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影印本)》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影印本)》经典读后感10篇

2019-09-08 23: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影印本)》经典读后感10篇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影印本)》是一本由黎锦熙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袋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影印本)》读后感(一):怎么都是大人看的东西

  呵呵,怎么老报书名?你系统会自动处理吗?讲版权吗?哪个老家伙负的那个责啊!讲讲这个时代规则明白白给小孩子听!

  错把陈醋当成墨 写尽半生都是酸

  还好都能当成当成药来医!

  苏三起解会唱吗?

  苏三离了洪桐县

  将身来在大街

  未曾开言心内惨

  过往君子听我言

  ……一个人却一个世界

  哦哦哦哦哦哦哦

  陶喆 台湾音乐教父 又名陶绪忠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影印本)》读后感(二):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9/01/%e5%9b%bd%e8%af%ad%e5%9b%9b%e5%8d%83%e5%b9%b4%e6%9d%a5%e5%8f%98%e5%8c%96%e6%bd%ae%e6%b5%81%e5%9b%be/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黎锦熙 /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19-7

  子扉我 2019年秋 申城西楼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9月3日,发表时有改动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影印本)》读后感(三):潮流自古有之,不信读读文字

  中国人,说中国话,写中国字,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然而我们是否思考历史上我们的语言是否一成不变,或者在后续学习中,了解到语言是活的化石,我们是否还有兴趣解读它、探究它。如果读者兴趣盎然,那么穷经皓首固然是好事,如果退而求其次,寻求一本浅显简约的书,作为我们消解心中谜团方法,那么推荐大家读《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说是图,实则还是文字居多,只不过封面新颖,浅黄的底色标注生动的绿字,暗示着本书的主题,这是一个源远流长话题,尽管已经走过了四千年的历程,但对于它的研究还很肤浅,一则中国人数量多,在形成概念推理时少不了挂一漏万,二则中国战乱仍频,真正能坐而论道和平时代非常短暂绝大多数岁月是在战火中度过的,三是中国人最不擅长作研究与发明,只习惯于做权威安排事情,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上无所好,下无所为。 黎锦熙创作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不是把门关起来孤芳自赏,而是打开窗户说亮话,尽管每一国国民对于自己的语言总是喜不胜收,但是中国人对于自己的老祖先从来不是毕恭毕敬,而是总以为后代比前代更高明,似乎这一点符合生物进化规律,但是在社会科学上,后代未必能理解前代的生存环境,所做的改革也好、改良也好,都无法被后代的后代所承认,所追随。 中国实现国字统一政策,实则在二千二百年前,是由秦始皇与李斯为主导的,在当时文体复古的传统下,汉武帝为了展现其文功武略,仍然没有放过语言的推广,从后世影响来看,我们更愿意相信文字与政治若隐若现联系是无须庸言的,只是在这四千年间,我们对于文学作品是无比熟悉的,对于构成文学作品本身的“文字”却陌生得很,哪怕是帝王也只是将文字作为一种工具,在认同上是无法与兵器相提并论的。 语言最根本功能是说,而不是写,这从小孩子学习本国语言的规律就可见一斑,很多学龄前儿童并不会写字,但是仍然能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很多字,也知道这些字的读音,尽管所学习所认识的字都是常见的,都是具体的,但是这先识字后写字的传统不完全来自于生物的进化,更多是社会教化结果推而广之,研究四千年前的语言,我们不可求全责备,我们要深知当时研究资料都已化作齑粉,有想象空间则是值得人类欣喜的。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分为上下部分,上部是文字与语言,描绘了汉字从图画到隶变的沿革,有些字在“进化”的过程中早已面目全非,但基本的义项还是可以推理的,就像我们由两个圆点就可以想到连接它们的必然是线,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都起到相似的功能,让我们有了更大范围整体意识,同理,把线连成体之后,我们不仅没有失去对线的认知,反而记忆深刻、更牢固;下部是文学与文体,讲述是从远古口头歌唱到现代白话文的嬗变,的确,仅仅在口头上流传,是无法跨越崇山峻岭的,如果将四千年来比作一道道山、一条条河的话,只有形成文章才能鼓舞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正如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必须从头理起,有些时候在某一分叉点去找到新方向,并不是对先人否定,而是对先人的尊重。文字有时候就起到了传承文化、影响社会的功能,只不过我们太愿意淡忘自己的历史,以为后现代的语境中没有语言,没有文章,只有那心心相印默契,至少从当下的生产力看来,并不可能,也不可信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影印本)》读后感(四):如何用一张图写遍四千年的汉字和文学的流变

  说起我们的汉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了,它有着至少四千多年的历史。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过程,呈现出过多种多样形式,对我们的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也起到了不可估量作用

  四千年来,汉语和文学的源流变迁如同一条浩瀚星河,而汉语在汉字、音韵、训诂等方面发展就是那点点星辰,其历史之源远流长内容包罗万象,那是说都说不完的。

  然而,却有那么一张图,可以将这四千年来的汉字、汉语和文学流变,包括167种小学要籍,173种文学典籍,以及历史上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甚至简短精要的解题评述尽数呈现,明晰厘清,你信不信?

  这张图就是在192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中,获得甲等大奖展品——《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其实在费城世博会中,当时我国参展的除了这张《潮流图》之外,还展出了瓷器刺绣紫砂壶等传统工艺品,却都不如这一张纸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这张中英文对照的大图展示了中国四千年来的文脉,让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字和文学的发展演变,通过信息图式的整理方式,免去长篇大论说教,化繁为简地浮现于这样一张图纸之上,这着实让世界为之惊叹

中国注音字母之父——黎锦熙

  就是这样薄薄的一张纸,却可以将中国四千年语言文字发展的要点直观地展现出来,你说它厉害不厉害?

  其实还有更厉害的,那就是这张《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后文简称《潮流图》)的“大来头”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潮流图》是由现代汉语奠基人、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创编绘制的,同时参与修订的还有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等我们耳熟能详语言学家。

  黎锦熙先生被誉为“现代汉语奠基人”之一,“拼音文字的奠基者”,甚至连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的概念,也是由黎锦熙先生提出的。

  黎锦熙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黎培銮是清代贡生,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黎锦熙从幼年起便熟读诸经、《文选》、唐宋诸大家诗文,15岁便考取了秀才。后来,他以秀才的资格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也正是从那时起,黎锦熙开始了近70年的研究、教育事业

  1915年的时候,黎锦熙受聘成为了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审员,他一直对于语言文字潜心研究,尤其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黎锦熙同很多知识分子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他们认为中国文字必须改革,并且在他及其他一些有识之士同仁的倡议和组织之下,于1916年成立了“国语研究会”。

黎锦熙

  国语研究会成立之后,黎锦熙为其拟定了研究会的宗旨

  一、国语统一,即规定标准语。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各省市地区方言十分复杂,有些方言之间很难进行沟通,因此,进行国语的统一工作,可以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则意义重大

  二、言文一致,即普及白话文。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收到了不小的阻力,为了反击一些封建道士的“白话文学虽有‘文学’,却无‘文法’,有‘文’无‘法’,终是无以为‘文’”的言论,黎锦熙著书《新著国语文法》,书中用大量例证阐明白话文不仅有“法”,而且这个“法”十分缜密,足以指导为文。

  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完整且具有自己独特体系、将传统语法体系应用于现代汉语的专门著作,更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一部开创性著作,对于白话文的普及推广以及国语运动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甫一出版,至1959年,《新著国语文法》已连续再版了24次之多,并且每次再版前,黎锦熙都会对书中的一些观点和体例进行修改校对,让它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可以与新时代共进。

《新著国语文法》

  为了推动“国语统一”,黎锦熙等人多方奔走呼号,几乎倾注了一生在这场国语运动和文字改革的事业上——他们拟定过拉丁字母形式的国语罗马字新方案,这为后来的汉语拼音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还与赵元任、钱玄同等六人确定了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这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普通话”;更是先后主编了《国音常用字汇》《国语辞典》《中华新韵》三本辞典,为提高国民识字率做出来巨大贡献

  黎锦熙在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时曾说:

  “这个运动关系千千万万老百姓,我国文盲多,应该去做这件启蒙工作,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的幸福这样的人生有意义。”

  也正是在那样的一种时代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之下,黎锦熙在构想和绘制《潮流图》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与口语相近民间文学的发展,并且体现了外来语对于我们汉语的一些影响,

  当时轰轰烈烈的“国语运动”已经过去了百年,它看似距离我们很遥远,其实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每一天的日常生活。我们在工作和学习的沟通之中所说的话和写的字,都是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沉淀以及老一辈文字工作者研究者不懈的努力得来的。

  可以说,黎锦熙的名字生命是紧紧和文字改革连在一起的,国语运动和文字改革的工作的每一步推进,都熔铸着黎锦熙的心血汗水,他是当之无愧的国语运动的学术泰斗

黎锦熙(左)与叶圣陶(右)

图形到文字,从文言到白话,一张图上看文字学的发展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始绘于1926年,那时黎锦熙受中华教育改进社之托,绘制的一张包含了从甲骨文、金文,一直到草书隶书的汉字沿革的图,这张图梳理了中国文化的脉络,并且以开放眼光看中国文化,以求激发民智,进而实现国强。

  到了1929年,《潮流图》再版的时候,黎锦熙先生又添加了大量的蓝印的批注,这些批注中包含了各种与文字学、语言学相关的文学典籍和名家作品,也蕴含了他对于自先秦至民国文学史中一些问题深入思考,“文”与“言”几千年的流变,在这一张图中投射出来,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近乎完整的思维导图,更是我们文字史中的一份宝藏

  在这一版的出版说明中,黎锦熙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但我的主旨,还在图中二十世纪一栏,轩然巨波,冲破文言之界(所注旁行斜上的作家都是在这新的潮流中的),汇成大泽;将来疏导,必成最后的六道安流。”

  可见,“外来潮流的影响,民间文艺势力”,其实才是黎锦熙先生在图中最想展示的部分,也是他一直致力的事业。

  这张曾经被炒出天价的图,如今终于又迎来了再版。这一次《潮流图》的复刻出版,是近百年后的初次再版,本次再版正值上次出版90周年,也是近百年来首次在国内影印出版,简洁复古牛皮纸袋内,不仅有那张可以作为中华文化的极简指南《潮流图》,还附有一本导读手册,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图上的内容以及掌握正确阅读方式。

  对于如此绘制《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的初衷,黎先生曾这样说道

  “上下四千年间,国学要籍,诗圣文豪,燕行鱼贯,尽列在目,求学门径,自然不乱。”

  《潮流图》中,横轴是时间轴,跨越了四千年的时间,然后整张图以一条象征着汉语言巨流河的绿色河流中间的黑线隔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文字与语言,描绘的是汉字从图形开始,逐渐演化的过程,以及汉语音义的发展;下部分是文学与文体,讲述的则是从荒古口头歌唱文学开始的流变过程。

  纵向红色直线将时间分为32列,除了第一、二列之外,其余每列代表了一百年,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字和语言之来龙去脉、发展和变迁,都在这条时间的长河一目了然,这为我们在对应的时段里找到相关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对于国语运动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学者对于国语历史的认识,更是将我们的语言文化以及对于文化发展的探索,以一种具有系统性、学术性、普及性、观赏性的方式直观地让世人看到,它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世博会获奖的展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对于研究国语运动和黎黎锦熙先生学术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时隔百年,我们依然能够在这幅《潮流图》上,能感受“五四运动”前后那一代人奋发图强,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可贵精神,依然感动于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日、月、虎、禾、目的文字演变过程

  或许这就是语言的真正意义,它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本身所呈现的那一个符号和含义,而是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一种文化的延伸和传承,文字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时代都会尤其独有的特点,一种语言的发展必然会经过各种变迁和改革,而每一次改革的推进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声音,但更会有如黎锦熙先生一般为了文化事业贡献一生的先辈。

  文化的发展是具有开放性的,文字和文化的发扬和继承还需要我们去共同努力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影印本)》读后感(五):汉语言文学的巨流河,中华文化的极简指南

  1926年,中国人用一张图,镇住了费城世博会上所有老外

  1926年,美国举行开国150周年纪念,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

  当时中国除了瓷器、刺绣、紫砂壶等传统工艺品,还选送了一张特殊的展品——《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这张中英文对照的大图展示了中国四千年来的文脉,不仅荣获甲等大奖,还引起了外国人极大的兴趣,使他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惊叹不已。

  距《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首次展出64年后,也就是1990年,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先生赴美开会时,再一次展示了这张大图,各国学者们也再一次被深深震撼。

  为何一张图会有如此的魅力?细说起来,这张图可是大有来头。

  购买链接:一条限时拼团 · 后浪天猫· 当当自营· 京东自营

  这张图是为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所做,当时中华教育改进社托黎锦熙先生绘制此图,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参与审订。

  黎锦熙先生是“现代汉语奠基人”之一,毛泽东的老师,他在1924年所写的《新著国语文法》是第一本系统讲解白话文语法的著作。赵元任是王力、吕叔湘等语言学大家的老师;钱玄同动员鲁迅写《狂人日记》,并起草了《第一批简字表》;而刘半农则是“她”字的创造者。

· 汉语言文学的巨流河

  这张由黎锦熙和数位民国大师参与的大图于1926年由文化学社出版,1929年又增添了蓝字部分,补充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著作,修订再版。

  这张图自左向右的横轴是时间轴,从公元前十八世纪前开始,到公元后二十世纪结束,跨度约为四千年。纵向则分为上下两部分,一条黑线把中间这条绿色的“河流”一分为二,上部分为“语言与文字”,下部分为“文学与文体”。

  绿色的潮流图中“语言和文字”这条线,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也就是周代以前,是一条线,表明语言和文字是相合的,黎锦熙认为“古文字多象物,一字或依据语言而可读成两音,自成单音制而后,语言与文字渐分歧”。周以后,二者逐渐分离,文字经历了以下的变化:

  图画文——殷契文——大篆——列国异文——小篆(正写)——————楷书(隶变,正写)

  隶书(便体)——草书(便体)

  公元4世纪,有了楷书,之后到20世纪的汉字都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只是有行书和减笔字。

  在绿色潮流图的形象描述之外,作者还在上方列举出具体“日”“月”“虎”“禾”“目”的字形,形象地说明文字演变的过程。

  通过思维导图式的梳理和举例,中国汉字的发展历程清晰明了。

  字例下方中共有94条注释,标出了所选字形的出处,可见制图者态度之严谨。

  “语言”这条脉络直到东汉末年才发生变化。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因为对佛经的译介,梵语也影响到汉语言的发展。在其影响之下,反切法、四声、韵书都开始出现。在唐宋之间,佛教文化兴盛,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梵语影响的这条涓涓细流也发展壮大成一条大河,一位名叫守温的僧人从梵文字母得到启发,发明了三十六字母。

  接下来,等韵学建立,有了韵摄的概念。元明时期,基督教传入中国,大量的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为了学习汉语,自己去创制了汉语读音记录系统,利玛窦、金尼阁都发明了一套注音罗马字。

  梵语、西洋语和不同时期汇入的鲜卑语、蒙古语、满语一同汇入到汉语流变的大河之中,深入影响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国语运动。

  下部分“文学与文体”这条线,从一开始就是分开的两条,因为黎锦熙先生认为“荒古口头歌唱之文学,尚未能笔之于书,书惟纪事”。绿色较粗的主线代表荒古口头歌唱文学,代表未能形成文字记录的文学作品。到商代,一条淡而细的线慢慢发展,形成“商书、商颂——古史记叙散文——诸子著述文——古体散文——古文——八股文 ”的发展脉络,表示了纪事文学的发展演变。

  而以诗为界,主线分成两条,一条是距离口语较远的贵族文学,一条是和口语相近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后来大体有了“歌谣——乐府——五言诗——俗文——词——语录——平话——北曲——南曲——昆曲——京剧”等发展路线。(详情见大图)而贵族文学的发展脉络大体为“楚词——赋——骈体文——律诗、律赋、七绝五绝——古诗——四六文——骈散合一的桐城派”。(详情见大图)

  不同文体之间的关系都可以通过各个发展脉络线的分离、汇合来表示。比如,楚辞(也作“楚词”)属于贵族文学,但它又吸取了楚地民间歌谣,所以楚辞汇合了贵族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传统。

  文体盛衰也在图中一目了然,根据文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它或是被描绘成较为宽阔的河面,或是被描绘成不绝如缕的细流,从而表现它的兴盛、衰弱。比如曲这个文体,从宋朝开始产生、发展,经历北曲——南曲——昆曲的兴盛期之后,在清代渐渐衰弱,京剧起而代之。对照时间线,可以看到潮流图的绘制和文学史一一对应,毫不马虎。

·了解中华四千年文化的极简指南

  除了上述说的中间的潮流图和上部举例的图表,图中还有繁密的蓝色小字。1929年,文化改进社要再版,黎锦熙先生再次做了补充修订,在这张大图上添加了蓝字的部分。

  在上方“语言与文字”部分所添加的蓝字是一些小学(即研究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学问)经典著作,作为对潮流图的细致注解。据统计,上部分所列的小学著作共有22类,167种,作者144名。这么多的内容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用不同的符号进行了区分。

  关于小学典籍的类名,用“【】”标识,参考书的类名用波浪线圈起来标识。比如下图中“字典”这个类名用括号括起来,并列出具体著作——许慎《说文解字》,“许慎”和“说文解字”分别用竖排的符号标出,表示是人名、著作名。而且作者还用极其精简的语言介绍了这部书的主要内容“540部,9431+重1279=10710字”。《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共分540部,加上重复收录的1279字,共收录10710字。

  下面用波浪线圈出“参考”二字,并列出参考书——“清毕沅《疏证》等,江声《续释名》等。”不同书籍之间的关系用虚线“…………”描绘出其传承脉络。

  “文学与文体”部分的蓝字所列出了173种文学要籍,319名作者,56个体裁、流派名。

  从上古的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到中古的乐府歌谣、志怪小说,再到近代的词、曲、长篇白话小说,甚至到当时受到西方文学影响,新兴的新诗、话剧,这些具体的著作信息都按照时间顺序一一排列开来,形成了一幅文学史的信息长河。

  有了蓝字的具体引导,无论你是想研究汉字流变,还是想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都有哪些有分量的名篇巨著,你只要打开这张图,沿着时间轴和区块划分的交叉,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关键信息。

  比如你想寻找魏晋南北朝时候,青史留名的文史大家及其作品,那么你顺着横轴找到魏晋南北朝,沿着竖向的红线,一直往下你就可以看到【范晔-后汉书】【裴松之-三国志注】【刘义庆-世说新语】【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萧统-文选】等近30个南北朝名人名作。

  创作者总体把握了国语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东西,通过这张图,四千年文化经典一目了然,可谓是一张了解中华文化的极简指南。这也是黎锦熙先生绘图的一大初衷:“意在使初学者得此,可以执简驭繁,随时稽检;而上下四千年间国学要籍,诗圣文豪,雁行鱼贯,尽列目前,求学门径,自然不乱”。

· 黎锦熙与国语运动

  但这张图远不止我们表面看到的这些内容和信息,其背后还有一些隐藏的时代故事和非同寻常的意义。

  黎锦熙在1929年的出版说明中说:

“但我的主旨,还在图中二十世纪一栏,轩然巨波,冲破文言之界(所注旁行斜上的作家都是在这新的潮流中的),汇成大泽;将来疏导,必成最后的六道安流。”

  黎锦熙绘制这张图不仅仅是为了梳理中国四千年来的文化的发展历程,更是立足于当时的历史现状,用世界眼光,回看中国文化,为当时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清末民初,中国受到列强的瓜分和践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内忧外患。于此同时,各种外国思想也传入中国。在中华文化的低谷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反思、质疑传统文化,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和西方富强国家相比,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教育。

  国强需要民智,民智需要教育,而普及教育需要有容易学习的语言文字。特别是看到邻国日本通过维新运动中的推行以东京话为基础的国语之后,国民的教育程度显著提升,国力迅速增强,这种改革愿望更为迫切。

  而反观汉语言,文言文趋于僵化,在新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的过程中,不能满足日常的需要;反切的语音记录方法又不易掌握。所以他们发起了以“言文一致”“国语统一”为口号的国语运动。主张用白话代替文言,成为书面语;制定推行统一的国语,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顺利沟通和团结发展。

· 回望与反思

  民国时期,茅盾说:“我希望,至少我们的孙儿孙女这一代能够两条腿走路,既能用汉字写,也能用拼音字母写,听报告作笔记,用拼音字母写,会比汉字写得快。如果可能,还能用上拼音字母的打字机。这样该是多么幸福呢!”

  用拼音打字,现在已经成为我们不能再普通的日常,但是放到一百年前却是一个遥远的渴望。当时黎锦熙、钱玄同等语言学家在拟定汉字简化方案的时候,也肯定不会想到,我们除了日常使用简化字,还有了火星文、颜文字等网络语言。

  我们现在的生活似乎距离他们很遥远,但是我们现在每天说的话、写的字,这些如同空气般存在的事物,都和他们当年的努力抗争、改革息息相关。

  再把目光拉远,黎锦熙等老一辈语言学家当时提出的种种语言文字改革方案,对白话文的推广,也都和之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和积淀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古文字、三十六字母和罗马字母,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可能就不会出现;如果不是词曲、白话小说等俗文学的发展积淀,后来的白话文运动也是无源之水。

  而今,我们像百年前的先辈一样,又一次站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潮之中。这时候,我们需要像这张《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中所展现的那样,有开放的心胸来接纳新事物,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更加清晰的反省和认知,只是,这一次不是否定,而是继承和发展。

  购买链接:一条限时拼团 · 后浪天猫 · 当当自营 · 京东自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