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还没变强先秃了,中年危机饶过谁?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还没变强先秃了,中年危机饶过谁?

2019-09-07 12:00:45 作者:哀悼君 曾奇峰心理工作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还没变强先秃了,中年危机饶过谁?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要说如今时代谁活得最不容易,争相举手的恐怕绝大多数是都是中年人

  中年人的不容易,在于“危机”对他们而言,来得太容易了。

  前不久,演员海清振臂高呼,希望导演多给中年女演员工作机会,改变她们的职场尴尬境地。

紧接着,在热播剧《小欢喜》中,海清又饰演了面对家庭和事业遭遇重重危机的中年女性童文洁,被助理背叛、被上司骚扰、莫名降职、被迫辞职。

  她在剧中的另一半,黄磊饰演的方圆,也人到中年突然被裁失业,找工作几经碰壁,背负家庭开支的重担却无奈每天商场闲逛,醉酒后哀叹自己怎么就活成了岳不群。

  看剧的人们纷纷大呼:这正是当代中年人正在经历的糟糕又无奈的危机与现实啊!

  而中年危机还不仅仅止于此。遭遇中年危机的另一标志,是还没变强就先秃了的生理危机也一同砸了下来。

  人们对此的关注程度,从杨幂的发际线成为微博热议的话题也能窥见一斑。

  中年人们纷纷自嘲:“原来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死,而是等死。更加可怕的是,还会在等死的过程里变秃。”

  总之,精神与物质、心理与生理,各方面的危机横亘在中年男女的面前,成为谁也绕不过的一道坎。

  不在危机中逆袭,就在危机中灭亡。中年危机的破解,又谈何容易。

  但希望总是有的。

  之前《中年叛逆:迟到二十年的青春期》一文中,刘敏涛式的中年叛逆,就给无数处在危机中的中年人打了一剂强心剂。

  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又充满骨感。刘敏涛让人生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中年叛逆固然令人神往,但很多人,却将自己的中年活成了另外一番景象:

  人到中年,一下子像脱了轨的列车,或是外遇、离婚、酗酒、怀疑人生,或是不顾后果地辞职,出去看看那么大的世界,散尽千金却不知前路该去向何方。当生活和工作被搞得一地鸡毛,又开始怨天怨地怨社会、哀叹自己的命运如此坎坷。

  如果要给这种中年危机的境况下一个定义,我想应该叫做“中年挣扎”。

  挣扎,就是不管对与不对,只管与他人、与社会标准反着干。

  挣扎,怎么看都有点跟自己的人生过不去的味道。

  既然人人都向往一场中年叛逆的华丽转身,却又为何会陷入跟自己过不去的中年挣扎?这其中,还是有些原因可以供作参考的。

  1.

  中年叛逆的人已分化,中年挣扎的人未分化

  中年叛逆的人已经与父母分化,他们分得清楚你是你,我是我;分得清别人与自己的想法和欲望,并能为自己想要的去努力和争取。

  中年挣扎的人则仍旧被父母所占据。中年挣扎,是在以反认同的形式,做着与父母、与社会标准对抗的事情。

  例如:翻看很多中年人的故事,会发现,他们的结婚、离婚往往都可以用一个“闪”字来形容。甚至有人戏称:“房子还没买,酒席也没办,新娘就成了前妻。”

  这样的人,从来都没有仔细考虑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在他们的心中,反抗父母强加于自己身上的择偶标准与成才的期待,就是在活自己。

  认同与反认同本质上没有区别,中年挣扎的人,只不过是以相反的、糟糕的方式,仍旧过着父母和社会标准所赋予他们的人生。

  反认同还有一种非常隐蔽的形式,我暂且称其为“隐形逆反”

  隐形逆反指的是:一个人看上去规规矩矩不折腾,但他的日子过得索然寡味,甚至勉强实现温饱,享受不到人生的任何成就与乐趣。

  比如,有人当年顺从父母的意愿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也没兴趣的专业上了大学,毕业后勉强糊口,却也不想努力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有人形容这样的人生就像是“25岁就死了75岁才埋。”

  隐形逆反更多是自我设限和自我攻击,也是对父母的隐形攻击:“我过得好了,实现的是你们的愿望。所以我要让自己过得糟糕一点,让你们也觉得不舒服。”以此达到反抗、报复父母的目的。

  隐形逆反,也是默默以“认命”的方式在表达“不认命”。

  不认的命,很可能在传承给他们的子女。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希望于子女去完成,把子女打造成又一代被父母占据没有自我的人,留他们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或去叛逆,或去挣扎。

  2.

  中年叛逆的人对自己负责,中年挣扎的人要他人为自己负责

  中年叛逆的人,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为自己做出选择,并愿意承担选择的结果。叛逆的人,有梦想也有执行力;他们对已经逝去的年华与机会也懂得去哀悼,可以放下过往向前看。

  中年挣扎的人则永远在期待别人补偿过去未曾实现的愿望,总想让别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他们的内心有着强烈的执念:“是别人欠我的,所以别人应该还我、满足我。” 

  在这种执念下,挣扎的人就像是一边折腾一边做着白日梦。

  例如:面对中年职场危机,有些人辞职、创业、失败、再创业、再失败。他们在不停地无效“折腾”中对世界充满抱怨:或是指责社会不公、或是哀叹机遇难得。

  但其实,“不知道想干什么,就是觉得不折腾一下,可能死得更快。”才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所以,中年挣扎的人就是用不停地折腾,让自己相信正在为自己而活,但其实他们却是活在幻想中:幻想自己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就会获得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生活。而这一切终究只是一场幻想的泡沫。

  3.

  中年叛逆的人生刚刚过半,中年挣扎的人已觉垂垂老矣

  中年叛逆不是畏惧衰老,中年挣扎才是。

  在叛逆的人心中,人到中年,人生刚刚过半。尚有几十年的大好年华,可以充分享受做自己。

  中年叛逆,就是为了更加充分地燃烧生命,享受生命的激情。在叛逆的人心中,往后余生,充满无数可能。

  而中年挣扎的人有一个有意思的特点:总将自己“老了”挂在嘴边。总说自己老,其实是想要享受“老”的隐形福利。毕竟,真正的老人,已经不需要叛逆。

  真正的叛逆,是需要勇气去承担失败的后果的。失败令人羞耻,而“老”则一个很好的理由,能够抵消叛逆不成功带来的羞耻感。这是挣扎的人因为害怕失败,在潜意识耍的一个鬼把戏。

  在中年挣扎的人心里,并不认为自己真的老了,他们只是想要“老了”的特权而已。特别是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老人拥有对年轻人的很多特权。所以,这些挣扎的中年人,通常也会给人一种倚老卖老的违和感。

  当一个中年人说自己老了,我们可以直接理解为他在说:“我还是个婴儿,你要给我喂奶吃。”因为婴儿需要他人的照顾和优待,老人也需要。一个中年人想要享受老人才能享有的被照顾被优待的特权,实际上是渴望享受婴儿般地要他人喂养自己的愿望。

  中年挣扎的人才是真正畏惧衰老的人,因为从未为自己活过的人,会害怕自己就这样老去。

  4.

  别将已经悲壮的叛逆,搞成挣扎的悲哀

  面对谁都不会饶过的中年危机,如果要选择,我想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个活出自我的“叛逆中年”,而不想要一个满地鸡毛的“挣扎中年”。

  我们之所以强调面对中年危机的“叛逆与挣扎”,是因为人到中年,试错的成本和代价都要更加巨大。

  在日剧《大叔的爱》里有一句台词:“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但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房有车有娃的那些。”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背负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也面临着更加沉重的现实生活压力。

  不管是叛逆还是挣扎,这种人到中年想要活出自我的对抗,本身就已充满悲壮的色彩。

  写下此文的目的,正是为了不要让我们人生本已带着悲壮色彩的中年危机,搞成最后那一地悲哀的挣扎鸡毛。

  2019年度最珍贵的面对面工作坊——比昂思想,童俊教授、王浩威医师领衔推荐。

  童教授说这次研讨会无疑是精神分析在中国的非常重要的一次研讨会。

  王医师说麦格是一手的比昂的诠释者,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好好听她五天的课。

  曾奇峰老师也说要全程听课。

  珍贵名额剩余4席

  邀请你一起来东湖边听比昂、度中秋

RECOMMEND推荐阅读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