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就是OKR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这就是OKR读后感锦集

2020-01-22 23:1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就是OKR读后感锦集

  《这就是OKR》是一本由【美】约翰·杜尔(John Doerr)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就是OKR》读后感(一):#读书@2019-46#《这就是OKR》

  

因德鲁克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而读了《重新定义公司》,知道了OKR,进而翻看了《这就是OKR》这本书,三本书的管理思想一脉相承,就是怎样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实现组织的目标。 抹杀个人的个性和智慧,单纯接受上级的指令的管理模式,可以走出整齐划一的步伐,可以让钢铁产量连续翻翻,却造不出

  《这就是OKR》读后感(二):OKR落实在领导

  欧美人写书都是这么啰嗦吗?核心有,但是分散到各处,然后就很难找到核心了。本书作者自己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关注到OKR的核心思想:聚焦、承诺,协同,结合CFR:谈话、反馈、认可,再联通评估延伸最终实现OKR。其实本书就讲了一点:目标清晰且有难度,结果具体且有量化,并且不要把这些和绩效挂钩,然后设定常规任务和愿景任务,自下而上的完成工作,需要特别重视过程,因此需要定期的确认,交流和激励。所有的归结到一句话:领导的OKR要透明,不能光瞎指挥,你要skin in the game, 且要让大家看到,互相监督。不好实现。 最近疯传的百度的姗姗开始了OKR运动,李彦宏可以考虑下岗了,因为他没有OKR,或者没有人知道他的OKR,那到最后不是白扯了。 领导要敢对自己下狠手,才能做好OKR。

  《这就是OKR》读后感(三):“怎么推”运营推广人干货学习交流网站

  在产品初期,可以通过种子用户来挖掘典型用户核心需求,同时希望以这些星星之火来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那么种子用户都符合条件呢? 1、产品的深度目标用户,且目前产品尚未满足其所有需求。拿医疗类产品来说,种子用户肯定是有挂号咨询需求的。 2、经常发表与产品相关的讨论,积极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能够有强烈的集体感和主人公意识。种子用户一定要活跃,热心回答别人问题。 3、经常使用产品,能反馈产品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没有解决的需求。种子用户要有时间和经历来投入到产品的建设上。 4、会在朋友圈内分享产品以及相关的活动等,另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群都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更多关于推广运营干货内容,请大家搜索网站——“怎么推”,作为推广人学习网站,站内还有众多推广人的学习社群,主要交流探讨运营推广知识,交流不同推广方式的技巧与效果。

  《这就是OKR》读后感(四):OKR在怎样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如何理解 OKR?

  OKR 是确保将整个组织的力量聚焦于完成重要事项的一套管理方法;

  OKR 总在明确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实现?

  OKR 总在提醒团队要做些什么?明白无误的告诉团队做到了什么?还没有做到什么?

  什么是好的目标:

  1、能解决用户的问题;商业领域所有的创新都在解决用户的问题

  2、完成之后又实质性的差距;

  3、聚焦和可检验;(保证目标可执行)

  制定好目标之后,还需要有实现路径(确保执行的到位):

  制定实现路径是“死磕路径,层层剥笋”的过程;

  顺着目标,我们去做很多的策略,再把策略层层分解,持续迭代下去,就能知道实现的关键路径是什么;

  知道了关键路径之后,要想清楚关键路径上的关键点有哪些,由谁来做,以及什么时间点达到什么状态;

  《这就是OKR》读后感(五):《这就是OKR:让谷歌、亚马逊实现爆炸性增长的工作法》——约翰·杜尔

  OKR,原文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译文是目标与关键结果。可以用3W来概括OKR是什么:(1)why:让目标具有意义感和使命感,让团队聚焦最重要的事情,并促进团队的协作;(2)what:好目标需要重要而具体、行动导向并能鼓舞人心;(3)how:关键结果需要有明确的完成时间、具有挑战且可以衡量,做到这三点就是OKR。 至于如何使用OKR,主要包含四大原则和三步骤: 1.OKR的四大原则:(1)不要自上而下设定;(2)勇于失败;(3)不要与个人绩效挂钩;(4)始终保持耐心和决心。 2.OKR的三步骤——CFR:(1)conversation(对话)——围绕OKR进行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2)feedback(反馈)——不断确认和追踪OKR的进展情况;(3)recognition(识别)——评价OKR完成情况并打分。 最后,OKR其实是一种愿景管理法,不要与个人绩效挂钩是其与KPI相区别的一大重要特点。

  《这就是OKR》读后感(六):推荐一本书

  本书用一些企业的实例来详细解读了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我认为OKR有这些关键词——清晰、量化、透明、灵活、反馈、时效性、可实现——这其中的任何一种精神对(常规)企业来说都是可取的,就像书中的那些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处于何种阶段,都可以吸取。从严格意义上来说,OKR是目标管理方法,而不仅仅是绩效管理方法,在我看来,OKR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思路,去执行,一定能提高效率

  为什么我在两年前没有看到这部作品呢,因为还没有出版(微笑)。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正在创作硕士毕业论文,内容是企业绩效管理研究,解决方案正是基于OKR提出的,这本书里的很多引用在我看来都是那么熟悉……那时只读了二十来篇论文就开始写,其实是一知半解,而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把OKR精神写得十分清晰透彻,如果我那时就能读到,估计痛苦会减少一点。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迫不及待拿来读,是为了增长知识,是回味那些个春夏秋熬过的夜、桥过的气、倔过的犟

  也推荐给所有企业决策者或是制定企业目标的人

  《这就是OKR》读后感(七):这是OKR的入门之书

  希望理解更多至少要做以下的事: 1、至少看三四本书包括【绩效使能:超越OKR 】,理解目标管理制,理解内在动机。 2、实践一年 ============== OKR的作用及意义 Alphabet公司首席执行官、谷歌联合创始人我真希望自己能够在19年前看到这本书,那时,我们刚刚创办了谷歌。若是能够再早一些看到这本书就更好了,我就会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了。我一向讨厌固定和僵化的流程,我认为“好主意”再加上“卓越的执行”,就一定可以创造奇迹,而这正是OKR(目标与关键结果,ObjectivesandKeyResults)管理模式的奥妙所在,它可以让好的想法得以实现。

  《这就是OKR》读后感(八):OKR-目标导向下的关键结果把控

  1、什么是OKR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2、为什么要有OKR而非传统的绩效考核?

  关键在于目标识别和及时的对于关键结果的把控。首先要聚焦聚焦再聚焦,识别出一个组织最重要的那个目标,然后经过全体的讨论(至少是关键决策层的讨论和达成一致),制定出3-5个实现目标的关键路径。再然后,根据不同层级的组织,层层分解目标,责任到人,具体到量化的工作,并每月进行跟踪评价。这样避免了一年一次绩效考核的延迟性,及对于目标落地的偏差性。

  3、只有OKR是否可以?

  最好是采用OKR+CFR。OKR确定目标和关键路径,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此外,搭配以CFR(沟通-反馈-认可)的沟通机制,解决过程中有效控制的问题,随时发现问题,尤其是从人的jj角度,通过沟通发现那些与人相关的因素,加以及时沟通、激励或纠偏,以确保结果的达成。

  4、本书是否通俗易懂?

  本书2018年12月第一次印刷,作为国外畅销书的內译本,很多书会存在翻译匆忙、理论偏多、不易理解的问题。本书案例详实,特别详实,挺通俗易懂的。以至于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其实可以只读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实际上是附录)。

  5、还有哪些疑惑?

  和《原则》一样,本书多次强调了“i极度透明”。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信息流一致,促进大家对于目标的理解、关键过程落地情况的了解,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但是,在中国这样以委婉和说话艺术为推崇的国度,这样极度透明的想法是否具备t合适的土壤呢?

  这是我的一点疑问了。

  总体来说,还是挺推荐的。

  《这就是OKR》读后感(九):向谷歌学绩效管理

  1.关于绩效管理,近几年有一个很流行的方法,那就是OKR“目标与关键结果管理法”。很多创业公司都在实行OKR,其中运用得最极致的当属谷歌了。

  2. OKR管理法具体该怎么做?① 设定一个OKR周期,可以是一个月、一个季度或一年,以季度最为常用。② 设定周期内几个重要的大目标,用来确定工作方向;③ 把每个大目标量化为3-5个关键结果,确定具体任务;④ 周期结束后,根据关键结果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3.OKR不是领导安排给下属,应该是每个人自发设定的。因为从上级摊派目标给下级,下级员工会有一种被动感。反之员工自己设定目标,就有充分的自由和动力,去完成更有难度的目标。当然,团队领导可以根据整体发展的需要,与员工进行协商微调。

  4.员工和团队的目标、关键结果和完成情况,都要在企业内部公开。当所有人的工作内容都明确时,员工之间能够很快知道彼此在做的任务,大程度降低企业的沟通成本,此外这也能促进员工、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增加企业的活力。

  5. 保持耐心,灵活调整。通常企业需要经过3-4个设定OKR的季度周期,才能适应。不论是基层员工,还是企业老板,最初都要更宽容,并及时调整。如果完成了预期的70-100%,下一次就可以设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果完成40-60%,下一次可以设定难度相似的目标,优化工作方法;如果完成少于40%,并且持续不止一次,就要重新审视目标设定是否有问题。

  《这就是OKR》读后感(十):Google_OKR_Playbook

  书名:《这就是 OKR》

  • 豆瓣评分: 8.4 /10,39人评价。

  • goodreads 评分: 4.03 /5,4,180人评价。

  • 我的评分:6 /10(有点收获,但不会再读)

  作者 John Doerr 是著名风险投资公司 KPCB 的合伙人、董事长,谷歌公司董事。把 OKR 推广到了很多他投资的公司里。

  以作者多年对 OKR 的倡导、实践、顾问经历,这本书应该是一本营养丰富的宝书,但我读完却觉得寡淡乏味。

  本书讲述了很多公司应用 OKR 的成功经验,但逻辑性不强。书中多次在介绍了某公司的成功经验之后强调 OKR 是成功的关键。但我觉得甚是无味:

  1. 我并不怀疑 OKR 的功效,所以无需光彩的成功案例来说服、吸引我 —— 我已经准备实践 OKR 了。

  2. 围绕着 OKR 展开的成功故事并没有展现出从 OKR 到成功的逻辑可推理性。

  3. 极少提及如何实践。只在少数章节里蜻蜓点水一般触及 OKR 的 What/Why/How。极少数讲述实践的地方又不讲透,比如第十五章《持续性绩效管理:OKR 和 CFR》里讲到要”把薪酬与 OKR 分开“,却没有讲为什么要分开、不分开会有什么问题。

  4. 内容前后矛盾。比如第二章讲到”关键结果必须是可衡量的“。而第十一章末尾给出的盖茨基金会的 OKR 示例却相去甚远。试摘录其中两条 KR:

  • ”向世界证明,以治愈为目的的根除疗法能够消除区域性疟疾” —— 如何衡量是否成功证明?

  • “保持目前的全球性项目进程,确保全球大环境有利于消除疟疾项目的有力推进。” —— 如何衡量是否保持了、确保了?不像是 KR,更像是愿景。

  总结,这是一本无趣的故事书。对实践和理解 OKR 都没什么助益。本书最干货是末尾附录里的几个资源,特别是“资源一 谷歌公司的内部 OKR 模板”(网上可以公开下载,关键字“Google's OKR Playbook”)。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