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性的枷锁》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性的枷锁》的读后感10篇

2019-10-09 23: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性的枷锁》的读后感10篇

  《人性的枷锁》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90,页数:7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一):青年人的人生思路指南

  趁着国庆偷闲,时隔多年开后,又二周目了一遍,感觉还是真香。

  这真是本“青年人的人生思路指南”丛书 ,很幸运,自己在20出头的时候看了这本书(同一时期,还读了 路遥的 平凡的世界),让我这个从小听摇滚,看武侠的二愣青年,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些许新的思考,可以让自己这么多年来,坚持不畏困苦的一直往前走,往前走。

  细想一下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总有些关键的点滴在你最迷茫的时期点醒你,就如同高中时期的 苏菲的世界/ 勇敢的心,大学时期的崔健/毛姆/路遥,成年后的 他/她/它。。。。。。。。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二):人性的枷锁

  毛姆的书确实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人物刻画明显,菲利普,用现代观点,可以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最后命运对他也算公平,给了他一份,稳定的爱情,一个家。最后文末,对自己有所触动,他说他一直都在按书上来,或者别人的看法去过着自己喜欢的日子,但忽略了自己最最真是内心的想法,但内心的想法,是她的爱人萨利所激发出来的。人生有时候就像文中所说,就像一块地毯,用生活中的那些快乐,或者痛苦,当作经线纬线,去编织那地毯那种的色彩斑斓。同时,书中也有一些宗教思想,有些人,为什么抓住自己的过去紧紧不放,有时候,选择了宽恕了别人,也就相当于宽恕了自己。有时候,真的需要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站在现在的角度去思考过去的那些问题。无论怎样思考,就像文末说的那样,除了生死,别的都不重要。 最后,主人公收获了一份爱情,得到了一个家庭,也算给文章一个圆满的结尾,让善良的人,被爱情几经折磨的人,有了一个属于自己意义上的归宿。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三):成长的等待

  人人生而不完美。残缺在菲利普的身上有失有得,关上内向敏感的门,对于事物的感知更加通透,精神的自省也更加丰富。挣脱了传统宗教生活和信仰的束缚,往后也背负了自由的枷锁。叛逃宗教公学,忍受律师办公室的压抑孤苦。德国求学开阔了视野,在法国追寻艺术。见过浪漫的理想,也找到脚踏实地的求医之路。在感情碰上两个不完美的恋人,被别人产生情愫。飞蛾扑火地爱上一个粗俗的女人,反复地践踏自己,越鄙视也越情不自禁。也受到慈母般爱情的环抱,得来的却珍惜不来。爱的人让自己倾家荡产,受了股市的诱惑最后沦为一名苦工。到谷底运气也随之而来,提职继承遗产。完成学业也看到了人世间疾苦 。 最后在身边找到了最朴实自然的情感和归宿,好像生活就是这样子。 成长之路一个人受尽了歧视孤苦,信仰的东西随着时间推移被抛弃和重建,追寻的理想自恃坚定却又轻而易举地易帜,渴求爱情自知要百般受虐也要义无反顾不计后果,总得为伊消得憔悴才能千百度后换来回首的蓦然。好像时光的步伐特别慢,也不急着寻找人生的目标,说不定目标也是很脆弱的东西,也许有一刻你忽然就能得到命运的垂青找到自己生命的高光。在这之前,你要的是保持善良和谦逊,对待人和事。默默观察,默默接受一切,毫无它法。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四):这不就是我的生活吗?

  这本书写得很诚实,正如作者在序中说的,本书虽然不是自传,但情感描写都是真情实感。一开篇就写到菲利普尚未能感受到母亲去世的伤痛,贪恋大家的同情和注意力,再精确不过地刻画了孩童的需求和意识。所以,每个人都能从菲利普身上看到自己某些影子吧,看到人性的共通点。虽然知道终点是个啥,但还是非要亲身经历和体会才肯罢休,是不是人类的某种基因决定青年这种行为模式呢?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每个人都走近路的话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菲利普自幼丧亲,所以比同龄人晚熟些,中产水平的物质条件又让他无法游手好闲一辈子。80后的我们这代人大多是独生女,父母的宠爱让我们有着同样的晚熟特征,尤其能和菲利普产生共鸣。菲利普是不幸的,他没有享受过父母无私的爱,天生的脚残又让他小小年纪受尽同龄人欺负,承担着寂寞和自卑的折磨。菲利普又是幸运的,他天生聪敏,从小饱读书籍,拥有一颗可以感受美的心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他还有机会通过一次次尝试了解自己的天赋和热爱,选择自己的生活。虽然历经沧桑,但他遇到的都是本性善良的人,也让他能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找到合适的伴侣。善良的人最终都是会幸福的。

  菲利普学生时代体会过校园霸凌,再加上自身聪明觉得课程无趣,觉得伯父人生无聊,无心再留在学校。辍学后他自己对于职业和教育的种种决定任性也罢、随性也好、终被满足,无所遗憾。他独立后经历过的最大的两次磨难分别是永远得不到的米尔德丽德和炒股失败导致穷途末路。

  幼年丧母的经历和阅读伯父藏书塑造的精神世界造就了菲利普的敏感、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青少年的他,对别人对他的看法尤为在乎,又对爱情充满向往。理性层面上,他明白,米尔德丽德是个粗俗虚荣的女人;但感性层面上,米尔德丽德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和冷漠增加了他想要征服的渴望。他对米尔德丽德更多的是憧憬,不是爱,他对米尔德丽德的感情植根于他的幻想之中,幻想他们二人恩爱的美好生活。米尔德丽德本身就是欲望的化身,她毫不掩饰或节制她贪婪的物欲和性欲。她明白菲利普的好,但菲利普的美德和付出在她的欲望面前不值一提,她像动物一样遵循着自己自私的本能。

  炒股失败导致菲利普流浪街头,这种谷底的境遇也是考验人性的时刻。菲利普丝毫没有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或尊严,他在得到本金赔光的消息时候没有失去风度没有埋怨朋友,无家可归的时候还不情愿寻求索普一家的帮助,饥肠辘辘的时候还在犹豫是否开口找朋友借钱。这样的绅士风度在当今社会已经基本消失了,不知道毛姆是不是借此赞扬英国绅士阶级高贵的本质呢。

  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落,菲利普终于踏下心来等待遗产继承并完成医学院课程,继承了父亲的职业,成为了一名医生。相对于会计和画家,医生更适合他,至少他可以胜任且保证温饱,供他追求周游世界的梦想。他终于把现实和理想分开了,接受不是所有要做的事情都是要使你快乐的,和这个不太完美的世界和不太完美的自己妥协。也是正当这时,他遇到了可以给他安心安稳的萨利。萨利健康的体魄和成熟的性格让一切变得如此简单,似乎爱情本该是这样。而那些让人死去活来的是欲望,是人性的枷锁。而要破除枷锁,也只能去亲身经历和体会。大概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五):人生本无意义,自由精彩足矣

  看介绍说,这是具有毛姆自传性质的作品。之前先后读过《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面纱》、《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等作品,个人还是非常喜欢毛姆的文风,以及他在故事中表达的观点,所以,九月之初,就拜读了这本长达700页的巨著。

  本书主人公“菲利普”,父母早亡、天生跛足的他,在伯父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多次面临命运抉择、深陷情欲牢笼,还经历了朋友的背叛、钱财的尽失以及理想的幻灭,还终其一生地被人嘲笑是个瘸子。菲利普被理想、爱情、信仰、金钱、亲情等所谓枷锁套牢,等到他经历了朋友的死别后,终于认识到了人生的终极意义,并找到了属于他真正的幸福,全书在类似一个小高潮的地方,结束了。关于菲利普找到的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这个我会放在后面说。

  这本书涵盖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多到看到中后半部分的时候,可能会忘记前面一些零碎的故事,要把这本书的大概故事讲一遍也是不现实的,所以仅记录两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片段。

  第一个就是,菲利普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多次几乎是毫不犹豫的放弃当下的生活,违背伯父的意愿,去选择他想要的生活。他不等毕业就退学,进入了会计师事务所,但当他发现自己喜欢画画的时候,有决然的离开伦敦前往巴黎学习绘画,后来他发现自己毫无艺术天赋的时候,又决定去从事医生行业,当然,这并不是他臣服于他伯父的想法,而是医生这个职业可以让他过更自由的生活,看更多姿多彩的世界。他虽然经历了迷茫、贫困、质疑、否定,但他却也拥有了人生的更多的可能。可社会里总是有那么一个客观尺度在衡量人的生活成功与否,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人生难道不应该是按照精彩与否来评价吗?即便菲利普经历太多贫苦生活,被太多枷锁套牢,但他的人生已足够精彩。这种话不用说太多,很多观点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我已经表达过了。

  第二点是对米尔德丽德的爱恋,在前前后后也占了蛮大的篇幅。

  在爱情中,他经历了抗拒、否认、渴望、获得希望、失望、悔恨、重获希望、背叛、被欺骗、再次悔恨、淡然、最后成了一个心结。仅仅是罗列出各个进程,就足以看出菲利普雨米尔德丽德关系纠缠的百转千回。

  米尔德丽德是一家点心店的女招待,她并不好看的外貌以及对菲利普爱搭不理的态度,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这让他对米尔德丽德很反感,但他没有察觉的是他此时在抗拒和否认对米尔德丽德的爱慕。可激情和情欲一直膨胀,他不得不承认自己非常渴望米尔德丽德的爱。终于有一天,米尔德丽德答应了他的邀约,这让他欣喜不已,但就在他以为他终于要获得爱情得时候,米尔德丽德选择了另外一个男人,将菲利普无情的抛弃。菲利普很痛苦,对自己迷恋着这个并不起眼甚至令人反胃的女人赶到失望和悔恨,他发誓自己不会再对她留恋,不要再喜欢这个女人了。但是,某一天米尔德丽德突然出现,告诉菲利普,她跟了个有妇之夫,那个男人不肯为了自己的家庭而抛弃米尔德丽德。读到这里的时候,第一个令我愤慨的点出来了,菲利普居然将自己的悔恨和决心全部抛弃,再次抛弃了所有的尊严、挥霍着大把钱财,以为自己这次彻底俘获了米尔德丽德的芳心,但是他犯了一个错误——把米尔德丽德介绍给了比自己帅、比自己幽默的好朋友,他此时怕是不知道背叛的滋味。就这样,米尔德丽德跟他最要好的朋友走了,菲利普彻底陷入了绝望,他此时才深刻的认识到,米尔德丽德一直在骗他,她根本就没有喜欢过他。我本以为,他们的纠缠到此为止了,但是偶然的相见又让他们生活在一起了,就在我想要再次愤慨时,菲利普这次是真的淡然了,他对她真的不感兴趣了,书中是这么写的“他很确定他一点也不爱米尔德丽德了。他很惊讶以前那种感觉竟然就这样消失地无影无踪了;他甚至隐约有些排斥跟她有肢体接触,感觉只要碰她一下就会起鸡皮疙瘩。他也搞不懂自己为什么这样。”他就这样,对米尔德丽德的爱彻底淡然了,这爱和情欲的枷锁,终于被他甩掉了。

  在这里我不想过度思考菲利普为什么会喜欢米尔德丽德,因为我觉得喜欢就喜欢,情欲也好、爱欲也罢,这个东西是讲不明白的;我也不想深入分析菲利普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开枷锁的,因为我觉得看懂、读懂,不亲身经历的话很难有切身的体会和帮助。我也更没有那个能力详细的分析人物特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物蜕变,我想说的总结起来只有两个字:真实。这种带着愤慨阅读的过程所呈现的真实感,有一种被戳穿的感觉,让人无处躲藏。

  在读菲利普与米尔德丽德的故事时,就像我刚才说的,我是很气愤的,因为读故事时我们都希望故事走向能趋于一个更好的结局,或者更符合内心的设定,但菲利普一次次不长记性,又一次次悔恨真的让人生气。可就在气愤时,却不得不承认,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历一些事情的跟菲利普虽不一样,但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一些事情是该抛弃的,也一次次和自己发誓要做出改变,但是到头来还是会不自觉的向克制不住的欲望低头。

  但事情发展到这里还没完,我刚才总结的时候,还提到,米尔德丽德最后成为他的一个心结。就是在后来的故事中,菲利普有几次都恍惚看见了米尔德丽德,也错认了几次人,并且在书中这样写道“‘也许我永远都没办法真正的放下吧’他在心里对自己说。”也就是读到此处时,我有一种深深的被看穿的感觉。对我自己而言,有些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也确实释怀了,那些事就只是作为一个符号永远的存在过去而已,不会影响我的现在和将来。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却总会刻意的避开能看见那符号的可能,但不可避免的看到那符号后,又想驻足多看一会,就像听音乐随机播放到《温柔》时,我从来都会立刻切歌,但在演唱会听到时,则会想起曾经奔赴千里只为打一个电话的那个盛夏。

  所以我觉得,情欲这把无形的枷锁,就在让人觉得已经挣脱束缚时,还在将你往回拉扯;也会在让人觉得无法挣脱时,获得自由;但即便你逃离的再远,也会看看曾经被枷锁勒出的疤痕。

  说了我比较感兴趣的两个点后,最后说一下菲利普挣脱枷锁后,看到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人生没有意义”

  但菲利普并没有因为认识到了人生没有意义而放弃生命,或者是更堕落的生活。书中是这么写的“生活没有意义,或者也没有目的。一个人降生与否,活着还是死了,都不重要。生命微不足道,死亡亦无足轻重。菲利普欣喜若狂,就系那个小时候写下信仰的负担一样,现在他终于卸下了最后的重担,人生中第一次他感到彻底的自由。他的微不足道反倒赐予了他力量,他突然可以跟自己多舛的命运抗衡了。因为既然人生没有意义,世界也就失去了他的残酷。不管他做了什么还是没做什么都不重要。失败无足轻重,人生也毫无意义”,“生活既然没有意义,它也就没那么可怕了。他莫名地有了直面人生的力量。”

  不可避免的,我有时觉得社会没有希望、生活没有意义,也许还有很多人也都这样,但我希望,看到毛姆的这些文字后,我们依旧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但,人生或许可以不用成功与否来评判,而是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自己过的足够自由、精彩,就可以了。

  再多说两句吧,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面纱》、《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里主人公的影子,故事脉络也能在这本书中有迹可循。如果让我只推荐一本毛姆的书,我会力挺这本《人性的枷锁》。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六):毛姆《人性的枷锁》

  《人性的枷锁》是英国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菲利普经历了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体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缚。以及在人到中年,菲利普终于摆脱了这些在他身上的枷锁,获得了成长,找到了他想要的生活。

  菲利普·凯利生来就有一只跛脚,自幼父母双亡,由在渔村当牧师的伯父伯母照顾。寄居在他人屋檐之下,菲利普的童年生活过的并不愉快。在进入寄宿学校生活之后,因为菲利普的天生残疾使他饱受同学的欺侮,因此不合群。在牧师伯父的影响下,他曾虔诚的向上帝祈求治好他的跛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祈祷,他发现并没有什么用,这使他对上帝感到失望极了。

  菲利普不想成为牧师,不想过着伯父那样的生活,所以大学菲利普坚决的去了德国,18岁的菲利普进了海德堡大学,在那里学习,他认识了海沃德与威克斯,在与他们的相处交谈中,他摆脱了过去自己一直信仰的上帝,他觉得他摆脱了可耻的恐惧,摆脱了偏见的束缚,他觉得自己已成了自己的主宰,他的所作所为只须对自己负责。

他尚不知道在人生的旅途上,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荒芜险峻的漫漫荒野,才能终于学会接受现实。青春无限好只是一个幻觉,是青春不再之人失望幻觉;年轻人只觉得痛苦,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满是被人灌输的不切实际的理想,每一次都在和现实的碰撞中遍体鳞伤。他们彷佛是一场共谋下的受害者:读的书经过前人筛选,总是充满理想情怀;长辈们透过玫瑰色的雾霭回望过去,在他们的经验之谈中,痛苦总是被遗忘,幸福总是被放大。

  威克斯去了柏林听学,海沃德去南方旅行了。菲利普的心又躁动不安了,他期待着自己可以在未来做些什么事情。刚好他在监护人的召回信里回到了英国,在他渴望着一段感情时期,他与年龄比他大一倍的威尔金森小姐发生了关系,但随后他又感到非常后悔。随即他去了伦敦,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学习当会计,但菲利普很快就厌倦了这份工作,他觉得过得很痛苦,他想要逃离现在的日子。

  在满一年的学徒期时,菲利普决定不再回来,他要去巴黎学艺术,他要去当一个画家,他觉得他有这样的天赋,即使最后一事无成,他也想去尝试一回。

  他去到巴黎学画画,他认识了范妮·普赖斯小姐、克拉顿、劳森、克朗肖......一开始的菲利普沉浸在巴黎这座浪漫与艺术的城市,也在认真的学习画画,但随着范妮·普赖斯因想努力成为一名画家而贫穷饥饿而自杀了,以及生活的继续,让菲利普开始思考,自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天赋?继续画下去是否真的值得?一辈子当个二流画家?

  所以他决定去学医,寻求一份稳定的公共,第二次出发去了伦敦,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尝试。他在伦敦选了圣路加医院下属的学院,在那投入到医学的学习中。

  在那里,菲利普遇到了他生命里的第一个挚爱,一位漂亮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他疯狂的迷恋她而不能自拔,他想尽办法的与她约会,送她礼物,然而当菲利普向她求婚时,米尔德丽德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准备嫁给另一个可以给他更多钱的人。对于米尔德丽德的决定与离开,菲利普又爱又恨,差点崩溃了。后来菲利普遇到了单身女作家诺拉,她虽然贫穷,长得也不好看,但性格很好,与她相处很舒服开心,菲利普感觉跟她在一起很幸福。

  可不久之后,米尔德丽德又出现在菲利普面前,原来她被婚了,还怀着身孕,来投靠菲利普。菲利普的心还是没有放下对她的爱,立刻为她抛弃了诺拉,为她安置好一切,为她花了大量的钱,但米尔德丽德的报答是跟一个菲利普当作好朋友的男人走了。菲利普再一次被米尔德丽德伤害了。

  于是菲利普强迫自己加倍努力的学习,通过各科医学考试,参加医院实习工作,并对医生的工作乐此不疲,他觉得他可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事情,他乐于跟病人打交道。他在实习医院里结识了一名叫索普·阿瑟尔尼的男子,与他成为了朋友,索普经常邀请菲利普去他家作客,家里有九个小孩,一位妇人,虽然他们也并不富裕,但他们一家过得快乐,菲利普在索普的家里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以及还有他们一大家子对待他的善良与真诚。

  再一次,菲利普在街上意外的遇到了米尔德丽德,她已经变成了街头妓女。菲利普发现他已经完全不爱她了,彻底的放下了对她的感情,但出于怜悯,菲利普把米尔德丽德和她的女儿安置到自己的家里,让她们的生活有个基本的保障。米尔德丽德想要与菲利普恢复爱情关系,但菲利普已经清楚自己的内心,坚持与她朋友相待,最后米尔德丽德受不了在这样的关系中相处,对菲利普狂怒地大骂一顿,又一次离开了菲利普。

  菲利普在一次把所有家当都拿去投股票时输了,破产了。正在他走头无路时,索普一家把他接回家里住,还给他找了个工作。为了生活下去,他暂时放弃了学医,成为了一名导购员和设计师。

  在菲利普30岁时,伯父去世了,他继承了遗产,有了一笔钱,他这才回去继续完成医学课程,拿到了文凭。行医资格证。他想去当船医,周游世界。在出发他的梦想实践时,他应邀去参加索普一家在渔村的度假,他发现好朋友索普的大女儿萨利已经长大成人,他被她深深的吸引了,知道了原来萨拉一直暗暗地爱着他,非他不嫁。

这时菲利普突然醒悟:他感觉他这一生都在遵循别人用语言和文字灌输给他的观点,从来没有听从过自己内心的渴望。人生路径的每一次改变都取决于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从来不是取决于他整个灵魂的渴望。他不耐烦地把手一挥,把这些统统丢到一边。他一直以来都活在未来,当下的生活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的指缝中溜走。至于他信奉的人生理想,他想要把混沌无意义的人生经历设计成一个精美繁复的图案,殊不知,一个人呱呱坠地,自食其力,娶妻生子直至撒手人寰,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图案也同样是最完美的。委身于庸常的幸福似乎就等于接受自己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胜过千千万万种成功。

  他渴望拥有一个萨利的妻子,他渴望拥有一个自己的家,他渴望拥有爱,所以他决定跟萨利结婚,一起到小渔村去定居生活。

  《人生的枷锁》带有自传色彩。小说中主人公菲利普的各种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毛姆的人生经历。

  在小说的最后附有有关于作家毛姆的人生履历的描述。特德·摩根是第一个为毛姆作传的人,他总结毛姆的一生:

“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放荡不羁的巴黎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佛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

  人的一生在各个阶段总会被各种枷锁所束缚,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与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幸福。

所谓正常,恰恰是世间最罕有的东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