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读后感锦集

2022-04-10 03:0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读后感锦集

  《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鲍德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读后感(一):他们所追求的仅仅是平等对待

  这是一个令人有点压抑的故事,不知为何,我就是有一种这样的感觉。故事的作者詹姆斯是一位美国的小说家,同时他也是一个黑人小说家。我是第1次读一个黑人作家的作品。我并没有种族歧视,但是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却深深的感受到了,黑人在当时的社会中所遭到的不公的待遇。

  故事讲述的是男主角黑人青年范尼和黑人姑娘蒂希相爱,但是范尼遭受了一个强奸的指控入狱,犯罪行为并不是他所为,但是就是因为了他的肤色,硬是被警察惯上了这个罪名。蒂希以及她的家人通过各种办法想要找寻证据和真相,最后故事的结局如果你们并不知道,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最终他们是胜利还是失败?或许这是给读者们的一种希望。 作者因为是一位黑人,他在年轻时期也受到过很多不公的待遇,所以他的文字里处处透露着真实的情感。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在美国这个国度或许有着强烈的种族歧视,至今过去了四五十年,我不知道在美国现在这种状况有没有改变,但发生这类的事件也并不在少数。我相信即使是当年真实的情况下也会有这些被冤枉的案件产生。 其实我觉得这样的事件是很令人惋惜的。作者对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很愤怒,也很失望。在他的文字里,我也看到了他对于当时现状的无奈。作者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内心应该是沉重的,或许这本来是一个会有结局的故事,但是作者仍然给了我们希望。所以他并没有把整个故事写死。 其实对于种族歧视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内我很难深有体会,只有出过国或者黑人种族本身才能有所感受。但读完詹姆斯的这本书,我还是有点愤怒的。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已经算是比较发达的时代了,但是仍然有这些莫名的案件产生,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堕落呢?一个越发达越文明的国家,更应该有人人平等的权利。不能因为肤色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待遇。我相信作者想要表达的,也是一种平等的观念,我也相信,因为之后美国第1个黑人总统的上位,会改变这一现象。 当然詹姆斯鲍德温在1987年去世,他并不能遇见2000年之后的事情。但是他这样的一部作品,留给大家的也是这一种信念,寻求真正的黑人解放以及种族平等!

  《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读后感(二):黑人运动:百年美国的警钟

  一位作家应该用自己的作品去取悦读者,从而获得更多的声誉和利益,还是应该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表达自己内心观点的途径,从而足以影响感化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如果把问题放到现在,此时此地,我总觉得任何一种选择都不会妨碍这位作家成功与否,毕竟需求决定供给,喜好决定市场。而当我把这本《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捧在手中开始阅读时,深深的感受到,曾经有这样一位作者,以笔为剑,直指人心,即使面前是重重强敌,在所不惜。他不是一位作家,而是一位战士,身死人灭,一往无前。透过纸背,宛若眼前,即使远隔重洋,即使时隔三十年。

  小说以黑人青年范尼和邻家女孩蒂希之间的离合作为主线,讲述了,一位生活在纽约市曼哈顿黑人区的青年范尼,虽然贫穷却努力生活,和自己的邻居黑人女孩蒂希青梅竹马,坠入爱河。在年轻时候,他干过烧烤,卡车搬运工,并且拥有着雕塑的天分试图通过这个能力来改变现有生活。有一天,当他们发现蒂希怀孕了,从天而降的幸福让这样一对相爱的情侣欣喜若狂,接下来寻找住所,努力工作,仿佛一切都会随着孩子的降生、长大而越变越好。直到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不期而至……

  作者不打算把小说带入悬疑套路去描写,虽然这样做也并无不可,而是速速揭开谜底,来自白人的偏见,身为黑人的原罪,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官僚机构内部的腐化和歧视,所有一切都在告诉范尼,以及那些相关的人说,因为你是一个黑鬼,所以你犯了罪。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詹姆斯·鲍德温在叙述故事技巧上的娴熟,彻底打乱时间顺序,不断把过去和现在的情节来回穿插推进,虽乱不杂,有条不紊。这样写的好处在于,不但大量节省了故事平铺直叙推进的节奏,还让整个故事核心更加突出鲜明,矛盾冲突更加尖锐。两家人是如何在种族歧视阴影环伺笼罩下,软弱、退却、争吵,最后达成共识。而在文笔上,詹姆斯·鲍德温的老辣在于他总是用朴素的方法讲述自己的故事,确认情节自己来彰显内涵,不说教,不鼓吹,让剧情推进突出主题,点题却不点破。

  小说最后,蒂希母亲怀揣着希望前往波多黎各,可惜未能逆转局面,维多利亚的癫狂不得不让法庭审理延后,案件还在继续,歧视误解偏见也仍在继续,作者的点到即止结尾反而让故事不那么的流于俗套,读者因为这种开发结局更容易去探讨事件本身的深意,从而延伸出更多的想象,拥有了更长远的内涵。

  对,那场关于种族歧视的战斗一直都未曾结束,同时希望临盆在即的蒂希,母子平安。

  《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读后感(三):黑人民权运动的形象化诠释

  纽约曼哈顿黑人区的黑人青年范尼与邻家姑娘蒂希自幼青梅竹马,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坠入了爱河。范尼干过烧烤店的快餐厨师、卡车搬运工等工作,但具有雕塑天分的他不满足于黑人惯常的这些卑微的职业,租了一件阁楼,投入到令他痴迷的木雕艺术中,既是谋生的工具,也为了他和蒂希共同的未来而打拼——此时的她已经怀孕。正当他们憧憬着幸福的明天,一场由种族主义者、白人警察贝尔精心策划的报复阴谋,让范尼无辜遭受强奸指控,锒铛入狱。身怀六甲的蒂希、他们的家人和律师必须同心协力,赶在孩子出生之前,找到范尼无罪的证据,方能让他重获自由。为此,蒂希的母亲莎伦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飞往波多黎各的航班,去寻找唯一的证人。然而,要让范尼重获新生,谈何容易!每一次,蒂希去监狱探望范尼,告别后感觉自己就像穿越撒哈拉大沙漠那样艰难……

  鲍德温用朴实无华、内含激情和张力的语言,讲述着这个悲伤的故事。他娴熟的叙事技巧,让故事情节在顺序和倒叙之间从容转换、无缝连接,不疾不徐之中却闪耀出感人和思索的力量。范尼和蒂希、他们的全家,面对的是笼罩社会的仇视压迫黑人的黑暗氛围,他们有过软弱,有过争吵,但最终相互扶持和支撑着朝前走去,为摆脱那严峻痛苦的命运而抗争,是因为在他们的周围,还有善良和正义的声音在鼓舞着他们。那位仗义执言的意大利女店主,那位在范尼出事后打电话安慰蒂希、主动表示她可以拿走房租作为急用、并保证为他们保留阁楼的白人房东,就是善和爱的代表,虽然微弱,却是希望不致于沦陷的基石。

  悲剧之所以感人肺腑、有净化人心之功效,是因为无须用喜剧加以稀释。蒂希母亲的波多黎各之行,并未能说服维多利亚改变指控、为挽救范尼而诚实作证。相反,维多利亚自己也因此精神失常,成了这部小说中的又一个悲剧人物。法庭因此只能推迟此案的审判时间。范尼依然身陷牢狱,但他不再自暴自弃,而是用蒂希带给他的纸张和木头开始画素描、雕刻作品。因为,他明白他和蒂希的孩子即将呱呱坠地,那是他们的希望和黎明,他必须坚持到那一刻。

  《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读后感(四):《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译后记

  杜先菊

  拿到《如果比尔街可以作证》(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时,我并不知道詹姆斯·鲍德温是谁,也没有读过他的小说。

  看他的照片,瘦骨嶙峋,也没有马上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然而,打开小说,第一句,就觉得亲近。是一个女孩子蒂希的自述。

  我平时接触的黑人并不多,理念上自觉比较进步、平权,实际上,下意识中还是有很多偏见。初到波士顿上学时,住的地方周围有些公寓,公寓里有些黑人,而且,和这本书巧合的是,还有很多波多黎各人,夏天有个日子,波多黎各人还会在镇中心举办一次波多黎各文化节。

  从彭伦那里拿到英文原稿时,我觉得应该做些家庭作业。大约亚马逊的大数据偷窥到了我的搜索行为,Amazon Prime上推出来一部关于詹姆斯·鲍德温的纪录片:《我不是任何人的黑鬼》(I’m Nobody’s Negro”)。这部纪录片拍得很有激情——如果对主人公们缺少同情,估计会说它煽情——但我此时来看,却正好天时地利人和,奠定了我翻译鲍德温小说的情感基调。

  起初,我并不知道,在很多黑人眼里,警察确实会故意捏造证据来诬陷他们。

  1994年O.J.辛普森案发时,我正好在以色列,错过了那场热闹。后来听说,那一天,所有的电视频道,播放的一律都是O.J.辛普森开着白色野马跑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奔的镜头。O.J.辛普森案宣判那一天,我和同上一堂研究生座谈课的同学、萨哈罗夫的继女塔吉雅娜一起吃午饭。当时我背对着屏幕,塔基雅娜则面对着屏幕,审判结果一宣布,我只记得塔吉雅娜脸上那难以置信的神情:他无罪!“He walked!”

  我们都觉得很明显,应当肯定是辛普森干的,检方提供了看起来足够确凿的证据。后来的民事诉讼也判定辛普森有责任。调查辛普森案件的警官马克·菲尔曼(Mark Fuhrman)是个优秀警官,受这个民事案件结果的鼓舞,1998年写了一本书《格林尼治的谋杀》,指明肯尼迪家族的外甥迈克尔·斯盖科尔(Michael Skakel)是发生在1975年的一桩杀人案的凶手。这个案件已经被搁置很多年,斯盖科尔当时才十五岁,案件重开之后,斯盖科尔被判有罪,获刑二十年。

  然而,很多黑人却对辛普森的清白深信无疑。他们就是觉得警方居心不良,菲尔曼故意安置了带血的手套,诬陷辛普森。初时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读过一些历史之后,才开始明白,他们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詹姆斯·鲍德温心中有很多愤怒。他对美国政治十分失望,认为美国的问题并不仅仅是黑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他同时还是同性恋,于是更觉得在美国社会受到各种歧视和限制。他愤而出走,成年以后的大部分年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

  小说是讲故事的,这个故事里面,小说男主人公、黑人男青年范尼被指控为强奸犯。受害人则是一名波多黎各女性。读故事的时候,你会体会到,在偏见之前,哪怕是基于无知的偏见面前,要证实自己的清白有多么艰难,更何况,伴随着偏见的,还往往有刻意的恶意。

  翻译到后面,感觉这本书并没有写完。鲍德温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故事的结局,而且书本来是有标号的,前面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一,二才刚刚开始,小说就嘎然而止。然而,作者尽量在告诉我们,他们会有出路。这也说明,鲍德温本人对美国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民权运动中,他还专程回到美国,就是希望能够参与其中。

  因此,他的文字中,就表现出一种超越种族、超越国度的人性的力量。他的信心和信念大约也来自这里。鲍德温不是像丹泽·华盛顿那样的英俊黑人男子,但他有一种很强的书卷气,赢得了我的信任,于是,我就用他的眼光是看待世界,看待他笔下的人物。尽管他笔下这些小人物都很艰难地生活在社会底层,满嘴俚语脏话,但是,他们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却能够超脱于底层社会的丑恶和肮脏,让我们能够透过表面的粗俗,看到他们的人性,他们的恩爱情仇,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小说结尾,哪怕是刚开始作者以讽刺的笔调描写的人物,其实也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只不过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情势,使他们无法谈吐斯文、举止优雅,也无法享受锦衣玉食、成功辉煌。

  碰巧看了迈克尔·法斯宾德的电影《侵犯我们》(Trespassing against us)。里面,法斯宾德演一个犯罪分子,电影一开场就是他让九岁的儿子掌握方向盘开快车,而且满嘴污言秽语,张口闭口就是“靠”。但是,一场电影看下来,你却能够透过这一切粗俗的外表、语言甚至行为,看见他身上的人性和他对家人的温情。

  有朋友是法斯宾德的脑残粉,说他身上有贵族气质。我一直只觉得他“装”,典型的受过正规戏剧舞台训练的演员,演什么都端着个架子。丹尼尔-戴·路易斯也端,但他演的是贵族,端也端得情有可原。看完这场《侵犯我们》,我才突然明白,正是法斯宾德身上的“贵族气质”,使他能够在说脏话、干坏事的时候,还能够保持一种人性的尊严。

  更何况,他做的坏事,还不是杀人,只是越货,抢的还不是穷人的救命钱,而是富人家的收藏,我们给他放宽道德尺度的同时,也不会变成容忍罪恶。

  和这部电影一样,詹姆斯·鲍德温的文字叙述非常优雅。男女主人公都很年轻,男主人公范尼很英俊,虽然出身卑微、受教育程度不高,却不甘沉沦。范尼喜欢雕塑,一边打零工维持生计,一边把全副身心都放在雕塑上。鲍德温没有讲范尼是不是受过雕塑或艺术的基础训练,我感觉,他就是想让自己的主人公有一种超越自己的物质环境的意念和行动,然后告诉我们,他周遭的一切,又是在如何残酷地打破这个年轻人的梦想。

  这种优雅很有必要。于是,我在翻译的时候,碰到粗俗俚语时,在翻译的权限内,尽量挑选一些不那么刺眼的词,因为我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传递原作的氛围和作者的意向。

  说到底,这里有一点“附庸风雅”的味道,目的是为了对作品、原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的尊重,希望他们在书中的谈吐、衣着、甚至行为,不要遮挡了他们的人性。当然,这不是重新改写原作中的粗砺与锋芒,也不是为了粉饰太平,而是希望在新的中文语境中,仍然凸显他们的人格和人性。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认真的选择。

  翻译过程中,除了具体的词句,更重要的,是把握一种情绪、一种心态。而且,这还不是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心态,而是原作者的情绪和心态。看完纪录片中的鲍德温之后,我就进入了一种情绪,其中有对情境的悲哀、无奈,也有对人的亲近和温情。大约演员演戏时也会这样,“进入角色”,然后言谈举止都有了一种特定的程式和风格。选定了这种程式和风格以后,白天照常忙碌上班和家务,一坐下来翻译,这种情绪就占了主导,翻译起来就觉得非常顺手。

  进入角色,一气哈成之后,我把译文搁置在一边,过一阵子,再重新以审慎的目光去看它,调整具体的文字和遣词造句。然而这都是细节,前面的情绪基调把准了,文字斟酌乃至纠错都不过是小可而已。

  《如果比尔街可以作证》也在拍电影,我一方面庆幸我还没有看电影,因而翻译时没有受到电影的左右,毕竟音像的力量十分强大,另一方面,我又十分期待电影,希望电影能够有和我一样的诠释,如果不同,差别又究竟在哪里。

  《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读后感(五):《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悲情故事背后,深藏着缓缓流动的温情

  2019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女演员雷吉娜·金因为在电影《假若比尔街能说话》中扮演的母亲形象,拿下了含金量极高的最佳女配角。影片中,女主角的母亲是个沉着冷静却让人动容的角色,她为了女儿的幸福不惜远赴千里之外,在近乎为零的希望面前迟迟不肯松手,只记得自己是个母亲。

  电影《假若比尔街能说话》改编自1973年完稿的小说《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作者詹姆斯鲍德温因为《下一次将是烈火》名声大噪,并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相比于《下一次将是烈火》的犀利,《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节奏缓慢而温吞,透露出来的是一种试图从无力感中挣扎出来的温情。

为母则刚,强撑着假装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背后,藏着一个母亲的坚忍

  关于母亲的力量,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母爱是女人心中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

  当蒂希决定把自己怀孕的事告诉大家,她第一个告诉的是狱中的范尼,第二个告诉的就是妈妈萨伦。

  萨伦对蒂希而言,更多的不是宠爱和亲昵,而是理解。

  而来自妈妈的理解,对蒂希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人能想象,在她像是穿越撒哈拉沙漠那样走过长廊去探视范尼的时候,她的思绪多么混乱无助,她的内心多么茫然不安。

  萨伦一动不动地坐在女儿的床头,这一幕特别像电影的长镜头,一个没有对话,没有表情的长镜头,用沉默表达一个母亲不得不支撑起这一切的悲情和坚忍。

  所有发生过的事情,对这个母亲来说,都是残忍的。她的小女儿刚结婚不久,她的女婿就被怀恨在心的警察硬是冠上了个罪名,被捕入狱。指证女婿有罪的罗杰斯太太一心想得到解脱,宁可咬碎牙也不肯改口,目前又下落不明。而就在此时,小女儿怀孕了。

  一个接一个而来的事实压着她, 强撑着假装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她,放大了一个母亲心中的隐忍和挣扎。

  为母则刚,担当着家里主心骨角色的萨伦可以说是黑暗中的一道光。

  她用不疾不徐的举动,告诉蒂希一切总会有办法的。无论是蒂希愤怒,忧愁,还是近乎绝望的时刻,她都安静地站蒂希身边,什么话也没说,却像是在用无声的拥抱,等待着一动不动,在痛苦中消化着自己的情绪的蒂希。对蒂希而言,萨伦是最好的定心丸,是扶持并支撑着她和命运抗争,并勇敢地往前走去的力量。

  萨伦的异乡之行并没能如愿,尽管她理智,沉着,处理得滴水不漏,尽管她只记得自己是一个母亲。但罗杰斯太太的遭遇并不比他们好到哪里,她不愿去接受现实。

  其实,小说中萨伦的心理活动都是模糊的,我们只能借蒂希的感受,借海梅的眼睛,借她的寥寥数语和几个简单动作,去想象她承受的压力和内心的波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承认,她绝对是个好母亲。

  她努力在为小女儿撑起一片天,但另一方面,她又深知此刻蒂希是否坚强,完全靠的是蒂希自己,无人可以替代。所以她更多的是温柔地鼓励蒂希,而不是整日流着眼泪,或者是安慰蒂希。

  “你得护着这个孩子,别的事情你都别管。”

  “我们其他人,我们会护着你。”

  “我们不能让任何人给孩子套上锁链。”

  “拥有孩子对范尼来说是最好的事情。他需要这个孩子。”

  萨伦最清楚,对蒂希和孩子的爱,才是支撑范尼熬下去的最大勇气。作为一个母亲,这一次她拼命忍着眼泪,将小女儿推入了属于母亲,属于妻子的责任中。

  除了极力稳定全局的母亲,姐姐欧内斯汀也是蒂希的坚实臂膀。只比蒂希大四岁的欧内斯汀,很高,也很瘦,曾经和蒂希打得不可开交,也曾经因为觉得父亲偏爱蒂希而心生不满。

  但事实上,书中的许多小细节却精准地写出:看起来对蒂希不怎样的欧内斯汀,至始至终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蒂希。

  心力交瘁,她依然坚定地跟妈妈说,一定要想办法。

  范尼的母亲对蒂希口出恶言的时候,她插着腰挡在前面,毫不客气地把她们赶了出去。

  意识到有人爱你,真是一个奇迹。鲍德温借蒂希的感受说出这句话。

  不喜远行,萨伦还是坐上了飞机,试图动之以情地去说服罗杰斯太太说出真相;

  苦难面前,家人为了蒂希的幸福都在尽力。

  他们为了不触及蒂希内心的痛苦,极力在家里,在蒂希面前掩藏着情绪。只是在这极具情感张力的表达下,我们还是感受到了朴实无华语言下翻腾的情感和抗争,感受到了亲情闪耀出的感人力量。

小女孩喃喃自语式的讲述,避开了小说压抑的基调

  其实,《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的整个故事基调沉闷而悲伤。因被栽赃陷害而锒铛入狱的范尼,憧憬着明天却突然遭受变故的蒂希,本身就在穷苦边缘挣扎,却还要为寻找几乎不可能的证据和筹备保释金,几经奔波的两家人,这些原本该像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读者心里。

  但事实上,詹姆斯鲍德温用小女孩蒂希的内心吐露和略带纯真的视角,完美避开了过分压抑的剧情,给整部小说带来一丝温暖的亮光。在蒂希喃喃自语中,故事被缓缓推进,茫然无措中是一丝显而易见的悲伤,像小女孩低声的啜泣,悲伤中却又隐约透着一股倔强的希望,让读者也跟着渴望看到光明的那一刻。

  由于年龄不大,涉世未深,蒂希对人对事的态度更加柔和。除了对冤枉范尼的两个罪魁祸首感到气愤填膺之外,蒂希全程都保持着本性的纯良,没有迁怒,也没有怨天尤人。

  “我不能。”

  “在这之前,这件阁楼就这样空着。”

  范尼出事后,房东的第一个电话不是讨要房租,而是告诉蒂希如果需要钱的话,可以找他拿回之前付的定金。这个橄榄色皮肤,喜欢和他们说说笑笑的商人,虽然给出的好心提醒太晚了,但他没有选择落井下石的做法,还愿意为范尼保留着阁楼,依然让蒂希感觉到一种善意的美好。

  西红柿店铺的女主人,在蒂希看来也是仗义执言的。西红柿蔬菜摊可以说是这个悲剧故事的开始。范尼为了保护蒂希和别的男人厮打,被街上的白人警察看到,蒂希为了保护范尼出面和警察对峙,又被其记在了心底。当范尼和蒂希在吃饭的时候聊起,范尼充满了担忧,蒂希也突然感到一种油然而生的恐惧。

  “这事儿他不会忘了的。”

  这是一个埋伏着危险和隐患的开端,但蒂希回忆起整个过程的时候,依然没有忘记女店主当时主动站出来,为自己和范尼说话的那个场景。女店主本可以选择当无情的看客,而不是蹚进这趟浑水中,但她没有。尽管知道自己可能会因此受到波及,甚至无法安心做生意,她还是勇敢地为范尼他们的行为解释。

  老实说,如果女店主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可能在此之前,范尼就要被冠以伤害罪或殴击罪之类的罪行,更早地进入监狱。女店主的存在,从某种程度讲,也映衬出整个故事灰色而温情的基调。

  相比于正在相互扶持着走下去的蒂希一家,鲍德温给周围人的笔墨并不多,但每一笔都代表着爱和善,成为支撑着蒂希的微弱力量之一。

  鲍德温的表达有点到为止的克制,带动读者泪点的不是煽情,而是故事被直白地展示给我们看时,那种深刻的,哪怕没有从细枝末节处描述也能感受到的悲伤和感动。

  鲜少同时出现的两种情感,像攀爬的植物,就这样缠绕着覆上了读者的心头,久久不曾散去。

开放式的结局柔和了故事的悲情

  小说的最后,蒂希和范尼的孩子呱呱坠地。那个支撑着范尼的内心,让他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狱中生活的小生命,那个鼓励着蒂希要坚强,不让她垮下的小生命,终于来到了这个世界。同时,他也带来了一丝新的生机和喜悦,淡化了他们的无望和悲伤。

  正如故事开场时,蒂希不知道如何开口告诉范尼“他们有孩子了”的彷徨,正如我们无法知晓范尼在狱中到底过的是什么日子,却本能地知道他受到的煎熬和他的无助,孩子的出生也同样没有明确地指出后面的故事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但却总算让人长舒一口气。毕竟,蒂希执念把孩子生下来的愿望实现了。

  对比于确切的收尾,这个开放式的结局,让读者对整个故事的可能性有了更多期待。

  “他们打了他,但他们没有打败他。”

  希望最后的结局,是作者给困境中的两家人留下的一缕亮光,成为绝境中能拉他们一把的绳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