温和

  2.在家里和孩子做游戏

  有些爸爸妈妈愿意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希望在那里可以开发孩子的人际能力。其实,有个很简单的教育方式,就是在家里和孩子做游戏:过家家,捉迷藏,扔沙包比赛幻想游戏等等。

  孩子从这些游戏中获得了快乐,大脑会分泌一种叫作多巴胺的物质。这种物质会有助于大脑期待下一次的人际互动。这就帮助孩子奠定了以后人际交往基础:人际是安全的,与人交往愉快的

  3.利用手足之间的冲突

  你无法避免孩子们之间的冲突。与其想方设法避免,不如利用他们的冲突来帮助他们成长。当发生冲突时,引导他们注意对方立场、非身体语言表现出的情绪。如果有孩子来找你告状,比如“哥哥说我是笨蛋。”,注意不要怼孩子“一个巴掌拍不响,肯定你做了什么。”,也不要直接训斥哥哥。首先与孩子“联结”(在左右脑整合时,丹尼尔介绍过联结),让孩子感觉到他被理解,然后再引导孩子说出发生了什么,帮助孩子看到哥哥的立场。比如“你看到哥哥书上的画很漂亮,你很喜欢,嗯,然后呢?哦,然后你撕了下来,哥哥不高兴了。那我们想一下,妈妈刚给你买的新书包,上面的小熊很可爱,哥哥很喜欢,扯掉了,你会怎么样呢?”

  此外,丹尼尔也告诉我们,只要手足之间的正面情感经验多于负面情感经验,就会帮助他们日后培养出亲密、相助的关系。所以,父母可以做的就是:制造环境创造条件,帮助手足之间有更多积极正面的情感交流

  有些孩子看起来的确更自私一些,除了大脑发育还不健全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天生主管共情和人际关系的神经通路比大多数人的要少一些。这方面我见过一个例子。有次出去玩时,我家小孩(1岁)和一个3岁男孩、5岁女孩一起玩。3岁男孩不小心打了我家小孩一下,5岁女孩很快搂着我家小孩肩膀说:“别难过小哥哥是和你闹着玩呢。”她安慰了我家小孩,又宽解了那个3岁男孩。

  我还见过一个8岁女孩,她几乎关注不到别人。她对周围的任何人都没兴趣,也希望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

  不管是怎样的情况,人际关系都可以如肌肉一样,越练越强壮。孩子每一次尝试关心他人、理解他人,都会使共情神经通路变得更强。

  同时,丹尼尔也提醒我们:

  1.保持孩子“我”的独立完整性。有的孩子为加入一些不良组织费尽心机。这就不是讨论融入集体的时候,父母要先帮助孩子有正确价值判断,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完善孩子“我”的独立完整性。

  2.害羞很大程度是父母遗传给孩子的,但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害羞”,将决定孩子如何看待自己这部分个性,也决定着孩子以后在这方面的发展程度。

  丹尼尔举了一个例子:伊恩是个害羞的孩子,从小远离孩子群,羞涩地坐大人腿上旁观其他孩子唱歌。伊恩的父母从不逼伊恩,他们只是给孩子创造与其他孩子互动的机会鼓励支持、安慰伊恩。伊恩长大后,仍然不是那么外向,但在人群中感到自在,能直视他人眼睛,有时表现活跃

  丹尼尔在书中告诉我们,幸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把个人的注意力和热情投入到他人的利益之中,而非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

  往大了说,他人的福祉,就是“我”的幸福。从社会层面来讲,我们的幸福与他人戚戚相关。从利我的角度说,为他人谋福利,对自己也是有裨益的。不论怎么看,人都无法离开他人而独存。想得更广阔一些,对孩子人际能力的培养,也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完--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二):首先还是要整合自己

  这本书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出一个“全脑儿童”,即所谓的“发展式教育”,全书的基础理念是“整合”,整合左右脑、整合上下脑、整合记忆、整合自我、整合自我与他人,在译者后记中,有如下一段话简单概述了这些方面:

  一个“全脑儿童”,即大脑整合的孩子应该能够左脑和右脑协同工作,与自己的逻辑自我和情感自我相联结;在代表本能的“下层大脑”与代表思辨的“上层大脑”之间建立联结,发展出决策能力、洞察力同情心道德感;能够理解自己的过去,一种温柔清醒、有意识的方式表达处理来自过去的痛苦;具有觉察并反思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能够自主决定如何感受和面对外在世界,在保持独立自我的同时也能与他人建立联结。

  作者按照5个整合的大框架列举了12项策略,并且在书后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给出了总结性的应用方式,比较简洁,基本能够拿来即用。

  这本书不同之处在于从拓展思维的角度出发,即通过多种整合拓展儿童大脑的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等,书中也列举出一些案例说明

  我个人赶脚,整合其实也是一种平衡,让儿童的大脑平衡发展,感性理性的平衡、本能与思辨的平衡、过去与未来的平衡、自我与外围的平衡,思维的平衡发展有助于建立一个优秀心智模式,有助于其成长过程中与这个世界的沟通

  但更重要的是,父母或抚养者本人的“整合”,即在按照这5个方面整合儿童发展之前也要把自己“整合”,育人及育己,这似乎所有儿童养育理论的基础原则之一。

  总之,对小朋友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种思考、多一样互动吧,所谓的策略、技巧只是抚养者行为具体表现,关键还是要培养自己,否则太虚伪了。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三):不让记忆、感觉、情绪成为孩子的负累|《全脑教养法》(四)

  你是否有过怕某种动物经历说不清为什么,但就是觉得害怕。有的人怕狗,甚至小小的宠物狗,被朋友嘲笑“它又不会咬你!”。如果理性分析就能解决问题,那这世界很多事就好办多了。

  丹尼尔告诉我们,这可能是因为曾经的负面经历成为了内隐记忆的一部分,内隐记忆以碎片形式存在于大脑里,影响着我们对当下世界的态度反应

  记忆分两种: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不假思索就能知道怎么处理的事情,比如刷牙,用的就是内隐记忆,另一种需要在意识层面去回想的,是外显记忆。

  当孩子有不对劲情况出现时,有可能是内隐记忆在作祟。曾经的负面事件进入大脑,成为内隐记忆,影响人对眼前境况看法

  内隐记忆在大脑里干着这些坏事,有没有什么办法把它干掉呢?

  一个办法是将内隐记忆外显,整合内隐外显记忆,形成对过去经验的外显式理解。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孩不愿去游泳,妈妈帮他挖掘出第一次游泳的痛苦经历,让他回忆游泳时的快乐经历,克服大脑内隐记忆对他的控制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内隐记忆形成外显记忆呢?就是讲故事

  在整合左右脑部分,丹尼尔介绍了讲故事的一个好处:帮助孩子整合左右脑。看来讲故事好处还真是多啊。

  让孩子讲故事,可以让内隐记忆浮上意识层面,与外显记忆整合,推动理解、疗愈。

  如果孩子不愿讲,可以帮助孩子使用“思维遥控器”,让孩子决定复述时何时暂停、快进等。让孩子以自己的节奏,有控制力地复述。

  正如其他章节一样,帮助孩子整合的最好办法就是整合我们自己。有些内隐记忆让你以不情愿的方式反应,你的情绪很容易幼小的孩子捕捉到,你也不能以成熟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互动。把意识之光照进过去的痛苦时刻,觉察过去如何影响了现在,把过去的经验融入整个生命历程

  父母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孩子如果能记住生命中美好的时刻,这些记忆就会更有影响力。可以经常让孩子叙述白天发生的事情、与朋友的相处。如果孩子只应付说“还行”,父母就要用比如猜谜的办法还引诱孩子说话。鼓励孩子写日记也是个好办法。当出去游玩后,回来制作纪念册也能很好地帮助孩子留住美好记忆。这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发生的事情。

  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整合不是万能的,有时孩子只是困了烦了,父母不必想太多,可以根据常识判断。不要刻意制造本来不存在的联系

  或者,有时孩子只是被自己一时的感觉困住了,需要父母帮他跳出来。这就涉及到了丹尼尔在第五章讲的“整合自我”。

  我们的内心可用一个车轮表示,位于中心的是本源辐射在外围的是我们注意或觉察到的事物。孩子和成人都容易执着觉知之轮的一个外围面向,从而以此来定义自己,变成一个永久特质。比如“我就是笨,这么简单的作业都不会!”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避免这一点,整合各个面向,管理体验和回应世界的方式。比如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忘记了上次班级比赛编手工,你做得又快又好了?这次作业你是第一次做,以前从没接触过。你只是一时沮丧。”

  让孩子理解感受是暂时的,是会消失的,很重要,帮助孩子较少执着于觉知之轮的外围,更客观全面看待事情和自己,获得更广阔的视角

  转移外围注意力,能改变神经元连接,改变大脑结构,让人形成新的面对世界的方式。孩子能从早期的转移注意力训练中受益一生

  这一点,成人也是可以应用的。我在学习了这章以后,回想一些自己感觉不好的事情,试图转移注意力并注意觉知轮上其他的面向,确实放轻松了很多。

  下一篇: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080171/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四):离底层又近一步的教养方式

  全脑教养的本质是帮助孩子整合大脑,背后的逻辑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孩子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孩子的生活方式;孩子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在全脑教养中,最重要的是孩子大脑各部分的协作。其整合的方法论可分为以下几个维度

  1.从大脑本身维度,包括左右脑和上下脑的整合。

  整合左右脑的核心,是接纳和控制情绪,调动左脑的理性思考。具体方法分为关注与聆听和分享经历。

  整合上下脑的核心,是缓和下脑引起的应激状态,调动上脑进行理智的判断。具体方法分为动脑莫动气、锻炼上层大脑和运动改造大脑。

  2.从时间的维度,主要是记忆的整合。

  整合记忆的核心,在于把内隐记忆外显化,从而实现记忆的系统。具体方法包括思维遥控器和提问与鼓励。

  3.从空间的维度,包括自我和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整合。

  整合自己的核心,在于调整注意力的焦点,了解自己的心理。具体方法包括浮云原理、情绪调色板和第七感练习

  整合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核心,在于联结他人的心灵。具体方法包括亲子互动和共情力培养。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五):关心孩子的人格,从关心大脑开始|《全脑教养法》(一)

  很多人都是这样长大的:被父母物质上的爱包裹,却精神感觉不快乐。父母愿意屈己来给孩子提供物质的满足,但是在遇到利益冲突(比如孩子打破了碗,考试考砸了等)时,又怒气冲冲抱怨不迭。

  一个孩子童年,物质当然重要,吃饱穿暖,这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但一个孩子的精神快乐,构建了她童年的底调以及未来生活的质量

  而孩子的精神质量,取决于她的大脑如何构造。这方面父母所知甚少。就如《全脑教养法》作者所说:父母一般都对孩子的身体了如指掌。但,即使最有爱心、最有知识的父母往往也缺乏儿童大脑方面的常识。

  《全脑教养法》是一本讲如何培养孩子情商、性格、人际能力的书。与其他书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本书试图从神经元层面解释,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书中既有实操指南,又讲清楚了生物学基础,读起来明明白白。

  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他历时25年,通过对数千个案例的研究,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人际神经生物学,重点研究的就是人际关系与大脑的密切关系。由于作者的专业背景,《全脑教养法》中每伴随一个建议做法,都会从神经元角度阐述这么做的原因。不过,读者大可放心的是,作者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形象,毫不枯燥。

  全书共6章,分别讲了儿童思维发展、整合左右脑、上下脑、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整合自我、自我与他人。下面我们逐个讲解丹尼尔在每章试图告诉父母什么。

  丹尼尔从开篇就谆谆告诫父母:不要以为温馨地安静读故事书时,谆谆教诲孩子一些大道理时,才是孩子的“成长时刻”。“成长时刻”就蕴藏于那些让你奋力挣扎的“危机”时刻,比如孩子撒泼时,不肯上幼儿园时,打架时等等。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有冒犯我们的地方,都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未整合好,没有整合好的原因只有一个:时间未到。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整合大脑,而不是在出现危机时刻时,让孩子的大脑更加处于混乱,并且以后越来越难以整合。

  大脑良好整合的孩子,会变得更加快乐、自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大脑整合不好的孩子会如何呢?要么变得情感混乱,容易冲动,无法控制情绪和冲动。要么变得刻板,用左脑来理解所有发生的事情,拒绝任何的情感沟通。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一个同事。没有任何冲突时,她比较和顺,会一定程度的屈己,也会为他人考虑。发生了冲突后,她会拒绝沟通。拒绝的态度,表示她很受伤。但是她处理伤害的方式,是退回到情感荒芜的左脑,躲在里面用自己的理解来处理右脑的问题。

  事后,她会装做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和冲突人来往。但是,由于她不尊重自己右脑里发生的事情,拒绝承认一部分重要的自我,处理情感的方式简单粗暴,她难以和人真正坦陈心扉。

  从小帮助孩子整合好大脑,可以帮助孩子在日后的人际中度过这些情感危机。

  帮助孩子整合大脑的最好方式就是父母的大脑更加整合。父母的大脑更加整合,才会用更亲切、 理解的态度和孩子沟通,孩子能从这种沟通中学到处理事情的方式。塑造孩子大脑的是体验、父母的养育方式、父母看待一件事情的方式。父母的成长会帮助孩子成长得更好,父母的停滞不前也会影响孩子。

  可喜的一点时,大脑的可塑性贯穿人的一生,这一点已经为现代神经学所证实。父母变得更加整合,完全是一件现实可行的事情。

  下一篇继续分享《全脑教养法》:如何帮助孩子整合左右脑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080141/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六):想让孩子拥有高质量的人生,就先让自己拥有高质量的人生吧

  这是一本育儿书,看来是一本讲人的脑子的书,好像都是说一些方法。但我看了后的感觉是很温暖,让人觉得有力量,它是一本有感情的书。其实教育孩子的路上,我经常会感觉无力和不知所措。这本书不仅教了我方法,也抚慰了我的心灵。

  这本书聊了根据人的脑子的特点,来整合孩子的大脑,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理性而用温暖的人。整合孩子的左右脑,联结孩子的上下脑。这些看起来好像很理论的观点,作者用很实用的方法教给父母怎样去做。最重要的是,其实育儿即育己,帮助孩子成长首先就是要自己成长起来,成为一个理性而温暖的父母。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

  作者分别清楚的描述了我们的左脑和右脑不同的作用,只有两边脑一起协同工作,才能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平抚自己的情绪。整合孩子的上下脑,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协调我们身体感受,负面情绪。而整合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则是我们能够从根本上重新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的方法。第七感和觉知之轮让我们了解人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总合。怎么才能让自己专注起来。

  想让孩子拥有高质量的人生,就先让自己拥有高质量的人生吧。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七):读书笔记

  第一章 全方位了解儿童的发展方式

  ● 如果父母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的经历,孩子对这些经历就能够记得更清楚,也会具备更高的情商,并且更能够理解自己与他们的感受。

  ● 左脑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刚刚开始发育

  ● 事实上,在25岁之前,人的大脑都不能算是发育成熟的,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第二章 改善孩子的情绪

  ● 如何整合左右脑?

  全脑教养 第1法 聆听与关注:当孩子难过时,首先要进行情感联结,即右脑对右脑的联结。一旦孩子能够控制和接纳情绪了,再引入左脑式的教育。

  ➢ 当孩子烦躁的时候,逻辑往往不起作用,除非我们回应了他右脑的情感需求。

  ➢ 教孩子了解情绪,用非语言信息(拥抱、悲伤的表情)表达对他的理解,“你感觉自己很失败,对不对?”一旦完成联结,就要设置界限,“不要咬人,会痛”,最后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合适的行为,或者其他事物上

  全脑教养 第2法 经历分享:当孩子无法控制激烈的右脑情绪时,帮助他述说让他难过的事情,从而让左脑发挥功能,让孩子理清自己的经历,更有掌控感。

  ➢ 提高孩子大脑整合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帮他复述带来恐惧或痛苦的经历。

  ➢ 复述的力量很强大,他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让他们平静下来,但是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强大力量背后的科学原理。右脑处理情绪和亲历式记忆,左脑为情绪和记忆赋予意义。左右脑一起工作会治愈我们的痛苦经历。一旦孩子学会关注并分享经历,就能以健康的方式会用所有的事情——从擦伤手肘到中的的损失或精神创伤。

  ➢ 经历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我们在失控的时候重新掌控局面。一旦我们可以说出恐怖或痛苦的经历——当我们用文字表达并接受这些经历——它们往往就会变得不那么恐怖和令人痛苦。帮助孩子说出他们的痛苦和恐惧,就是在帮助他们抚平这些负面情绪。

  ➢ 要让他养成了解和识别感受的习惯“你看起来很伤心”。

  ➢ 承担讲述者的角色,用语言描述刚才摔的这一跤,甚至可以用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

  ➢ 做一个家庭相册,用照片来重述让孩子难受的故事。

  第三章 教会孩子自我控制

  ● 识别上下脑,上层是理性的思考,下层是原始的反应

  ● 对于上层的怒火(孩子自己决定发脾气,有意识地选择行动,按下按钮开始恐吓你,直到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需要设置稳固的界限,明确地讨论什么行为恰当、什么行为不恰当。(比如冷静地解释:“我知道你非常喜欢这双拖鞋,但我不喜欢你这种做法。如果你现在不停止发表,你就得不到妥协,而且我要取消今天下午的活动,因为你让我觉得你不能控制自己。”)

  ● 对于下层怒火(你把水倒在他头上要给他洗头,他却开始扔东西,挥舞着拳头要打你),他此刻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你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安慰。通常爱抚和舒缓的语调就能做到。如果他错得离谱,有可能伤害到自己,他人或者破坏财产,你就紧紧地抱住她,心平气和地说服他,将他拉离当时的情境。等情绪平复后,再用逻辑和理性解决问题。(“你不喜欢爸爸给你洗头吗?你下次想让我怎么给你洗呢?你有什么好主意吗?”)一旦他处于更加接纳的状态,你就可以谈论孩子做出的行为是否恰当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我知道水溅在你脸上让你很生气,但是打人是不对的,你可以告诉爸爸,我不喜欢这样,请停下来。”)

  全脑教养 第3法 动脑莫动气:在应激状态下,调动孩子的上层大脑,而不要刺激下层大脑。不要随便说“我说了算”。应该问问题,用商量代替选择和谈判。

  ➢ 少说“不”,直接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移

  全脑教养 第4法 越用越灵光:锻炼上层大脑

  ➢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控制身体和情绪(深呼吸,允许他们跺脚和捶枕头),自我理解(写字或画画),共情力(练习考虑他人),道德感(提供虚拟的情境,如果,你要怎么做?)

  ➢ 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读书的时候问他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全脑教养 第5法 运动改造大脑:让脑子活起来

  ➢ 当我们改变了身体状态(运动或放松深呼吸),就改变了情绪状态。

  ➢ 要承认他的感受,尽量让他行动起来,跟他打闹

  第四章 给孩子建立完整的心理拼图

  ● 记忆促使我们期待下一步将要发生的事,从而塑造了我们对当下的感知。

  ● 整合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把意识之光照进过去的痛苦时刻,你能够觉察到你的过去如何影响了现在你与孩子的关系,可以对你的问题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造成影响保持警觉。

  ● 经历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我们在失控的时候重新掌控局面。一旦我们可以说出恐怖或痛苦的经历——当我们用文字表达并接受这些经历——它们往往就会变得不那么恐怖和令人痛苦。帮助孩子说出他们的痛苦和恐惧,就是在帮助他们抚平这些。

  全脑教养 第6法 思维遥控器:重演记忆

  ➢ 当孩子不愿意重述某段痛苦经历时,教他运用内心的遥控器,在重述时暂停、重放或快进,从而让他掌控重述进程。

  ➢ 复述故事

  全脑教养 第7法 提问和鼓励:加深记忆

  ➢ 帮孩子留下更多回忆,让他们练习回顾重要事件——在车上、餐桌旁,任何地方都可以。

  ➢ 通过问孩子一些简单的问题,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当天的各种细节

  第五章 让孩子更具有专注力

  ● 第七感: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理以及了解他人的心理。识别那些预示着强迫性观念又悄悄溜进脑海中的生理感觉信号,把注意力导向能够让他放松的地方。

  全脑教养 第8法 浮云原理:教孩子了解真实的内心感受

  ➢ 提醒孩子,感受像浮云一样来了还会走;它们是暂时的状态,而非长久的。

  全脑教养 第9法 情绪调色板:教孩子正确理解内心感受

  ➢ 帮助孩子关注内在的感觉、意象、感受和念头。

  全脑教养 第10法 第七感:培养专注力

  ➢ 通过第七感练习,孩子能够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注意力。

  第六章 培养孩子的人际技巧

  全脑教养 第11法 亲子互动:让家庭充满幸福感

  ➢ 在家庭中制造欢声笑语,这样孩子将与最亲近的人享有积极、满意的人际体验。

  全脑教养 第12法 共情力:站在他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 把冲突看作机会而非需要避免的障碍,利用冲突教孩子一些必需的人际技巧,比如从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读懂非言语信息、修复关系。

  ➢ 我们知道道歉的重要性,也教孩子说“对不起”,但是孩子还需要知道,很多时候道歉只是一个开始,他们还需要行动把做错了事情纠正过来。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八):不错的育儿书籍

  湛庐文化出品的又一育儿书籍,结合了时下热门的脑科学,也结合了过去的一些育儿经验,给出了十二条方法。

  前面读过《让孩子大脑自由》《卡普儿童行为手册》两本育儿书籍,有一些内容互相相关,但又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读这本书对前两本书的一些内容也更加深了印象。

  本书内容不算多。

  作者分别从左右脑的整合,大脑上下层的整合,潜在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整合,写到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的整合以及“我们”的整合。

  左右脑主要分管人类的逻辑思维 感性思维,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完全,遇到一些事情会被右脑感性思维控制。通过聆听与关注(一)与孩子右脑联接,引导孩子左脑思考,让孩子认清情绪,从右脑控制下平静情绪,学会用左脑;经历分享(二),帮孩子复述恐惧或痛苦的经历,理清事情经过,让孩子对这些经历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战胜这些经历带来的影响。

  上下脑是按人类进化进行区分,下部是原始脑(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系统1),上部是进化脑(思考,系统2)。孩子发火时要分析是下部发火还是上部发火,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动脑莫动气(三),引导孩子用精确而具体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感受,控制下层脑,引导使用上层大脑理性思维;锻炼上层大脑(四)通过锻炼提高孩子上层大脑能力,从让孩子自己进行选择、自省、共情、道德等方面提高上层大脑;运动改造(五)帮助孩子恢复平衡的有效方式就是让他身体动起来。

  外显记忆(通常所说的记忆,需要回忆起来)与内隐记忆(不假思索),是记忆的两种分类。孩子有时候会受到自己都不知道的内隐记忆的影响被情绪控制。运用思维用遥控器(六)帮助孩子重演记忆,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影响他们的痛苦经验,让他们正视;通过提问和鼓励(七)加深记忆,锻炼记忆能力。

  第七感(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心理)

  觉知之论。本源与外围的关系。

  自我整合,整合本源与外围。浮云原理(八),教会孩子了解真实的内心感受(本源),让孩子了解感受是暂时的,明白“感觉XXX”与“是XXX的”的区别;情绪调色板(九),教孩子正确理解内心感受,通过各种“审查”,学会关注直觉之论上好的一面;培养专注力(十),当孩子执着于其外围的某一组面向时,我们需要帮他们转移注意力,通过将注意力转移至呼吸上,让孩子保持镇静和放松。

  自我与他们整合。亲子互动(十一)玩耍教育,在规则和边界内愉快玩耍,建立积极充实的联接,让孩子了解人际关系;共情力(十二),从他人的视角看世界帮孩子理解他人的立场,倾听言外之意教孩子理解非语言信息真正听懂他人,修复关系教孩子冲突发生之后进行补救。

  书中最后给出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用这些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九):养育孩子是个技术活儿,想到没有学习过如何做一个父母就当 了父母这件事真让人觉得后怕。

  前言:

  正面管教中有一个活动叫做“掌中大脑”,是学习“情绪模块”的重要内容。这个知识点就是取决于丹尼尔西格尔的理论,这个被称之为著名的儿童积极心理学家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全脑教养法》这本书跟《由内而外的教养》、《第七感》一套买回来的。另外的两本早早看完,也早早忘记了,五一期间回家把这本书放在旅行箱上带来山里了。

  阅读期间,不得不承认“大道归一”的法则。在本书里看见正面管教的影子,看见游戏力的影子,看见精神分析学的影子。如:

  1/

  生存式教育是:能生存就行;

  发展式教育是: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学业优秀、工作努力、有责任感,知足常乐。

  2/生存时刻也是成长时刻,跟PD的挑战VS技能清单与品质的两列清单、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等理念同出一辙。

  3/左右脑的整合

  左:学术脑,逻辑。处理情绪和记忆赋予的意义。

  右:艺术脑,情感。处理情感和亲历式的记忆

  大脑是可塑的,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会影响大脑发育的方式。

  3岁以前是用右脑生活,活在当下,没有内疚感、责任感和逻辑性。

  “为什么”是左脑开始起作用了。

  讲故事的作用在于整合左右脑来理解自己和世界。

  写日记是锻炼左脑。

  4/上下脑的整合

  上:高级脑,理智,怒火-界限-自然后果。

  下:情感脑,冲动,怒火-耐心,安然。

  看到这里的时候,想起我的下层大脑时刻:

  有一天下午上课,因为乱糟糟的课堂纪律,有两个女生连续玩了游戏三次被点名后,我便开始怒了。批评她们是班里倒数的成绩还不好好上课。这样的话,真的很伤人吧?

  处理下层大脑时刻:认同对方的感受,写日记。运动身体,抚平情绪。深呼吸。

  5/整合记忆

  包括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像精神分析学中的治疗方法,潜意识意识化。

  了解自己为何这样,了解过去的自己给现在的自己的影响。

  记忆整合的好办法是:讲故事。

  6/整合自我

  专注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的情绪。

  放松训练。

  易催眠的人:专注力高,想象力好。

  7/第七感

  第七感=洞察自己的情绪+共情能力

  洞察自己的情绪:自我觉察,了解自己。

  共情能力:发展了解并联结他人的心灵的能力。

  (曾奇峰对共情的解释: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

  8/生命的叙事

  如何看待自己;

  如何看待自己的心路历程;

  如何看待他人;

  如何看待世界。

  了解过去对自己的影响,打破循环。

  觉察自己的状态,传达爱的信号。

  第七感是社交商和情商的基础,让孩子了解世界是由关系组成的。感受很重要,意义和欢乐的源泉。

  当孩子学会了审视自己的感觉,意象,感受和想法,他对自己由更深的了解,也更加掌握自己与他人的联结。

  让孩子拥有高质量的人生。

  以一种够温柔,清醒,专业,有意识的方式去教孩子,儿童思维拓展课,帮助孩子发展灵活的大脑和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旨在促进孩子的情感,心理的完善与健康,发展孩子为自己的终身的幸福负责的能力。

  我理解的内容有:左右脑整合,上下脑整合,内隐与外显记忆整合,放松训练,共情五个模块。

  本书四十块略贵。

  最后给湛庐文化的策划点个赞。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十):不错的一本书。

  前几天看完,写的,分享给大家。

  作者首先提出的一个观念是:生存式教育与发展式教育。

  做为家长,应该都遇到过似类现象:孩子的鞋子上全是泥,新外套蹭上了花生酱,每次做功课都像打仗。

  面对这些讨厌的事情,我们的最高期望似乎也就是“能生存就行了”。

  不过,说到孩子,我们的目标肯定要比“满足生存需要”高多了。作为父母,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享有绚烂生命、具有无限发展的人,希望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学业优秀、工作努力,并且还有责任感。这就是“发展式教育”。

  孩子们打架时把他们分开并没有错,这是很好的“生存式教育”技巧,但是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制止冲突和争吵,还应该把一经历转化为发展孩子们的大脑、人际交往技巧的体验。这就是将“生存式教育”与“发展式教育”相结合。

  本书的核心概念就是两个字:整合。

  大脑由于结构的不同区别,因此大脑具有多重的人格属性——有理性,有非理性;有深思熟虑,也有本能反应。这也就是我们在不同的时候会表现得甚至不像同一个人!

  让大脑良好运行的关键是让各个部分协同运作,也就是整合。

  本书从四个部分来谈整合:

  整合左右脑

  整合上下脑

  整合记忆

  整合自我与他人

  整合左右脑

  左脑热爱并渴望秩序,是逻辑的、求实的、语言的和线性的。

  右脑是情感的、非语言的,它发送并接收信号,使我们实现沟通。

  如何进行整合呢?本书给出的方法就两步:同右脑联结——引导至左脑。

  举了个例子:宝宝发现晚餐的菜不爱吃而哭闹。首先我们一定要认同宝宝的情绪(最禁止的作法就是对宝宝说:这菜很好吃呀,你看味道多好),可以说,哦,原来宝宝不喜欢这个菜呀!这就是同右脑联结。接下来继续说,明天妈妈一定提前问下你想吃什么菜再去买,好吗?这就是引导至左脑这种逻辑的、语言的方式上去。

  整合上下脑

  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位于较低的部分,科学家称,这些较低的区域更为原始,它们负责基本功能(如呼吸和眨眼)、与生俱来的反应和冲动(如打斗和躲避)和强烈的情感(如愤怒和恐惧)。

  上层大脑则完全不同,它控制着一些重要的高级分析思维功能,由于其高度的精密性和复杂性,很多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也在此产生(如决策、情绪控制、自我认识、道德等)。

  根据上下脑的知识,书中对发脾气也分成了两类:上层怒火(是孩子自己决定发脾气,这时设定合理的界限非常重要)和下层怒火(它是本能,由下脑控制,孩子此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此时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安慰)。

  整合上下脑,首先要分辨出孩的怒火层级。整合的方法也是两步,控制情绪——引导决策(绝对禁止父母直接给小孩做决策,最好是共同提方案来解决)。

  整合记忆

  每个人的记忆分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通过当我们说到记忆时,一般指的是外显记忆,即在意识层面回想起过去的经验(比如回记忆第一次给孩子换尿布的情景)。

  而内隐记忆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而形成对世界运转方式的期待,为我们建立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比如:妈妈通常能不假思索就能为宝宝换尿布;胎教时经常听某特定歌曲,出生后宝宝一听到此熟悉的歌曲时,眼睛会张得更大,显得更能集中注意力。)

  内隐记忆有时是积极的,如果我们一直被爱着,就会满心期待被周围的人所爱。但它有时也是消极的,尤其当这段记忆来源于一个痛苦或消极的体验时,这些痛苦的时刻就会以碎片化的方式深深植入我们的大脑,对我们今后造成深远的影响,即使我们并不清楚过去的源头事件,内隐记忆仍然能制造恐惧、回避、悲伤和其他痛苦情绪(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常常莫名其妙地对某些事情反应激烈)。

  书中说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它的功能就是整合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负责把内隐记忆的碎片拼凑起来,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为孩子创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主要父母通过问的方式,然后进行总结复述)。

  这部分非常重要,我们做为父母一定要常常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会不会以内隐的方式碎片化的记忆储存在孩子的大脑中。所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教小孩,不如说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整合自我与他人

  本书作者还有一本畅销书《第七感》,第七感的意思有两个: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理与了解他人的心理。

  人对自我的了解,它必定是一个多维度的,而不是单一维度的输出。

  我们的内心可以用一个车轮来表示,位于中心位置的是本源,并辐射至外围。外围代表了我们能注意到或意识到的任何事物。在特定情况下,人关注外围的哪一种面向,就决定了他处于哪一种心理状态(如花花担心在钢琴比赛时弹不好,那她就会感到焦虑,而忘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

  第七感是让我们注意到发生在自己内心中的一切,那些恐惧和担忧确实是自己的一部分,但是它们并不能完全地代表自己。相反,花花可以选择对恐惧和担忧多少关注,也可以选择去关注其它的外围方面。

  其实,感受是一种暂时的、不断变化的情形。悲伤、愤怒、伤心或孤独的感觉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孩子越能理解感受的产生和消逝,就越少执着于那些表象,而会更会发自内心的去生活和作出选择。

  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同理也能更好的了解他人。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整合自我与他人,这不就是人际关系处理的本质嘛!(人际关系的培养,对于家庭内的亲子互动是最最最最关键的,毕竟孩子与父母在的时间最长,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亲子的感情升温)。

  本书结合实际情况,还具体给出了12个策略(具体见书插图)

  本书结构清晰,思路很流畅,适合每一个人看。

  老吴同志 于 2016-09-12

  微信号/QQ号:26574197

  微信公众号:吴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