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锅炉工》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锅炉工》观后感精选

2020-01-12 22: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锅炉工》观后感精选

  《锅炉工》是一部由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执导,Михаил Скрябин / Юрий Матвеев / Александр Мосин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锅炉工》观后感(一):影片触及俄罗斯的种族政治、人的处境历史现实

  一位在阿富汗战场重伤的苏联少校退役归来后做了一名锅炉工,他一边烧锅炉一边写小说。他的下级战友们回来后参与黑帮,他们时不时的运来被杀害的人在他的炉道里焚烧灭迹。有一天,他发现,这次烧的是他的女儿……影片触及俄罗斯的种族、政治、人的处境等历史与现实。导演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于今年5月18日去世,享年54岁。

  《锅炉工》观后感(二):亚寒带暴力美学

  【巴导死后的重看记录

  1

  故事背景应该是西伯利亚的某个中小城,不在雅库特聚集区。

  但与彼得堡、莫斯科或任何一个城市并无差别,赫鲁晓夫楼、苏联街区疯狂复制,把任何可以催发人性东西降到最低。加上严寒天气,只有在室内才可以一层层的卸下御寒的、伪装外壳,面对自我的、生活的东西。

  2

  人与人本能的冷漠朋友、战友、敌人情人、雇佣与被雇佣,所有的社会属性都可以被颠覆,只有血缘关系可以相,或者没有进入社会前的状态儿童)能产生交流

  这种黑面死相在巴导的片子里从不缺少,本身对现实已经不构成任何映射了,因为它就是现实。

  不管是否身为俄罗斯人,对这个民族或者被苏联化后的民族骨子里那种,本能恶意,是不可以忽略的。只是看作为一个本族的观察者,还是我们这种外族看客了。

  也许可以矫情点说,这种恶意是让人厌恶的,但却可以使各种形态下的暴力,在荧幕上变得迷人。这也是热带、亚热带那些电影中所无法表达的。

  3

  从这个意义上说,亚寒带暴力美学理论是可以存在的,它的最有力实践就是北欧电影和俄罗斯电影,尤其是阿基·考里斯马基和巴拉班诺夫。逗趣的说,他们与阿尔莫多瓦之间隔着200万条街。

  4

  如果从雅库特族对俄罗斯族的仇恨来看,这种征服其实是相对的,弱小民族对强大民族的反沙文民族主义,虽然不能通过强力手段表现出来,无法形成影响力的社会行为,但是他们在民族的收缩防备理仇恨上确实一直传承的。

  简单来说,就是俄罗斯人会了他们怎么征服远东的,但雅库特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是怎么被奴役的。

  这也就构成了“复仇心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死结。那就是,任何矛盾都可以归结到民族矛盾,让仇恨升级

  片子结尾的小故事,就是复仇的影子,它似乎在暗示着复仇的方向不只是向外,对外族,也可以向内,内本族。

  这样说来,自虐也是一种复仇。心理自虐,身体自虐。

  说到这,把自虐和《彼得堡异人录》联系起来,就可以做很多延伸了。

  5

  关于战争的暗示,线索很多,都是很开放话题切入点

  有两个值得记一笔

  第一个,是战争并没有让人们变成生死之交,并不像其他电影里那样。归根结底,还是之前说的,本能的冷漠与敌意,造就了只有血亲可信任。

  第二个,是崇尚战争的原始性。对冷兵器战争的肌肉记忆与无法割舍,玩刀的就是比玩枪的自豪

  有意思的一点,Vera她爸,那个上校,没有打过仗,一辈子没当过英雄。他在面对出生入死的英雄时的感觉,很叵测,也是可以分析想象的。

  6

  纯个人感受

  电影里的长镜头或者连续行驶/行走剪辑,在配乐之下,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是你听着耳机,跟主人公并肩而行;或者一个人那么逛荡。

  配乐的贯穿感,在戴耳机看电影时比较强烈,用音箱时,会变成氛围感。

  配乐我不特别满意重复太多并无变解,有点败笔。如果说制造代入感的Ambient话,Ayktyon会做的更好吧。御寒电子舞曲真是有点太土逼了。

  《锅炉工》观后感(三):俄罗斯式黑帮美学和真实民族性《锅炉工 2010》

  

1 雅库特的锅炉工

某些时候,我们对电影的评价会视其是否带有批判精神,因为这涉及人文价值,而俄罗斯的艺术尤擅于此。

  犹如圣彼得堡的寒冷和锅炉的火焰,带来一种感触的对立。这就是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的《锅炉工》。

2 远东的部族

  《锅炉工》并非典型的黑帮电影,他并未讲求暴力美学的技巧,而更多属意于俄罗斯的民族性弊端

  雅库特角色设定意味着一种种族冲突,这源自俄罗斯对远东的征服。

  作为东罗马的斯拉夫后裔,俄罗斯族崇奉英雄和原教旨,倾向于一种神圣帝国而非政权。而数世纪的东正教信仰给他们带来一种执着侵略性

  在俄罗斯西部,那片和君士坦丁堡毗连的区域被视作帝国的中心。而远东被认为是其附庸罪人流放之地。

  这些部族的原始信仰并非东正教,俄罗斯的种族民粹也使他们难以得到认同。他们是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公民,但并非民族意义上的平等公民。

  这种印象同样印证于少数裔心中,锅炉工正是种族弱势范例。在他的小说中,犯人被流放到雅库特地区,他们恣意妄为罪犯地位甚至高于雅库特人。

  黄种人素来被视作缺乏诉求之心,锅炉工是曾经的苏联英雄,但功勋没给他的晚年带来尊重关照

  他谋求最低下生计,蛰居在潮湿烟尘浑浊的锅炉房。甚至他的工资也被拖欠。

  他明白俄罗斯和雅库特难以存在平等的友谊,但认为中士是他的朋友,因为对方会偶尔带一些打印纸和探讨他的小说。

  种族默契也表现在他的女儿萨沙身上,她和中士的女儿玛莎合作皮草生意。并且两人拥有同一个情人:中士的手下——野牛西里

  玛莎带有毫不掩盖的强势,她和瓦西里的关系好似一种放纵,而萨莎对瓦西里更似一种乞怜。

  她问瓦西里是否愿意和她结婚,这是在索求一份庇护。她希望与俄罗斯男人联姻,因为她看到包括父亲在内的雅库特人的卑微

  萨莎对俄罗斯人放低姿态,却并不顾念拮据的父亲,如同她不认同雅库特人的身份

3 圣彼得堡的和火焰

  出于对男人和生意的争夺,玛莎请求父亲清除萨莎。尽管中士不认同,并表达了一番公正意见,但最后仍帮助了女儿。他们终究不认为对雅库特人的掠夺存在任何不宜之处。

  而被萨莎认为结婚对象的瓦西里由始至终漫不经心,包括做和杀死她的时候。

  这种漫不经心同样表现在中士对锅炉工的态度,他甚至都不愿换一个焚尸的场地处理萨莎。在锅炉工寻上门时,中士还坦然保持着伙伴之谊。

  低微的身份让人漠视这个曾经的战争英雄。他的墙上挂着彼得大帝,更像一个理想英雄主义者。而黑帮们开着德国车,悬挂全能基督像。

  颓靡的老军人可以和杀手同样冷酷,只要他把复仇当作战争。穿上军服会让他产生勇气战斗庄严

  以致于仇人仆倒在脚下时,这个曾经的工兵说:“你们连真正的战场都没有上过”。

  但他终究无法从是非中看待仇恨,因为他做过中士毁尸灭迹的帮凶。他无法寻求正义的解救,也无法走上亡命之路。

  倘若没有切身的痛楚,这个雅库特少校会永远安于本分。但杀了俄罗斯人意味着无路可走,因为他是雅库特人。他选择了在锅炉房自杀。

  他只能更改小说的结局,让雅库特人在书中奋起反抗

  而原本的结局是:塞纳(凶徒)凌辱了雅库特人的妻子,而丈夫也将怨怒施加于妻子。——这正是锅炉工心中雅库特人的境遇

4 俄罗斯的蛊

  从另一层面来说,这部电影展现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复兴资本意识。他们重拾了东正教信仰,抛弃了无神论和均贫富狂热,认同了资本的规则

  这种转变会带来过犹不及偏颇,如同黑帮之间的利益争夺。从始至终充满着杀戮和背信,表现得几乎毫无道德特质

  最突出情节是黑帮头子意图在赌桌上出千骗回支付给野牛的任务赏金。野牛似乎了然于心,反让他们吃瘪。头目因此对中士责问却被后者抢占先机杀掉。

  这正是俄罗斯民族长久存在的弊病。他们具备浓厚自然赋性,追求一种原始的自我利益。

  很难判断这是宗教抑或民族的自发性。他们的信仰带有苦修精神和教条式的严苛,这让他们在冲突中频用极端手段。

  他们没有张扬的沙文主义,却带有偏执的氏族特征。他们的倾轧冷峻而残酷,难以维持一种长久契约。这让他们的内外关系总是处于对立和分裂。

5镜头中的写实美学

  《锅炉工》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一群籍籍无名的演员,甚至包括业余从业者

  这似乎是为了避免技术性雕琢。并且影片的拍摄竭力采取写实头。被称作费德尔的黑帮头子带来了尤为生动人物表现。

  而在其代表性的长镜头中,最跃然而出的是锅炉工的情绪演绎:一个颓唐老人的隐忍,寻找女儿的父亲的焦虑,复仇军人的忧愤和决然。——他唤起了一种对于雅库特民族的恻隐和感怀

  但费解的是,影片同时存在一些并非刻意为之的,粗率到近乎 CULT 的镜头,且难以看出其中任何的深层含义和价值取向

  不过这并不损害影片的写实性美学。这种美学营造出冷峻的基调并让立意突出。

  或许这立意有所夸饰,并带有逻辑上的欠缺。但基于故事的思想性和凝练的结构,《锅炉工》的价值应得到更宽泛认可

  《锅炉工》观后感(四):一篇暴力现实主义风格的社会分析

  这部片子从听闻起就惦记着,奈何一直没有资源,直到前些天朋友在国外找到了传了给我,才了却了一桩心愿

  影片没有让人失望,比起导演之前的作品,感觉少了一些狂放,多了一些冷静,从头到尾都以客观清醒笔触去映射现实,却又让人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一种炽热的情绪。既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也是一则犀利的政治寓言。鉴于后者的感受过于强烈,所以只能尝试阶级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部影片。水平有限,难免错讹,勉力一试,意在抛砖。

  开始的烧炉戏,瓦西里边说话边不停地玩弄刀,暗示着弱肉强食时代的到来。

  狙击手单线上级赌钱,意味着并不认同其行为方式,只是为钱工作而已。

  狙击手的直接上级瓦西里,沉默寡言异常冷酷,暗示力图崛起的阶级正是这样一类人。他们不择手段,暗箱操作背信弃义唯利是图

  瓦西里以同等的态度玩弄了当权者的女儿和锅炉工的女儿,而这两者都不具备任何实质权力说明其只对握有实权者卖命效力以求获取回报,而无实质权势者则视如草芥,同时暗示了当权者和瓦西里的联盟其实并不稳固,只是建立在各自的需求上,没有任何情感依附

  在开门时,瓦西里将当权者女儿拒之门外,最后却毫不犹豫的杀了锅炉工女儿,暗示着情感向权力的屈服和人性在利益面前的泯灭。

  在瓦西里处死锅炉工女儿时,死者鞋子掉在地上,他却没有清理,这并不代表不够职业水准,而是意味着同样出身底层却已变质的他对象征底层人民的锅炉工在根本上已经是蔑视的,不但不信其会有所反抗,就是对其反抗力量也丝毫不放在眼里。同样在处理锅炉工女儿尸体时却可以对锅炉工面不改色信口雌黄,说明他们如果需要,不在乎对任何人撒谎以及给任何人扣上任何帽子,哪怕是自己亲近”的人。

  瓦西里是一位著名英雄的名字,在俄语中的意思统治者,用它来为片中的反派命名,似乎在影射一种精神的堕落,并且是对当权者微妙嘲讽

  瓦西里的上级,一边和自己女儿说要讲道义,一边却下令除掉锅炉工那富有创意的女儿,暗示当政者口蜜腹剑,不可信任

  锅炉工的女儿,虚荣单纯,富有创意但无防备之心,搭上俄罗斯人却幻想结婚,暗喻那些对社会本质缺乏深刻认识,只是抱有好的愿望想法积极适应,却过于幼稚无知而终于难逃被食物链上层玩弄出卖剥削命运却尤不自知的年轻一代。他们积极努力,抱有幻想,一厢情愿的想要投奔他们所向往世界,却没有看清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接纳他们的打算

  锅炉工对瓦西里的行为虽也简单过问,却一直是听之任之,而瓦西里一直对锅炉工说死的都是坏人,以安慰锅炉工。这意味着底层人民在一味明哲保身的同时,也想获得心灵安宁,但是这种安宁却是通过鸵鸟式的自欺欺人实现的。其原因或许有对同时代经历者的血缘认可,也有对自己利益的现实衡量。瓦西里送上的稿纸,暗示着两着之间存在着交易关系。而作为底层代表的锅炉工则为了自己写书的欲望而欣然接纳了,暗示底层人民只顾自己一方天地狭隘,和对自身价值认识不够的愚昧

  瓦西里服务于多方,而在锅炉厂杀了赌钱的单线联络人,则说明其团体不过只是利益的结合没什么感情关系。

  锅炉工因为现役上校的女儿常来自己这里玩而被现役上校盘问,暗示尽管出身相同,但是红色贵族不会允许阶层壁垒的打破。

  锅炉工最后报仇时说到当权者不曾打仗的一段话,暗示着当权者多是玩弄政治,不曾有过真切的底层体验,也不会为底层人民利益着想。

  当权者派瓦西里暗杀原先合作伙伴,说明了当权者面对异己的残酷。也暗示了其不允许自身的垄断被打破。

  特种部队狙击手执行任务,以及狙击手展现出的漫不经心和驾轻就熟,说明了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底层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得出卖特长,为人所用的现状。

  民族差异暗示着阶级差异,锅炉工的小说涉及历史上强大民族对弱小民族的压迫,实际上暗示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锅炉工在美国底特律的妻子不断恳请女儿对父亲好一点,暗示了自以为可能跻身新贵的女儿其实和父亲一样的底层本质,并且应该团结起来。

  当权者,锅炉工女儿、锅炉工生活场景中都存在的燃烧的锅炉,暗示着其出身并没有不同,只是当权者背叛了底层。

  当权者可以回忆同甘共苦的经历,却依然心狠手辣,反衬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可以不顾。

  锅炉工女儿和当权者女儿各自的对话台词,说明了当权者在需要利用底层时会做出一些平等的姿态,但这种表演往往被底层一厢情愿的误认为平等和亲近。

  当权者女儿说锅炉工女儿拿了很多钱,而当权者则说那是应该的,创意值钱。但实际上锅炉工的女儿很贫穷,钱还要找爸爸要。说明底层出身的人,纵然有智慧能力,但是在当权者的掌控下,也只能廉价贱卖,甚至要被过河拆桥。

  锅炉工最后的奋起,暗示着底层人民只有遭受到深切的痛楚才会觉醒,但是复仇之后的却选择了自我毁灭,象征着社会没有给底层人民留下多少出路,而底层由于自身只求温饱度日自安自足的软弱性和见识谋略的局限性,早已经放弃了抗争的道路,就算爆发也多是一时之勇。这种觉醒是短暂的,不可靠的。

  锅炉工最后从身边拿出带刀鞘的刀来,影射底层其实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力量,并且一直保存完好,只是因为自身的软弱和无知而放弃了。

  小女孩看着锅炉工流血死亡无动于衷,只是说了句你在流血,意味着上层对于下面的现状非常清楚却并不在乎,而且这个血恰恰就是他们放出来的。同时暗示了崛起的红色贵族二代一样漠视底层,虽然看起来双方也有些交流,但是这些交流也是建立在自身的需求上(比如听故事,看锅炉),并没有任何建立感情的想法。

  最后那张拍摄的身穿制服挂满勋章的照片,则是对一个英雄阶层就此灭亡的缅怀和留念。而借助红二代小女孩儿的手来完成并且将之拿走,则说明了底层只是在当权者需要的时候才会记起来,当权者也会把英雄情结当做一张牌好好利用。

  小女孩儿拿走了锅炉工的故事并且最后展示了出来,意味着导演虽然无力改变这种由权贵内部继承的执政模式,还是愿意保留一点点希望,同时通过故事暗示了底层人民也正在逐步觉醒。

  故事最后说锅炉工没有再写下去了,暗示当前的底层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而从根本上不具备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

  结尾故事,丈夫不断的示好,意味着无产阶级对压迫者的心存幻想的献媚,但是压迫者依然盯着妻子,意味着其不达目的不罢休,只求满足自己私欲的贪婪本性。

  凯尔曼之顺从的脱下衣服,意味着底层人民的大幅退让,相当于因为渴求安稳而屈从强权并甘愿主动卸下防备,以妥协投降换取和平生存甚至些许好处的特性。

  妻子最终依然遭到强暴,意味着压迫者的冷酷无情得寸进尺。

  丈夫责打妻子,意味着被压迫者无心抗争却又不负责任,惯于自我倾轧的软弱性和劣根性。妻子的求饶则象征其牺牲自身以求生存,在失败后却又不被同类接纳的困境。

  多次出现的陌生路人和剧中人物的碰撞镜头,暗示着社会隐藏着深深地不安,暗流涌动。

  剧本赋予了每个人物以鲜明的利益阶层代表性,同时又给同一阵营中的不同类别分别配以合乎其行为特点的细节加以区分。看起来层次分明,杂而不乱。手法上则简单有力,干净直接,基本看不到什么矫饰的手段,也没有主观情绪和意志的强加体现,只在配乐中隐隐透出一种跃跃欲试的不安定感,好似一场暴发的前奏,可谓匠心独具。通篇不过7、8个人物,场景和剧情都很简单,但是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寥寥数笔就深刻揭示了俄罗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们的等级是如何形成的、并且在巧妙引导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一思考方向的同时、也留出了巨大的思考空间,可谓朴实无华、大巧若拙,让人惊叹不已,不由佩服导演对电影和自己的超强控制力。

  在2010年底俄国影评人们颁出的“象”奖中,《锅炉工》摘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四项大奖。这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内涵以及所流露出的倾向性,让这位以暴力现实主义而著称的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再次在为主旋律所诟病的同时,赢得了民间的美誉。毕竟通过一个点而去洞穿整个世界,凭芥子以纳须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去揭示深层的现实更是难上加难。看了锅炉工,忍不住会想起一批同样以小见大,动人肺腑的片子,再对比时下那些明星云集、场面豪华的大制作烂片,让人不由得叹道:看来健全的导演都是相似的,残疾的导演则各有各的残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