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大姐是“底层人士”,但她推动了这个家前进的路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我的大姐是“底层人士”,但她推动了这个家前进的路

2017-11-29 00:31:03 作者:火养 阅读:载入中…

我的大姐是“底层人士”,但她推动了这个家前进的路

1

 我曾写过一篇姐姐文章姐姐,无尽岁月里最温暖的称呼。大都是关于二姐的。

其实我更应该写的是大姐。一直找不到很好的语言,整个家庭都亏欠大姐很多,但她个人并不怎么觉得。

这次之所以想写她,是因为北京最近的事件。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士,不得不冒着严寒流离失所,或者拖家带口回家了。

我不在北京,但我能感同身受。因为二十多年前,我大姐也曾是其中的一员。

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刚流行出来打工,我大姐是整个村里第一代出来打工的人。那时候我还很小,我甚至都不记得她去哪里打工,也没问过。只知道是深圳一带。

为什么要离开农村出来打工?估计很多很多在城市的人不会明白,那种农村底层的无奈和苦楚。真的不是想占有城市资源什么,无数出来打工的人,压根就没想过要在城市留下来。

出来打工,更多的是像我大姐那样,为了缓解家里负担。我大姐出去打工的时候,我大哥在上高中,二姐和我上小学,还有更小的弟妹,一大家人的开销,吃饭都困难依靠在山村里种植,根本不可能供弟弟妹妹上学。

上世纪90年代初,南方刚刚兴起经济热潮,需要无数的廉价劳动力。大姐赶上第一波打工热潮,和村里几个同龄的女孩出来了。

我也不知道她们进了一个什么工厂。只是知道噪音很大,大姐去了半年,就回来了,说睡觉常常耳鸣,工厂里的噪音太大了。

但回来休息一段时间,又出去了。我记得一次大姐和妈聊天,说,妈,家里有什么困难你就直接说,在家里赚一百块钱可能需要累半个月,在外面赚钱怎么也容易一些。

那时候村里是没什么能够马上变钱的东西,就算卖稻谷也得等到收稻谷的时间,而其他经济作物也是季节性的,有的时候真的一百块钱急用都拿不出来。反正我过过很长时间那样的日子,所以我能明白。

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不会明白,穷到底会穷到什么地步。就算现在农村生活改善了很多,但也只是通货膨胀下,每个人账面上的钱多了一些而已。要说实际购买力,好不到哪里去。

2

 大姐也曾当着妈的面发过脾气,就是说为什么要她那么累,这么多弟弟妹妹需要照顾。妈也没办法,生下来了总得养。

为了这个家,大姐还是不得不出去打工。她个人几乎没什么消费,把打工赚来的钱全部邮寄了回来。

那时候还是邮寄,通过邮政。我还清楚记得每次拿到汇款单后,去镇上取钱还需要收取2%的手续费。而对于没有任何辩解能力的农民来说,也只能上缴。

大哥从读高中到后来上大学,学费大部分是大姐这边打工赚的。

有一年大姐回去,发现二姐辍学在家,那时候父母还是有重男轻女思想,觉得女孩子不用读那么多书,何况家里实在是困难。

但大姐没同意,说她就算自己辛苦一点,也得让二姐读书,她说服爸妈再次把二姐送回了学校。

二姐后来考了出来,才有了现在做老师的生活。如果没有大姐的坚持,让二姐年纪大一点然后和村里很多同龄人一样出来打工,大姐会轻松很多,但二姐估计一辈子也只能在“打工”和“农村”之间循环了。

有的时候,个人的命运往往不是自己能够把握的,特别是对于出身低微的人来说,往往是很多阴差阳错的机缘,改变了人的一生。

我真不知道大姐那时候在外面打工经历了什么。她一直很节俭。听村里和她一起出去的女孩子说,大姐每天中午只吃一毛钱左右的菜,那是90年代,还可以依靠这么低廉的钱生活下来。

但也因为如此,大姐一直很瘦。从二十来岁出去打工,到二十六岁嫁人,大家这四五年最好的青春几乎都是献给了我们。

3

 大姐出来打工,是城市里的底层人士。在一个工厂里,是一个毫不起眼打工妹,但对于我们家来说,她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也是我们期盼的经济来源。

就像你现在看到那些被驱赶的人,是多卑微的存在,但是对于他的家人,他在村里的孩子们来说,可能就是一生的依靠。每一个底层人士的背上,都有一个家的重量。

那些背井离乡住着最差的房子,吃着最简陋盒饭的打工者,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这座城市,但他们始终融入不了它,还一直被歧视,甚至驱赶。

很多时候离开农村,并不是在农村生活不下去,而是想让自己的家人过上比自己更好一点的人生

我大姐作为第一代打工者,如果没有她出来打工赚钱,就依靠村里那点农作物换取点钱,怎么能够送我大哥和二姐上学?而多少的农村女孩子,出来打工就是为了这种帮助家里的成全?

自己出来工作后,也去过很多珠三角的工厂,看着那些黑压压的人群,也总会想到村里出来打工的人,也都是这样。如果没有我大姐当年出来打工,送我们上学,我可能也是其中一员。

谁都不比谁高贵。一个人最不能选择的就是出身,凭什么出身在农村,然后出来打工还被驱赶和歧视?凭什么出生在农村就得一辈子待在农村?凭什么底层人士就没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

底层是一条长青的河。这是《平凡世界》里路遥说的。孙少平里面的底层生活,我能够理解。他逃离双水村的心里动机我也能够明白。

每个人都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权利。人员的流动才是这个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如果像改革开放前那样,每个人都被限制得死死的,如何发展,如何施展个人的抱负?

说实话,多少人会庆幸有这种流动,如果没有从农村涌上城市的这股潮流,没有农民工和无数打工者,不可能有我们大多数人的现在,不是吗。

猜你想读

姐姐,无尽岁月里最温暖的称呼

我年纪大了,穷,不需要被你原谅

父亲没写散文诗,只有低入尘埃的卑微

- END -

火养:特别能坚持的摩羯座。曾接过情感热线,所以对情感有自己独特且包容的理解。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纯粹阅读,每年读两百多本书,喜欢运动,希望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仍然是年轻的。如果你有什么想倾诉的,树洞直达67786370@qq.co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