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读后感10篇

2019-09-10 23: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读后感10篇

  《守护孩子精神健康》是一本由[日] 平井信义著作,天略家教经典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读后感(一):高质量的爱 呵护孩子成长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接下来精心喂养教育。面对孩子,我们一刻不停地“为他好”而努力作为家长,我们大都竭尽所能给予最大的爱。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从婴儿的智护训练早教开发,紧接着才艺培训、课外辅导班等等,这一路我们希望孩子表现得更出色。然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逐渐有了脾气,我们苦口婆心或者棍棒教育、遇到问题处理或者迂回战术等等。作为父母,似乎和孩子斗智斗勇,希望孩子如我们所愿,走着家长设想好的轨迹阅读《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这本书,我突然意识到,这一路不经意间,很多看似为他好的行为却导致其他问题,似乎我们很容易疏忽孩子的人格发展。孩子看起来走着我们预设的轨迹,而他们的内心早已偏离航向。有时我们想着为他好,却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导致孩子心里留下了阴影作者儿童精神医学、儿童心理学、儿童医学、社会学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人格问题,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解释。这就像一本工具书目录清晰地列举出不同问题表现的孩童方便查找阅读。儿童的人格结构包括情感的发展与稳定独立性的发展、适应能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他们以不同的层次形成了人格结构。在养育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年龄特点循序渐进。近来的北大弑母案件,听来不寒而栗。有时太“完美”的孩子,反而更令人担心。因此,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老师,我们都需要了解孩子如何在情感、独立性、适应能力等方面较好地过渡。《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这本书借助案例娓娓道来, 帮助我们理清如何更好地陪伴教育。由于作者是日本人,文中大都是日本儿童和欧美儿童行为的比较,通过比较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年龄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去呵护。当然,如果能在养育孩子前阅读本书那就再好不过了,在很多诊疗方法里有提到多和孩子进行肌肤接触、父母保持良好积极情绪、陪伴交流等等,很多精神上的问题即可避免。如果遇到某些养育疑惑再来阅读本书,如同解燃眉之急,也会非常有收获的。

  面对孩子,爱很深,但是我们需要把握好度。每位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和心理,有自己的情感、尊严秘密...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及时给予孩子指导鼓励,而非自己强加意志,用高质量的爱,呵护孩子前行

  《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读后感(二):每个家长都应该了解的精神健康知识

  作为一个新手母亲,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关切,但是又因为经验不足,所以有些时候就会有些不知所措。其实,作为妈妈,一年多来,我是尽心尽力宝宝创造良好的条件,多陪伴宝宝,对于经验不足的我来说,这或许是不够的。所以这段时间,我阅读了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父母角色书籍。这次我阅读的是日本作家平井信义的《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这本书。

  首先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眼前一亮,书的封面颜色黄色蓝色,黄色明亮,蓝色稳重,中间的月亮抱着房屋,瞬间让我对这本书好感倍增。当我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的时候,我体会到这本书对于我的帮助很大。作为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重视的方面偏向到了学习成绩,当孩子学习好的时候,物质上的要求我们也尽力做到,也不需要孩子帮忙做家务,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其实这样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心里健康。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很多孩子,不管是幼年童年还是青少年,他们的心里问题大多都是家庭引起的。家庭中成员关系,家庭的环境,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大大影响了孩子的心理。 其中书中最多提到的一点就是,孩子的独立性。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亚洲国家的孩子不像欧美国家,他们的孩子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独立性。独立的房间,和父母分开的个人空间等。但我一直认为国外的教育方式不适中国人。虽然作者是日本人,但是日本人的家庭情况以及长辈对于孩子的爱护,和中国和相近,所以,作者的一些思路也和很贴近中国父母。有时候父母过分的呵护孩子,反而使孩子缺乏了独立性,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有些比较简单的心理问题,通过一些户外的活动,以及父母的态度就能改善。 其实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是十分不容易的。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会控制不住烦躁,或者发脾气。这种感情也会传达给孩子。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孩子的性格其实也在三岁就能看出端倪。所以孩子婴幼儿时期更需要父母多的互动,以及陪伴。但是陪伴不代表溺爱,过分的溺爱,反而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胆小,还会出现一些不良习惯。所以我觉得对于孩子的培养,"独立性"是很重要的一点。 每个妈妈都是在学习中成长的。各个方面优秀的书籍也能使我们成长为更好的妈妈。所以这一类关于孩子的丛书也是我们需要的。精神健康本来就是容易忽视的一点,这样一本书的出现,让我们警觉起来,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精神健康的环境。

  《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读后感(三):怕孩子刚上幼儿园会哭闹,巧用这3种方法提升孩子的适应力

  马上就要开学了,很多新生家长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刚刚去上幼儿园,会不会不适应,会不会哭闹。确实,新生入园是孩子第一次长时间的离开家长,进入一个集体学习和生活,大多数孩子刚开始会比较不适应,通过哭闹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不过,一般来说经过一到两周的了解和融入,大多数孩子渐渐地可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交到好朋友喜欢去上幼儿园。

  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孩子特别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长时间的哭闹,或者排斥去上幼儿园,或者在幼儿园不声不响,独自一人……很明显,这些孩子一时间并不能较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种不适应会让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想着克服困难,而是逃避

  关于“适应”这个词语,《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一书上这样解释道:“所谓适应,是指在家庭生活中遵守规矩秩序,在集体生活中遵守规章制度,在社会生活遵守公共道德。”大多数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在家中,无论孩子怎么调皮,不遵守规则,仍旧被整个家庭所接受,所认可。然而,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幼儿园,情况就完全一样了,幼儿园是不会继续容忍孩子在家中的任性的。

  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幼儿园里能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而不是变得敏感、变得孤僻、变得沉闷,影响到孩子未来进一步的发展。为了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是家长可以做的呢?

  1.制定家庭的秩序体系

  尽管家庭并不会像集体生活那样,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但是如果孩子从小在家中都能感受到一定的家庭秩序,会让孩子提前适应遵守社会上、校园里的各种秩序,快速融入学校的生活

  (1)要学会等待

  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听不得孩子的哭闹,特别容易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结果会促成孩子比较着急个性,遇到一些小的事情,就等不及,必须立马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可是,幼儿园里都是有一定的秩序的,需要排队去吃饭,需要排队去玩玩具,需要排队去上厕所,因而,孩子需要学会“等待”。

  方法一:要培养孩子学会在时间上控制自己的欲望,比如孩子想要某样玩具,可以提前跟孩子约定一个时间,等到了那天再给孩子买,而不是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就立刻买给孩子。

  方法二:当孩子着急,撒泼打滚的时候,需要“冷处理”,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可以不予理睬,放任孩子哭闹,有些孩子发现没有人理睬时,就会停止哭闹,而有些孩子则需要家长的拥抱,当家长抱一抱孩子,孩子就会冷静下来。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家长再跟孩子讲道理

  (2)要有时间观念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对时间并没有多大的概念,有时候玩着玩着就会玩得太晚,结果第二天一早起不了床。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学校的生活是有规律的,每天到点做什么事情,都会被老师安排的好好的,而在家自由惯了的孩子,刚开始会不适应这种时间的限制。因此,家长在家里的时候,可以提前让孩子养成一定的作息习惯。

  比如,每天要求孩子晚上9点入睡,或是对孩子起床、吃早饭、学习、玩玩具等都进行一系列的时间安排,让孩子形成在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情的概念。此外,如果孩子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让孩子提前认识一下时钟,真正了解时间的概念。当然,家长也可以选择去买一些沙漏,帮助孩子了解到时间的流逝

  2.培养孩子独立的习惯

  最近,微博上一个名叫“一中学三成新生不会系鞋带”的话题被推上热搜,让人不禁怀疑现在的孩子真的要变成“巨婴”了吗?的确,现在的家长拼命的给孩子报培训班,希望孩子能够有较好地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独立性。

  (1)给孩子独立的空间

  我们会发现,很多欧美的孩子特别的独立,从小就能自主做许多的事情,一方面来自于欧美父母的放手教育,另一方面来自于欧美父母给孩子独立的空间。

  因此,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独立的房间,让孩子在这个房间内享有自由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分配自己在房间内的所作所为,所用物品的摆放、消耗等等。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可以尽力给孩子安排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不需要很大,可以在客厅也可以在餐厅,在这个空间内,可以让孩子自由的学习、玩耍。

  总而言之,在孩子的独立空间内,家长不要去干预,不要因为孩子所待的地方有些杂乱,就忍不住去帮着清扫和整理,而是让孩子自己的整理,自己安排,这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帮助孩子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2)将生活琐事交给孩子

  很多家庭对孩子都是“过度保护”,家人对孩子过多干涉,就会让孩子有很强的依赖性,比如洗澡前准备好所有的衣物,比如把食物弄小、弄碎后再给孩子吃,比如,忍不住帮着去穿好衣服等等。正是家长对孩子过分的宠溺,才会让孩子没有什么生活能力,特别是幼儿园中,老师无法较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孩子,无论是穿衣服、上厕所,最终还是要靠孩子自己成长。

  因此,家长在家中要克制住自己,不动口也不动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小儿医学、儿童精神病医学博士平井信义建议家长可以采用“无言的修行”的处理方式,即一切让孩子做主。

  放手做起来确实没有说起来那么的容易,一开始,家长肯定会看不惯孩子,但是如果家长忍住对孩子的行为缄口不言,慢慢等到1-2个月后,孩子的情况就会有较大的改变,半年之后,孩子就能够独立做很多的事情,也会很少依赖父母了,孩子的责任心也会增强。

  3.让孩子协助做家务

  现在的家长很少会主动让孩子去做一些家务,哪怕是孩子小的时候,拿着扫帚在家里假装扫地,家长看到后也会把扫帚抢过来,告诉孩子不要扫地,不要越弄越脏。这种感觉就像是对做家务有什么误解似的,难道做家务不应该是一件快乐、荣幸的事情吗?为什么家长要逐步灌输给孩子做家务是又脏又累的错觉呢?

  幼儿园是小小社会的一个缩影,吃完饭后擦桌子、整理玩过的玩具、铺被子、叠衣服这些都属于家务的范畴,如果家长不灌输给孩子错误想法,在孩子看来,做家务也是一件挺有意思,增强自信心的事情,因为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大人,家长一边做家务,一边也可以让孩子打打下手,家长的鼓励是孩子行动动力

  日本有一位身患重病年轻妈妈叫千惠,他们一家曾一起出了一本书叫《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该书讲述的是,从女儿4岁起,千惠妈妈就开始教女儿做饭,做家务。或许是因为患有癌症,或许是本来就觉得孩子的生存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千惠妈妈看来,对女儿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一个人也能好好活下去的能力,这也是她决定要教女儿做家务的初衷

  《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这本书中写道:“协助父母做家务,是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提高其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家长要改变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而不重视做家务的错误观念,因为孩子的适应能力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孩子3岁左右就可以帮着整理碗筷、洗袜子内裤等,家长可以试着先分配一项家务给孩子,每周做两次,让孩子重复去做一件事,即有助于孩子养成习惯,又有助于提升孩子做家务的能力。等孩子渐渐长大后,家长可以适当多安排一些家务给孩子,最理想状态就是,让孩子感觉到做这些家务不仅能帮助孩子本身,还能帮助到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想要孩子能够在幼儿园中自信、快乐,就要提升孩子的适应能力。孩子马上就要进入幼儿园了,家长也不要过分担心孩子,只要家长平时在家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教会孩子多做事,多协作,相信孩子很快就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从而喜欢上幼儿园。

  《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读后感(四):26种表现+种疾病,孩子的精神健康不允许忽视!

  前几天看《超级育儿师》遇到这样一对母子在相爱相杀:男孩棋棋今年8岁,她很爱自己的妈妈,可是一与妈妈产生的矛盾的时候就采取扯撕、抓挠和击打妈妈的方式来与妈妈对抗,而且情绪异常的激动;而妈妈呢,明确地知道棋棋很爱自己,可是却一再忽略棋棋真实的需求,只会采取敷衍、欺骗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暴力行为。所以妈妈的身上到处都是明显的伤痕。

  因为棋棋越来越大,力量让妈妈已经承受不了了,所以妈妈求助《超级育儿师》来解决。

  无独有偶,另一位叫做李默瑞的孩子对妈妈的方式和棋棋很是相似,只是程度没有棋棋那么严重,而且情绪很容易失控。

  孩子面对最爱的妈妈会表现得如此“任性”与“狠心”呢?这就是平井信义教授在《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一书种指出的儿童期精神不卫生的一种表现。

  《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一书是由日本著名的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家、儿童学研究会前会长平井信义教授所著。平井信义教授一生从事与儿童精神卫生相关的临床研究,成果颇丰,著有《育儿学》、《儿童保健学》、《小儿自闭症》、《教养与亲子关系》等。而《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作为他的代表作,已经再版44次,可见这本书的经典与畅销。

  在本书中,平井信义教授采用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方法,指出儿童精神卫生的重要性,用医理学的步骤对我们常见的所谓问题的孩子从诊断、病情、原因、预防和治疗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和提供治疗预案,帮助父母有效察觉和辨识孩子的精神是否卫生,如何及时治疗陷入不卫生精神的孩子,如何增强孩子的精神卫生,帮助孩子从小远离精神病患,健康、卫生地成长。

  精神卫生,也称心理卫生。在2013年5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对心理卫生进行侠义上的概括,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康复。

  平井信义教授在《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里给出更具体的解释:当一个人在遇到烦恼、矛盾、人际关系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积极解决问题的一种姿态,也就是“接受自己,适应社会的状态”。

  治疗与预防精神健康就是精神健康的卫生,简称精神卫生。精神卫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防不健康的精神状态,二是积极增强精神健康。

  儿童期健康卫生的定义和精神卫生一样,重点在于预防儿童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即使治疗陷入不健康卫生状况的儿童,增强和保持儿童健康的精神状况。

  儿童期精神卫生,儿童心理活动开始发育,精神状态还未达到成熟阶段,往往缺乏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对各种事物敏感度偏高,会出现如小儿多动症、自闭症等精神疾病。加上很多成年人的精神基本的根源往往在婴幼儿时期,所以重视儿童期的精神卫生刻不容缓。

  平井信义教授在《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归纳总结出26种儿童精神不健康的表现,主要分为两大类:

  身心健康有问题,共有19种,包括胆小怯懦、脾气暴躁、爱哭、攻击性强、冷漠等都属于需要警惕的儿童期精神卫生状况。

  比如开篇讲到的两个《超级育儿师》里面的儿童,攻击性强、冷漠和脾气暴躁,就是精神不卫生的典型症状。虽然通过育儿师们的帮助让孩子与家长暂时得到和解,可是也如同育儿师自己说的,一次帮助并不能彻底解决孩子的问题,而是给孩子与家长提供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已。

  学业方面有问题,共有7种,包括语言障碍、书写困难、计算困难和弱智儿童等,因为家长、老师与学业等形成的压力,让孩子将部分心理问题反应在具体的学习能力方面,这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发展具有一般规律,也有个体特征,平井信义教授在《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种总结出的这26种儿童健康不健康的表现提供的是参考价值,能为检测孩子的精神卫生提供一个参考系,以便更好帮助孩子;而不是限于绝对值的计算,而加剧亲子关系的恶化。

  量变引发质变。随着儿童精神不健康的表现的重复与加剧,会造成儿童很多疾病的发生,在本书种也例举出34种常见的却容易被家长忽略的疾病:

  同事的儿子今年3岁左右,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反复发烧,跑了大大小小好几个医院了,都说没有什么其他问题,就开一些退烧、消炎的药,回到家吃了三天也就好了,可是一周后又会复发,这样反复了多次,而医院的检查结果每次都是一样,身体没有任何问题。这让同事纳闷,还以为是学校有什么不健康的东西或环境,为此还特意带着一个医生朋友到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察看”一番,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找寻精神方面的问题。发现每次发烧好了之后,妈妈与奶奶都会因为孩子的饮食和上学问题意见不统一而产生争执,而且是当着孩子的面。孩子以为是自己的问题,而只有当自己发烧的时候,妈妈与奶奶才会停止争吵。最后,妈妈与奶奶协商一致不再吵架后,孩子的发烧也就自动好了。

  这样的病例虽然不常见,但是因为学业问题出现的发烧却是常见的。所以当适龄儿童在上学期间出现发烧等反复情况,而身体没有异常的情况下,建议从精神方面寻找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

  当然,身体不健康对精神也是有影响的,平井信义教授在书中也列举出一些病症来提醒家长们,孩子的身体卫生和精神卫生都不容忽视。

  成年人精神不健康容易出现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方面的疾病,是因为成年人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和问题;而儿童精神不健康往往更多地表现在行为和身体上,一是因为孩子还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二是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出问题了。所以才需要我们大人根据上述的不良行为的表现,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游戏疗法,这个疗法的进行有两个前提:一是孩子精神不卫生引发的行为原因很明显,如父母的争吵、溺爱等;二是出现问题行为的时间不长,大概在2-3月内,采用游戏疗法的效果更好。

  与孩子游戏的时候,一要注意观察孩子在游戏过程种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所以最好有一位“旁观者”协助;二不要禁止孩子的任何行为,不管是处于安全还是卫生骄傲都,让孩子可以通过游戏恣意表达自己完整的情绪。

  集体疗法:让孩子与几个相同问题的孩子一起游戏或玩耍,而不受大人的干预。这种疗法对于胆小懦弱的孩子很有效果。和游戏疗法一样的前提是在游戏过程种父母或老师不要干预,做个安安静静的“观察者”即可,你会发现孩子更活泼的一面。

  父母疗法:孩子出现问题原因往往在家庭,所以有时候要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要对父母进行必要的治疗。

  比如开篇讲述的棋棋的故事。后来通过育儿师的到来、观察,发现原来妈妈在与棋棋沟通的时候有两个特点,一是冷漠,二是软弱。这两个特点导致棋棋的变本加厉。

  冷漠是指妈妈忽略棋棋的真实需求,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应付、甚至欺骗棋棋提出的要求;软弱是指对面棋棋的厮打,妈妈只会用“你不爱妈妈了吗?”、“求你别打了,很痛耶知不知道!”等求饶的话语加深孩子对这种行为的认可。

  所以平井信义教授也指出,一般会出现暴力、暴躁等攻击性强的儿童,其家庭难辞其咎。不合理的压力,家长的软弱、溺爱等都会导致孩子行为问题或精神问题。

  最后育儿师通过加强妈妈与棋棋之间的沟通,让母子建立期互相坦诚、互相信任的关系来改善这对母子的“相爱相杀”。

  《小欢喜》结局时,黄磊饰演的方圆说,爸妈对孩子的爱肯定是无私,但是有时候会带着条件;而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情从来不打折。而

  《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读后感(五):儿童的精神健康和人格培养,比考试成绩重要一万倍

  暑假,本来是孩子们可以抛开学业压力,尽情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释放天性的美好时刻,但是,现在的孩子好像连这唯一可以喘口气的一段时间都被剥夺了。学校还未放假,各种假期班就忙着在学校附近招生,父母也忙着物色更好的培训机构,不惜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孩子送进昂贵的培训机构去学习,生怕稍一放松,孩子就落于人后。

  但是过分追求成绩,忽略孩子其它能力的发展,就算孩子能够得到许多艳羡和表扬,孩子越长大就越会面临更多困扰。我们经常看到报道,某个学霸对爱TA护TA的老师下毒手,某个看起来活泼开朗令人羡慕的留学生陡然因抑郁自杀,某个成绩优异的博士生在工作中处处碰壁,这些都是因为孩子人生的地基打得不够牢。虽然在上面建造了美丽的花园,但那都难一直美丽下去,不期然辛辛苦苦建造的美丽花园就会轰然倒塌,令至亲的人和至爱他们的人措手不及,陷入深深地追悔之中。

  一个人人生的地基打得牢不牢,就要看他孩童时期的精神之树的嫩芽是不是根强苗壮。如果孩子的精神之根得到了充分的灌溉,精神之枝得到了充分的舒展,那么在他渐渐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人格就会非常健康,独立后陷入困境的可能就会很少,在逆境中也能执着向前,最终迎来人生的曙光。

  培养孩子确实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如果你家也有个令你有些担心的孩子,你不知道如何解决你们之间的问题,《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将会为你解答诸多令你困惑的问题,主要从儿童的精神卫生和人格培养入手来探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这本书不仅会让你重新审视你的教养方式,一定还会给你许多幡然醒悟的忠恳建议,让你不被眼前孩子成长路上的假象迷惑。虽然养育孩子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这本书一定会让你笃定许多。因为这本书是日本著名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家、儿童学研究会前会长平井信义教授力作,畅销20年,已成为再版44次的儿童教育经典。

一、什么是儿童的精神卫生?

  精神卫生就是关于精神健康的卫生,它包含了“精神健康”与“卫生”两方面的问题。

  那精神健康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没有出现明确的精神疾病症状,能够发挥最高效率,获得满足,感受到愉悦,还能谨慎地采取社会性行为,接受人生现实的能力。也就是指“接受自己,适应社会”的状态。

  接下来,关于精神健康的“卫生”,又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说来,卫生就是预防疾病和不健康的状态,如果发现有疾病和不健康的征兆,尽早进行恰当的治疗,积极增强健康,这是指身体卫生。同理,精神卫生就是预防不健康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增强精神健康两方面。

  儿童期精神卫生的定义和成年人的精神卫生一样,重点在于维持、增进精神健康,预防不健康的精神状态,治疗陷入精神不健康的状态。

  但是,因为孩子年龄越小其精神健康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越大,所以治疗孩子的不健康精神状态应多注意周围的环境,从周围环境中寻找原因,通过改善或改变周围环境来进行治疗,而对成人显现的精神不适问题,则应追溯其幼年经历。

  当一个人面对个人心中遇到的烦恼、矛盾时,能够从容应对、积极解决,在社会交往中能够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的精神是卫生的。所以,精神卫生的核心就是能完全接受自己和世界,不仅能与自己和谐相处,还能与外部建立很好的联结。

  儿童时期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人格基本就是在这一时期确立,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人格的形成。

二、儿童的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儿童人格的形成由四个层次的发展逐渐形成,即情感的发展与稳定、独立性的发展、适应能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

  1、情感的发展和稳定

  人类的情感发展由情动开始,向情绪发展,再进一步向情操发展。情动称为原始情感,是与动物一样具有的简单情感,婴儿7天就会笑,半岁左右就有快乐、不快乐、愤怒、恐惧的情感表现。

  我们可以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来一一对应情动、情绪和情操。情动是一种本能,而情绪则是有自我觉醒的一种表现,它分自己和别人,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到情操则有了一种超越自我本能与低俗渴求的高尚情操,能舍小我而取大义。

  一个婴儿能够由情动向情绪乃至情操发展,并不是天然的,而是需要亲情的刺激,爱是最重要的营养液。科学家发现,在人类早期没有与人生活在一起的婴儿,无法长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们的行为与动物无异,而在他们成年后回到人群中后,也仍然无法与人类获得联结、无法习得人类的智慧。

  因此,在家庭中无法获得充足而正常的爱的孩子,TA们的情感发展就会有所迟缓以致残缺不全,心灵会变得扭曲。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缺陷,如果通过补救,这种情况也会得到极大改善,使他们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心灵健康的人。

  但目前更为严重的是,有很多看起来成长比较顺利的孩子,一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情感发展迟缓。特别是从小被称为“乖孩子”的孩子们,在进入青春期后,这种情感的不成熟就会完全暴露出来,严重防碍今后的健康生活。这与我们全社会追求“完美小孩”、“乖孩子”的恶习不无关系。

  人不可能完美,特别是还在成长中不断探索试错的孩子们,“乖”只是满足了大人的要求,而这样,就完全丧失了一个孩子作为人的独立性。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面对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大人再也无法事无巨细地告诉他们该如何做,那么他们的人生往往就会陷入僵局。

  2、独立性的发展

  独立性的发展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因为与世界的联结而自我觉醒,孩子们就有了更多情感情绪。这些情绪把我与别人区别开来,2岁以上的孩子会把自己的玩具看得非常紧,不是因为他们小气不懂分享,而是有了独立意识,这么做只不过是强调这是“我”的。

  大人千万不要怕小孩子在别人面前丢脸,就强迫把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小朋友,这会混淆“你我”的概念,长此以往,孩子长大后就觉得你拿我的东西、我拿你的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会使老师和家长非常头痛。

  诚然,孩子这么做在2岁左右是值得保护的,如果到了五六岁还这么固执,可能就有些情感发展迟缓,变得有些偏执了。

  独立性是主体自发性的行为,我们不能帮孩子们去做,只能细心地培养和保护他们养成,切记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过分打压,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与尊重,顺其自然便好了。

  独立性的发展与意志力、积极性密切相关,是创造力的源泉。一个孩子自发想去做的事,他一定会更积极,也会为了达到目的而想尽办法,付出自己的努力。

  可是由于孩子基本上过的是依赖性的生活,大人为了保护他们,怕他们探索世界的时候误伤了自己,经常不得不去横加干涉,但是,为了保护他们独立性的发展,我们还是要适时放手。

  因为一个孩子缺少独立性是很难真正融入这个社会的,不是被排除在外就是养成讨好型人格,完全没有自己。自己没有主心骨就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轻易被人诱惑,误入歧途。

  3、适应能力的发展

  在独立性的基础之上就是适应能力的发展。前面已说过,缺乏独立性的适应,会形成讨好型人格,而缺乏适应能力的独立,往往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人交往时就无法体谅、包容别人,也无法控制自己。这样的孩子越长大危害越体现得充分,无法融入集体中,在集体中陷入孤独,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会选择逃避,不上学或误入另一条少有人走的岐途。

  独立与适应是相互对立有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相互倚靠又能保持相对平衡,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所谓独立,就是指家庭生活中遵守规矩和秩序,在集体生活中遵守规章制度,在社会中遵守公共道德。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必须言传身教。

  能够在理解别人、包容别人的同时,又能坚持自己才是一个精神健康的孩子该拥有的。

  4、智力的发展

  现在智力的发展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它若是没有建立在情感、独立、适应能力的发展之上,只能说是逐本求末,本末倒置的事情。智力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上层,正如孔子所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而亲仁,行有余为,则以学文。”

  智力发展的第二个误区是提高智力不是习得知识,而是用习得的知识启动大脑,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切忌死记硬背,这样不但不会提高孩子的灵敏度,反而会使活泼的他们变得呆头呆脑。

  所以,智力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即习得知识和提高思考能力,且重点在提高思考能力。习得知识放在前面,只不过是要它打头阵启动思维,它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思考能力,让知识为我所用。

  没有思考能力的学习,学得吃力,而且毫无用处,个人只是知识的仓库,不是主人。而没有建立在人格底层的那三个特质之上,智力的发展是无用的,有时候还是危险的。我们经常见到高智力的罪犯,他们就是人格缺失的人,比起一般人,他们的破坏力更大。

  儿童人格的形成从情感的发展和稳定、独立性的发展、适应能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在后来又相互影响。如果发展得好就会相互促进,使自己的生活倍感惬意,如果发展得不好就会相互制约,可能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僵局。

三、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格?

  孩子的人格关系着一生的幸福与成功,要怎样从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呢?那我们就从人格构成的四个部分来逐一谈,如何完善各个部分。

  1、情感

  孩子天生就有情动,而触发情感发展的是亲情的刺激、爱的滋养,那么在儿童早期,特别是在3岁之前,我们要给予婴幼儿以充分的情感回应。情绪是大脑新皮质的机能,它主要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刺激而渐渐成熟。

  有些大人觉得孩子很难缠,充分回应和给予会宠坏孩子,但是3岁以前的孩子根本没有这些功利的想法,只是天性使然,而且科学研究表明婴幼儿得到充分的爱,以后就不会出现情感饥渴,在以后迈向人生的每一步当中,分离和放手都会容易很多。父母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做起:

  ①母亲给予孩子足够的身体抚爱

  身体爱抚能够刺激儿童对人的关心,激发他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欲望,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乏这种刺激,可能会引起自我封闭。

  一般婴幼儿在6到8个月会表现出认生,这是因为他们与亲密的人建立起了联系,会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看起来很听话,遇到陌生人也不会认生,则有可能表现为情感发展滞后,母亲就要长时间陪伴他,增加对他的身体抚爱,与他互动。

  2岁左右孩子大体可以分出各家庭成员的身份和关系,会表现得更喜欢亲近母亲,总是以各种方式在母亲面前撒娇,母亲不要嫌他们烦,应该充分满足他。不过,这也是唯一最好的方法,如果你不满足他,他就会一直吵闹,直到满足他为止。

  在开始上幼儿园时,有些孩子看起来非常独立,对母亲的离开没有多大的反应,我们往往称他们为乖孩子,但这类孩子不是乖,只是自己爱的需求没有得到充足的回应,他们封闭了自己的内心。这种表现是非常危险的,他们长大后不是不善于表达情感,就会成为非常冷漠的人。

  ②父母经常与孩子一起游戏

  儿童是在玩耍、游戏的过程中习得生活中的一切,这正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只要在家,父母应尽量培孩子玩耍,与他们一起做游戏。陪伴给他们爱的滋养,游戏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性,还能让他们渐渐懂得规则是什么,使他们习得简单的社交。

  父母与孩子游戏时尽情投入,与孩子尽享欢愉时刻,孩子会表现出更多的亲近与依恋之情,更容易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

  ③创造愉悦的家庭氛围

  愉悦的家庭氛围对促进儿童的情绪稳定和情操萌芽是至关重要的,而这集中体现在家庭是否具有凝聚力上。影响家庭凝聚力最大的一个基础就是夫妻之间的感情交流。

  在我国,丈夫对家里的事一直充当甩手掌柜,特别是有孩子之后,妻子回归家庭,与丈夫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少,如果丈夫不能体谅妻子养育孩子的辛苦和辛劳,势必会造成夫妻关系冷淡,关子关系疏离,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心灵是有所缺失的,而且会在妈妈备感压力的隐忍之下,感受到不快乐的氛围,成年后,孩子会与母亲同一阵营,视同一屋檐下的父亲为外人。丈夫的这种传统做法对孩子的成长与家庭的和谐是极为不利的。

  现在家庭提倡一种新的相处模式,夫妻为事业打拼的同时,共同分担家务和养育孩子的任务,创造一种和谐平衡的家庭氛围,非常有利于家庭凝聚力的增强。在家里感到轻松和快乐,孩子在这样的土壤里成长,身心会更健康更健全。

  2、独立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淘气(会坐的孩子故意扔东西让大人捡)、第一叛逆期(2岁左右拒绝大人帮忙)、中间叛逆期(7到8岁之间喜欢顶嘴)、第二叛逆期(青春期质疑父母的行为和价值观),这些都是让大人们非常头疼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他们逐渐从“动物”长成人必不可少的必经之路。这条路注定磕磕绊绊,但是我们始终不能放弃让他们学会独立行走的同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这段时期切记不要打压他们探索的积极性,也不要以自己的经验嘲笑他们的幼稚,更不要因为他们的试探带来的麻烦而指责他们,放手、鼓励、默默关注、适时关心才是这段时间我们应该做的。就像扶着他教学骑自行车,等到他能平稳地在马路上飞驰时,他就长大了。

  3、适应

  如果说独立是以不变应万变,那么适应就是以万变应不变,怎么说呢?因为适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中的不同场合不同时期。经作者总结,大致可以从这5个方面去培养:

  ①、家庭生活的秩序

  适应能力,就是能够在家庭生活中遵守家庭秩序,在集体生活中遵守集体的规章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履行社会公共道德,总之一句话,规则相当重要。既然这样,在家庭中建立规则,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是非常好的培养适应外部世界能力的方法。

  ②、欲望的控制

  人都有贪欲,适当掌握欲望控制的能力,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平稳地行驶,不会无法掌控地滑向危险的深渊。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控制:控制物质和金钱的欲望、掌控时间和空间秩序。

  从小教会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用等待的方法延缓满足,给他们自主运用金钱换取物质,让他们学会取舍,都能很好地帮他们掌控物质和金钱的欲望。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平白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就会养成守时惜时的习惯。守时会更有利于接交别人,惜时就会有效开拓自己人生的宽度与深度。

  所谓空间秩序,就是学会整理,把自己的房间打理得整洁干净、有条有理,既能保持心情愉悦,又能不为花时间找东西而烦恼。

  ③、培养良好自立的生活习惯

  上小学后,一个小孩子要做到不要大人督促,也能保持每天的日常不出意外。适时上学、穿戴整齐、配备齐全,生活方面的小事都能自己处理。

  ④、协助做家务

  协助做家务,不仅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责任心,对智力的提高也有好处。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悟到平时无法在书中悟到的道理。

  ⑤、勇于克服困难

  让孩子体验生活和劳动的艰辛,培养他们克服门困难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例如父母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爬山,玩丛林冒险游戏,进行体育运动,让他们体验相应的困难。

  4、智力

  目前,大家都是以智力测验和学习成绩来评估一个人的智力,但是智力包含多种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等因素,并不是受这单一模式所决定的。

  在处理事情时,智力表现为一个综合素质,它不仅受人格结构中的其它三个因素的影响,还与个人经历与体会相结合。所以说,提高一个人的智力,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还要不断丰富自已的人生经历和个人内涵,从内外这两个方面深入,知识才能发挥更大作用,表现出更高的人类智慧。

  通过平井信义的详细讲述,我们了解到精神卫生和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这本书告诉我们,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智力只是占有极小一部分,它必须建立在人格形成的其它三大基石之上,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说,培养孩子还是从养心开始。内心的需求才是一个人真正想做、愿意去做的事,心健康了,心丰盈了,才会与理性相合,不仅能获得成功,还能享受知行合一的幸福。否则,理智知道该这样做,心却不同意,就算凭理智能获得成功,却与真正的自己撕裂,不能感受到一点点幸福。

  你是愿意自己的孩子压抑地获得成功,让你感到幸福,还是愿意让你的孩子全身心的获得成功并享受幸福,这都是你现在能决定的事。你想好了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