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飞鸟》观后感100字
《纸飞鸟》是一部由埃米利奥·阿拉贡执导,伊马诺尔·阿里亚斯 / 路易斯·奥马 / 罗赫尔·普林赛普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飞鸟》观后感(一):动乱中的亲情 友情 和难以察觉的爱情
这部电影确实是不错的,但也没有多么厉害。
电影的台词我是佩服的,各种对话里都穿插着自然并且巧妙的调侃,一度让人怀疑这是不是根据某本书改编的电影。
电影的剧情也很流畅,演技到位,音乐加分,色彩也有动乱中的厚重感,但是就是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我没有落泪的冲动。我不是一个泪点多高的人。
也许是因为电影里弥漫的紧张和压抑感让人不那么容易察觉电影里的悲情,但是说实话没什么特别触动人的点,火车站里的那一节只让我感到紧张然后绝望,结尾老年的米格尔唱起那首歌是我确实有点动容,观众席里出现本应已离世的剧团演员们却让我想起《V字仇杀队》的经典结尾。
而让我觉得还有可说之处就是恩瑞格与乔治之间的感情。乔治无疑是把恩瑞格当极好的朋友的,但是恩瑞格不是。恩瑞格在与乔治久别一年后重逢时的“他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以及被军官拷打后回家时面对乔治微微的躲避和胆怯都体现了一种不同于友情的爱,对于同性的爱情。尤其是在他听说了火车是去往布宜诺斯艾利斯时,尽力压下的惊讶和几乎没外显的喜悦,更让我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总的来说,是部看了也不浪费这两个多小时时间的电影,不过也没非看不可的必要。
以上。
《纸飞鸟》观后感(二):纸飞鸟
我竟是第一个写评论的。
这样好的电影,为什么没有人看?
那种古老美好的感觉,我写不出来。我只是觉得我看到布拉格冬天的广场或者翡冷翠黄昏的街头,应该会有同样的感觉。或者,如果你喜欢《天堂电影院》,那么你绝不能错过了这部电影。
这个冬天,神经开始变得脆弱。
看到一些电影的时候,眼泪会涌出。
不晓得是不是因为暑假里吃了一段时间中药,身体终于不像以前那样干燥了。但是我愿意相信是心理的原因。当一个人开始长大,她会慢慢学会去感动。
我喜欢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大人和孩子,情侣之间,手牵手,拥抱或者亲吻。上帝看到了都会嫉妒。他尽善尽美却得不到人世间最单纯的爱。
关于两个男人和一个孩子的故事,关于战争和失去,关于同甘共苦的亲情。电影的画面和音乐都无可挑剔,西班牙语竟是那么好听。好像是一帧压在日记本里泛黄的明信片,上面的字迹泛黄,而寄这张明信片的人的音容笑貌却又在你眼前,恍如昨日。小男孩米格尔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豪尔赫却像一尊严肃的雕像,不苟言笑。战争让他失去了自己的儿子,这种空虚渐渐被米格尔填满。但是豪尔赫逃不掉当局的魔爪。
最后豪尔赫中枪跌倒在地上,而米格尔在火车上大喊着,爸爸,爸爸,小书包里折好要送给“爸爸”的纸飞鸟撒在空中。于是我又掉进了导演设置好的陷阱里,眼泪哗哗地留下来。只是因为“爸爸”两个字太煽情。
两个男人,我觉得他们是Gay。最初他们见面,那个很长很长的拥抱,到当他帮他擦拭伤口的时候,很轻的动作,很温柔的音乐,阳光在裸露的皮肤上跳舞,上面细细的毛孔和金色的毛发。纳西瑟斯看到了,也会自惭形秽吧。太孤傲的美不是美。
《纸飞鸟》观后感(三):悲伤与欢乐同在
动乱的岁月中,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可怜的是什么,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最可怜的是失去了父母。但在战争年代,失去父母的孩子比比皆是,说可怜大家一样可怜也就算不上多可怜,因为这样反而能让自己坚强。但是,像Miguel这样有母亲却不认的很少,自己一片痴心苦苦等着母亲的回召,而母亲的心已经随着西班牙内战而粉碎。
可导演一方面煽情地展现了Jorge失去妻儿的景象,一方面又展现给我们Miguel在喜剧团招工时的无邪与顽皮,这不是摆明地说,来,让我们看看可爱的Miguel是怎么收服Jorge破碎的心吧。好在下手点并不在Miguel身上,那样容易陷入俗套,加上还有一个怎么看都有些基情的Enrique,小情调走得欢乐而幽默,但小快板又时常被军人的铁靴和霸道而冲散。
一会是军人,一会是市长,一会是卖力的歌手,一会是为淘气包而头疼的Jorge和不停说好话的Enrique,这两个孤独而执拗的男人却正像一对父母一样领着Miguel同甘共苦地过日子。在独裁政府的压迫下他们仨和喜剧团艰难地生活着,直到波澜不惊地到最后的那段高潮。
不得不说,高潮煽情得很用心,从音乐到摄影到剪辑,Jorge带血的迟缓的脚步,Miguel撕心裂肺的呼唤,包括那个出人意外的暗杀事件。但故事好像在邻近结尾时又进行得太快,直到Miguel老去重来天堂电影院里那一段时,着力的痕迹又刻意了点。
讲述佛朗哥时期的西班牙电影并不很多,纸飞鸟里有战争有政治也有恐慌,有悲伤也有欢乐。对于一个无知的孩子,最难得的是,有两个并非自己亲人的老家伙,陪伴着自己,教导着自己,保护着自己。
《纸飞鸟》观后感(四):容易被忽视的折纸
写之前,又看了一遍影片文字“纸飞鸟”,才想起来那个维系 Jorge 和 Miguel 父子情感的折纸。回想起最后火车站的镜头,Jorge被射中两枪任然凝望着开始加速火车上的Miguel,Miguel痛苦大喊瘫痪倒地 ,袋子里的纸飞鸟全都飞快的被风带着飞散了。Miguel痛哭着失去了爸爸,也失去了所有爸爸为他亲手折的拉动尾巴就可以扑腾翅膀的小鸟,仿佛一个人失去了所有,而且Miguel在车上离爸爸越来越远,这里的纸飞机飞散隐喻着烘托着Miguel爸爸的离开。接着是Jorge倒在了画面的右边,左边的火车加速的离开了车站,蒸汽覆盖了整个火车,很快消失在了烟雾中,不如说是消失在了观众和倒下的Jorge的眼中,恍然两个世界的分离被加速到来。这里的烟雾和纸飞鸟值得细细品味一下。现在想起来不禁全身一阵震惊,突然觉得这部电影细节地方的美妙。
影片一开始的地方,防空警报想起,所有人都井然有序的跑进了防空洞里面,让我诧异的是大家都好平静,感觉这件事情就跟家常便饭一样熟悉,Jorge还折了个纸飞机送给了后面的一个人,这就是人们的生活常态,对空袭已经习以为常的举动让我低估了空袭的后果。似乎只有这次很严重,Jorge失去了妻子和儿子。这个反差让我全身起了反应。
影片整体的灯光是有很大差异的,也是为了剧情和情感需要。一开始和最后很温馨,所以画面的光线会很柔和。但是到了压抑的地方,光线变得特别硬,几乎只能看到角色的半张脸,另外一半全部都是死黑。看得出导演用光线对整个影片情感上的烘托和时代环境的刻画,当然也是强烈的对观众心理的控制。
其实影片中Jorge对Miguel的情感一开始是复杂的,他并不承认自己对Miguel有感情,他还在失去自己亲生儿子的悲痛中,没有办法这么简单就又有了一个孩子。所以在邻居误把Miguel认作了Jorge的儿子之后,Jorge会吼Miguel,会把Miguel扔到地上,这里是他还没有接受他对Miguel的爱的表现。包括Miguel叫他爸爸,他说你还是叫父亲,这里的小细节。最后的最后,Jorge去看了Miguel的几乎植物人的母亲之后,他开始接受自己对Miguel的爱,到最后车站情感大爆发,一切的美好都化为乌有,所有的一切都只留在了Miguel的回忆里。
虽然是个半喜剧带有强烈的嘲讽意味,但是整体是比较压抑的,所有的笑点在压抑的氛围下有些难以笑出来。抛开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就跟影片里面的所有人物的心情一样,都是被压抑的。Jorge和Miguel是压抑的,小小的天真无邪的Miguel是压抑的,市长是压抑的,一起演出的同事是压抑的,军官是压抑的。在影片里很难看到有人大笑,或者有人大哭,这些情感都被压抑了,而被压抑的心情,感受是最刺痛人们的心的,因为那些痛每天都在刺杀这自己的心。这些压抑都来自于哪里呢?
影片的结尾比较老套,回忆和现实穿插,最后停留在了过去一家三口的开心的画面里。不得不一提结尾导演然过去的人物出现在了表演大厅,这让我想起了《我不是药神》的结尾,同出一辙。最后,非常值得看的影片。
1点了,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