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对瞒报的清算
嘉靖皇帝这一生都绕不过1566年。
这一年的大明看似繁花锦簇,实则暗潮涌动——国库亏空、党派之争、海盗横行。
后人甚至为这个年份拍了一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开篇的故事是改稻为桑,讲的是国库亏空后,上边有人拍脑袋打算把浙江的稻田改成桑田增加收入。
但春种已过,哪个农民能同意把地里的庄稼拔掉?
最后,故事以水淹九县、受灾六十万人收尾。
这个故事本是虚构的,却足以让所有观众都相信,大明的历史上一定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故事里透着大明王朝的真相:粉饰虚张,层层瞒报。
1
尽管国库亏空不断,宫中的嘉靖帝依旧不吝于为自己的长生不老花钱。
于是,内阁会议上,严嵩严世蕃父子给皇帝想了个政策:
将浙江的稻田改为桑田,把多生产出的丝绸贩给洋人,便可补足亏空。
听了这个解决方法,嘉靖爷很满意,当场定为国策。
事儿定了就得干,具体执行方是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他一手掌控东南大局,镇住地方,抵抗倭寇,嘉靖爷很放心他。
可这个时候已经过了春种的日子。
胡宗宪心里清楚,这事儿干不得。
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本就可耕地少,定了国策要推行可架不住百姓不愿意改种桑苗。
农时最是耽误不得,耽误一个月,一年都得没饭吃。
严世蕃并不这么想,在他看来,百姓死不死没关系,死几个人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国策要推行,亏空要补上,屁股底下的位子要保住。
严世蕃授意了个坏主意:
毁了淳安、建德两县的新安江大堤,让洪水淹了两个县的地。
这样,百姓全变成了灾民,就得靠卖地换粮食度过灾年;
好地全变成了坏地,方便富家大户用最低的价格兼并土地,办事儿官员也可大捞一笔。
浙江布政使,郑泌昌,浙江按察使,何茂才最积极,他们是严党在当地提拔的大员。
两人哄骗着杭州知府马宁远把大堤炸了。
一夜间,新安江大堤决口,九个县不同程度受灾,其中淳安全县被淹,建德半个县被淹,60万生民一夜间沦为难民。
说来也巧,端午节正是汛期,可突发大水,是天灾还是人祸?
朝廷去年刚花了200万两银子修的大堤,金汤一般,决口之后大水淹了几个县,这个责任谁来负?
国策推不下去,又闹出了骇人听闻的大事情,第一个知道的是胡宗宪。
马宁远是他的人,多蒙他拔擢才能以举人身份当上知府,可就是这个自己的贴心人干了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事儿。
胡宗宪的第一思考是,灾民出现,改稻为桑断不可行,尤其是今年不行。
马宁远的思量是,我是胡部堂提拔上来的,为朝廷推行国策,为胡大人解忧,没什么不对。
而郑泌昌和何茂才则要求胡宗宪给朝廷上书,拿马宁远当替死鬼。
一番思量下,胡宗宪企图用马宁远的死来让两人同意他暂缓执行国策的提议。
可这两个严党哪里还管什么死人不死人,完成KPI比什么都重要,替死鬼定了就行。
最后,胡宗宪以王命旗牌,杀了毁堤淹田的直接责任人,马宁远和两个知县以及河道监管太监。
人是杀了,但改稻为桑的国策还悬在胡宗宪头上。
接下来,他怎么办?
2
回到朝廷这边,嘉靖帝很开心。
一方面是因为找到了补上国库亏空的办法,一方面是因为大明王朝有了继承人,裕王世子诞生了。
道士皇帝一开心,赏了世子的生母李妃家里十万匹丝绸,这是织造局一年KPI的20%。
圣孙有了,国策定了,舆论也很平和。
徐阶、高拱、张居正乃至裕王都知道了毁堤淹田的事儿。
皇上正在兴头上,没人敢说话。
可是,浙江的事儿终究是传到了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推不下去,一场端午讯,竟然闹出了决口的大事儿。
河堤花了几百万银子,怎么就一夜之间总崩盘?
皇帝要问责,胡宗宪和织造局总管杨金水进京。
嘉靖帝先见了杨金水,知道了毁堤淹田的实情,甚至知道了这是严世蕃的指示。
胡宗宪会不会把实情告诉皇帝?
西苑的九霄宫,胡宗宪跪伏在地上。
疑心重的嘉靖帝想明白三件事:
胡宗宪是不是是投靠了裕王。
胡宗宪会不会说实话。
改稻为桑可不可以继续施行。
胡宗宪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举动,把杭州知府马宁远的供词交给了皇上。
可嘉靖没看,递给严嵩,严嵩自然没敢看,于是便当场烧了供词。让胡宗宪出宫。
嘉靖对胡宗宪的有限度瞒报感到满意,并且说了一句,真是苦了他了,补了一句: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3
那么,胡为什么要隐瞒真相?
因为在他眼中,稳定压倒一切,只要是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就不应该让朝局出现巨大动荡。
严嵩严世藩父子为什么要隐瞒实情?
伤天害理的事儿是他们做的,为了粉饰虚张,为了尽快做出来政绩补上亏空,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两县百姓的冤魂当然不问,自然是不敢把实情说出来。
裕王为什么不敢透露实情?
因为裕王最怕的是自己作为储君的位置被皇帝怀疑勾结藩臣,他信胡宗宪,可最怕胡宗宪说错话。
至此,一桩典型的有组织有预谋的人祸,在博弈中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六十万百姓一夜之间沦为难民,接下来,他们四散奔逃,他们面临生计困难,他们会被富商大户兼并土地,那才是更大的灾祸。
这个在《大明王朝》1566里写的故事,也是中国历史的密码。
历来人心似水民动如烟,最不被放在心上的大概就是百姓的死活。
严党的人堂而皇之的拿出了圣人之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普通人,在他们眼中连知道的权利也没有。
历史的长河里,嘉靖朝不过是一个瞬间,但也正是,不慈,不简,不敢为天下先的嘉靖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种子。
后世史家有言:明之亡,始亡于嘉靖。
4
过了一百多年,到了进入现代社会的前夜,还有个故事很有意思。
1896年大清帝国的头等大臣,一等肃毅伯李鸿章,远赴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
在外交场合,李鸿章受到了尊崇,俄国人甚至打破了宫廷不可以抽烟的传统,专门派人给李鸿章伺候抽烟。
在李鸿章带着庞大使团到达圣彼得堡时,当地发生了一件踩踏事件。
因为俄国民众哄抢沙皇的赏赐,彩棚忽然坍塌,大家慌不择路的逃跑发生踩踏事件,踩死了4000多人。
这件事很快就惊动了整个俄国朝野,李鸿章很关切的询问俄国总理大臣维特:
“请问,你们要将这件不幸的事儿全程汇报给皇帝陛下吗?”
维特有些不解,这么大的事儿,就差封城了,为啥不说呢?
李鸿章连连摇头:“你们的官员太不懂事了,这种事儿怎么能直接禀报?
我在当直隶总督的时候,一次瘟疫就死了好几万人,当皇帝询问时,我们呈报上去是没有瘟疫,老百姓都好着呢。皇上听了很喜欢。”
维特默然不语,李爵爷生怕维特不懂,继续说道:
“皇帝就是皇帝,你为什么要把坏消息告诉他,无故给他增添烦恼呢?”
李鸿章对此洋洋自得,认为自己教授了一个洋人什么才是真正的为官之道。
从朱明王朝到大清王朝,时间过去了两百年,可中国依旧如故。
当然,也正是因此,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这是为人臣子最高的荣宠了。
李鸿章绝命诗写道: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这个“难”字其实也暗合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的台词:会做媳妇儿两头瞒。
那么,不管好坏,想做媳妇儿就得先学会瞒着。
道德经上说: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沧海桑田,什么都变了可有些人却还是顽固的如昆山之石,啥都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