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于丹趣品汉字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于丹趣品汉字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6 20: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于丹趣品汉字读后感精选10篇

  《于丹趣品汉字》是一本由于丹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丹趣品汉字》读后感(一):汉字之美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民族,中华文明也是很独特的文明。文字也是最独特的。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因为民族文化强大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于丹趣品人生》这本书中对汉字追根溯源,讲字形字义的发展演变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哲学理念。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书中讲解汉字,用甲骨文、金文、小篆来诠释汉字的发展过程,这些汉字虽然都是你认识的字,也许你不一定知道的汉字秘密。从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存最早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 甲骨文。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于丹教授为我们打开这妙趣横生的汉字世界,用通俗易懂语言文字,妙语连珠地为读者详细讲解汉字,其中的诗词典故文章信手拈来深入浅出轻松地普及了汉字知识

  这本书中有四十五堂汉字文化课,为读者讲述常用的汉字。于丹老师轻松地串联起汉字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讲述了汉字的含义,让我们一起感受汉字之美。

  于丹是著名的文化学者,就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导师。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于丹曾经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于丹讲述的中学经典,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

  《于丹趣品人生》书中的内文用双色印刷,一目了然结合讲解,配有甲骨文、金文等不同时期汉字的发展演变,加深理解。于丹教授致力于普及国学知识的传播,使我们中国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于丹趣品汉字》读后感(二):对汉字了解多一点,对文化知道广一些

  随着年岁增加,越发喜欢本国的文化,虽然记忆力远不如青少时期,可读了忘,忘了读,总会自己的脑中留下只言片语。哪怕只有半片鳞爪也能从中感受到我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博大精深一词被我反复用在涉及到本国文化的相关书籍阅读体悟上,因为我不知道除了这四个字,还有哪个词能更形象,更恰当地用来形容我国的文化。

  闲扯得有些远,拉回到本书来。吸引我打开本书的因素并非“于丹”二字,也非“趣品”二字,吸引我的恰是被摆在书名最后的两个看上去非常普通,日日被我们所使用的“汉字”二字。汉字啊,全世界独此一份音意双表的文字;全世界独此一份传承了几千年依然生命力强健的文字;全世界独此一份被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使用的文字。

  如果说小儿喜欢幽默漫画类的史书,我则是喜欢纯文字类与本国文化有关的一切书籍,收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封面和封底的篆文所吸引,这些文字虽然历经千年风霜面貌却依然亲切可辨,透着象形会意的美。她们既是字,亦是文,用她们作为装帧封面的图案,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以前不是没有过和汉字有关的书本,像林西莉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还有一些编者汇编的《汉字文化的魅力》,不过前者嫌其过于专业,读起来有的时候未免有枯燥无味之感,后者更多偏解于文化,而非汉字二字,故其中多人文典故,并未对单个汉字进行专门讲解。而于丹所写本书,则有效综合了上述二书的优点,既分门别类地对汉字进行了专门解读,又在解读中穿插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典故,诗词歌赋,集趣味性、专业性于一体,阅读起来趣味感更浓,于无形中便做了重新认识汉字及中华文化的普及工作。从这点来说,本书相对来说价值更高,唯独可惜的就是只对百来个汉字做了解读,如果量上能更多一些就更好啦。

  目录中,作者将百来个汉字分七大块,一则以心这个偏旁部首为主题占据了两块,可见心之重要;一则以家为主题占据两大块,亦见我国人重视家庭伦理;一则以五官身体部位为主题占据一片江山;一则以空间方位为主题占据一块,最后则以学习为主,杂以食住行等为主题收尾。本书目录最大的亮点当然不是将汉字以各自属性分门别类进行讲解,其亮点在于,目录中的每个或多个汉字后,辅之以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经典章句,让人一眼瞧上去便感觉出美来。细细品之,更是回味无穷。比如性情二字后缀之以五柳先生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再比如丈夫二字后缀之以东坡先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念之崇之,不亦慕之。

  书内正文部分亦非常有特色,书内两侧大量留白,对于书中所涉及的一些人名,书名及文章出处以养眼的彩色加以释别,如果读者在阅读之时有所感悟,也能即兴书写,留心声一二于上吧。比如书中在论及笛卡尔时,便在右侧注以笛卡尔国籍、生卒年及其头衔,从中我们对此人便有了初步了解;再比如引用到了杜甫的《望岳》章句,便在右侧将全文刊于其上。看到这篇全文,不禁想起语文老师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录其文,并要求全班同学背默诵的中学时代生活

  比较有意思之处还在于实体书本与网络生活紧密结合,不愿意阅读的朋友亦能通过每篇末尾所附二维码,拿出你的手机扫上一扫,就能听于丹老师讲汉字了。此法亦佳。

  以上所言皆书之表,从于教授所写其里来看,亦是引人入胜,每个汉字解读下来便似一篇极其优美散文,形虽散漫内容穿梭古今诗词章句,可其神皆为此一汉字服务。比如在讲解“懦”字时,上手便用大家所熟知的俗语“扶不起的阿斗”,阿斗的故事为引,再引《说文解字》关于此字的释义,进而示之以小篆之懦,方便大家对本字有个直观的形及抽象的义的了解。继而由懦到驽的转释,再一次旁征博引了《周礼》中关于马的相关知识,杂之以荀子《劝学》中的内容介绍再进一步用韩愈《原毁》句对比强与懦,进一步让读者清晰了解懦之表现;再进一步以孟子《万章》篇中“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更进一步指出懦者的特点——没有坚定志向后续再进之懦、软、弱,进一步释懦之义,再由“需”的部首括以儒、孺、濡、糯、蠕等字,达到知一字而知多字之境。一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汉字,作者旁征博引,层层递进,足见其知识面之广,行文用笔之精。越读越有意思,越读越有味道,读至最后似有恍然大悟之感。

  当然要说里面有没有一些遗憾,也是有的。比如在释贫穷二字时,作者先从穷字开始释,其实也是为穷正名,今人多对此字有所误解,无钱之穷,不过其义之一罢了,从造字法来看,其义最初便是表达无路可走之困境,所以以此衍生出来的意思,人不论处在何种困境之中,皆可谓之穷,而非无钱一途可谓之也。在作者引用了《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时,作者仅是简单翻译了一下本句之意,并明确指出穷不是和富相对存在,而是和达相对存在。想起之前作者对富有过释读,如果此处对达字也能进一步释读的话,可能大家对穷字的意思会理解得更透彻一些。可惜在此,作者只是详尽展开了对穷的释读,并未解释达字之来源。在 《尔雅·释宫》中有这样的句子: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按此说,达应该是通、路的意思,所以穷与之对应,应该是不通、无路,也即可理解为困境所在了。所以穷更恰当地表述应该是和困字同意穷困潦倒一词也是经常组合出现的。贫则是与富相对应而存在的字。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汉字的应用是非精细的,而今之人因为对本国文字只认不识,便有胡乱使用之象。如果大家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了解本国文字,我想这种误读误用应该会少很多吧。汉字的光芒也会更加灿烂

  《于丹趣品汉字》读后感(三):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于丹趣品汉字》是我国著名学者于丹最近出版的一本国学书籍。说起于丹大家都不陌生,她是一名文化学者,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还是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作者对于国学有着浓厚兴趣,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大众熟悉作者,主要是通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栏目,在这些节目当中,作者都有非常精彩的表现,所以深受大众的喜欢。在节目中作者对于国学等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大家了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国际上也是影响广泛。作者出版了多部作品,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被译为几十种文字在各国发行。

  《于丹趣品汉字》一书中,作者为读者普及了一些基本的国学常识,通过几十堂课的形式,为读者讲述了比较有代表性上百个汉字,让大家对于这些汉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字也是有着的悠久的历史,作者在书中对汉字追根溯源,讲字形字义的发展演变,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很少的国学知识,但是作为一个中华儿女应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哲学理念。作者对于国学的传播有着自己的观点方法,一篇好的文章总是让人们喜欢,传诵,可能会经久不衰,这些文章之中的文字就是基础,有了一个个文字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同样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也是因为有着众多的优秀著作,这些文章构成了文化的主题,所以汉字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作者就是通过一个个汉字来的解读,来品味汉字的匠心独运,找寻我们的心,这也是本书的精髓所在。在书中,作者为了能够让读者能够记忆深刻,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加深印象,还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例,提高本书的实用性。书中配有甲骨文、金文等不同时期汉字的发展演变,帮助加深理解。本书不但内容极为精彩,而且书的印刷也是极为讲究,采用双色印刷,优良的材质,也是本书的看点。

  汉字又称中国字、方块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达的文字。汉字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以及派生的行书)等的文字,这些文字不仅是我国的重要文化传承,也是我国各个时期历史的见证。这些文字都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结晶,也是研究各个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而狭义的汉字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当代的汉字比较简单易懂,而且具有通用性,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古代的文字是我们的起源,我们也应该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

  《于丹趣品汉字》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国学讲座。它不仅是我们文化的起源,也是历史,是一种知识,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一个个汉字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是智慧的体现,作者把这些精髓用简洁的语言很通俗的道理讲述给读者,让我们对于国学更加了解,对于历史加深认知,真真切切的感受汉字之美,了解它的内涵,这不仅是一本品位汉字的国学课本,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佳作。

  《于丹趣品汉字》读后感(四):增强文化自信,挺起民族担当

  于丹,对于中国文化史的爱好者并不陌生,先前的说论语,说庄子,使她走出了大学教堂,走进了社会大众,媒体放大了她的光茫,不是一句空话,但前提你是一个发光体。在于丹的字典中,充满的是典故,故事,而不仅仅是哗众取宠说教。 一部作品,直击中国汉字,让中国人知道了自己的文字如此艳丽如此深刻,确实是很多作者乃至出版人的尝试,但是大家却在林林总总的书中,坚定地选择了于丹的说法,可见字是大家都会读会写的,但是真正地能化为我们自己的符号,绝非三心二意可以达成的。 这是一本有着二维码基因的书,很多书只是追逐潮流,以为二维码的存在可以替代文字与图象,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本书固然借力了二维码拓展了它的受众,但是你需要知道文字远比二维码厉害,可以在传播的范围深度持久时间上占有绝对优势,试想无论是汉字还是拉丁文字都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史,而二维码会不会是芸花一见,还有待时日。 书归正文,言归正传,于丹比较信仰心学,特别是这本书的大标题都与心有关,比如心生万物、先正其心、此心安处是吾乡等等,这些是古诗词的精华,一方面可以引起爱好者的共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非爱好者的兴趣,谁不都有一颗心,虽然中国人的科研水平过去不发达但现在足以让我们知道思维器官是大脑,而不是心脏,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关系,我们还是偏好于心。本书除了谈到心,还谈到了一个中国人特有的概念,所谓家国同构,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首先是从家出发,到国终止,一个理不好家的人,如何能治好国,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如此说来,我们识字断文只是一种技能的说法,可谓是非常狭隘了。我们相信在于丹的言传身教下,更多的读者对于我们祖上的汉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识字是先于写字的,识字往往从像形字开始,比如日月上下之类,这与西方的拉丁文有着殊途同归的意味,从ABC读起,才能知道无穷无尽的组合,但日常的交流我们更关注于义,而不是形,很少人在对话,特别是在辩论谈判时扣字眼,但是义的形成还是借助于形与音,这是我们潜意识就能达成的。 读过此书,相信我们又增强了作为中国人,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的自信!

  《于丹趣品汉字》读后感(五):于丹带你认识汉字之《于丹趣品汉字》

  lue编辑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相信只要是中国人对于这句形容中国历史文明悠久的话语并不陌生。虽然具体的年份有些争议,但是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历史久远的文明是被世人所公认的。而对于一个文明更加重要的就是文字的传承,从最开始的结绳记事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知道了借助外物来记载自己或者部落里面重要的事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女儿在中华大地上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事项越来越多,文字就显得更加重要。中国的文字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从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甲骨文开始直至今天普及的简体字,这里面究竟有着哪些深刻的内涵,都是值得国人去了解的。

  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编著的《于丹趣品汉字》一书通过七个板块的篇幅对中国文字进行了解读。相信看过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的读者对于于丹老师的文笔和叙述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虽然《论语心得》一书引起的争论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于丹老师推出的作品成功地将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吸引过来,这不得不说也是一个成就。

  而在这本《于丹趣品汉字》中读者又能够看到哪些新的内容呢?在本书中你会发现原来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的成型并不是想当然的,这其中包含了我们的先辈对于周边事物的认知和所感,对于宇宙的理解,一个小小的符号其中竟然能够承载这么多的丰富内涵,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呢?如果你看到这里有了一丝这样的感觉,那么这本书绝对适合眼前的你来阅读体验。

  本书与其他说文解字类的书籍不大一样的地方在于作者在解读一个汉字一个象形文字的时候将自己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体验都融入了进去,这样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不再是一个硬生生的文字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生灵。

  例如在第一个板块“心生万物”中作者谈到的“心”,这个字在现在来看是一个笔画仅仅只有四笔的简体字,怎么看都不觉得与我们的心脏有多大的关联。但是在作者笔下你会发现“心”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写法无不与我们的心脏神似。解读就到此为止了吗?不,还远远没有结束,作者在这里讨论了这个字在古代两种经典文字中的写法之后,还将古人与今人对生理器官心脏以及情感上心灵的认识结合起来一块分析。这就使得这一个小小的“心”字的内涵彻底丰富起来。当然究竟这样的写法是否偏题就无关重要了,毕竟这已经成功将眼前的你对于文字的兴趣吸引起来。

  而且本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将纸质的书籍内容通过二维码的形式视频化,忙碌的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码的形式直接观看本书的视频版,这样的多样化阅读体验是非常不错的。推荐给每一位对中国文字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于丹趣品汉字》读后感(六):汉字之美,灿若星河

  前阵子跟孩子一起阅读《写给孩子的艺术史》这套书,其中有一本《中国书法史》让我们深深着迷。从汉字创造出来之前的结绳记事和契刻讲起,后来有了早期的象形文字,仓颉整理造了字,东汉的许慎提出了六书(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从甲骨文到金文,铭文,石鼓文,拓本,从大篆到小篆,从隶书到楷书。。。汉字的发源、发展、演变,到流传至今的书法艺术,那从古至今继往开来生生不息涌动着的大美,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对灿若星河的汉字文化的热爱与骄傲油然而生。汉字走到今天,如果说从汉字前世今生发展演变的大脉络上让我们看到了演变之美、流动之美,那么每一个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精深底蕴则呈现给我们另一种美,那是想象之美、创造之美、中国文化博大之美。北师大教授于丹在她的《于丹趣品汉字》这本书里,着重写了后者之美。通过45篇文章着重讲述了112个常用汉字,追根溯源,旁征博引,将诗词、典故、哲学、美学一一揉融于谈笑之间。 心之所起,一往情深。在《于丹趣品汉字》的一开篇,于丹先讲了“心”这个字。于丹先讲了禅宗的故事,引用了东野圭吾《白夜行》里的金句“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再把《说文解字》里关于“心”的典故娓娓道来。“心”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画的都是惟妙惟肖的一颗心。所谓心生万物,心在,状态就在。“忘”字是“心”上面一个“亡”,心逃掉、不在了,就是“忘”掉,忘了。“忙”,忙着忙着就忘了,亡心为忘,不识也。“思”,容也,从心卤声。“念”,长想也,心心念念。“虑”者 ,谋思也。“忍”,能也,用主观的力量克制内心的感受。。。。。。 带“心”的汉字真有不少,只是刚刚开始,于丹就滔滔不绝。只是一个小小的偏旁,原来竟有这么强大的力量。 还是很佩服于丹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功力,一个人果然不是随随便便就光环满身的。比如“急”这个字,于丹讲了“起急不起急,不是急性子和慢性子的差别,而是心量的差别”。于是举了曹操和杨修的例子,又讲到《论语》和《世说新语》里的例子。说明了“急”是由某种外在的压力,或者想赶紧达到什么目的而引起的内心的焦虑。接着说韦应物写的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说杜甫的“白帝城高急暮砧”。最后回到“急”的本义,看回“急”的字形,拆解出“把心量养大,让事情放在心里也不觉得心窄”,那就是一种从容不迫,忙而不乱,急事不急心的处事哲学了。 《于丹趣品汉字》这本书,细读之后,发现还有“三妙”。除了作者于丹讲解博引得妙以外,还有注释得妙。正文里出现的典故都会在旁边以蓝色字做了注解,或注明出处,或标注全句,或者详添了原文内容,或者介绍人物背景资料。第三妙,就是紧跟时代脉搏,使用之妙。每篇文章的后面都附了一个二维码,扫码可以直接收看相关的于丹老师讲课的视频,那对本书又是一个延伸了。 中国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汉字之美,灿若星河。《于丹趣品汉字》里拆讲的112个字,也不过是帮我们打开了汉字文化的大门,摘下几颗星,窥见一斑。但这几颗星星,也许就有燎原的能量,帮我们燃起心内对汉字文化热爱的熊熊之火。品读汉字背后的匠心独运,一起跟着于丹,寻找中国字里的密码,帮每一颗中国心情归故里。

  《于丹趣品汉字》读后感(七):最美的汉字,最美的文明

  很多年前,我坐在威尔士一座小城的教堂内写明信片。一位志愿者老先生过来与我攀谈。寒暄了诸如我从哪里来等问题之后,他问我写的符号是什么。我告诉他:“中文就是这样一个个的符号,每个符号都有自己的意思。”老先生很惊讶:“天呀,那中文有多少个这样的符号?”我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有几万个吧,常用的大约3000个。”老先生说:“那你们中国人一定都有非常惊人的记忆力。”我谦逊道:“其实还好,从小耳濡目染,没觉得有多难记。”老先生恭维到:“你们的文字真好看,你确认你这是在写字,不是在画画?”我腹诽了一下自己的书写,说:“中国汉字的最初原本就是画,后来慢慢简化,成为现在的字。所以,您说我在画画,也没错。”

  老先生的眼光不错,中国汉字的确美如图画。这几天,我在读《于丹趣品汉字》,便如同跟随着于丹老师徜徉在美丽的汉字国度,于丹老师从每个字的甲骨文、金文或小篆谈起,讲述字的本义、演变、引申。于丹老师的国学基础深厚,各种经史子集信手拈来,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汉字背后的源远流长。

  中国人认为“心生万物”,于丹老师便是从“心”字出发,由心、家、身体,引申到万物。中国人认为很思维、思考、态度相关的东西,是由心承担的。最常见的说法,如“心想”。于是,有了思、忍、意志、感恩、慈悲、性情、懦、恨,这一系列有心字底或者竖心旁的字或者词组。就连“快慢”这样貌似与情感无关的字,经于丹老师的讲解 “因为节奏的快与慢是跟内心的态度相关的。内心越是喜悦,就约是尽心,事情就快。内心越是不敬,越是怠慢,事情就慢”,都顿时变得有情有义起来。

  在我看来,于丹老师笔下,原本貌似平凡的“文字”二字,是最美丽多情的字。“文”字本义是胸前有纹身的人,“字”本义竟是生孩子的意思!“字”原本是画的是女子产子,只是那个生宝宝的妈妈被变形为现在的宝盖头。而据说仓颉造字时,独体的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是“文”,合体的、用已有“文”组合的才是“字”。然后一个个“文”和一个个“字”,慢慢地才延伸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汉字,组合成一段又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

  《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因为有了文字,人类与动物有了本质区别,从此“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因为有了文字,从此知识的传播有了载体,历史的传承有了载体。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种文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和中国的汉字,其中只有我们中国的汉字保存下来并且使用至今。这是因为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一直在不断地吸纳外来文明,逐渐形成现在的中华文明;而同时,作为载体的中国汉字也一直不断地发展、扩充。所以我们现在得以自豪地说一句,我们中国有着最美的文字、最美的文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