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跪地让儿子鞭打自己 ,真相让人泪目......
前不久,网上有一段很火的父亲教育儿子的视频。
事情是这样的:儿子上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听讲,而是在玩手机。老师发现后,找父亲谈话。
父亲很生气,到家后,他脱下外套,拿来一跟棍子给儿子,对儿子说:这次是爸爸的责任,爸爸没有教育好你,是爸爸的错。是爸爸没有教育好你,这次爸爸代你受罚。
说完,爸爸趴跪在地上,对儿子说“打!”
儿子站在一旁,吓得大哭了起来。
爸爸又说:“叫你打,你就打,是我的错,没有教好你,让你变得越来越坏。既然我没有教好,那就是爸爸的错。爸爸错了,就应该替你接受这次惩罚。”
“打,快点,动手”!
说完,爸爸拿过棍子,朝着自己的身上一下一下地打,边打边说:“我太没用,我没教好我的儿子,我的错,我的错……”
越打越使劲,越打越痛心……直到棍子一截一截断掉。
儿子站在一旁,早已哭成了泪人。
这段视频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纷纷谴责这位父亲情感绑架式的教育方式。他是在用亲情关系刺激孩子,绑架孩子,给孩子带来深深的自卑与愧疚。
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管教孩子的范畴,对孩子来说,它是一种惩罚。
在孩子小的时候,用“苦肉计”来博取孩子的同情,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压制,将自己的痛苦变为绑架孩子的负担。
这样的孩子一生都会背负着沉重的枷锁,成为一生都忘不了的噩梦。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父母打骂对孩子会造成怎样的心理伤害?
有一个网友的回复让人很是心酸,他说:
伤害就是,N年以后,孩子长大成人,回首童年往事,思索良久,仿佛只有每一次被父母打骂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
童年难道不是很美好,有很多开心的事的吗?但是对一个被父母打骂的孩子来说,那些开心的回忆仔细想想好像也有,但已经记不清了。
作为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规范孩子的不良行为固然重要,但一定要区分清楚惩罚和管教两个概念。
管教最早源于纪律一词。它是指家长们为了规范孩子的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
管教与惩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关注导向不同,惩罚是过去导向,而管教是未来导向。
当我们惩罚孩子的时候,会回顾他以往的所作所为,;
孩子做错了什么,所以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而当我们管教孩子时,我们会展望未来,去教导孩子应该怎么做,引导他们成长。
熊孩子不懂事,管教是常态,但惩罚却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在心理学中,惩罚是通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消除一个愉快的刺激而使个体的行为减少。比如,在孩子犯错后,没收孩子的零用钱,或是打孩子。
相关研究表明,家长一味的惩罚孩子,不仅不会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相反,为了不受到惩罚,孩子可能会学会撒谎。
暴力惩罚,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屈辱和不甘,这会剥夺他们自身反省错误行为的机会。
惩罚使我们与孩子越来越远,对孩子的正面影响也会越来越小。
相较于惩罚,管教是一个正向的教育方式,它通常可以达到改善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
说到管教,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某种错误行为的纠错,于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他们打着“一切为孩子好”的旗号,对孩子非打即骂。
其实,管教的本质不是打、不是骂、不是责备,而是对孩子的保护,正如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说的那样:
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管教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管教就像一道屏障,保护孩子的人生轨迹不会偏离。
有一个美国爸爸,他管教女儿的做法得到了数万网友的点赞。
女儿克丝汀因为在校车上欺负同学,被禁止搭乘校车三天。
爸爸寇克斯知道后,很生气,但是克丝汀却说:爸爸,下礼拜你不得不送我去上学了。
寇克斯发现女儿竟然将父母为孩子做的事情当作“理所当然”,而且,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欺负同学,于是,为了让女儿记住她的错误,他罚女儿在寒冷的天气里,徒步8公里自己去上学。
但是,爸爸还是会担心女儿的安全,于是,他开着车,在女儿身后约10米的地方缓缓的跟着。
视频的最后,爸爸说:要让女儿明白,霸凌是绝对不可以,也绝对不能被容忍的。
寇克斯在视频中说:每一位父母都必须对自己的孩子负责,这就是我对自己女儿的负责。
在爸爸的管教下,女儿记住了错误,并且改正了错误。这样的管教才是对孩子负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也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那么,家长们该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呢?
1.调节你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犯错误时,与其把孩子当作出气筒,把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不如冷静一下,过段时间再去处理这个问题。
如果孩子不听话,发火其实是最无用的方式。我们朝孩子发火时,不是在纠正孩子的行为,而是在攻击孩子本身。人在受到攻击的时候,会本能地保护自己,同时捍卫自己的行为(即使是错误的行为)。
那天,约了朋友一起吃饭,她带来了她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那个孩子很乖,坐在桌子旁边安安静静的吃饭。吃了没两口,孩子抬起头说:妈妈,这个菜不好吃,我不想吃了。
妈妈突然间就冲他发了火:怎么就不好吃?挑什么挑?你到底想吃什么?
妈妈噼里啪啦的一席话,把孩子吓得一哆嗦。
看到孩子的样子,朋友愣了半天,叹了口气,对我说:唉,刚在单位和领导吵了一架,估计这以后的日子又不好过了,想想就心烦。
心情不好,可以理解,但心情不好就可以成为惩罚孩子的理由吗?
孩子受到了批评,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承接了妈妈的坏情绪。这样的孩子,无法分辨对与错,他内心一定是胆小自卑的。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耐心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并且承认错误,而不是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2.利用同理心对待你的孩子。
韩国有个节目《超人回来了》,其中有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三胞胎儿子因为在客厅里大喊大叫,惹得爸爸很不高兴。
于是,爸爸让他们拿着小板凳到卧室里去面壁思过。
过了一会,面壁的时间到了,爸爸走进了房间,对三个可爱的孩子说明了让他们面壁的原因,孩子们都承认了错误。
最后,爸爸分别给了每个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和亲吻。
这个拥抱和亲吻,是在告诉孩子:我管你,仅仅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而我,依然在你身后,永远的深爱着你。
对于这样有温度的管教,孩子们是坦然并且乐于接受的,他们也能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小孩子犯错误是很常见的,当他的情绪激动时,与其说教,不如让他们冷静一下。
待他们冷静下来,承认他们的感受,与他们重新建立联系,让他们在管教中体会到温暖,渐渐地你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他就会更乐于接受你的指导。
3.为孩子设置一些限制。
家长们可以坚持一些规则,也类似于以前的家规,但前提是这些规则是和孩子一同建立的,是孩子也同意的。
当孩子们有参与感时,他们更容易遵守规则。可以给孩子一些选择,将自主权交还到他们手中,让他们自己思考,怎样做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
作家显克维支说: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
而这只“温柔的手”就是父母的保护、深爱、包容与引导。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下的每一个错误,在正确的引导之下,都会变成一道不可触碰的红线,告诉孩子人生路虽长,但是绝对不能跑偏。
聪明的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从来都是抱着“坦然接受、积极面对”的态度,他们会用规则、用真诚、用行动引导孩子纠正错误,健康成长,并且努力赢得孩子。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家长自我修行、自我成长、自我历练的过程。
正如俞敏洪说的:
成长远比成功更重要,培养孩子如同种树,只有先在根上先滋养他,然后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就能长得枝叶繁茂,离阳光更近一些。
- THE END -
·作者:夏小雨,一个热爱生活的资深财务女,此生唯两大理想,一支笔,一束光。
今日话题
小时候,你有被爸爸打过吗?
推荐关注
推荐阅读
【讨厌父母责罚的,
点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