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家小絮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家小絮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09-27 23: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家小絮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家小絮》是一本由(美) 张克澄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7-1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家小絮》读后感(一):如沐春风

  以前常常听高晓松的《晓说》,自然就会提到他的显赫家室。那时候就在想高知分子究竟是怎么样的生活环境,这次高晓松的舅舅张克澄写了这本书,就开始入手了。

  作者妈妈是普朗克最后的关门弟子父亲张维也是清华的知名教授。自小生活在清华园,这样的起点是我这辈子都无法达到的境界。也让我感受到了原来心目中的不食人间烟火地方尽显烟火气息

  下面简单说几个我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

  1.“行胜于言”无论是做什么事情,不要过于的吹牛逼,要踏实的把行动放在第一步,这是清华香肠中给我的启发

  2.钟士模的教育观念,不是说给自己孩子多少糖去吃 要有着好奇心态追逐,做题,首先是读题,要多问,要问到老师都答不出来。

  3.对于中医认识,前段时间觉得中医就是十分没有根据药方,但是最后看到施今墨一些事迹,还是觉得在必要关键的时候还是很有用的。

  4.做人做事说话要本分诚实,不可以妄言,要对得起自己的才能良心,这可以从送还玻尔教授的白金和宁愿拿着二级教授薪酬的陆先生

  5.对于学习这个东西需要自己用心舍得去花时间。就像张维学德语的时候在街上问路,钟道隆的学英语历程一样

  6.关于教育,陈佩英的教育观念中说道 身教胜于言传,坚信 勤奋才能多产,耕耘才有收获

  7.做事情要严谨小事情都更是凸显细节的时候,这个可以从何泽慧的撞钟经历汇中可以看出来

  《大家小絮》读后感(二):纸短情长追忆国之栋梁

  清华,一个从无到有大学,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了今天中国最高学府,而无法撼动;新中国,是怎样被一代又一代清华人浇灌成长,而雄于地球。铸就清华历史,伴随清华成长的几代人里,他们名声显赫,却又安贫乐道;他们报国图强,却又低调谦卑;他们是新中国一幅幅图腾,却又陌生的成为了一个个名字。看着书里的先贤事迹,不似历史的大是大非,大褒盛赞,于生活中,于历史的夹缝中看到一个有血有肉饱满真实的大家。

  作者张克澄可称作是清华园里的土著,父亲张维,母亲陆士嘉是国内航空动力学的奠基人,世界首屈一指。陆士嘉时人尽称先生,亦作尊敬。作者张克澄也在书中自述被人打趣“陆克澄”,陆先生的成就以及威望可见一般,但若非该领域的读者可能不是特别清楚,不过陆先生还有一个耳熟能详外孙高晓松,大家应该能会心一笑。作者父辈们就职于清华,教书育人建设国家,自然也在清华园里安家落户,从小耳濡目染行走、打闹、穿梭、玩乐于先贤们的后院客厅,可以称作是历史的见证者著述自然成趣,其中以父母为点进行扩散,在“历史”的背面进行叙述题记,带出了一面面一幅幅先贤们的音容和笑茂,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季羡林、周培源、黄万里等等,阅读本书的过程就好似把先贤们从神龛上抬了下来,矗立到眼前一般,给读者刻画出一个个邻家亲切大哥敦厚长者形象。书中某些事迹、学习方法为人处世等等,甚至是让我们能够模仿,能够以他们为榜样,能够完全够得着。以一个青年视角,这是本书给自己最大的感受。

  全书说来是一篇篇随笔,看似杂乱且无序,但本书立意不浅。阅读自己总想收获些什么。可以是知识、可以是情趣、可是是打发时间的手段、可以是生活的经验、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构想。本书细细读来保罗甚广,自己看到了历史,看到了学习的方法,看到了育儿之术,看到了人情世故,看到了遗憾,看到了自豪,也看到了爱,希望阅读本书的人都能看到未知的一面。

  开卷有益

  《大家小絮》读后感(三):真正的大家

  一开始看到《大家小絮》这个书名,我以为就是讲述几个大家的生平故事,秉承着围观大家风范的心态我翻开了这本书。 作者是张克澄,他对我来说是有点陌生,不过他可是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而他的父母张维,陆士嘉是我也知道科学家,张维是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中国工程院、科学院两院院士、熟操四国语言的科学家,而母亲陆士嘉更是世界流体力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亚裔博士。如果你都不认识,那他的外甥的名字你肯定会听过——高晓松。 在书里张克澄讲述了自己自孩童时期就在大师云集的清华校园内生活,耳濡目染,在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中就感受着不一样的大家风范。华罗庚、钱学森、林同炎、黄克智、季羡林……从科学到教育,从医学文学,这些都是我们只能在新闻报纸上看到的大师们,而他们都有在书中出现,有的是邻居,有的是师长,有的是忘年交,用的是玩伴……描绘出了这些大师们平时的生活,展现出很多不为人知的烟火气,也让我们更接近大师们,明白大师们其实也同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人。而父母张维,陆士嘉更是在他的成长路上树立了好的榜样,所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行为影响孩子的一生。而生活环境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如今也有学区房一说。 这本书可以说是张克澄对自己家庭故事的总结,也是讲述了清华大学的历史,里面所承载的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理想追求,更是饱含对民族复兴期待向往……在清华的天空上,有太多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才、治国之俊,也是正是他们的存在,为我们构成了一个闪耀的星群,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让我们万千学子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让自己变得优秀。 书中描绘的情节有些看上去是不可思议的,像父母文革是被打成右派被批斗,明明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为国家做了贡献的,亦或是陆士嘉竟然和钱学森拌嘴,这些一件件事其实把大师们的形象更深得带给了我们。 《大家小絮》与其说是张克澄思忆父母,更准确来说是记录清华大师们的动人故事,这是那个时代见证人对大师们的记录。

  《大家小絮》读后感(四):读《大家小絮 风骨清华人》有感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这是一首很多人能耳熟能详的的一首歌-同桌的你,这歌出自高晓松。对于高晓松,一般80后、90后,熟悉他的比较多,知道他是一名出色音乐人,是大热综艺奇葩说》的团长,但大多数人不知道他是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而在这个家庭里,与清华大学,又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缘分

  《北京古建筑物语》,我个人很喜欢的一套书,是张克群的书。她是谁?她是师从梁思成的建筑师,原清华大学教授。在这又得提高晓松了,她是高晓松的母亲,这下很多人应该都了解了吧。对于相较年轻的一代,认识高晓松比认识张克群的多。

  陆士嘉,她是张克群的母亲,是我国著名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亚裔女博士。在读这本书,我是不认识她,准确的说是,不了解。当我刚开始打开这本书时,最先看到的是高晓松的名字,因为他的名字,对于爱看娱乐节目、综艺节目的我来说,是相对熟悉,在这里我没有对其它先生不礼貌意思,因为不了解,所以不敢瞎说,因为不了解,所以我认真的读了这本书。

  本书,相当好读,讲的是以作者父母为主线,思忆父母与清华大师的故事。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我读完了,但我感觉我又没读完。作者张克澄,是陆士嘉的儿子,从小就在清华园长大,他用此书带着我们了解那段历史,那段故事。

  在书里,我感觉那帮清华人,很有烟火气味,不再是教材里的“名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生活气味的人。书里作为一个女生,我很羡慕陆士嘉先生,她为女,为妻,为媳,做的都很令人敬佩。在她为女时,家里反对她读书,她用她自己的实力证明可以。在求学时,她用她扎实的知识还有她的勇敢,让她成为了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亚裔女博士,我在想,她那时哪怕有一点点的犹豫,这件事都不可能完成。为妻,在家里,她是记账的小能手,操持着他们那个小家,当然杨奶奶也帮忙了不少。为媳,这点,我因为能感同身受,所以觉得她很厉害,在外面她是专业能力超强的陆先生,在家里却也是能心平气和婆婆和睦相处儿媳妇

  书里内容丰富,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在我看完,对于了解那段历史,那些清华人作为普通人的故事。这书可以认真研读一番。

  《大家小絮》读后感(五):篇篇清华事,风骨清华人

  七月,高考结束炎热天气里还夹杂着考生们填志愿通知书焦灼。每当这个时候,清华大学总能频繁入驻微博热搜,今年也是一样。从#武亦姝613分考取清华#到#招生咨询会上孤独的清华#再到#清华大学立体通知书#。七月的清华大学的任何一个新闻都能成全民热议话题。这所百年名校为何时至今日还能有如此魅力,也许我们能从《大家小絮》中获得答案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小絮》一书,书中讲解了大量20世纪50-80年代的清华风物。由清华第一对教授夫妇张维、陆士嘉之子——张克澄撰写。说到作者和他父母的名字,大家可能还是会觉得有些陌生,我也是一样。不过看到书中的一个名字,便让我瞬间知晓了书中人物的厉害之处,那就是高晓松。这本书的作者便是他的舅舅,而张维、陆士嘉便是他的外公外婆。当年,高晓松曾在《奇葩说》中公开表示:“硕士级别的在他们家基本上就等同于一个文盲。”看完这本书,实在是觉得,这话说的确实不过分。

  作者张克澄的母亲陆士嘉,是世界流体力学鼻祖普朗特唯一的女博士生,在学术辈分上,是钱学森、钱伟长等教授的师姑。但她一生中,谦虚而低调,在第二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陆士嘉由严济慈、周培源、钱学森等7位推荐获选,却以年龄偏大为由让给了年轻人

  作者父亲张维是我国著名的固体力学家,作为清华副校长、两院院士、深圳大学的他同样为人谦和,安守本分。就算在“文革”那段自身难保的历史中,张维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他人伸出援手,为汪道涵安排工作、让张克澄看望受难的老友

  除了这对学霸父母,清华园中的许多大师、挚友也给了作者的学习和生活重要的启迪

  提出那句“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的清华校长蒋南翔在粮食短缺连自己身体不好的年代还关注着清华女学生的健康,他用一句“她们是共和国的母亲,她们的健康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我们看到了蒋校长心中的民族未来和责任担当

  钱三强的夫人,清华物物理系才女何泽慧就算在文革期间也把分配到的敲钟任务做到了科学家的精度,每半小时准时敲响、分毫不差。在任何小事上都像履行科学家的职责一样对待

  为学习英语发明复读机的钟道隆,在发现专利变为产品的过程极其漫长后,毅然决定放弃专利。复读机火遍大江南北,伴随着诸多学子度过了学生时光,但它的发明者钟道隆却自始至终分为未取。

  虽是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清华大家故事,书中常有华罗庚、钱学森、林同炎、蒋南翔、常迵、黄克智、季羡林等大师出现,但书中文字并没有着眼于大家已经听腻了的宏大场面,而是从细微之处我们就得以见到久违了的清华风骨。读完这本书,不禁让我感到,书中大师们的品格如一盏盏指路的明灯,一直照亮着清华大学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路。

  《大家小絮》读后感(六):当我们谈论清华的时候 都在谈论些什么? ——读《大家小絮》有感

  提到清华大学,首先你想到的是什么呢?如果让你介绍一下这个高等学府,你要如何介绍呢?清华大学名誉在外,可我们对它的了解可能并不深刻,作者用小品文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副清华人的图景。供我们管中窥豹,让我们可见一斑

  捧起这本书,看到作者的名字张克澄,封面双子星座,有点儿蒙,自己太孤陋寡闻了,看到里面一张全家福,里面有一个小娃娃叫高晓松,作者是高晓松的舅舅,我的八卦之心熊熊燃烧,赶紧去查了一下作者,并抓紧时间读起来。

  作者提到,自己和清华渊源甚深,和朋友说起往事,大家都非常爱听,那能不爱听吗?作者的姐姐是张克群,也就是高晓松的母亲,而母亲是陆士嘉,父亲是张维。作者的爸妈留学德国的物理学博士,母亲是德国物理学家普朗特的学生,夫妻二人都在清华任教,作者从小长大的环境里都是学术名人,家里接待客人不是钱学森就是季羡林,父母一生的兴衰荣辱都紧紧地和清华联接在一起。不可不谓之传奇

  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学霸,作者的母亲是学霸,让已经不收弟子的普朗特破例再次收徒;何泽慧是学霸,成绩优异考取公费生出国留学,下放干校劳动敲钟分秒不差;钟道隆是学霸,四十岁学英语,也学出了翻译水准,能与外国人短长,还发明了复读机;黄克智的三个孩子个个都是学霸,三个人都考入美国名校,勤奋收获耕耘;林同炎是个最有意思的学霸,得名“预应力先生”,设计出了许多世界级的桥梁,还和里根开玩笑。还有神级学霸夫妇陈陈和刘西拉。

  除却这些让人读了羡慕的学霸,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华校长蒋南翔,他对又红又专的独到解释,让人叹服,“万里挑一”聪明的“万字号”学生祁立群问校长——什么叫又红又专,我一定要入党才行吗?蒋南翔看着自己这位一根筋的学生,回答说,红说的是爱国,专说的是让你专心念书。让祁立群放下心来,表示自己一定能做到。这当真是一段佳话。

  别有用心之人的险恶解读让人心惊,文革期间,打着爱国旗号仗势欺人,颠倒黑白的人太多,而蒋南翔在被打压得难于喘息时,还有一颗报效国家的心,这份心不必贴在脑门上,而是放在心里,没有媚态,没有屈服,真的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935年,“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中,蒋南翔起草《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同胞书》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呐喊,振聋发聩。如果这都不能叫爱国,那谁能是爱国人呢?

  也正是这份文人风骨,让蒋南翔等一众人受了许多罪,大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适合做学问,不会如蝇逐臭,狗苟蝇营。

  蒋南翔在批斗会上表现的那一段,实见其可爱之处,任凭你们怎么说我,即使我是这个批斗会的主角,我也不吱声,像个配角一样低调,他知道这绝非一场努力抗辩就会得到胜利的辩论,与其吃尽苦头,不如闭嘴。批斗会一结束,他就拨开人群,回到后院,一车一车地运煤烧锅炉,一个人烧三个锅炉,颇有卧薪尝胆,苦其心志的味道,让人肃然起敬,这就是清华风骨啊!

  清华重理,北大重文,有时会觉得北大才有那么多文人墨客的趣事,殊不知,我们只是不知道清华里那些物理学家的生活而已。作者笔触轻松诙谐,偶有段落又感人至深,让人大有读报纸专栏连载的感受,一本书260页不到一天就翻完了,还意犹未尽,希望还能多读一点这样的故事,既让人受益匪浅,又让人心潮澎湃。

  另外提一句书的开本,是线状,拿起来好拿,翻起来好翻,质量好得舒心,加上好的文字,更是让人读起来身心愉悦了。

  《大家小絮》读后感(七):清华大家的小花絮

  清华大学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每一年的高考生梦寐以求的地方,清华大学的历史,承载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包含着对民族复兴的向往和追求,如今,在清华广阔的天空上,有太多太多引以为傲的学术名人,他们为祖国共同构成了一个闪耀的星群,照亮中华大地,由此便能知道为什么这所百年名校时至今日还能有如此强大的魅力了吧!

  《大家小絮》这本书的作者是张克澄,他是张维、陆士嘉之子,从小便在大师云集的清华园内,耳濡目染,从生活到学习中感受着大师之魂,后来到园外领悟人生,曾插队当农民,此后,经历大小公司,遇上各路神仙。晚年,再度回到清华园中。华罗庚、钱学森、蒋南翔、黄克智、季羡林······从科学到教育,从文学到医学,那些鲜为人知的人物形象跃然书中,他们或者是邻居、或者是师长、或者是玩伴、又或者是忘年交······作者把大师们的形象刻画的生动形象,显示出不为人知的烟火气。

  《大家小絮》分四辑和附录,字里行间都表达着对清华人的敬仰和赞美。当我看到作者父母的名字时,会觉得有些陌生,可当我看到书中的一个名字时便让我感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这个名字就是高晓松,作者就是他的舅舅,而作者的父母便是他的外公和外婆。

  作者的母亲陆士嘉是世界流体力学鼻祖普朗特的徒弟中唯一的一个女博士生,在学术辈分上,是钱学森等教授的师姑,但她的一生低调、谦虚、有内涵,获得无数人的赞赏,就连作者的父亲都说自己是沾了作者母亲的光。

  作者的父亲张维是我国著名的固体力学家,作为身兼数职的他为人十分谦和、低调深沉,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段艰难的过程中,依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人、善待他人。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尽职尽责。

  除了作者这对了不起的父母之外,清华当中的许多良师益友也给作者许多生活上以及学习上的重要的启迪。

  虽说这本书讲的是清华大家,但作者也并没有着眼于众人已经听腻了的宏大场面和雄伟气势,而是着重放在了这些清华人的生活小事,呈现给大家的则是这些人真真正正的情怀和理想,作者以特殊的视角描绘出这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让我们对这些清华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是作者追忆父母和清华大师的生动故事,也是一首缅怀先辈的历史颂歌,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

  生活小絮,反映大家风范。

  《大家小絮》读后感(八):百年清华,不变的是精神的延续

  八月末,清华已然开学,还记得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微博,公众号都在推送同一个消息,那就是诗词大会的才女武亦姝考分613分,将入学清华的新雅书院,探究根本,武亦姝的成功来自家庭的氛围,来自她父母做出的榜样,一开始便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在诗词红了以后没有迷失方向。

  我也想到了20岁的蔡程昱,在声入人心火了以后,他在某次采访里面说到回到歌剧,音乐剧的圈子里才是主要的目标,虽然为了这个最终目标他现在必须去做一个不得不做的事情,可是他没有忘记他最终的目标是让大众知道音乐剧,歌剧,走进剧院去听,去看。

  不论是武亦姝,还是蔡程昱,他们虽然红了,却一直知道彼岸是哪里,让我想到了《大家小絮》这本书里,清华香肠这一篇章里面写到的一句话“行胜于言”,读书的时候,论语里也有一句相同的话“先行其言,而后从”,清华大家们,更是这样做的。

  作者张克澄,父张维,母陆士嘉,长自清华园的孩子,他用自己的视角看清华,看清华的那些大家们,有他的父母,有父母的同事,朋友,有自己的伙伴,有伙伴的父母等等的人物,那些人是时代里的一笔,有我们所熟悉的钱学森,华罗庚,也有我们不熟悉的人,比比皆是,作者笔下的他们谨言慎行,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熏陶着自己的子女和身边的人,他们中经历了那场变动,风骨却依旧。

  如今的我们了解知识的渠道多了,但是却依旧很少有人能知道这些人,知晓他们的名字了,更别说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就说袁隆平我们从小读书知道的水稻之父,在某个平台上终究抵不过娱乐圈的消息来得热,时代在变化,但是有些东西不应该被遗忘,这些学者付出的贡献,他们自我的修养教育,都应该被知晓才是。

  当今社会有些男的一看女的比自己强,直接冠一个女强人的称号,摆出一副不屑,觉得女人就该回到古代的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回看张维先生和陆士嘉先生的那个时代,张维先生自豪的说自己的妻子比自己优秀,厉害。而陆士嘉先生在外工作不输自己丈夫,甚至高过,在家里更是把家里管得妥妥当当,对子女教育更是抓的很准。此时我的脑海里又出现了一堆大家不分男女,聚在一起聊事业,聊国家发展,聊家庭的画面,然后画面在一转,一对夫妻坐在书桌的两边,相对而坐,埋头读书,工作的画面,看杨绛先生的《三人行》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特别羡慕这种画面,如今我又在张陆两位先生身上看见了,或者说是在作者这本书里提到人物身上看见。那是一种我说不上来的感觉,我羡慕,我也渴望。

  《大家小絮》本书如作者所说,他絮絮叨叨的告诉了我们很多清华园里的故事,我们透过他看见了清华园里那些大师们的日常行事,在工作中,在生活中的样貌,或许久远,但却记录在清华这片土地上,不会轻易被人遗忘。

  《大家小絮》读后感(九):风起云涌之中,百年清华园里那些大师们的小故事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高晓松出生于北京的一家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里,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的电子工程系,后来从清华退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预备班学习。尽管如此,当高晓松在节目《晓松》上说“硕士在他们家基本等同于文盲”,依然一石激起千层浪。

  很多观众一度以为是在开玩笑,硕士在很多家庭中已经是比较高的学历了,怎么可能会等同于文盲呢?仔细一查才知道,原来他是很认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如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高晓松究竟出自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呢:

  外公张维: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

  外婆陆士嘉:中国著名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亚裔女博士。

  母亲张克群: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原清华大学教授,师从建筑家梁思成。

  父亲高立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摄影学会国际影展主席,中国摄影学会理事。美国洛杉矶摄影学会会长、洛杉矶华人联席会理事长。

  ……

  这样一来,你是否还觉得他在开玩笑呢?

  高晓松一家都和清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那个偌大的清华校园中、百年的清华历史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国之栋梁。清华大学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高等学府,更是一代代知识分子实现自己理想追求和民族复兴的摇篮。

前排左起:张克群、高晓江、张维、高晓松、陆士嘉。后排左起:张克澄、高立人。

百年清华中的大师画像

  清华历史上出现过太多太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才、治国之俊,有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这些名人大家的经历中,有着很多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小故事中可见大精神。然而有那么一个人,将这些“大家”的“小絮”集结成册,合成了一部诉说着清华历史与清华精神的书,这就是《大家小絮》

  《大家小絮》的作者是张克澄,他是张维、陆士嘉之子,“家中文盲”高晓松的舅舅,张克澄虽然没有在清华读书学习和工作,却是自小在清华园中长大,幼时起便对于清华园中的人和事耳濡目染,这一次,张克澄从一位清华教授子弟的视角,讨论了清华园的文化传承,将自己父母以及清华园中各领域的大师们的故事用朴实而动人的文字写出来,仿佛感受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在纸上、在字间缓缓流淌。

  原来,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曾经经历过的那么多坎坷与曲折之后,依然坚守而执着,不改初心;

  原来,小絮虽然叫做小絮,却可以让名人大家的形象如此鲜活的跃然纸上,让我们可以感同身受般地走进大师、感受大师、缅怀大师。

  风起云涌之中,且看百年清华:

用一生来读懂父母这本书

  张克澄的父母皆是名士,那么名气到底有多大呢?

  他的母亲陆士嘉是被誉为“空气动力学之父”的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破例接收的唯一的女学生、中国籍留学生、博士生,也是他指导培养的最后的研究生之一,在“辈分”上可以说是是钱学森的“师姑”;

  父亲张维在唐山交通大学获工学士学位,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工程博士学位,深圳大学的创办人之一,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两院院士。

  但是即便获得这样的成就,两位先生依然谦虚低调,恪守本分,对于名利不仅不去争,反而还会觉得自己还不够资格而“自降一等”,对于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中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两位先生的一些趣事:

  ■立志当“中国的居里夫人”,却成了钱学森的“师姑”

  陆士嘉的求学之路实属不易,她自幼丧父,因此被母亲当成了不祥之人,尽管她再怎么聪明、再怎样努力,也换不来母亲的夸赞也欢喜,一句不咸不淡的“不错”,都能让她快乐上好长时间。

  从母亲哪里得不到关心和宠爱的陆士嘉,一门心思扑到了学习上,从学习中找到了快乐的源泉,并且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一举考上了北师大的物理系,她从朋友那里借到了一本《居里夫人传》,才发现原来女人也可以搞科学做研究,于是,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便成了她的梦想。

  然而当时的中国环境以及学术状况并不足以支撑她的志向,于是陆士嘉决定出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可是出国的费用却成了大问题,陆士嘉一边教课一边做各种兼课的工作,把挣来的钱都交给母亲保管,作为留学费用。可是当她后来准备出国的时候,陆士嘉的母亲却早已把这笔钱给自己的儿子开诊所用了。

  绝望之际,陆士嘉的舅舅、名震京城的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怜惜这个聪明好学的外甥女,慷慨资助了她去往的德国的路费。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日寇的战火硝烟之中,陆士嘉到了德国以后,感受着德国航空工业的发达,深深的认为发展航空业可以中国脱离落后的现状,她想着学成回来报效祖国,于是放弃了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的鸿鹄之志,转而投身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学习,决定用科学救国,让祖国真正强大。

张维、陆士嘉夫妇和和女儿

  陆士嘉打听到哥廷根大学的普朗特教授,是现代流体力学之父,于是下定决心要拜他为师,可是老教授年事已高,而且没有收过亚洲学生,还是个亚洲女学生,直接回信拒绝了她。

  可是陆士嘉偏是不服气,她来到了哥廷根大学见到了普特朗教授,并且通过了他的重重考验,打破了他“东方人数学不行”、“女孩子不懂逻辑”的印象,成为了这位空气动力学理论主要奠基人的关门弟子,并且是为一个外国人,更是唯一一个女学生。

  说到这还有一个趣事,陆士嘉的小学同学钱学森,是从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冯·卡门正是普朗特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于是,陆士嘉就这样成为了钱学森的“师姑”。

  ■德语练习全靠问路,竟练得一眼就能看出对方从哪里来的“拿手绝活”

  张克澄的父亲张维来到德国探望未婚妻陆士嘉的时候,对于国际上先进的薄壳理论很是感兴趣,于是作为庚款生转学来到了德国。

  然而初来乍到,语言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练好德语,张维每天上街问路,换着花样用各种方式去问路、聊天,用张克澄书中的话便是:“只要敢张嘴,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都是老师”。

  这一来二去竟还问出了技巧,问路的时候不仅要观察别人的心情和性格,更是要看他是不是德国人,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欧洲人长相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无非高鼻梁深眼窝,可是如果刚好问到了一个不会德语的人,那不就白费功夫了?

  于是天长日久之后,“久战沙场”的张维竟然练就了一个“可以判断出这个欧洲人到底来自哪里”的绝活。

  张维先生、 陆士嘉先生德才双馨的“双子星”,值得后世后代去缅怀和纪念。

快意絮语间讲述大家风范,追忆往昔中展现清华风骨

  张克澄在《大家小絮》中不仅写了对于父母的追忆,更是以清华子弟的角度来还原那段真实的发生在清华园中的名人轶事,华罗庚、钱学森、林同炎、蒋南翔、常迵、黄克智、季羡林……一个个大家从笔墨之中款款走来,他们因为爱国、报国汇聚清华园,更是用德行和才能,在各个领域中大放异彩,为我们的祖国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张克澄生动活泼的笔下,大师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边星辰,而更像是我们身边那些值得尊敬的师长,演绎着既让人感动、又不禁捧腹的奇闻趣事。

  《大家小絮》对于读者来说,就是一个脉脉的讲述着,是一位老人缓缓忆起那些激荡又珍贵的时光,我们细数前辈大师们的过去,更是有感于他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每一次的执着与坚定,每一次的坎坷与磨难,都让人莫名戳中了泪点。

  这是一幅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群像式的刻画,他们肩负民族与使命,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在山河破碎之际,艰难求学、教学、治学,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大师,虽然在岁月的长河之中早已远逝,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铭记。

  如今当我们忆苦思甜之时,需深知这一切的得来不易,那个时候的奋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国家的昌盛。

  而诞生于辛亥烽火中的清华学校,从一开始便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批又一批的大师在各个领域影响着后世后代,那是他们的使命感,更是他们的清华魂,百年清华,人在变、景在变,但魂不变。

  冯友兰先生曾说:“清华大学的成长,是中国近代学术独立自主的发展过程的标志。”

  如今,前辈打下的江山还需要后世来传承,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他们的使命,而我们也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我们自己的使命。

  想起高晓松母亲张克群教授的那句:“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的诗与远方,也该实现的更有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