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习惯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习惯学》读后感1000字

2022-04-25 03:30: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习惯学》读后感1000字

  《《习惯学》》是一本由周士渊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习惯学》》读后感(一):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是坚持

  每一个新习惯实行的时候,都有另一个习惯在制止,那就是曾赖以为生的“坏习惯”。我最近就常常受此困扰。看这本书,我才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门学科,叫做《习惯学》。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个中性的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词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好的习惯会使人变得越来越好,坏习惯也会消磨人的意识。

  为什么说习惯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学”呢?为什么作者要把它当做学问,深刻又讲究的写这样一本《习惯学》呢?其实,说到习惯,也确实是和人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一个词汇。习惯牵扯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确定了一个人未来的走向,虽然这个词汇看起来太过简单,但它其中所蕴含着的意义是朴实而恒久的。只有坚持好的习惯才能得到好的人生。既然关系到这么宏大的命题,我们为何不能把它放在学里,仔仔细细方方面面的探讨一下呢!

  首先,何为习惯?我以为,习惯就是每个人明天或经常习以为常要做的事情。比如,吃饭后刷牙,起床后洗脸……从这两个小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果真是离不开这两个字的。

  习惯是一个奇妙的词汇,也可分为各种类别,一个人可以很多很多不错的良性发展的习惯。习惯也并非是指每天都要完成的事情,可以是有弹性和持续性的……“习惯”所衍生出来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决定人生的走向,习惯并不一定是正能量的事情,它是必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的,只不过能够带来决定性效果的是别人如何去看待和运用它,很多人在大部分时光都像是被坏习惯所束缚绑住,自然的,也必将承受那些坏习惯带来的痛苦,它们可能影响我们的,小到心情,大到健康,甚至是生命。我们要知道,坏习惯,很可能是由于贪图享乐才产生的。

  所以,所谓美好人生理想,应该是从“养成好习惯,克服坏习惯”开始,就习惯二字的范围之广,我们应该取其长,去其短。

  我们总是想起,这世界上有很多让人佩服的人物,他们不仅自律而且有能力,浑身都散发出榜样的光芒。在我们这些平凡慵懒的人看来,遥不可及,有的只是满满的羡慕之情。他们在各种的领域变好变成功,但我们要做的真的只是远远的看着成功者的背影,在心里想着要做一个努力的人,而实际上只能继续混过一天又一天吗?我们想要坚持,却不愿忍受枯燥的时光,我们想要变成很努力的人,却总是害怕自己的勤奋变虚无……我们有时候并不是的惧怕人生中的种种挑战,而是未来必须面对是失败,所以,我们习惯选择简便不麻烦的生活方式,让自己过轻松舒服。但轻松舒服的定义到底是这样的呢?人对其他人的定义不应该看表面。就好像行云流水的文章,是经过长时间的案前刻苦才得以呈现。大部分成功人士甚至是普通人要去靠的不是天分,而是在别人感受不到的空间里,不断的修炼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去羡慕谁的生活真是多姿多彩,不用一味的称赞他们的普通里包含了太多惊艳和伟大。就好像,我们常常说,母亲是伟大的,这种伟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一直意念,把必要的东西一点点的推进和成就。

  人生漫漫,充满了太多的未知和悬念,之后种种,无谓是选择的结果。这本书一开始就引用了中国启蒙读物三字经的说法“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句从侧面表明了: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具备成为优秀者的品质。

  在书的最后一部分“行之卷”中,作者就自己生活规律和人生态度列出《我所养成的168种习惯》供我们参考,却也只是参考,他很明确的指出“习惯的养成决不能千遍一律,而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过他的这些习惯多多少少可以给我们带来动力,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的是持久不衰的毅力。哪怕是自暴自弃的凡人也能通过点滴的改变成为最好的自己,过更加精彩的人生。虽然这本书就习惯这一话题,写满细致的思考,也就是浩浩荡荡三百页大书。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理说得再天花乱坠,也只是纸上谈兵。要实施起来,才能够成就更大的成长。

  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是坚持,作者也是从小体弱多病,一度迷惘,之所以,成就了如今的好身体就是因为坚持到底,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让正能量的习惯融入生活,坚持到底,一个个好习惯的累计,还有一个个坏习惯的消退,都是帮助我们成长为更好自己的秘诀。

  《《习惯学》》读后感(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让人看到就觉得厉害的角色,但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天才,在各自领域犹如bug一样存在着,好像是天生的魔王等待着后来的勇士们在挑战和失败中无限循环。

  我们要聊的是普通人身上的伟大,他们是藏在平静海面上的冰山,你看到,然后走近,继而越加发现潜入深渊当中的根基的庞大。我们需要学习后一种人,因为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我们并不需要瞻仰神话,而更需要扎在土壤中的养分,学习它并把握它。人类天性中最可贵的向来是他们始终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最完美的人生就是你时时刻刻都有选择的机会。

  大道至简,说起来好像都是空话。

  但周士渊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但凡知识门类可以系统的被称为“学”,并且被许多人认可,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挖掘的事情,先看周老师是如何提炼“习惯学”的:

  一、学术的前世今生

  脱胎于《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并结合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领会到各自书籍中写作重点的把握,与自己总结的“习惯学”一一论证,阐述合理性和普世性。

  接着就是通过名人和个体的事件进行进一步论证,解释“习惯”的价值。这一步上,其实与我们所熟知的鼓励培养习惯并没有太大差异,其重点更多的落在明确、加强读者概念与理解上。

  二、理论学习与方法

  到了这一步,其实我们就可以明确感受到周老师在“习惯学”上花费的大心思,理论成立后的践行过程通常是最重要的,周老师从自身经验出发花费了七章的篇幅记录下总结出的练习方法——“五动”定律、习惯配方、培养习惯的四步魔法;并结合了大量真实案例以为佐证。

  正向举例:好习惯的养成与命运、事业、健康、人际关系、学习、气质、心态变化的关联,成为优秀的人是“出厂自带设置”还是“后来点亮技能”?在这里表述的极为清晰。

  反向论证:错误的培养方式引导出恶劣的生活顽疾,依靠典型反面教材更容易让读者记住“习惯”之于人生的重要价值。

  在这里,我们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理解一个概念——我们所追求的,是看似美丽的外表如海浪涌起的泡沫,还是藏于内里的厚实储备就像巨木一圈圈攒起的年轮。你会沉醉于泡沫碎裂在阳光下的美丽,但很难理解树木成长为枝深叶茂的快乐,这并不是两个极端,只限于你看待生活的方式。

  书中有一处周老师的引用,写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你未能通过努力来获得相应的回报时,你需要先反省自己的路途是否出现了偏差。我觉得这一点已经不仅仅在表述习惯了,它解决的是心境问题,是处世之道,是你在践行诸多理念时需要秉承的自洽基础。

  三、生命的重建过程

  了解作者的人应该不会陌生他的那段“惨败”经历,归根结底,我们信任周士渊,是源自对他本人努力的认可。在《我所养成的168种习惯》中,他对自身的要求甚至于苛刻,可也正是这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意念,才能帮助他走过最灰暗的时期。

  他曾说过“习惯的养成决不能千遍一律,而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行动的能量永远是大于纸面教程的,作为当初清华九死一生的重病号,如今年近古稀的老人。四处演讲、笔耕不辍的习惯始终成为他自我坚持并获得新生和成功的重要法宝,他普及了出来,以一种更简洁明了的方式,如果我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只为了成为下一个周士渊,我想这也并不是他想要得到的结果。他所起到的,是榜样的力量,是站在那里告诉你,曾经一度快要自暴自弃的凡人也能通过点滴的改变重新活得精彩。

  一本书的力量有时候需要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来用以论证,超级演说家的舞台上,周士渊以一篇《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来回顾自己多年来的坎坷辛酸,《习惯学》所能铸就的,大概就是这般起于美好意外的细小伟大。毁掉生活当然简单,创造生活实属不易,可人这一辈子,总会有一瞬间产生一种纯粹的,仿佛能够排除万难的冲动,铭记它、践行它,很多人成功的原因不是聪明,而是认真。

  请记得,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习惯,世界上最神奇最伟大的力量,也是习惯。

  《《习惯学》》读后感(三):闲来悟聊《习惯学》

  《习惯学》这本书之于我的吸引,首先是这本书的装桢真的很豪华,硬皮线装,摆在书架很是装门面的。然后是这本书的定价,相当的高,这些年还很少读到这么贵的书。当然这不是要点,吸引我的要点也有两个,一来作者是清华大学教授,学院派学识派,价值肯定不会低,名副其实的黄金屋;二来是封底的一群推荐人,可都是来头不小啊,有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和平大使,我国资深外交官张龙宝,清华大学原校长助理、法学院党委书记李树勤,国务院参事、博导施祖麟,内蒙古政协副主席罗志虎——这些大伽位的推荐人,我还很少在某一本书上见过到。联想这几天南阳发生的一件事,南阳籍知名作家二月河因病逝世,全国各地人士前来南阳吊唁,中央有李克强敬献的花圈,从中央到省里再到市里来了不少的大伽位人士,大家都来给一代英才送行,一片哀痛——这一幕却也是南阳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状况。而这不是排场,这是历史注定的安排,因为理所应当要这受到这般礼遇,原因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值得”。

  作者周士渊掘地三尺挖出《习惯学》,起因是一本书《最伟大的推销员》,这是一本非常励志的书,成功学家卡耐基也比较推崇这本书。所以今天这本《习惯学》也因此贴上了成功学和励志标签,如出一辙,直面人性弱点和习惯驱动力。作者首先分享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们是:积极主动、掌握重点、利人利已、设身处地、明确目标、集思广益、综合平衡。然后作者继续从中国传统文化上发掘习惯的重要性,比如《论语》的开篇语中就讲到了习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时习之”讲的就是习惯的养成,强调学和习,把学习看成两个方面。《三字经》的开篇语也提到习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提到了人的天性和习性,而这个习性就是习惯,每个人需要从小修炼习性,最后才能成人成才。然后是《黄帝内经》的开篇语,我的乖乖,又是在开篇语中就有提到。内径中上古天真论七卷开篇,就有好习惯的重要影响,“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我平常有空就也在喜玛拉雅上听听黄帝内经,其中梁兵与大师的对谈,把一部《黄帝内经》解读的非常接地气,特别适合我这种初学者,也非常的修身养性。

  好习惯是需要下决心去养成的,一次家长会上,很普通的一位老师的话很打动我,她说培养孩子学习上的好习惯其实很容易,然后提到若干做法,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去执行。她说按要求做到三天是不成习惯的,一般做下来20天之后,就形成了真正的学习上的好习惯了。

大道至简,说起来好像都是空话。谁都知道好习惯对我们人生的莫大帮助,许许多多的言行和学习生活,如果有好习惯来保驾护航,何愁飞不高。 我自小就知道,习惯改变命运。所以习惯的重要性,应当是每个人都知道。知道是一回事,践行是另一件事。比如我小时候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说过,课前先预习课后再复习考前再查遗补漏,一定能考出好成绩。可是我只坚持了三天,就没有做到天天预习和复习巩固了。

  好习惯是需要下决心去养成的,一次家长会上,很普通的一位老师的话很打动我,她说培养孩子学习上的好习惯其实很容易,然后提到若干做法,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去执行。她说按要求做到三天是不成习惯的,一般做下来20天之后,就形成了真正的学习上的好习惯了。这位老师说的何其朴实,而我也真的按此方法去监督孩子,养成了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我比较喜欢《习惯学》中作者举的一个例子,说康熙大帝在位61年,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被后世尊为“千古一帝”,他是如何开创出如此伟业呢?具体表现四个字:“敬”、“学”、“慎”、“勤”。其一是“敬”,康熙敬天、敬地、敬人、敬己。时时处处敬天地人己的帝王。其二是“学”,康熙是个学习型的皇帝;其三是“慎”,康熙对每一个重大决定都慎之又慎;其四是“勤”,康熙亲政55年,每天清晨四点钟起床,先读书、学习,后去上朝,一年只给自己放几天假……读到这里,我真分的汗颜。成功得来不易,好习惯的养成和捍卫是头功。如果有好的习惯和做法,坚持下去的话,我相信猪都可以飞起来了。这是我从《习惯学》中再次汲取的力量,深深的觉得,朝闻道,夕死不晚矣。

  《对148名杰出青少年和115名死刑犯的追溯》看了令人触目惊心,杰出青年的性格特点是:自主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非凡的合作精神;鲜明的非观念和正确的行为;选择良友;以“诚实、进取、善良、自信、勤劳”为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些正能量真的非常值得发扬和传播。我从《习惯学》中读出了许多这样的正能量,比如美国著名人物富兰克林的十三中美德及书中的一个篇章《一段值得全天下父母反复吟诵的经典箴言》,都特别的引人关注,并能带给心底适当的正能量,促我们去注意和改变,并给到我们足够的自信心。

  《习惯学》值得多读几遍。第一遍读的时候,往往会觉得都是理论性学术性的引经据典,习惯的重要性谁不知道呢,觉得大道至简说的都是空话。因为作者是清华大学教授,所以有点学术氛围和教材特质,理论特别强,而实践的方法和捷径反而讲的很少,我们会觉得,还是给一些最实际的应用方法和具体步骤来得更重要。而读《习惯学》第二遍的时候,就不会这样子去想了,你会发现书中的美,书中的意,书中的黄金屋,和更多的习惯上的情怀。潜下心来,发现和吸收许我的正能量,许多的鼓舞,许多的知识和收获,而成功学的励志方面的元素,才会真正的浮现出来,并被读的人看到和悟到。

  闲来悟聊,这本《习惯学》值得多读读多聊聊,更充分的去体现习惯的义意和非凡的影响力。

  《《习惯学》》读后感(四):闲来悟聊《习惯学》

  《习惯学》这本书之于我的吸引,首先是这本书的装桢真的很豪华,硬皮线装,摆在书架很是装门面的。然后是这本书的定价,相当的高,这些年还很少读到这么贵的书。当然这不是要点,吸引我的要点也有两个,一来作者是清华大学教授,学院派学识派,价值肯定不会低,名副其实的黄金屋;二来是封底的一群推荐人,可都是来头不小啊,有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和平大使,我国资深外交官张龙宝,清华大学原校长助理、法学院党委书记李树勤,国务院参事、博导施祖麟,内蒙古政协副主席罗志虎——这些大伽位的推荐人,我还很少在某一本书上见过到。联想这几天南阳发生的一件事,南阳籍知名作家二月河因病逝世,全国各地人士前来南阳吊唁,中央有李克强敬献的花圈,从中央到省里再到市里来了不少的大伽位人士,大家都来给一代英才送行,一片哀痛——这一幕却也是南阳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状况。而这不是排场,这是历史注定的安排,因为理所应当要这受到这般礼遇,原因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值得”。

  作者周士渊掘地三尺挖出《习惯学》,起因是一本书《最伟大的推销员》,这是一本非常励志的书,成功学家卡耐基也比较推崇这本书。所以今天这本《习惯学》也因此贴上了成功学和励志标签,如出一辙,直面人性弱点和习惯驱动力。作者首先分享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们是:积极主动、掌握重点、利人利已、设身处地、明确目标、集思广益、综合平衡。然后作者继续从中国传统文化上发掘习惯的重要性,比如《论语》的开篇语中就讲到了习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时习之”讲的就是习惯的养成,强调学和习,把学习看成两个方面。《三字经》的开篇语也提到习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提到了人的天性和习性,而这个习性就是习惯,每个人需要从小修炼习性,最后才能成人成才。然后是《黄帝内经》的开篇语,我的乖乖,又是在开篇语中就有提到。内径中上古天真论七卷开篇,就有好习惯的重要影响,“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我平常有空就也在喜玛拉雅上听听黄帝内经,其中梁兵与大师的对谈,把一部《黄帝内经》解读的非常接地气,特别适合我这种初学者,也非常的修身养性。

  好习惯是需要下决心去养成的,一次家长会上,很普通的一位老师的话很打动我,她说培养孩子学习上的好习惯其实很容易,然后提到若干做法,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去执行。她说按要求做到三天是不成习惯的,一般做下来20天之后,就形成了真正的学习上的好习惯了。

  大道至简,说起来好像都是空话。谁都知道好习惯对我们人生的莫大帮助,许许多多的言行和学习生活,如果有好习惯来保驾护航,何愁飞不高。 我自小就知道,习惯改变命运。所以习惯的重要性,应当是每个人都知道。知道是一回事,践行是另一件事。比如我小时候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说过,课前先预习课后再复习考前再查遗补漏,一定能考出好成绩。可是我只坚持了三天,就没有做到天天预习和复习巩固了。

  好习惯是需要下决心去养成的,一次家长会上,很普通的一位老师的话很打动我,她说培养孩子学习上的好习惯其实很容易,然后提到若干做法,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去执行。她说按要求做到三天是不成习惯的,一般做下来20天之后,就形成了真正的学习上的好习惯了。这位老师说的何其朴实,而我也真的按此方法去监督孩子,养成了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我比较喜欢《习惯学》中作者举的一个例子,说康熙大帝在位61年,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被后世尊为“千古一帝”,他是如何开创出如此伟业呢?具体表现四个字:“敬”、“学”、“慎”、“勤”。其一是“敬”,康熙敬天、敬地、敬人、敬己。时时处处敬天地人己的帝王。其二是“学”,康熙是个学习型的皇帝;其三是“慎”,康熙对每一个重大决定都慎之又慎;其四是“勤”,康熙亲政55年,每天清晨四点钟起床,先读书、学习,后去上朝,一年只给自己放几天假……读到这里,我真分的汗颜。成功得来不易,好习惯的养成和捍卫是头功。如果有好的习惯和做法,坚持下去的话,我相信猪都可以飞起来了。这是我从《习惯学》中再次汲取的力量,深深的觉得,朝闻道,夕死不晚矣。

  《对148名杰出青少年和115名死刑犯的追溯》看了令人触目惊心,杰出青年的性格特点是:自主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非凡的合作精神;鲜明的非观念和正确的行为;选择良友;以“诚实、进取、善良、自信、勤劳”为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些正能量真的非常值得发扬和传播。我从《习惯学》中读出了许多这样的正能量,比如美国著名人物富兰克林的十三中美德及书中的一个篇章《一段值得全天下父母反复吟诵的经典箴言》,都特别的引人关注,并能带给心底适当的正能量,促我们去注意和改变,并给到我们足够的自信心。

  《习惯学》值得多读几遍。第一遍读的时候,往往会觉得都是理论性学术性的引经据典,习惯的重要性谁不知道呢,觉得大道至简说的都是空话。因为作者是清华大学教授,所以有点学术氛围和教材特质,理论特别强,而实践的方法和捷径反而讲的很少,我们会觉得,还是给一些最实际的应用方法和具体步骤来得更重要。而读《习惯学》第二遍的时候,就不会这样子去想了,你会发现书中的美,书中的意,书中的黄金屋,和更多的习惯上的情怀。潜下心来,发现和吸收许我的正能量,许多的鼓舞,许多的知识和收获,而成功学的励志方面的元素,才会真正的浮现出来,并被读的人看到和悟到。

  闲来悟聊,这本《习惯学》值得多读读多聊聊,更充分的去体现习惯的义意和非凡的影响力。

  《《习惯学》》读后感(五):习惯这件小事儿

  从小到大,我一直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熬夜。

  一边感叹“白天不懂夜的黑”,一边在阳光明媚中哈欠连天,连我自己都觉得辜负了青天白日。

  想过改变吗?那是自然的。

  在每一个昏昏欲睡的白天,我都痛下决心:今天必须必须早睡啊,然并卵,每次睡觉,基本指针都已经指向第二天了......在第N次失败后,我放弃了“早睡”计划。

01

  上面这个场景似曾相识吗?

  如果非常熟悉,抱歉,你可能中了和我一样的毒。

  现在比较流行立flag,比如新年时,我们许下美好的新年愿望,说下一堆振奋的话,可是年终总结时,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时打起脸来,piapia的真疼。

  我们都知道,要做成一件事,最好是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嘛,习惯了,如同吃饭穿衣一样,操作起来就简单了。比如健身,开始总是很难的,可能金灿灿的年卡,去了几次就扔进某个不知道的角落了。可是如果真的坚持锻炼了一段时间,某一天不健身可能还会有点不习惯呢。

  我们都知道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可是很多人,都败在了21天的路上。似乎也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能从此端到彼端。

  习惯,在许多人看来,可大可小,稀松平常。如果问一个人;“你有什么习惯吗?”很多人可能都要努力想想。我们知道习惯的重要性,养成习惯的路上,却是困难重重,一不小心就败下阵来。

02

  有幸拜读了周士渊先生的《习惯学》,我有了一点启发。

  周士渊先生当年清华毕业并留校任教,本来大好前程,却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而想要用各种极端方式放弃生命,先后病休四五年,住院两三年,身上开了三道,几乎九死而无一生,他也自称在清华园败得几乎最惨的人。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大难不死后,他渐渐发现了“习惯”这个人生宝藏,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仅身体状态良好,还著书、授课、四处演讲,正是应了那句话“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看周老的相片,精神饱满,笑容满面,72岁了竟还能劈叉,完全没有“老年人”的感觉,真真让人羡慕,也让我这个晚辈汗颜啊。

  周老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归功于习惯。那,是不是代表,我们也可以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周老的《习惯学》这本书,逻辑性非常强,从“发现-见证-践行”三个方面谈了习惯,这很类似我们写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让“习惯”的讨论显得严谨而有说服性。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败”于习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并没有好好研究它,而周老,几十年都在践行“习惯”,光这一本《习惯学》,就打磨了十年。说他是中国习惯研究第一人,其实也不为过了。如此热忱研究习惯学的一个人,他写出的东西,肯定也是能让人信服的。

  在书中,我们也能看到周老引经据典,引用了很多书籍和真实案例,让这本书的趣味性和深度一下子加深了。比如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是“土豆片消除痘痘”,还兴致勃勃的推荐给周围爱长痘痘的朋友,哈哈,感觉这个方法也太简单易行了吧,比买那些昂贵的化妆品好太多了。这样的例子,书中比比皆是。读完让人感觉接地气又实用。

  习惯的养成,首先需要我们认识到养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就是“我要,我必须.....”的过程。比如前几天看了一篇襄阳记者住院的文章,在“离死亡大概两三个步骤距离”的惊险后,他出院肯定会养成合理饮食、运动的习惯。可行性自然是从自己身体条件、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拒绝假大空,拒绝空喊口号不看实际情况。比如家附近没有健身房、自己自律性不强且无人监督还天天喊着健身,可能吗?

  周老开始已经养成了168个习惯,据说成书时,又增加了一些,大概有200个了。那么,这么多习惯的养成,难不难?周老的回答是--不难。我们总以为习惯的养成是个苦大仇深、需要顽强毅力的事,其实并不是。恰恰相反,有时你付出极大的毅力,发现还是无法养成一个习惯。因为从人的本质来说,是趋利避害的,如果这件事太需要“毅力”,我们很容易打退堂鼓,这种不想做而又似乎不得不去做的纠结,很容易在某一棵稻草压下来后全线崩溃。

  那周老的200个习惯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答案是“易、小、少”。易自然是从容易的开始,其实先捡软柿子捏总会在心理上轻松些,“定时、定点、定量”容易坚持,同时又保持灵活有弹性。小就是仔细,着眼于微小。少就是集中,每次集中目标养成一个习惯。我觉得这是一个不断给自己打气的过程“你看你看,也没什么难的嘛”。一个习惯如此,100个、200个习惯也是如此。

  所以大家都看出来了,周老的这本习惯学从必要性、可行性、策略性几个方面说了习惯养成的过程,搭配了自己的操作实践过程,如果一整套实施下来,想必习惯的养成也不难了。

03

  读周老的书,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一种朝气和活力,那种热情和力道是伪装不来的,它透过纸背,抑制不住的从书里要迸发出来。我读的时候,总觉得每句话后面都是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而周老精神矍铄的面貌,则是对自己的习惯学最好的代言。

  人们总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是周老却从没担心这些,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研究的习惯学倾囊相授,而且还唯恐人们不明白、学不会、不去做,那种热切和希望,那种种细致的教导和策略,无时不刻不散发出来。自己受益了,也希望别人从此受益,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大爱啊,连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都深受感动。

  这本习惯学,我觉得值得珍藏。

  :附周老照片一张。

  《《习惯学》》读后感(六):一个曾经抑郁自杀,身上开过三刀,“清华园败得最惨”的人,如何成为了习惯专家

  1

  知道习惯专家周士渊,要感谢欧普照明。忘了是哪一年,至少是十年前的事了吧,欧普公司在年度营销会议期间,邀请周老师到公司授课。

  我当年没有机会亲耳聆听“习惯课”,却也是间接的受益者。作为欧普照明的山东运营中心,我所在亮美嘉,当年有很多区域经理参加过学习。我是在老板带回的DVD光盘上,认识周士渊老师的。

  时至今日,我在员工培训时讲“如何做自我介绍”,最常用的案例就是那张光盘里听来的。

关于“如何介绍自己的名字”,习惯专家周士渊曾这样讲过: 我姓周,叫周士渊。 “周”是周恩来的“周”,周总理的“周”; “士”是硕士、博士的“士”; “渊”是知识渊博的“渊”; 这样一听,是不是觉得这名字很棒,很可能认为周老师不是出身书香门第,便是官宦之家,说不定还会肃然起敬。 但如果这样介绍呢? “周”是周扒皮的“周”,“士”是嬉皮士的“士”,“渊”万丈深渊的“渊”。

  同一个姓名,同样的“周士渊”三个字,用不同的方法介绍,给人的印象绝对不同,结果差别太大了。

  我在讲《职业习惯》时,也常常以“你有什么好习惯,不论是生活中的、还是工作上的,跟大家分享一下”作为互动来开始。

  还记得周士渊老师在舞台上展示他的矫健身姿,在他的演讲光盘里。那是一个把身体锻炼、管理得很好的老人,才可能有的姿态。

  《习惯学》里有张插图,是今年5月23日拍摄的,他做的是“大劈叉”,配的文字是“看,一个72岁古稀老人的精气神”。

  要知道,周士渊老师是个几乎“九死而无一生”的人。他的生命里,不论是学问、成就,还是身体状况,之所以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跟他发现了“习惯”这盏神灯、跟他总结并践行着的168种好习惯密切相关。

  2

  周士渊是上海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并留校任教。25岁至35岁的青春最好的年华,他因“严重抑郁症而走上人生绝境,先后用绳子、吞沙子、喝98%的浓硫酸自杀,“病休四五年,住院二三年,身上开了三刀”。

  就是这样一个自称是“清华园败得最惨的人”,开创了习惯学,被誉为“中国习惯研究第一人”,被评为“中国十大金口才”。他曾登上过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的讲台;以《习惯老人的美丽人生》被央视专题报导;还担任过中国老年学会科学养生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著有《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等畅销书。

  从一个“清华园里的失败者”,到愈老愈精彩的人生,说周士渊“大器晚成”似乎不妥,要知道能考上清华的可都不是一般人。但发生在他身上的人生“逆转”,的确耐人寻味。

  即便没听过周士渊老师的演讲,没读过《习惯学》,我们也一定熟知这段话,我也曾把它借鉴到过公司的培训课件上。

  《习惯学》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本教材。但又绝不是枯燥的教科书,它循序渐进,有强大的理论根基,又有大量的详实的案例,更是周士渊老师自己几十年践行“习惯学”的所思、所想、所得。

  他从发现习惯学开始讲起,在国人熟悉的《论语》、《三字经》、《黄帝内经》等作品中掘地三尺找到依据;总结出习惯的“五动”定律(即起动,百动,自动,恒动,乐动);用古今中外的大量人物和事实见证了“习惯”与“命运、事业、健康、人际关系、学习、形象气质、心态”之间的关系; 。

  《习惯学》这本书更是一本成功励志的读物。不是眼下很多人一听厌恶的“成功学”,更不是鸡汤,这是一部内容详实、操作性强、语言生动的、令人变成更好的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的成长指南。

  《习惯学》更是一部行动指南,具备可行性、实用性、持续性。他教你如何找到自己的“习惯配方”,拥有积极的心态;如何做自我介绍,变自卑为自信;如何克服忧虑、烦恼;如何养颜美容、拥有一头秀发、挺拔的身材……甚至是如何去除脸上的“青春美丽疙瘩痘”。

  我看到那用“土豆片敷贴”去痘痘的办法,立刻把那一页拍下来分享在了家人微信群里,家里几个青春期的小孩目前迫切需要。

  3

  这本书,凝结着周士渊老师的潜心研习习惯的智慧,更彰显了他乐于分享的美德。

  整部作品读起来,有娓娓道来的意味,又有谆谆教导的况味。要知道,周士渊老师毕业后就留校任教,目前还在清华继续教育学院主讲《自我管理》《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等各种课程,深受学生和听众喜爱。

  他不仅传授了培养习惯的“四步魔法“,让读者了解培养习惯的“必要性、可行性、策略性、操作性”,还“事无巨细”到每一种习惯的养成方法,比如“每天吃十颗小枣,每天吃三个核桃,清晨四点起床写作”等等,诸如“好习惯加法”、“坏习惯减法”等等,读到、学到、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相信,我们一定也可以成为拥有很多好习惯的人。

  读到“天天吃十个小枣”那一页,忽然想起,十多年前,也是在那张聂总带回的光盘上,听到过周士渊老师讲的“每天十枣,长生不老”,好像还坚持过一阵子……如今在《习惯学》这本书上重温这些内容,恍然十多年就过去了。

  周士渊老师生性认真,学习力超强,他在决定养成某个新习惯前,都认真地进行“可行性分析”。

  他用20多年的时间积累下168种习惯。一般人可能说不清楚自己有哪些好习惯,比如我在员工培训过程中问大家“你有什么好的职业习惯跟大家分享一下”,往往会收到沉默,有的最多找出一两条、两三条,我知道那不是谦虚,是没有进行过总结。作为习惯专家,周士渊在被问到“你究竟养成了哪些习惯”之后,他就进行了有意识的总结。

  他的168种习惯中,“既有刚性的,又有弹性的; 既有天天坚持的,又有灵活性的;既是有序的、极有规律的,又是洒脱的、自由自在的、特殊情况下随时可以给自己请假的……”因为深谙”我们是习惯的主人,而非它的奴隶”。在书中,他把自己的习惯归为了8个类:

创新、抓住灵光闪的习惯,善待事业的习惯,善待学习的习惯,软性习惯,善待他人的习惯,善待自己的习惯,善待健康类习惯,善待人生和生命的习惯。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在书中说“我如今对未来充满信心,绝不惧怕。”这是何等积极的心态和自信的表现啊。

  《习惯学》里,既有辩证法,又有方法论。内容详实,文笔生动有趣。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小目标,确立了需要学习并养成的好习惯。有些习惯可以立刻马上行动,比如“每天诵读”,“温柔地坚持”,“一日一文”……还有“每天认真梳头”等健康养生方面的习惯。毕竟咱也年过半百,到了需要养生的年纪;毕竟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修炼的一生,是“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的一生。

  而习惯是人生的牵引,引领我们一生的方向。

  再说一句并非题外的“题外话”:

  欧普照明在行业内素有“黄埔军校”之誉,所以十几年前就有邀请周士渊老师到企业做内训的举动。欧普如今发展到行业领先的规模,在上交所上市,连续六年蝉联“双11”行业冠军,总经理马秀慧以120亿身家新登《2018胡润女企业家榜》……这些成就、成功的取得,与王总马总夫妇素来不吝培训经销商和员工的优秀习惯,也密不可分。

  都说是“性格决定命运”,其实还是“习惯决定命运”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