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读后感10篇
《乡土中国》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市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摘抄两段触动我的文字。
看到这一章,我有很多感慨。这源自于“乡下人”以及“没见过世面”这两个词前些年给我带来的自卑感。从农村出来,连大学都是在一个小县城读的我,毕业后来到北京,这个全新的世界曾一度让我无所适从。没坐过地铁、没吃过西餐、连燃气灶都不会用,更不用说打扮得时尚潮流了。这种自卑感时刻困扰着我。
直到有一年春节前,我找人事请半天假提前回家,因为晚了就没回家的车了。她瞪大眼睛,惊讶地说,还有天一黑就没有了车的地方?我想她并无恶意,但她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
最后请没请到假我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我一边哭一边给男友打电话,他的一句话几乎治愈了我的自卑:这么没见过世面的人,不要跟她计较。
我猛然惊醒,我一直以为,“没见过世面”就是针对乡下人没见过城里的世面,中国人没见过国外的世面,没想到,城里人没见过乡下的世面,也叫做“没见过世面”。
我想,从农村到大城市的孩子,像我一样曾经或仍然自卑的人大有人在。有的人,在城里生活了几年,便不认为自己是“乡下人”了。仿佛,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从来都与他无关。
就像我表姐,研究生毕业,08年到北京,嫁给了同是校友的北京人。与她聊天,提到家乡,她的言语中总是流露出不懈,说农村人每天吃着地沟油,穿着打扮土里土气……一副俨然自己已经是城里人的口气。
我想,她始终都不接受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她有幸看到这本书,或许能够打开心结。
《乡土中国》读后感(二):摘抄
格兰亨姆公律:劣币驱逐良币;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
《礼记》祭统里所讲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
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
在现代社会里致使即是权利,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
《乡土中国》读后感(三):传统离现代到底有多远?
费老不愧是学识渊博的人,将很多我等习以为常的现象从中国的乡土性娓娓道来,叫人信服。如果你以前问我对当今中国司法制度的看法,我肯定不管不顾地愤青地抨击中国司法制度乃至各种制度。但现在我会告诉你,中国有太多传统,没那么容易直接走入全面现代化。换言之,传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文明进程。
就拿书中提及的一场官司来说,乡下一汉子的妻子偷人,那汉子气不过就把那和他妻子偷情的男人狠揍了一顿,这从中国人一贯理念来说本就是理所应当的,可法律却已经变了。耿直的汉子不懂法,那偷他人妻子的恶人却知晓法律,揪着法律不放要告那个汉子故意伤害罪。难道那被偷人的可怜人还要被判刑进监狱吗?这只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千千万万矛盾中的一例,当传统与现代化骤然对立,我们要何去何从呢?所以,中国与美国不同,在中国双方发生纠纷会由第三方先行调解,而美国只要触犯法律就肯定会被起诉。
写到这里莫名感到有些安慰,现代中国走到今天,抛弃了许许多多,但礼制还是坚如磐石地保留了下来。中国并没有变成西方的复制粘贴,中国还是中国。但中国所特有的也给中国带来其所特有的麻烦。
费老说中国社会是以家庭为基础细胞的,我很赞同。中国人事事以家庭为先,非常痛恨贪污的人一遇上他自己父亲或儿子贪污,却会想方设法为其掩盖,自己父母摔倒路边会痛骂事态炎凉,连一个扶的人都没有,但对自己儿女却千叮咛万嘱咐遇上老人千万别扶。中国人似乎很多变,完全没原则,其实原则就是他的家庭。各扫门前雪的理念根深蒂固在中国人头脑中,所以当今时代的老人扶不起问题才会这么复杂。要追根溯源的话,就不得不说到孔子了。孔子作为中国儒家的至圣,他的的仁爱思想也传遍了全中国,但孔子奉行的是有差别的爱,而非墨子的兼爱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普世皆爱,这势必导致每个人对自己家人以及陌生人是不一样的。时代进化到现在,更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公德和普世规则,而现在我们又在大力推行国学复兴以及孔子学院,如何传承孔子思想并且有效改造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事情。
除了中国人的“冷漠性”,与传统有关的困境太多了。早年很令中国人羞愧的出国到处有中文写的“禁止随便大小便”“禁止插队”等等近些年少了很多,但国内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中国式过马路”群体依然壮观,随手乱扔垃圾依然随处可见,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域歧视从未消失……这些归根结底还是与中国的许多传统有关。
今天,我们急于想把中国转变成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令世界尊敬的国度,可是过去挡在我们面前,我们骂他是个怪物,怪他让我们受人耻笑,就像笑话刚进城的农民一样鄙弃我们的传统,可是传统也曾从旧制度旧文化中脱胎而来,他也曾年轻过。或许比厌弃更重要的是去探求历史,借鉴曾经先进文化的产生与推广,我们会进步得更快。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我们三十年之后还能看见传统的身影,那会他应该已经重生了。
《乡土中国》读后感(四):《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
初读本章,开篇即谈及中国乡土社会中“各家自扫门前雪”的传统“私立心”的观念,并引入苏州小城里已公有而谋己利的案例,愚自认在谈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中“私有”占据“公共”的个别现象,正疑惑岂与传统认知中“大公而无私”的理念相悖,读完此章,经仔细推敲便知,其“私”的概念并非普遍意义上的自我本身,而是以“我”为中心渐行推演开的层层递进的差序关系,西方社会素来以团体为核心,各团体间界限分明,而个人在团体中的定位及级别亦是固定的,因此规范此类秩序,只需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每个人都活在一个个不同的圈层中,所为之事,既可以是谋私利而为,亦可认定为为公而牺牲“自我”,这种范围多变、关系不定的社会结构把原本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因之,要规范其行为,仅靠法律条文的条条框框是不够的,重要在于找出其社会网络中各人各阶层间的联系,内在的关系网建立和维持,才是稳固这种社会结构的良方。
《乡土中国》读后感(五):温文有礼,学者之书
在单位图书室借的。我买过一本《江村经济》的,但一直放在架上没看。我的好奇心。
费孝通先生似乎一直是新闻里长长名字中的一个,后来看到写杨绛的旧闻里也有提到这位老同学,应该都是好事者的揣测,老同学之间的来往而已吧。
这本书只有185页,是费先生根据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大学“乡村社会学”讲课内容在《世纪评论》的十四篇连载文章。初版于1947年。他在重刊序言里说:尝试回答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有关中国人的议论很多,要么自豪感爆棚,鼻孔朝天,要么自卑到卑躬屈膝,动辄地图炮,仿佛都手握真理,藐视天下。但是真的明白中国人是怎样的么?谁在代表着中国人?
初读这本书,费先生从乡土谈起,土气。现代人城里人可能最怕的就是土气了,我自己不认自己土气的,有时候调侃出身乡村的某人“老土”,某人心里也是不平的,我已经进城了啊,怎么还土气。但是费先生开宗明义“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乡土本色。看他条理清晰的娓娓道来,能明白很多问题,为什么中国人重人情世故,这样子为什么在现代社会行得通又行不通,法理社会是什么样的?很多宏大的问题有了很多不同角度的入手,解决很多细微的困惑问题。后面谈到文字下乡差序格局以及婚姻家族,地缘血缘,男女有别等等都是学者温文有礼的态度,没什么术语,就是浅显的文字很明白说清楚问题,大学者风范。
非常清醒的学者之书,只是我读过也就是读过。研究学问过程是枯燥的。
《乡土中国》读后感(六):乡土文化仍具有现实意义
费老的观点来源于四十年代后期对于“乡村社会学”的一些收集和概括,多年过去,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当今现代社会还是具有一定的研究指导意义。乡土社会不仅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在部分地区依然保存着“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乡土文化传统。
以科技的发展速度来说,现在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最亲密的社会,手机一摇、漂流瓶一扔就能认识世界各地的人,世界缩小成一个村落,谁也无法预料谁会出现谁的朋友圈。但是,相信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人常常会有一种感慨:在城市的钢铁丛林中,即使门对门的邻居都互不相识,远不及以前农村、大院里的热闹和融洽。在乡土社会,人们安土重迁,因为熟悉所以信任,因为熟悉所以可以因人而异,因为熟悉,甚至可以不需要商业,完全依靠人情而往来。在当今社会,朋友圈虽然人数众多、涉及面广泛,却远不如乡土社会那建立在血缘上、地缘上的关系圈来的亲密、稳固。所以,即使通过网络认识了某地的许多人,但真想融入某地的整体社群、成为正宗的当地人仍旧比较困难,差序格局亲疏有别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文化传统。
二、关于婚姻和爱情
自然赐予了男女生育繁衍的能力,人类在此之上发展出了婚姻和爱情。也许如今有许多人结婚是出于爱情,但若追根溯源的话,结婚无非是为了合理合法地生孩子。但是男女的差异并不因结合所磨灭,男女思维不同必然会导致部分夫妻关系破裂。而乡土社会求的是稳定,因此只追求社会事业上的分工合作,尽量避免激动不稳固的感情关系。不得不承认,恋爱的开放确实打破了许多乡土社会留存着的稳定,为爱反抗家族古老的“长老权力”、打破其他家庭的正常发展,甚至突破性别界限,越阻碍越要克服,哪怕牺牲生命。正如费老说,“恋爱是一种探险”“是不停止的,是追求”“不断地克服阻碍”。
三、关于人治与法治
最近江歌案件在网络爆红,刘鑫被千万网名口诛笔伐,网民们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既然法律制裁不了她,那就让道德谴责来惩罚她!毕竟法律条文是有限的,人类的创造力、行为能力却是无法预料的。在法律的范围之外,人们往往会寄希望于原始的、来自乡土社会的“礼治”“人治”来主持正义,中国文化传统美德在此刻显得尤为威严、圣洁、神圣不可侵犯。但要真正回归到无讼、克己复礼的乡土社会是不可能的了,人们的“需要”已经无法局限于简单的行为“欲望”,必然需要一套严谨的、规范的普遍原则去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法治”,违法的人自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讲道德的人也要承受来自社会文化传统下的无形压力。
《乡土中国》读后感(七):理解中国不能回避我们的乡土气
中国就是乡土社会,人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人口流动性很小。农村为什么没有文字,因为用不着。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每一代人的生活都是相似的,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传入,没有什么新的事物出现,农业种植和养殖的经验口口相传即可,用不着记录,有什么事情要交代,直接让邻里传话就行。(PS.因为环境变动小,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经验仍然适用于今天,因而对传统产生敬畏之感,言必尧舜)同理,乡土社会也没有法律,因为是大家都是熟人,彼此依照习俗和习惯生活就行,维持社会秩序的是传统和礼法而不是法律。现代社会就不一样了。“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P87.因此,现代社会不能靠传统、道德和礼法来维系了,而主要依靠法律,通过国家权力来推行。
知识多寡不是判断智力问题的标准,农民不识字是没有必要,没有利于认字的环境,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像城里孩子到乡下认不得蔬菜瓜果,赶不得猪狗牛羊一样,能说这是智商问题吗?学习能力强弱才是判断智力的标准。
权力之所以诱人,是因为它和经济利益挂钩,除非二者脱钩,否则社会公仆理想难以实现,掌权的人必然蜕变。
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方的团体格局,它是以个人为中心推及开来的远近亲属关系。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因此都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远近亲属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家族在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
乡土社会特别强调男女有别,一般夫妻感情淡漠,两性之间缺乏心理上的求同,男的整天黏着老婆会被认为没出息,被取笑。陆游粘着唐婉,所以他妈超级讨厌唐婉啊。。这是什么原因呢?感情激动容易引起社会动乱,要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由此,男女之间筑下鸿沟。乡土社会的感情定向是阿波罗式的,强调亲密感觉;不同于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是激动性感情。
法治和人治。法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法官大人的信仰和偏见,社会舆论等等都是人的因素。例如,美国违宪审查制度建立过程中涉及的一个案例,马歇尔大法官?的立场多重要。。
未完待续……
《乡土中国》读后感(八):文字之“惑”
在《文字下乡》一章中有一段关于文字缺陷的描述(见下图),主要是讲文字在异时异地去看,由于不具备当时当地的环境,可能导致传情达意不完全。其实本人觉得文字有一个更大的缺陷,那就是对于异时异地异人,文字的解读往往过于“完全”。
有句谚语,“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看到朝阳、鲜花、高山,就会感到豪情万丈,而看到夕阳、落花、流水,就会开始顾影自怜,这是外部的影响。而人具有不同的情绪(喜怒哀乐)、知识、眼界,这也会使自身对文字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是内部的影响。但更有甚者,有些文字压根不是这个意思或者压根跟阅读者无关,如果阅读者却为此自动脑补了一出大戏,那就会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不过这有时也是人之常情,人人会犯,也包括本人自己。 所以人与人交流还是"Face to Face"更好一点,实在没条件“Phone to Phone”也凑合,真要用文字,那就得讲究格式和文法了,估计这也是明朝“八股文”流行的一个原因。
《乡土中国》读后感(九):again again and again
我觉得直到九十年代的中国仍然是一个熟人社会,城市与乡村无差,人们大都生活在大杂院一般的平房里,左邻右舍相互熟络,谁家需要帮忙出门喊一嗓子即可。科技的进步引发了社会的变迁,城市中渐渐高楼四起,人们在欣喜地搬进一个个的“格子间”后,却发现像是个双方加了一层屏蔽的大门,人情变得淡漠起来,熟人社会也变得冷漠起来。
好像任何一门学科的终极目的都是要解决或改善人类的生活,这么看来,任何一门学问也都是如费老所说的应用或实用类科学的范畴内。真正做学问的人,可以花个十年八年去把一项研究做透吃透,相比之下,我们现下的学科教育好像太功利了。
感谢辛苦的“主办方”,给了我们一个几乎“无功利目的”读书的机会,也给了我一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笃信师兄那句话:我读过的书,最后一定不会辜负我。
感觉这是本需要一读再读的书。
《乡土中国》读后感(十):存在即合理
《乡土中国》是我读的第一本社科类书籍,之前读书无非小说、文学、历史、游记等,对这方面并无涉及。如果不是同事的推荐以及《南渡北归》中关于费孝通其人的描述,我想我是不会去读它的。
当然,读完后确有所获。薄薄的一本书里,让我看到了中国这个社会的一角,自己的存在。所以记了一些。
比如前几天单位会上强调的某些观点,与以下这段话很是对盘: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上以程度上的伸缩。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自己亲人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还代为讳隐。
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片段,人们喜欢对社会不公批评,恨不得登桌子上台,但对自己的不规范行为却是另一套行为准则。之前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也深深的厌恶之。以为这是伪善的一种。但有时却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些自己的影子。
看过《乡土中国》后感觉有些明白,这是我们整个社会从乡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演变过程中兑变的经由之路。
中国人的劣根性要如何摆脱,素质如何提升?-------教育?文明规范?物质提升?道德宏扬?
之前我有考虑过可能是华人与其他人种的特性相关。但在新加坡、在香港、在台湾,同样是华人,他们仍然可以有着良好的素养、公民的规范,是新加坡严格的律管导致的吗?是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的吗?
一本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能稍有解决,再寻解释之路。
读书可以解惑,自省而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