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与小孩》三部曲》读后感精选
《《爸爸与小孩》三部曲》是一本由赵洪云著作,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7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爸爸与小孩》三部曲》读后感(一):育儿经历很真实有效,值得借鉴
《爸爸与小孩》记录着上百件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传说中的“简约而不简单”,我们不能把它当作理论去分析出个123来,但是每个故事都可以开拓出更深的话题,只有带着孩子一起去体悟其中的温情。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以平等的姿态去与孩子对话,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才能达到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效果。
《《爸爸与小孩》三部曲》读后感(二):让孩子以父母为榜样、打造一个书香世家、上行下效的家庭文化、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孩子爱模仿的天性,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
《爸爸与小孩》是一个爸爸陪伴儿子成长的爱的记录,内容通俗易懂,对话活泼有趣,但是看上去普通,实际并不普通。
作者赵洪云本人是中科大毕业的、清华大学的硕士,他的知识体系、世界观、从小话题中看到的大的哲理,对我很有启发,更适合读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我们想要的是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学习,而不是命令式的 :“你必须把这本书看完”。成年人的身体力行,让孩子以父母为榜样、充分发挥孩子爱模仿的天性,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所谓书香世家、上行下效,也是这个道理
《《爸爸与小孩》三部曲》读后感(三):孩子们不听我们的,他们模仿我们
父母不止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这两项都是父母的必修课。
反过来,孩子的言行、习惯、性格也会影响父母。尤其是孩子已经长大,父母已经变老的时候,孩子变成了大人,父母变成了小孩。不管是做孩子,还是做父母,我们都是第一次,都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行。
这套书讲的是我们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102个场景,也可以理解成102个和孩子沟通相处的妙招。比如和孩子一起散步时、孩子受委屈时、孩子开始关心早恋问题时……赵爸爸如何“见缝插针”地和孩子交朋友,走进孩子的生活和心里边去,潜移默化地开启孩子悟性,引导孩子聪慧。
在碎片化时间里,不仅能和孩子好好地交朋友,而且也能行之有效地帮助孩子在科学和人文素养上同步提升。父母在孩子心中威望会更高,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的幸福度更高。
《《爸爸与小孩》三部曲》读后感(四):一个高知父亲的育儿百宝箱,普通父母抄作业专用
如果希望一个父亲,既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又有时间,还有爱心有耐心陪伴和引导孩子,陪着他一起成长——这种概率和要求一个男人既聪明帅气出身好,又健康有爱人品好,还低调温柔独宠你一人的概率,差不多。 但是,概率小不代表没有。(比如霍启刚就是这样的男朋友),而看了《爸爸与小孩》,发现作者赵洪云就是这样的“百里挑一”的模板爸爸。 赵洪云本人是清华大学的硕士,据说本科毕业于中科大,曾为北京大学计算机中心工程师(额,感觉画风哪里有点不对?),这个“别人家”的爸爸,自称“社会螺丝钉,家庭顶梁柱”还孩子成长道路上,是个“出满勤的父亲”。 所以他的书里,无论对于科学问题的回答,还是哲学问题的讲述,都是别开生面的思路和趣味。比如: 生活中,我们成为这种父亲或拥有这种老公是很难的,但是好在,有些知识和方法论是可以复制粘贴的。《爸爸与小孩》是赵洪云“从不缺失的父爱”的历程记录,特别适合面对孩子日常各种问题,希望找到合适的角度和维度给孩子以启发、引导的父母参考使用—— 育儿这项考试中,这就是可以抄起的学霸的作业。
《《爸爸与小孩》三部曲》读后感(五):一个高知父亲的育儿百宝箱,普通父母抄作业专用
如果希望一个父亲,既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又有时间,还有爱心有耐心陪伴和引导孩子,陪着他一起成长——这种概率和要求一个男人既聪明帅气出身好,又健康有爱人品好,还低调温柔独宠你一人的概率,差不多。 但是,概率小不代表没有。(比如霍启刚就是这样的男朋友),而看了《爸爸与小孩》,发现作者赵洪云就是这样的“百里挑一”的模板爸爸。 赵洪云本人是清华大学的硕士,据说本科毕业于中科大,曾为北京大学计算机中心工程师(额,感觉画风哪里有点不对?),这个“别人家”的爸爸,自称“社会螺丝钉,家庭顶梁柱”还孩子成长道路上,是个“出满勤的父亲”。 所以他的书里,无论对于科学问题的回答,还是哲学问题的讲述,都是别开生面的思路和趣味。比如: 生活中,我们成为这种父亲或拥有这种老公是很难的,但是好在,有些知识和方法论是可以复制粘贴的。《爸爸与小孩》是赵洪云“从不缺失的父爱”的历程记录,特别适合面对孩子日常各种问题,希望找到合适的角度和维度给孩子以启发、引导的父母参考使用—— 育儿这项考试中,这就是可以抄起的学霸的作业。
《《爸爸与小孩》三部曲》读后感(六):一套回答能把“知识、方法、态度和爱和陪伴”真正糅合在一起的成长礼物
我家小宝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天为什么下雨?下雨为什么要打雷?眼睛为什么在前面而耳朵在两边?为什么人会死?人死了和钟停摆了有什么关联吗?
相信每一家的父母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就我自己买下的几十套童书而言,只有《爸爸与小孩》做到了一套回答能把“知识、方法、态度和爱和陪伴”真正糅合在一起。
大部分尤其我们父母那一辈的父母,且不说是否有图书做指导,就他们自身,可能根本不关心这些问题。
有些父母会忽视这些问题,因为他懂得有也不多,回答不了;有些父母虽然懂了点,怎奈会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怕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而问到底就成了无理取闹让自己难堪;或者反正孩子也不是真心问真心学,于是一心想着应付一下孩子就可以;有的父母呢,则以独立思想为借口,给孩子一部十万个为什么,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当然,还有一些父母,就算知道答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讲清楚,因为他觉得这是孩子找茬闹事求关注的套路而已。
《爸爸与小孩》有点像一面镜子,几乎能折射出所有家庭关系的常见问题;当然,它其实也是一整套的答案。作者赵洪云是清华硕士,但是他给孩子的不仅是知识、科学,也不止是哲思,还包括陪伴和共同成长,这一点值得很多家长了解和借鉴。
真的很佩服赵老师,十余年以一颗真心一腔热情陪伴孩子,也很羡慕孩子,有这种的标杆父亲一路陪伴。
《《爸爸与小孩》三部曲》读后感(七):给老公买的,让他学习下别人家的爹
这套书是我给老公买的。
怀孕的时候,老公就吹牛,说什么等他有了孩子,他要让自己的孩子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如果是儿子就要和儿子做哥们,如果是女儿就把女儿宠成公主。
我们先是生了个儿子,二胎放开之后又生了个女儿。按道理是老公兑现“伟大父亲”诺言的时候了。结果他却经常借口忙不回家,好不容易和孩子们相处,不是批评儿子就是不搭理女儿。
“头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虽然这么说,但是总不希望我们老的时候才知道孩子们对我们是不满意的,所以养两个孩子都买了很多书回来学习。
读了《爸爸与小孩》这本,真心发现这就是一直在找的那种没那么说教但是能让人觉得真心实意的写,既可以教育孩子又可以启发大人的书。
作者赵洪云是清华的硕士,我查资料发现,他本科毕业于中科大,所以从知识的科学性上,这本书基本是很专业的,当然,这不是专业论文,是一个老父亲记录和儿子相处的若干个场景,虽然表面上看是对话的形式,本质上是父亲随时随地的用满满的爱和丰富的知识启发教育孩子。
养娃的过程我们都遇到很多问题,包括如何解答知识点,如何看到知识背后的逻辑和哲理,以前我们总是顾此失彼,有趣、有用、有爱经常变成不可能三角,这本书从技术上提供了思路和教育的方法,从价值观上让人感受到亲子关系最重要的一课:情商和智商一样重要,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耐心是知识的催化剂。
推荐给有孩子,并且希望未来能有良性亲子关系的父母。
《《爸爸与小孩》三部曲》读后感(八):不想老年时悔不当初,现在就应该陪伴孩子成长
前段时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场“社会危机”背后,是一个个的家庭,以及一家家的“父母”。 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问题的集合就是社会问题。现在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还有老龄化的问题和家庭问题。 比如,有一些父母,成了空巢老人,孩子和自己没话说,一个月也不打一次电话,微信朋友圈还屏蔽掉;有的父母呢,想从孩子那边学点什么,孩子也用当年一句“你太笨了”或者“你学这个干嘛”打发掉,父母就只能和自己的同龄人玩,老年生活也主要是打牌、跳广场舞或者看孩子;有的父母呢,一边很骄傲自己的孩子很有出息,一边又不得不承认,孩子和自己不太亲密的事实,有些父母甚至会觉得自己是被遗弃了。 大概没有人用心去想,之所以这样,和自己当年处理亲自关系的态度和方法出了问题。比如:空巢老人对应的其实是留守儿童,被孩子孤立的老人曾经是冷落或忽视孩子需求的父母。 俗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但是中国的大部分父母都变成社会竞争压力的缩影,几十年来,他们都陷入一套套奇怪的竞争,他们小的时候希望自己的父母是别人家的父母,有了孩子之后又指望着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给孩子和自己定太多的目标,出人头地比天伦之乐重要。 结果就是,但是等他们年老又想着能天伦之乐,孩子们却早已经习惯了独自拼搏。让人悔不当初的,很可能是自己当年没走对的路。 无疑中《爸爸与小孩》这套书,发现看似平淡的表达和朴素的性感之下,其实隐藏着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作者赵洪云对自身的育儿方法的分享,让人真正明白,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竞争或独立,甚至不是物质的填鸭,而是父母的陪伴和共同成长,以及从支持、理解、引导和爱种汲取的能量。
《《爸爸与小孩》三部曲》读后感(九):想让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应该先成“别人家的父母”
我有一双脾气暴躁的父母,这让我自己在面临“父亲”这个角色的时候心怀不安。 我的父母很爱孩子,比如记忆里的确有他们半夜抱着我跑医院的记忆。我躲在爸爸的雨衣里,听见雨从橡胶雨衣上面浇灌下来,但是雨衣里面是个安全的小世界,我能听见爸爸咚咚咚的心跳声。妈妈在后面穿着雨靴哐哐哐的追着跑,还伸手摸摸我露在雨衣外面的腿,用手把上面的雨水擦掉。 所以我相信他们是爱我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几乎做不到好好说话。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母在楼道里忙,好像是挪家具,傍晚的时候,小孩子害怕,会忍不住叫爸妈。我叫爸他没答应,我叫妈,第一声答应了,第二声答应起来已经不耐烦了,第三声她就很暴躁的回怼:你哇哇哇叫个啥! 日常生活如此,教育更不用说了。 记得小时候下雨,我在雨里玩耍。我爹一手提着衣领就把我提回屋里。我妈嫌雨水脏,赶紧给我洗澡。 我问我爸:为什么天会下雨? 我爸说:从来就这样的。 我问我妈:为什么天从来就会下雨,我妈则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太多的事情,他们都秉承着最基本的方法论:从来如此,或者,长大了就知道了。 但是真的从来如此吗?真的长大了就知道了吗? 真的长大了,才知道的是,很多父母,对孩子可能有本能未必有方法,而很多父母,他们自己大概在孩子的时候没好好做孩子,大了之后也没学习好好做父母,于是又养育出一代没好好做过孩子,未来却要做父母的人。 有句话说,“一想到做父母不需要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最近看到“别人家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更觉得,包括我的父母在内的中国父母,真的有很多课程学习,乃至需要必要的考试。 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做父母是合格的,毕竟小时候我的父母给我的那一套不耐烦和暴躁会经常不由自主的在我身上发作,让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管理好自己的。 读了《爸爸与小孩》这套书,才发现,原来除了“别人家的孩子”,也有“别人家的父母”,比如关于下雨,书中就有另一套剧本。 可以说是一套学习课,是一个“别人家的爸爸”给自己的孩子爱的教育的集结。 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自己应该首先需要成为别人家的父母,从现在开始学习才是。
《《爸爸与小孩》三部曲》读后感(十):这在满满浮躁四处打鸡血地时代,把育儿、父爱,都回归日常生活。可以说是真诚地清流了。
纪伯伦有首诗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小孩的特点,是渴望自立,自立是他们的本能的选择。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充满主动性和成就感。而养成坏习惯,则要尽情的批判、管制他,让他充满不自由和内疚感。
现在很多父母其实都知道,养育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能独当一面,为了孩子的独立,父母需要在恰当的时候放弃自己的权威。
但是他们又害怕经验不足的孩子误入迷途,不知道如何确定孩子是否拥有了独立的能力,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上可以让孩子自我负责。
一个好小孩,一定是努力从父母的荫庇中脱离出来的,当《爸爸与小孩》中孩子长大后,母亲这样回忆道:
“即使幼儿时期,夜里,他迷迷糊糊醒来,跑向卫生间,自己第一次够着马桶小便。我当时跟过去,他半睡半醒,言语坚定,大声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来。”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好的结局,离不开双方的努力,因为“放手”是自己的命运,无论对孩子的关爱多么强烈,必须将让成长中的孩子努力辨识自己的需求,培养对自我的责任感。
本书作者本人是中科大、清华毕业。我们都知道中科大和清华在一个崇尚成功学地社会意味着什么,但是作者却能用看似平淡但满满爱意泛滥的语言,回味与孩子细微的点滴,把育儿、父爱,都回归日常生活。这在满满浮躁四处打鸡血地时代,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了。
作为一个父亲,感触最深地是:
父母在将自己的权威逐渐让渡出去之后,最需要感受到的不是自己的“无用”,而是与自己的孩子平等站在一起的轻松和欣慰。
因为当父母终于能够尝试以更自然的状态与孩子相处时——家人之间的关系,也从家长掌握绝对的权威,回归成了一个人类与另一个人类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