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入黑之时》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入黑之时》经典影评10篇

2019-11-30 23:00: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入黑之时》经典影评10篇

  《入黑之时》是一部由安诺查·苏薇查柯邦执导,亚瑞克·阿莫苏帕西瑞 / 阿萍雅·萨库尔加伦苏 / Achtara Suwa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入黑之时》影评(一):这是一首诗,不是电影

  7月22日在FIRST影展看了这部影片。由于一些我们不知道原因,万达影城7号放映厅没开空调,几十人闷在一个封闭空间里,热得浑身冒汗。

  影片是泰语对白,内嵌英文字幕主办方自带的中文字幕机放在屏幕下方,红色光照亮整个影厅。而影片开始之后一句字幕也没有跳出来,强烈的红光导致无法正常观影。大约十几分钟后,志愿者们调试无果,终于关掉了字幕机。

  影片本身剧情完全碎片化,看到最后我也难以将各段影像拼接起来。台词大概理解了70%左右,听完映后交流的观众发言,我才似乎理解了一些剧情。

  有一段在树林里的影像我很喜欢女主追逐一个穿着动物服装小孩,最后她瘫倒在树林,身旁长着镶满蓝色水晶蘑菇,很像梦境

  如果说大多数电影更像是小说,以叙事为主,那么这部影片则更像是一首长诗,由琐碎片段跳跃意象堆叠起来,生涩难懂,大概需要观众像读诗一样细嚼慢咽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吧。

  个人认为,电影可以充满诗意,但最好还是别直接做成诗。

  《入黑之时》影评(二):贯穿着挥之不去神秘主义

  去年代表泰国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没想到是一部高度风格化的作者电影。不知是阿彼察邦在国际影坛上的影响力,还是泰国根深蒂固本土文化意识,近年来好几部泰国作者电影都有着类似表达方式运用着类似的标签意象,贯穿着挥之不去的神秘主义,以及围绕着一个貌似雷同的主题。这部跟《穿越消失点》有不少共用的特征手法,不过这部明显在主题处理上要比前者好一些。或许是女导演缘故,有几个段落独特气质吸引人的(女导演森林遇见虎皮小孩以及毒蘑菇,女导演与老作家在停电家中的对话等等),而那个身份职业不断变化女孩全片神秘主义的根源所在,令人产生各种奇思妙想后半段戏中戏的设计有点出乎意料,故意混淆现实/虚构的手法是呼应开头女导演拍摄政府军虐杀学生恐怖场景吗?导演从没在片中透露出任何答案解释,前一秒还沉浸在画面上的漂亮演员,下一秒却发现只是戏中戏女导演拍摄的电影片段。画面上看到的都并非是真实的,很可能只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假象。这种哈内克式的论调在后半段逐渐浮出水面,与故事前面老作家与女导演的谈话里提到“我不是活的历史,我只是历史的幸存者”有着惊人契合可惜导演的功力未够火候,没能在深层次上继续挖掘下去,颇为可惜。影片里知识分子反思历史的态度立场,与影片最后舞厅狂欢突兀地过渡颜色失真的乡村田园画面,是否又有着意识上的彼此互通呢?

  《入黑之时》影评(三):影像体验文本阅读:一个失败案例

  唯有当影像无法创造出体验时,才需要借助于复杂的文本进行弥补。这是由影像与文本间内在的矛盾决定的,两者作用不同感知模式

  体验需要借助于空间才能完成。《入黑之时》之所以没有能够创造出体验,原因正在于它的影像创造基于一种平面形态摄影镜头运动静止替代形象从可能的景深中浮现。

  曾获得釜山电影节浪潮奖的另一部泰国电影《36》便是以这种平面化摄影形式建构佳作,每一个镜头似乎都以某张已经拍下的照片发展而来。这部电影在文本上形成空白加剧了观看的本质,而非体验。

  真正创造出影像体验的泰国导演是阿彼察邦。在他的电影中,空间作为表现要素显现出来,并在以死观之的凝视中将回忆空间、现实空间和幻觉空间合为一体。(《幻梦墓园》)

  《入黑之时》在创造体验时失败了,被迫转为观看的影像。但与此同时尝试丰富文本的复杂性来对体验的这种丧失进行弥补。原本整部电影将因此得到拯救,但很可惜,文本只是散沙式的点到为止

  《入黑之时》中尝试的文本复杂性包括:女导演准备某部电影的拍摄,采访当年身处政治运动中的女作家;某位男演员收到了这部电影拍摄的邀请,并在另一部电影中出镜;某位反复出现女性角色,身兼咖啡馆店员酒店清洁工、出家僧侣……将两个部分连接起来。

  这种“复杂性”却只有表面提及的价值,一旦表述完成,可能的深度便隐藏进表层的观看中。导演想在表层的观看与直白的文本中创造出有着内在神秘性、广袤无垠的世界,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为原本观看行为作为一种表层的举动,是由影像的平面化创造的;而文本阅读具有的简单转述性质,则戗止了建构文本复杂性的可能。《入黑之时》既没有影像上体验的深度,也没有文本上解读的复杂性。

  能解决这一困境的唯有将影像进行稀释,创造出松弛影像,以回应影像的表面化与文本的简单性。

  《入黑之时》影评(四):一场依托于学生运动的幻梦

  A shot of light before the darkness fall.

  看完后去搜了下1976年政法大学的学生运动,回看的时候感觉到了导演想要表现出的夹在日常又迷幻画面中溢出的丝丝黑暗

  整部片没有固定主角经历了学生时代血腥镇压的作家,年幼拥有超能力又很快失去年轻导演,美丽的戏中戏电影男女主角,似乎都在各讲各的心情

  一个打几份零工的女孩,设置这个人物来贯穿电影,却并没有对整片零散结构起到串联作用。就好像一个旁观者,给我们展示几篇不同的短篇小说

无所谓,本来就全都是幻梦一场王子化成水中的泡沫,消失了

  影片中除了刻画不安焦虑氛围,就是一股湿热暧昧,以及稍令人迷醉的气息。除了阿彼察邦,这位泰国导演也有些倾向于跳跃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即将来临的不幸让人无法安心沉浸于优美的画面和舒缓的配乐,灾祸扒着窗沿窥探平静的日常。能怎么办呢,抓住黑暗突降前的最后一束光。

  《入黑之时》影评(五):生命宛如幽暗长河

  周六在一个影展上看了一些来自泰国的独立电影,两部剧情长片,加五个小短片很难说喜欢不喜欢,但是的确有看到一些于我个人而言比较新鲜的影视元素,遂提笔一记。

  这些影片展示了独立电影相较商业电影更自由一些的地方观影者不仅会原谅你的故事线索不集中、故事走势清晰,甚至多少会一开始就抱着“看不懂”的豁达去观看。这大概是独立电影失之于资金匮乏及其相应的各种限制,收之于较少投资方的限制(票房追求)所获得的更多表达自由。

  一开始时被这个活动吸引是因为被剧情片《生命宛如幽暗长河》的名字所击中,列入豆瓣的译名相对显得普通了,叫《入黑之时》,显然是根据影片的英文名By the Time It Gets Dark转译过来的。用谷歌翻译泰语原名意思是“Dao”,道,我不太确定它是不是来自中国文化的“道”之一意。果然如是,“道”之一字,倒的确可以道尽道不尽的漫长生命。看完电影后对各个语言片名来一个比较,竟然可以增加对影片的有趣见解。据说编导安诺查·苏薇查柯邦在本土业界颇有名气,则是我并不了解的。只是通过这部剧情片,可以感受到她对影视语言的探索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学院派气息,似乎在绞尽脑汁地运用影视语言的独特魅力

  《生命宛如幽暗长河》开头一个故事是一个女剧作家兼导演准备写一个女政治家剧本,于是邀请后者到一个景致优美的旅舍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同时进行间歇的访谈活动,间中伴随着女政治家对青年时代走向革命之路的回忆,这段回忆是影片嵌套的另一个故事了。影片同时对女导演也做了一些着墨,下笔最重的是女导演在炫晕后午夜醒来哭泣,起床下楼看到两个女人沏茶给她喝的场景,似真似幻,感觉像是两个已经离开人世故人。影片没有交待女导演为什么哭泣,也没有交待那两个人是谁,观者却已心生戚戚。或许是年过中年的一点难言之隐,或许是创作过程不堪历史本身的重负,原因到底是什么恐怕女导演自己也未必清楚。年过中年的两个女人,共同生活,问询过往,女政治家说,当你说我是革命家的时候,其实,我只是一个幸存者。在影片画面之外,随着过往一片片撕开的,是生命嵌在历史长河中的幽暗面目。后面故事转换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不同的演员,将她们刚来到旅舍时的第一个场景重新拍了一遍,但是演员更漂亮,旅舍更优美,观者很快反应过来,这是女导演拍的电影呢,电影中的电影。

  影片夹杂的另一个是一个帅气男生的故事,涉及到他的不同类型的工作,既在一个偏远农业基地,又在摄影棚录制MV,似乎他收到了女导演的剧本,但后面并未显示他有参与拍摄这部电影。接着在一个城市家里(大面落地窗外斑斓的城市夜景),他与一个漂亮姑娘在床上展开对话。女生对男生讲的话,可不就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讲的话的翻版么:这是你的眉毛,这是你的眼睛,这是你的嘴唇。在影片中是漂亮姑娘轻抚男生的脸,喃喃说着,喜欢你的眉毛,喜欢你的眼睛,喜欢你的嘴唇。男生问,你爱我么。姑娘懒怠的表情收敛起来,眼神聚集,尔后给出一个意味确定的微笑,但这个微笑的意义于观者而言却是模糊的。

  随着下一段回到这个故事,答案大抵是不爱吧。这一段是帅气男生带着女朋友和其他家人朋友一起吃大餐。然后遇到前面那个漂亮姑娘挽着她的男朋友。两个人之间客气亲切的久违客套。姑娘挽着现任这么轻松愉快的表情,果然找到真爱就是不一样啊。随后漂亮姑娘在车上,却又一副神情忧愁模样正当你觉得,嗯,果然还是爱过吧,看到爱过的人挽着其他女孩,果然还是伤痛的。接着画面又一转,漂亮姑娘忧愁的表情凝固,出现在片中的影视制作后台画面中,一个制作团队在观看、探讨编辑。好吧,原来她也是演员。如此,前面那个场景顿时丰富,显得暧昧起来,你既可以理解成这是一对前情侣挽着现任时偶遇前任的故事,也可以只是两个工作上的朋友在携眷出行时偶遇的故事。因为既然影片暗示,这个帅气男生和漂亮姑娘都有参与电影拍摄工作,那个床上的对话也有可能只是他们在拍摄电影。但影片是绝无可能明确告知你答案的。

  影片还借帅气男生自嘲了一下独立电影,男生和家人朋友说,他新接了一个独立电影的拍摄工作,“独立的意思,就是没有什么钱。”安诺查·苏薇查柯邦导演,我很好奇,如何在没有钱情况下还能邀请到如此帅气的演员。男生扮演者亚瑞克·阿莫苏帕西瑞,“外形俊美,影歌双栖,被封为泰国版的王力宏”,可不像是没有什么钱就能请到的演员嘛。

  串连表面上没有什么关系的故事的,是一个女孩,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在不同故事的转换中。可是与其理解成她在不同的场合做着不同的工作,我觉得更像是在叙述不同的人,同样芜杂而又需要精细处理的工作,比如煮一个早餐清洁一个公共厕所、念一段经。工作多大程度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呢?怕是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历史进程赋予一切以不同的意义,我们的文明,我们的生命,是否可以毫无任何意义。

  影片末尾,是一条郊外长河的景致,由好像是影片格式遭到破坏的斑斓色块,慢慢消退后变回成景致本来的样子青绿山水。放映方表示一开始还以为是格式出了问题拼命想补救,结果原来是导演本来的创作意图

  另外一个长片《#BKKY》,有趣的点在于虚实相间。影片既找了一堆年轻人,以访谈的形式让他们回答恋爱同性恋爱有关的问题;同时串连整个影片的是个虚购的多角恋故事,涉及同性、异性、多角关系,主角是高中生过度到大学生的年轻人,并且片进入虚购故事时总是将片场开场部分剪进来,有点小特别的感觉。至于内容,只是再一次加深了我对同性恋与异性恋本质上没多大差别印象,甚至,不同年龄段爱情差异,也不是那么大。爱是一件苦差事儿,谁爱谁知道。然而若非其苦,又何以显示其好处呢。

  短片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将之序曲》对画面和声音之关系的运用,故事因为涉及对政治的隐射,显得非常隐晦

  《梦镜》用行为艺术的方式邀请各行业人们谈谈自己的工作、人生,并让他们画一个以上中的天使英雄制作方将他们画的东西用幻灯的方式投射街景上。影片就是这些画儿及其所投射的街景,背景声音就是访谈的内容。

  《摩天轮》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女人丈夫离去不得不带着四五岁儿子非法穿越泰缅边境去寻亲找工作的过程中,一个穿猴子戏服的人将他儿子带走了,她绝望之余再一次发现那个穿猴子服的人,她狠狠冲过去打他踢他,却发现他只是把她猴子带到摩天轮上。她进去抱住孩子,猴子服的人关好安全门,让母子俩一起坐在摩天轮上并启动它。影片最后是摩天轮转动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孩子与其母亲父亲的脸次弟出现,睁开眼睛,闭上眼睛,随着摩天轮的转动而摇晃。正像女主在短暂时间经历巨大的心理波动此时坐在摩天轮上,你不会知道,任何一个似乎表情宁静地坐在摩天轮上的人儿,内心里是什么。这一段的配乐也赞。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zM0NjM5Mg==&mid=2247484786&idx=1&sn=d09f5227a798e6e212d63a9755cd1793&chksm=e9d49245dea31b539a21d9307ecd5b699b9bbc758ecb686d8b42db2352029300b222bd631c48#r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