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的读后感大全

2020-02-01 23:10: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的读后感大全

  《怪诞行为学5:理智金钱》是一本由[美]丹·艾瑞里 / [美]杰夫·克莱斯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读后感(一):与金钱和平共处

  机会成本:花钱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买这个东西花了多少钱,还需要考虑到如果买了这个东西,另外一件相同价值的东西就买不了啦。比如,如果今天花钱买了apple watch,这些钱就不能买我怡的那一箱红酒了。假如买了红酒,就不能买去西藏的机票了……纠结再三,最后决定清空购物车,书还没看完,3000块钱已经省下来了。 心理账户:买衣服、旅行、求学、子女教育……我们都有各种心理账户。可是100块钱还是那100块钱,论放在哪个心理账户,都是辛苦挣来的那100块,可能100块在买衣服的账户里是重要决策因素,但是放在子女教育账户里面就显得不是那么多了。可是心理账户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能帮我们简化决策的过程。所以理智这件事无所谓对错,而在于目的是什么。 尤利西斯契约:塞壬是会用歌声迷惑人的水,尤利西斯想要在航程上听到塞壬美妙的歌声却不想被诱惑,所以让水手们把他绑在了柱子上,同时又不希望水手们被诱惑,所以让水手们塞住了耳朵。这个解决方案叫“自我契约”或者叫做“尤利西斯契约”。就是说在你知道你会受什么诱惑,会有什么不好的行为的条件下,采取某种措施来阻止自己未来的行为。这一点可以用在强制储蓄上。 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现在很多促销手段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和心理缺陷,可是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同样利用这些缺陷来做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关键是你的目的是什么?

  《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读后感(二):深入揭秘赌博原理,不要“赌”上自己的人生

  我们要给大分享的书是《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

  这本书是由拥有心理学博士及商学博士学位的丹·艾瑞里和行为经济学倡导者杰夫·克莱斯勒所写。钱虽然是冷冰冰的,但人对态度却非常复杂我们在消费、存钱、借钱、投资时,参杂着感性理性认知,不断左右我们的情绪作者就是要带你看到情绪背后的原理和逻辑

  这次我们分享书中关于赌博的分析,让你了解钱,了解自己。

  001 随处可见案例富丽堂皇装饰激昂音乐筹码碰撞声……在这种声势渲染下,不少人用真金白银换了筹码,他们在老虎机、21点牌桌等赌具前,寻觅暴富的机会。他们享用着服务生端来的免费茶果和点心,扔出去的小费筹码高达上百块。

  额头的汗、脖颈微凸的血管、急促的心跳声都在告诉周围人,每一把都是一场资源争夺战。从尝试一两个筹码的小试牛刀,到急切想翻盘的六七个筹码的大手笔,不知不觉中,人们手里的筹码都输了个精光。可是,原本这些人在生活中都非常节俭,甚至连顿午饭都能省则省,来了赌场怎么就像换了个人呢?

  002 两个心理账户。这种消费反差的发生,在心理学上,是因为他们下意识地把赌场里的消费,算在了另一个不同于生活消费的“心理账户”里。从钱包掏出钱,把它们换成一个个塑料筹码,这个小小的举动,就成功转换了心态,“我手里拿的是筹码,不是钱。”受试者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赌博等同于娱乐,这就是差别了,因为其它所有消费还在“日常开支”的项目内,而筹码让赌博变成了娱乐。赌场的伎俩让进去的人们觉得,在赌场里花掉的钱不同于买午饭用的钱。

  003 “付款之痛”。在这种心理作用的支配下,当人们拿着五颜六色的筹码去赌博或支付小费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花钱。他只会觉得自己就是在玩一个游戏。输掉的每一个筹码,都不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钱在流失。

  这种心理在用卡和电子支付下同样适用,数据表明,人们在使用信用卡或电子付款时,更容易花预算外的钱,因为减少了付钱的动作,就减少了支付时的心理负担。消费塑料筹码、刷信用卡和扫支付二维码的感觉,少了长久以来形成的现钞付款的真实感。

  004 被放大的期望值。明晃晃的灯光、赌具上大量的筹码、金光闪闪的装潢,它们都给了人极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再加上偶尔某一桌上,爆发出得胜呐喊,在“前车之鉴”的助攻下,人们的精神得到了鼓舞,欲望得到了激发。

  此外,最重要的诱惑来源于“差点赢了”的心理。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不管在何种形式的赌局中,每一次“差点赢了”,都能激发大脑释放类似于吸毒者体内的多巴胺,所以即使损失很大,“差点赢了”还是会把他们再次送回赌局里。

  005 免费的代价。为了减少人们的消费心理负担,赌场大多提供免费的服务,小的有食物、饮料、小吃和水果,大的有免费住宿、免费机票、免费旅游。这些基于日常开支的设计,会让那些总想着省午饭的人,感觉得了大便宜。他们给服务生的小费、更换筹码的手续费和这些免费服务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和赌具上那些筹码比起来,更是没什么可比性。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人们更愿意多多更换筹码,中了赌场的圈套。

  006 机会成本。从本质上讲,赌徒心理体现的就是机会成本。当我们在考虑金钱的功用时,基本上,它能解决很多事情。但是,当你手中的钱有限时,你就必须做出取舍。换句话说,你手里有5块钱,坐了公交,就不够买地铁票;买了饮料,就买不了面包。

  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我们在每次花钱时,都会掂量自己的机会成本。可是,赌徒往往会放大机会成本,你常常听到他们说:“只要把以前的钱赢回来,我就不赌了。”他们愿意放弃日常消费,把机会都用于发财或者翻本上。在这种心里的支配下,一些人成为了嗜赌如命的人。他们总在暗示自己,“下次一定行”。

  007 从根源瓦解。只要不进入赌场,两个心理账户、期望值等想法还不会被激活、放大,但机会成本却始终伴随在一个人左右。想要让一个人不再痴迷赌博,首先要从每一次小花销做起,他每一次花钱,都要提醒他,买了这个就不能买那个了,培养他的机会成本意识。

  因为这是在金钱上人们最大的误区,不懂机会成本,就会带来各种错误用钱的问题。其次,要告诉他放弃的那些替代选项里有什么,其中加入一些他喜欢的东西,让他对取舍更敏感。当他再想赌博时,尝试给他更好的选项,帮他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轨道上。

  总结一下,诱惑性活动都差不多,从本质上讲,都是以让人快乐的多巴胺为基础的。想要解决赌博问题,我们就得从根源掌握人们在赌博时的心理和赌场的配套诱惑,从而远离不良嗜好,过上健康人生。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来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哟。

  参考书目:《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美] 丹·艾瑞里、杰夫·克莱斯勒

  《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读后感(三):花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不是吗?

  金钱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好的发明。没有信用卡、银行、淘宝和股票的话,人类不可能享有今天丰富多彩的生活。每个人都承认金钱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爱钱。

  你的人生就是与金钱打交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像美国苏珊阿姨那样爱淘便宜货的强迫症,还是精打细算、超市抢购的中国大妈,在消费心理方面不差分离。

套路Ⅰ:心理账户

  情景重现

  小明很担心自己的财务状况,早上他为了省钱而决定自己煮早餐就能看出来。然而,某一天,他却若无其事地在商场消费了2000块钱买动漫手办。这种反差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下意识地将动漫手办消费算在了另一个不同于早餐消费的“心理账户”中。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小明觉得买手办花掉的钱不同于买早餐所需要的钱,但实际上,这两种花费都源自同一账户——“小明的钱”。

  原理解释

  心理账户这一概念由理查德·塞勒率先提出。它的基本原理是,个人生活中各种财务行为的运作,其实和组织机构以及企业单位的经营运转差不多。如果我们供职于某家大型机构,我们就会知道,每一年,每个部门都会有一笔预算,这一年所有的支出都应按需进行。如果某个部门过早地将资金挥霍一空,情况就会变得非常糟糕。但如果到了年底,还有结余的话,那么这个部门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台新的笔记本电脑或是去度个假,到时候他们就可以吃着高级的寿司大餐,而不是残羹冷炙般的泡面和三明治。

  这种预算方式在我们个人的财务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在私人生活中,我们也会将自己的资金分门别类。购置服装、娱乐消遣、房租和账单、投资和个人爱好,我们通常会给这些账目设置预算。虽然我们并不会严格遵照预算来执行,但还是会做必要的设置。

  从纯理性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支出决策不应该受到虚拟预算账户的影响,不论这些账户是怎样的形式,又处于什么样的定位和时机。但事实是,它确实影响到了我们。

  破解之道

  我们在考虑心理账户的时候,首先假设有三种类型的消费人群:(1)完全的理性主义者—经济人;(2)存在认知局限的不完全理性主义者—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他或她可以做出最佳决策;(3)存在认知局限并抱有情绪的不完全理性主义者—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人。

  对于完全的理性主义者来说,在完全理性的世界里,我们拥有无限的财务计算能力,所以明确划分每一笔钱是一件错误的事,因为它违背了可替代的原则,也否认了金钱的主要优点。

  而对于有认知局限的人来说,由于我们大脑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存在限制,因此心理账户反而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在现实世界中,要弄清每笔金融交易的机会成本,并做到多方面权衡是非常困难的事。心理账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启发(或捷径),让我们知晓应该如何决策。每当我们在购买咖啡这类东西时,我们不可能当即就想道:“噢,这些钱够买一套内衣,或是在iTunes上付费下载一部电影,或是任何现在或将来可能会买的其他东西。”相反,我们可以利用心理账户,将买咖啡的钱归入“食物”账户。这样一来,我们只需考虑这个账户的机会成本即可。虽然这使得我们的想法更受局限,但也更易于管理。“噢,买这杯咖啡的钱是今天午餐费的一半,或者够我周五下午多喝一杯咖啡。”这样就简化了计算。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心理账户仍然不合理,但至少它是明智的,尤其是在考虑到我们的计算局限性时。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类人群,那些抱有各种情绪的人,他们承受着压力、烦恼和截止日期,还有很多其他事要做!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自己,要算出每笔交易的综合机会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在较小的范围内,这么做也是一件让人厌烦的事。如果每当我们想要买一些特定的商品—咖啡、天然气、应用程序或这本书时,都得权衡决策的利与弊,那么这将会成为我们的痛苦之源。与此类似,创建复杂的预算类别也会让人想要完全停止去考虑预算。这不是我们想要的解决办法。

  实际上,当人们表示自己很难控制开支时,我们会建议他们为所有东西做出预算,但同时也会告诉他们,那可能会非常麻烦,于是他们就放弃了。所以,我们建议他们好好想想自己决定在“自由决定的事物”这一大类上所要花的钱。每周,把这部分钱拿出来,存在一张预付借记卡上。当我们感觉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复杂和压力的时候,这不失为一种有效利用心理账户的方式。

套路Ⅱ:虚拟支付

  情景重现

  当小明拿着信用卡去付手办的钱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花钱。他觉得自己好像在玩一个游戏,甚至觉得很有满足感。每分钱的离去,并没有让他感受到金钱的流失,而正是由于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在消费,他也就没有特别在意自己所做的选择,更不用说意识到隐含其中的深意了。用信用卡支付的感觉不像手里拿着钞票那般真实,所以他才会不断地花钱。

  原理解释

  虚拟支付方式是导致我们陷入消费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花钱是用现金,买东西可以看到真金银的流出,无法不心痛。钱花起来就有了节制。何况,现金交易没有钱是无法成交的,也成了一种对你的控制。但现在,信用卡或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时,我们看不到真金白银的流出,没钱也不影响消费,到月底才还款,花起来有时候就会更不理智。许多年轻人成为“剁手族”、“月光族”,这正是原因之一。年轻人花得多,又缺乏自制力,信用卡或支付宝为年轻人的提前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即使再理性也难以理智地花钱了。

  另外,金钱的本质是机会成本。人们一般头脑里的概念是会计成本,但是会计成本不应该是决策,包括消费决策的依据,因为会计成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成本,所谓成本,就是损失。而做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就是如果不把钱投入这件事,而是其他的事情中,所能获得的最高的效用或者价值。

  破解之道

  在规避消费“肉疼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机会成本,考虑我们将要购买的东西是否是这件商品的最高效用或价值,比如说,一个女生需要花5000元钱买件大衣。如果在买大衣之前想想我可以用这5000元钱用在知识付费、交房租或者出国旅游的话,就不会很想买这件大衣了。因为机会成本,你花钱的成本不再被隔离,每次花钱也变成了一次直观的情景体验,你想得到什么,就必须放弃什么,你的“付款之痛”也会大大提升。

套路Ⅲ:锚定效应

  情景重现

  第一种情况:小明要买一个手办,到了商场看到手办的吊牌价是800元,小明心里想,要是明天降到400元我就买。第二天,小明再次来到手办前面,发现真的打5折销售,于是小明很爽快地掏钱,把手办给买了。

  第二种情况:商场手办一开始的吊牌价是100元,结果第二天小明来到商场发现手办的价格变成了400元,隔天居然涨了4倍的价格。小明怒气冲冲的走掉了。

  原理解释

  所谓的“锚定效应”,商场给手办定的价格是800元也好,或是100元也好,这个价格就变成了所谓的“锚”,而小明对这个手办的接受价格就受到了这个锚的影响。同样一个手办同样400元的价格就会造成买与不买的两种结果。

  事实证明,我们最信任的人,永远是我们自己。这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尽管我们并不像其他人那么经验丰富又头脑聪明,也根本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经验丰富又头脑聪明,但我们在评估某样事物的价值时,总是习惯性地依靠自己的判断。当这种盲目自信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时,它就变得尤为显著,也格外危险,而在这个时候,我们也就更容易落入锚定效应。

  当我们被一些与决策无关的东西影响,而给出自己的结论时,锚定效应便由此而生。我们在这时候让毫不相干的信息破坏了自己的决策过程。如果我们觉得,数值不会经常影响我们的决策,那么锚定效应可能还不至于让人过分担忧。但紧随其后也最危险的部分在于,从我们看到那些数值开始,这个最初的、毫不相干的起点,可能就会成为日后决策的基础。

  锚定效应是从某个单一的决策开始,由从我心态演变成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让人陷入“自我欺骗—谬误—错误评估”这样一种永久循环。我们以一定的价格购买一样东西,因为这就是它的建议售价—一个锚点。于是,这个购买价格就成为一个证据,它证明我们所做的决策是对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它也就成为我们日后购买类似物品时的基础出发点。

  破解之道

  我们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身体上的局限,也意识到以前的种种糟糕决策是多么愚蠢。但是,我们只能洞悉有意识的那些决策,对于那些无意识做出的决策,我们甚至毫不起疑,我们不会去注意那些决策,或者已经将它们抛诸脑后,也说不定,我们早就将率性而为作为人生的永恒准则。

  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衡量每样具体事物的价值。现在,应该清楚了。我们总是那么轻易、下意识地被建议售价左右,被锚点左右,这就增加了价值评估的难度。因为太难了,所以我们寻求帮助,而且不管我们过去所做的决策是多么明智或愚蠢,最后往往总会求助于自己。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便此处的巨人是自己曾经犯下的巨大错误。

  大多数投资材料都会有一个免责声明:“过去的表现不代表今后的结果。”考虑到锚定效应对我们估价能力的影响程度,以及它对过去决策的依赖程度,所以,对于人生,我们也应该予以相似的免责声明:“过去的决策不代表今后的结果。”

  或者,以另一种说法来阐述: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

套路Ⅳ:禀赋效应

  情景重现

  小明在商场看到梦寐以求的手办,发现商家正在做“10天试玩,不满意可以无理由退货”的活动。小明心里想:太好了,过几天我就来退货,这样我既能玩到它,又不会吃亏。于是小明很高兴的把手办带回了家,随着到期时间的临近,小明发现,这个手办在自己手里越来越喜爱,完全把退货这件事抛之脑后了。

  原理解释: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理查德·塞勒提出的。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用经济学家的行话说,你拥有的东西属于你的一部分禀赋;另外,我偶然发现,与你即将拥有的那些东西相比,你更看重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破解之道

  有形的物品往往会收到禀赋效应的影响:人们会因为自己拥有某些东西而更加看重它,其本质就是我们太看重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所有权改变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我们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了与所有权相对应的水平,它成为我们评判收益和损失的基准。

  想要规避所有权所带来的陷阱,有一个办法值得一试:从心理上将自身和我们拥有的那些东西区分看待,以便更精准地衡量它们的价值。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自己目前的处境,是接下来会发生的事,而不是我们来自何处。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我们总会把过多的感情、时间和金钱投入我们的生活和财产中—我们的房子、投资和人际关系。

  鉴于金钱对每个人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及经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合理地看待钱财也是一种挑战,那么,我们究竟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善自己的想法呢?这一问题的标准答案通常是“财务教育”,或者用更复杂的术语来说,就是“金融素养”。不幸的是,理财课程,比如学习如何购置一辆车,或是如何获得一笔抵押贷款,效果往往消退得很快,因此很难对我们的行为产生长远的影响。

  简单地来说,钱是会让一切变得更好。关键的是,你是不是用到物有所值了呢?

  《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读后感(四):怪诞行为学5:看了会变得更聪明

  金钱是冰冷的,充满理性,使用金钱的人是鲜活的,充满感性。

  在理性和感性的冲撞中,我们很少意识到,在存钱、消费以及评判事物时,其实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钱做背锅侠,太冤。

  《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用“认真、科学地卖萌”方式,揭示出普通人日常现象中的心理盲点,看完瞬间感觉“自己变得聪明了”!像心理账户、损失厌恶部分知识点,我之前在市场营销EDP课程中都接触过,亲切地重温了一遍。

  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用了十分之九的篇幅讲解心理陷阱,改善自身行为和生活的建议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可能行为经济学家觉得这超出了自身学科的范畴,而每个人的情况又是千变万化吧。

  这本书讲了哪些心理陷阱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次花钱时不妨对号入座。因为经济学家教我们跳出陷阱的办法就是停一停,想一想,记住一个陷阱可能就此挽回了一个错误。

  陷阱一

  当商店出售提供优惠、促销

  以及店内折扣商品时,

  我们会盲目地购买更多特价商品。

  实际上,原先的定价是人为抬价,打完折之后,那些商品的价格才和其他地方差不多。

  我们经常无法衡量商品和服务本身的价值。花60美元去买一件原价100美元的衬衫,节省40美元,就意味着可以将自己没花的钱(40美元)用在其他地方。但从更理性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用花出去的钱(60美元)去衡量。但是,我们并不是这么做的。

  数量折扣和金额折扣是一种差不多的比较方式。如果一瓶昂贵的洗发水售价16美元,而两倍容量的大瓶售价25美元,突然大瓶就格外划算了。但我们忽略了,一开始就打算买这么多洗发水吗?我们真的就想买这个牌子吗?

  花2500美元买车的人不会拒绝加200元买台CD机,却会在买薯条的时候使用优惠券以节省25美分,当相对性发挥作用时,我们在做大额财务决策时往往很迅速,到了小额决策反而犹豫拖拉,这是因为,我们更倾向于考虑花出去的钱在总消费中的占比。

  陷阱二

  我们下意识地会对自己的资金进行

  心理分类,

  导致很难控制开支

  飞行常客里程是一种“使用范围有限的支付方式”,只能用在某些特定的事物上,这让支付过程毫无痛苦可言。通过心理账户的分类,它们不再与我们惯有的价值分析有任何关系,而且,因为消除了决策过程中的大部分痛苦负担,将它花出去也就变得更加容易。

  拉斯维加斯城市旅游局的人设计了一条营销标语,提醒我们明确划分自己的钱:“在维加斯发生的一切就让它留在维加斯。”他们鼓励人们遵从内心最原始的冲动。当我们把钱放到维加斯心理账户时,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我们已经将其视为花出去的钱了。

  在一个完全理性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个账户里的钱。实际上,它们都是我们自己的钱。

  陷阱三

  提前付费会让我们在真正花钱时

  感觉不那么痛苦,

  导致花掉过多的钱。

  信用卡公司不仅利用时间差产生的错觉来减轻付款之痛,而且它还这么做了两次——一次是让我们觉得以后才要付钱,一次是让我们觉得已经付过钱了。

  通过这种办法,信用卡让我们更享受生活,也更肆无忌惮地消费。

  陷阱四

  我们会轻信自己的第一判断,

  并且根深蒂固。

  我们并不像其他人那么经验丰富又头脑聪明,也根本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经验丰富又头脑聪明,但我们在评估某样事物的价值时,总是习惯性地依靠自己的判断。

  陷阱五

  我们会高估我们拥有的东西。

  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我们在它身上花费了精力,便能进一步感受到自己参与创造它的爱。比如——房子、车子、开放空间规划、关于金钱的书。事实还证明,某样东西的创造过程越艰难,我们的参与感就越强,对这样东西的爱也就越多。

  来自俄亥俄州和伊利诺伊州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一个人将咖啡杯拿在手里超过30秒,那么相比那些拿着杯子不到10秒,或根本没碰到杯子的子,前者会愿意花更多钱来购买。30秒!真令人印象深刻!

  陷阱六

  我们更愿意为看的见的辛苦努力付费,

  给看起来毫不费力的努力付费

  就会觉得不值。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将价值同价格以及其他因素相比,比如是否公平。

  人们愿意为大量的数据恢复支付更高金额,但最让人敏感的是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长。当人们发现技术人员只花了几分钟便完成数据恢复时,往往不大乐意付钱,但同样的数据量,若恢复工作持续一周以上,人们就会心甘情愿支付更高费用。

  我们的大脑不喜欢不公平,而这种不喜欢促使我们有所行动,通过找到有效且完美的经济解决方案。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陷阱七

  当我们通过语言描述和实际消费体验

  感受到某些事物更有乐趣时,

  往往会花掉更多的钱。

  脱脂量80%的汉堡聚焦于“脱脂”部分,这就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汉堡的健康、美味和令人满意的部分。而含脂量20%的汉堡只会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它的含脂量,因此我们就会考虑,它是不健康的。

  小批量奶酪的制作相比机器流水线大量生产的产品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因此我们可能也愿意付更多钱去购买它。但是,如果不是语言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甚至可能都不会意识到两种奶酪之间的不同。

  陷阱八

  当我们对一样东西怀有积极的期待时,

  我们的价值评估能力和支付意愿

  都会被改变。

  实验表明,给学生提供一些咖啡,又将调味料放在咖啡周围,有的咖啡装在精致的餐盘里,有的装在一次性杯子里。从精致的餐盘里取了奶和糖的人宣称,他们更喜欢咖啡,也愿意付更多啡,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喝的咖啡和放在一次性杯子旁边的那些是完全一样的。

  当某件东西收费昂贵时,我们会对其持有更高的期望 ,如果它比较便宜,我们的期望也会少一点儿。然后,通过自我创造的期望和价值循环,我们会获得自己愿意花钱购买的东西。

  陷阱九

  我们很难拒绝当下的诱惑。

  另外,酒精、疲乏和分心等常见因素

  会让我们进一步丧失自制力。

  假设我们被问到,下个月是想吃香蕉,还是巧克力蛋糕。蛋糕很美味。而香蕉更健康,对我们更好,我们会说:“将来的话,我会选香蕉。”未来不涉及任何情感,我们只会根据食物的营养价值进行选择。但是如果情景设定变成现在,我们会想:“此刻,我真的更想要蛋糕。”当下的我们,除了营养价值,还会考虑到情感,欲望,还有需求。

  我们通常不愿意为了退休而存钱,因为必须放弃当下一些真实存在的东西,以节省资金用于今后的享乐,而且这样的牺牲只为了一个无法密切相连,甚至不愿去细想的又老又穷的未来。

  陷阱十

  我们会用金钱等更轻松的特性

  来衡量其他事物。

  买手机时有诸多因素需要我们一一衡量:屏幕尺寸、运转速度、重量、像素、安全性、运营服务、覆盖范围。若将以上所有因素考虑在内,你会给出怎样一个心理价位?随着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依靠价格选购就成了一种相对简单也更具诱惑的策略。

  其实,其他特性如果能被量化,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比如,我们在购买相机时,考虑更多的是像素,而不是能用多久。

  当我们总是将重心放在最容易衡量和对比的因素上时,我们得到的并不是理想的结果,而是达成结果的手段。飞行10000英时和沙滩上悠闲地度过4个小时如何比较?在沙滩上悠闲地度过1小时又等于飞行多少英里呢?

  钱也一样,它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但相比幸福、安康和目的,钱更加切实有形,所以我们在做决策时,才会总去考虑钱,而不是将重心放在终极的、更有意义的目标上。

  在现实生活中,以上的10个陷阱往往不会直观呈现,而是,这更增加了我们辩识的难度。作者提出一个美好的愿望,通过这本书所揭示的陷阱,以及躲避陷阱带来的好处,是否能激励人们采取进一步措施,开发出“避险工具”呢?

  创建一个消费类别和消费上限的应用程序如何?既兼顾心理账户的优点和缺点,当某个类别的消费金额接近上限时,它还会发出警告。为了避免损失厌恶,可以开发一款无视决策在现状中得失的应用程序,在你卖掉房子时克服主观依恋,设定正确合适的价格。

  期待这样的创造!期待我们伴随每一次对消费和财商提升的探索,可以改善自身的行为和生活,脱离财务困境的压力,变得更加自由。

  《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读后感(五):不理智消费行为的心理学研究:3星|《怪诞行为学5:理智与金钱》

  主要内容是消费者不理智消费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介绍,也就是一些心理学实验的介绍。作者还虚构了许多小故事来说理。这些心理学实验基本都见过。有个别实际的案例,都比较旧了,最近的一个是2013年Uber动态调价。

  书中提到的不理智消费行为,重要的至少有下面7种:

  1:给不同的行为设置不同的心理账户;

  2:对真实价格不敏感,对比较价格敏感;

  3:愉快的结尾会让整个活动的记忆更美好;

  4:付款有痛苦,减轻付款痛苦可以让消费者更多消费,比如信用卡;

  5:禀赋效应,我们认为自己拥有的东西价值更高;

  6:宜家效应:付出了努力的物品,在我们心中价值更高;

  7:为了公平,我们宁可牺牲一些利益。

  总体评价3星,有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罗恩·约翰逊经营下的杰西潘尼,赋予了商品实打实的售价,取消了促销噱头。但苏珊阿姨至今还恨着他。仔细想一下:杰西潘尼的顾客们举着各自的钱包投票选举,却最终还是选择被商店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们想要的是特卖、划算和促销,即便这些只不过是将原本虚高的售价降回原位而已——而这也是杰西潘尼最终在做的事。P28

  2:在各种销售者中,可以说是最狡诈的业余心理学家了,他们非常清楚,当我们在花25000美元的时候,一些额外的开支,比如200美元的CD机,就会显得比较便宜,即便这么比较并不合理。P35

  3:因此,我们总是倾向于更轻松的比较方式。商人、菜单设计者以及政客深谙此道,于是他们在计划自己的策略时,会灵活地运用这一伎俩。P46

  4:从纯理性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支出决策不应该受到虚拟预算账户的影响,不论这些账户是怎样的形式,又处于什么样的定位和时机。但事实是,它确实影响到了我们。P55

  5:拉斯维加斯这座城市就是关于心理账户最好的一个例子。城市旅游局的人深谙此道。他们甚至还设计了一条营销标语,提醒我们明确划分自己的钱:“在维加斯发生的一切就让它留在维加斯。”他们鼓励人们遵从内心最原始的冲动,对此,我们当然是欣喜若狂地接受了。P56

  6:对于完全的理性主义者来说,最恰当的类别例子是人工智能!从这个角度说,心理账户的存在根本就是个错误。在一个完全理性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个账户里的钱。P58

  7:谈及我们对资金的分类,有一个古怪的发现: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获得金钱的方式心存愧疚,就往往会把这笔钱的一部分捐给慈善机构。P61

  8:于是,在各种情境下,我们处理金钱的方式就变得一目了然:它并不合乎情理,只是感觉不错罢了。(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也是这样处理大部分事情的,但这本书既不打算高谈阔论哲学,也不打算洋洋洒洒地书写疗法。)P63

  9:马克·吐温讲述了一个创造性地操控规则的例子。那时候,他每天只准自己抽一支雪茄,于是他买的雪茄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他买的每一支雪茄都大到可以“被用作手杖”。P66

  10:但是,如果我们问人们,对于一次性发放的12000美元,其使用方法会和每月额外给的1000美元有什么不同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将12000美元花在某件特别的事物上,来让自己更快乐。P72

  11:如果能有一个比较快乐的结尾,那么我们对假期的记忆,即便是下了三天雨的假期,也会好很多。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快乐收尾呢?我们可以在开始处理那些令人不快的事务之前,就“假装”旅行已经结束了,比如,在结账的前一天晚上,庆祝一下这趟旅行的落幕。P82

  12:拿杰夫的经历来说,他和他可爱的、耐心的、善良的、高攀的妻子(宝贝,你在读这段吗?),提前支付了蜜月之旅的费用。在签下那张大额支票的时候,毫无疑问,他们肯定会有所心痛。但到了安提瓜之后,付款以及它所附带的痛苦都在后视镜中离他们远去。之后的每次体验、每份快乐、每杯饮料,感觉都是免费的。P86

  13:为正在使用的东西付钱这件事,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付款之痛,也削减了使用过程中的幸福感。P96

  14:信用卡公司不仅利用时间差产生的错觉来减轻付款之痛,而且它还这么做了两次——一次是让我们觉得以后才要付钱,一次是让我们觉得已经付过钱了。通过这种办法,信用卡让我们更享受生活,也更肆无忌惮地消费。P100

  15:信用卡并不是唯一一种兼具减轻痛苦和混乱价值效应的金融工具。投资顾问也会通过各种收费方式从投资者那里赚钱。举个例子,他们通常会收取(假设是)1%的证券投资组合(“资产管理”,他们喜欢这么称呼它)提成。P103

  16:我们再来讲一讲礼品券这个东西。它们是一种被称为“使用范围有限的支付方式”,只能被用在某些特定的事物上。这样的支付方式还包括赌场筹码和飞行常客里程。这让支付过程毫无痛苦可言。通过心理账户的分类,它们不再与我们惯有的价值分析有任何关系,而且,因为消除了决策过程中的大部分痛苦负担,将它花出去也就变得更加容易。P104

  17:在让人掏钱这件事上,赌场可是专家(金融业紧随其后)。从筹码到免费的酒水、藏起来不让人看到的钟表、24小时供应的食物和娱乐活动,它们深谙如何最大程度地压榨每位游客。P105

  18:最有趣的部分来了。绝大多数房地产经纪人(81%)表示,他们在估价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挂牌价。而在外行人中,也有63%的人如此声称。换句话说,挂牌价影响了每个人对这份财产的评估,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P116

  19: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尽管我们并不像其他人那么经验丰富又头脑聪明,也根本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经验丰富又头脑聪明,但我们在评估某样事物的价值时,总是习惯性地依靠自己的判断。当这种盲目自信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时,它就变得尤为显著,也格外危险,而在这个时候,我们也就更容易落入锚定效应。P117

  20:拥有一样东西,不管所有权如何,都会使我们高估这样东西。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一种被称作“禀赋效应”的东西。P139

  21:不仅如此,事实还证明,某样东西的创造过程越艰难,我们的参与感也就越强,对这样东西的爱也就越多。麦克·诺顿、丹尼尔·莫孔以及丹将这种现象称为宜家效应——这一名称源于丸子餐厅/喧嚣工厂/儿童乐园兼家具卖场。P141

  22:营销人员都知道,一旦我们拥有了某样东西,比如有线电视服务套餐、一些家具、AOL磁盘,我们的观点也会有所改变。我们会觉得,自身所拥有的这些产品和服务,要比从来没拥有过的那些价值更高。提供试用机会的公司,其商业模式和毒贩无差:第一次免费。P144

  23:在评估一笔交易时,传统的经济模式只是简单地将价格与价值这两者进行比较。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将价值同价格以及其他因素相比,比如是否公平。当人们感觉到不公平的时候,他们会重新找到有效且完美的经济解决方案。P162

  24:不同区域的神经。研究显示,一旦我们的“不公平”区域被激活,我们就更有可能拒绝不公平的提议。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不喜欢不公平,而这种不喜欢促使我们有所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愚蠢而疯狂的大脑,也许我们并不喜欢,但它仍是我们的大脑。P168

  25:Netflix的高管们就宣布放弃执行新收费政策。因为觉得Netflix的所作所为是从自己身上榨取利益,用户们拒绝了对他们来说价值巨大的服务——只需花费7.99美元就能享受到价值至少9.99美元的东西。用户想要惩治这种不公平的行为,哪怕这么做会伤害自己,也在所不惜。P170

  26:如果Uber、锁匠以及卖伞的那位店主,能够解释价格中所包含的努力,也许就能让那些价格看上去更加公平。Netflix其实也可以解释说,流媒体的版权费用非常昂贵,公司正在降低独立用户的成本;Netflix可以专注于改进每项服务,并推出新的节目……但它没有。P180

  27:脱脂量80%的汉堡聚焦于“脱脂”部分,这就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汉堡的健康、美味和令人满意的部分。而含脂量20%的汉堡只会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它的含脂量,因此我们就会考虑,它是不健康的。P190

  28:1911年7月,《蒙娜丽莎》还只是一幅普普通通的画。当年8月,它在卢浮宫失窃。在当局对此展开追查的过程中,突然涌现大批游客,排队等着一览曾经挂过这幅画的地方。而在此之前,并没有多少人特地去看过它。P217

  29:甚至有一项有趣的调查发现,有46%的理财规划师也没有退休计划。这很有趣:那些帮我们规划如何存钱的人,自己却没在存钱。P227

  30:除了性兴奋,还有一些其他常见因素会让我们进一步丧失自制力,这其中包括:酒精、疲乏和分心。所有这些元素正是赌场和深夜信息产业的基础构成。普通的音乐,混杂着硬币经久不息的叮当作响,以及老虎机运转的呼呼声,看不见出口,也看不见时钟,免费的鸡尾酒,吸氧机,这些都是赌场让人分心的工具。P236

  31:一项研究发现,用具体的日历日期而不是一段时间来描述以后,可以适当加强人们对未来的重视程度。“2037年10月18日”退休与“20年后”退休相比,前者更能激发起我们的存钱意识。P277

  32:常见的金融尤利西斯契约包括:预设信用卡额度、只使用借记卡,甚至取消所有卡片,只使用现金。另一种与此类似的契约有一个明确的非荷马名称:“401(k)”。P279

  全文完

  2018左其盛好书榜(截至11月30日)

  2018左其盛差评榜(截至11月30日)

  2018读过评过的400多本书(截至10月31日)

  本号近800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