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象牙塔》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象牙塔》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5-05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象牙塔》经典观后感10篇

  《象牙塔》是一部由Andrew Rossi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象牙塔》观后感(一):高风险投资

  当中国学子还在努力的考GRE、托福、GMAT的时候,美国人已经在反思和质疑美国高等教育的合理性有用性。

  我大学在国内某校混吃混喝四年,我的室友有两枚出国的,一枚全自费无奖,通过她们,浑浑噩噩的我才对怎么出国、大约耗资几许有概念

  以前也知道贵,但为什么贵,那个时候还以为是两国经济水平带来的差距。冷先生观点是:出国念书就要念TOP的,要念有奖的,要对职业生涯有帮助的,否则就不必去了;我的观点是:我拿着爸妈的钱吃吃喝喝玩玩就好了,念什么也没大关系,只要能混张文凭,主要是体验一下国外的生活方式,变得思维价值观多元一点,然后练练口语,对于找工作有没有帮助也不大考虑

  我觉得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大学生在大学期吃喝玩乐,最后面对就业压力社会残酷,又回头抱怨大学是很不公平的——明明自己选择温室模式 or party模式。中国除了学费低一点,教育水平也低一点(理工科大约还行),其实很多情况跟美国蛮像的。中国也有大学无用论,何况还真的有不少没念大学,或者念个野鸡大学,出来社会凭借吃苦耐劳聪明机灵成为有钱人的(中国的衡量标尺还是很清晰的——看你赚没赚到钱)。

  我个人喜欢工作之后带来的成长收获,对于大学、中学小学时光没太多怀念,读书的时候思想懵懂、生活单一、被体系控制缺乏乐趣

  我的一个朋友,有大学情节本科在美国念书,现在回国了,想回去念master。他说他喜欢K书的感觉。看纪录片说,在大学里目标清晰,拿到文凭就好了,其他的就是纵情享乐了。——另外一种梦工厂,确实吸引人。

  国是一定要出的,但要不要念,打个问号

  《象牙塔》观后感(二):Ivory Tower笔记

  今天在楼下看了这部电影,之前的短影评里面所说的混乱好像没有那么严重,相反,对美国教育系统现状问题有了更好的了解记录片里有提到几个很有趣学校,他们都反应了美国教育体制不同侧面:

  1.(反正这个我是第一次听说)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被成为party学校。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知道怎么party,但该校数学课的不及格率却非常之高。学生用一门课程是否足够容易,来作为它是否好的评估标准

  2. Deep Spring. 深泉学院。每年学校里保持着25名左右的男学生,学费全面覆盖,以self-governance为目标。除了学习以外,学生每周要在学校的农场上至少劳动20小时

  2.Black College.专门为黑人学生举办的学校。

  3. Cooper Union. 仍然倡导免费教育的代表,次贷危机时学校的Endowment在Hedge Fund里投资失败,原来就面临的财政赤字问题雪上加霜校长无奈之下决定取消完全免费的学费以求融资,该校学生进行抗议,占领校长办公室长达两个月之久。最后通过学生提供服务的方式形成了和解,Cooper继续提供免费的教育。纪录片中学生代表在与学校代表协商时发表演讲令人印象深刻大意是,您应该清楚您的位置,您不仅是代表Cooper这个学校,你是在站在免费教育的战线上与美国现状抗争。纪录片里校长无时无刻透露的无奈,和他依然选择的立场,令人对他,对这些希望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物品,为矫正市场失灵而努力的美国人,肃然起敬

  4.美国Sallie Mae现在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就像“两房”提供房贷一样。但这个基金未来现金流并不乐观。他们说服学生去买他们根本买不起的教育,就像当年“两房”的贷款诱惑次貸的借款人去买根本买不起的房子

  5.教育实在是太贵,价格的上涨远远超出了医疗食物等的上涨。在很多地方比如旧金山有叫Uncollege的运动,觉得上大学没有意义的适龄青年组成了社区,共同学习和生活。 Moody的研究显示,大学教育不再值得投资。大学教授发起了一项叫MOOC的运动,让普通人在网上能够有公开资源视听大学课程。虽然很多人觉得这种方式必然成为趋势,但缺乏反馈的远程学习,缺乏真实互动和社区感的教育是否能取代传统不得而知

  6.伯克利的Chancellor Nicholas Dirks在纪录片结束后与观众进行了交流。他介绍了加州的教育系统。加州大公立学校,有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系统,California State系统,还有community college. Community College 的学生在两年的学习结束之后有机会转入前两个大学系统(事实上这是很多中国人近年来出国的跳板,community college 不需要太高的门槛,而且即使是对国际学生费用比较低)。Dirks说,我们希望的教育不仅是给他们技能,而且希望他们能在大学中获得辩证思考能力,之后能去回馈社会。所以虽然伯克利现在只有11%左右的资金来自政府,但是它能尽己所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奖助学金。我们不希望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负债,由此他们能自由地选择。我们的学生毕业以后去Teach of America(美国一个到全世界各地支教公益组织)(还有另一个没听清)的比例比谁都高,这就是我们教育成功表现之一。

  前面的六点笔记可能比较琐碎,但是纪录片本身是围绕美国教育日渐变得昂贵主题,关于教育应该收费还是完全是免费的公共物品的问题展开争论的。关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教育在美国,曾经公民教育。随着 技术发展,许多技能比如IT技能,金融知识,似乎成了未来稳定或者高薪职业的保证,在这种社会的风气下,大学也难免变得更职业化。对于后者,大学教育不再像公共物品,而确实变成了一项可以量化的投资。所以收匹配的学费反而是应该的。如何面对这种潮流?有没有办法区分这两种目标,对他们分别进行定价?纪录片和Dirks倡导的都是免费教育,可是,会不会它足够昂贵,反而吸引的都是那些最在意的人?也许如果它更昂贵,学生更懂得珍惜,就不会有party school了。其实想起来,中国就很好。:)

  《象牙塔》观后感(三):大学为什么仍然存在?我为什么要充一个为期四年的视频网站会员

  这个片子讨论东西很真诚,但是唯独没有正面去讨论这个问题,大学为什么仍然存在。在它讨论辍学,MOOC,社区学校的时候,险些再迈进一步就能去谈这个关键问题了。但是没有。这就是我觉得它懦弱的地方。

  标题是一个比喻,或者类比,如果你发现的话。其实没必要把后半句写上。但是如果只写前半句,显然有点标题党的意味,而且恐怕这语气也有点太自不量力了。

  这个比喻是有来源的。之前bilibili和东京电视台事情在前者的网站上引起广泛讨论。当时我恰好偶然间写了一条评论。我说,我一般从不充会员,而只会去购买单个的商品,因为人对自己的胃口总是会形成过于乐观的估计,更何况又不是充了会员,想看的东西就都能看了。

  我觉得大学就是一个视频网站。当然显然,大家不会误会我说大学提供的课程都是视频课程。我是说这种一旦成为会员就能够享受系列服务的性质。但大学显然还有更让人讨厌的地方,比如说它是排他的,我如果有钱,这四五个视频网站我都可以充个会员,但大学只能选择一个,而且你需要充一个为期四年的会员。而且,这是最可恶的,它是个套餐,套餐的意思是,出于膳食均衡原则,这里面总有你不爱吃但是必须吃的东西。而且,又不是说你爱吃的东西,一定能够吃到。还有更可恶的,你购买一项服务,大不了不喜欢了不想要了,就当是钱白花了,无所谓。但是如果你充了四年的大学会员,抱歉,你不能退出。辍学的话,完全可以,但是你回不来了。

  仍然拿视频网站做比喻,大概这四五个视频网站本身,可能80%的内容是完全重叠的。热门电视剧,热门电影。充会员的好处是,它提供了一大堆东西,无论你是否需要,但是它一定是过于实惠的。然而会员这种制度糟糕的地方在于,它是有有效期限的。可是购买单个商品就不是这样。一经购买,它永远是你的。尤其比如说电子阅读网站,很多时候你及时买了一本书,过了不久因为某个原因这个书下架了,可是你仍然已经拥有它了,仍然可以随时阅读它。

  事实上,人们对于自己的需求从来不会有什么清晰的感知。你仔细想想,有非看不可的电影吗?大概,有那么三部五部吧。大多数的,还不是因为大家都在看,我觉得看看也无妨。所以,首先你对商品本身就没有那么明晰的需求。其次,对这个商品的提供方,你其实是基本上没有要求的。这方面或许bilibili确实做的出色,因为其他视频网站的弹幕文化建设得还没有这样让人充满归属感

  所以,只要为单个的商品花钱就足够了。而且大多数的东西,无所谓是这个还是那个,你只是需要它填充生活的空隙而已了。

  比如说你想学日语,完全可以去日语培训学校去学,或者在网络上购买视频课程。除非你是日语本科生,否则这东西在培训班里学,和在大学里的公选课上学,没有本质区别。反正,通行的教材无非是那几种。

  大学本身,没有特殊性的,也没有归属感。并没有。高等数学的课程,比如说,在不同学校间课堂上的差异,甚至还比不上一个学校内不同老师讲课风格的差异之大。事实上,你只是需要去上这门课而已,你不必非要去上某大学的这门课。

  大学里面的课程,服务,设施,商品,这些全都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唯独大学是没有必要存在的。而且,比如说我个人的体验,我读大学的时候喜欢待在图书馆里,后来毕业了注销了校园卡,只能去市图书馆,市图书馆规模还稍微小一点,但是在小说阅览室那里,我常看到许多人在书架旁的木地板席地而坐读小说,这场面是我在学校图书馆里从来不曾看到过的。大学,好像唯独缺少了这种纯粹感。因为它是个套餐,因为它不同的方面互相侵扰。因为显然,做作业或者复习考试的同学才是图书馆的常客。

  所以,其实事情本来可以更简单,而且为什么它不去按照那种更简单的方式运作呢?我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学期选课的时候下手慢了,结果体育课没有什么可选的,于是选了个游泳高级。结果我根本没学过游泳。后来去了教务处,老师把课程改成了乒乓球。然后,自此我好像对游泳有着奇怪的迷恋,结果下学期就选了游泳初级。

  这就是那个更简单的运作方式。无论是什么类别,如果它没有门槛,如乒乓球课程,你可以直接去购买,然后上课,然后通过期末考试,完成一个完整周期。如果它有门槛,比如游泳高级,首先是入学考试或者水平测试,通过了,允许购买课程,然后上课,然后通过期末考试,完成一个完整周期。

  我之前跟网上一个日语老师学日语,有一次他直播讲课的时候,看到大家都一副死气沉沉模样,很生气地说,他以后再开设课程,首先讲一个星期,然后进行一次考试,考试通过了才可以跟着他学,否则就算有钱赚,他也不去讲。这种,算是阶段性考试。或者学习能力考试,也不错。就像电子书购买之前可以试读是一个道理。可是我不大明白,为什么电子书试读通常可以读1/3部分,但是电影只能试观看五六分钟。事实上,一本书如果能读到1/3,也差不多就有毅力有能力读完了。但大多数的书读不到1/3就读不动了。

  所以,这是我的一个设想。大学是不必要的。因为它太臃肿了,而且把一些跟它的初心无关的东西放在了一个更高更有权力的位置。我觉得,在未来,所有大学内的设施是存在的,教育资源之类的,而且最好能够做到去中心化。比如高等数学这种基础课程可以更容易地获得,类似影片当中社区大学这样的性质。

  然后,更重要的,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一个咨询人,或者指导者。比如说你想学习某一样东西,这个人可以对你目前的状态进行评估,然后告诉你,在你达到去学习这样东西的标准之前,你需要学习多少预备课程。然后,你只要分别去购买相应的课程就好了。你可以花三个月时间把预备课程学完,也可以花两年,随你的意思。

  所以,既然这样,就不如把这样的评价体系做得更精细一些,甚至这样的咨询人或者指导者的角色都完全可以让某个程序来完成。就像,有试穿功能的那种购物网站的程序一样。

  这样最好。

  没有人规定你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没有人规定你应该怎么怎么全面发展。你只需要发展你想发展的方面就好了。

  绝大多数的东西都是可以被替代的。高等数学的课程,在哪间教室里去学,还不是一样。但是如果你想要做什么,高等数学是预备课程,你总归还是要学它的。

  如果这种自助的体系建设得好的话,无论哪一个细微的方面,都有一步一步的台阶提供给你。这最好。随你的意思。从入门到……到你觉得够用为止。

  人何苦成为教育的傀儡呢。

  再补充一点,别跟我讲什么校史校训,杰出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大学之精神,教育之本质。这东西不光冠冕堂皇,而且本身就是恶质的。我确实在大学阶段遇到过好几个每当我想起来都会非常感动非常敬佩的好老师,但这个跟大学本身没有关系,那些老师是好的,他们在别的什么地方仍然是这样好的。但是我也遇到许多不好的老师,不好的老师各有各的不好。既然说到这个了,把好老师和坏老师打包在一起一同呈现给我,让我没得选,这本身就很暴力,而且这责任就在大学本身啊。这算是捆绑销售吧。

  至于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类漂亮话,也不看看是谁掏学费,谁领工资。

  相比之下,这个电影就实在多了。里面好多学校历史都有几百年了,人家也没强调这些有的没的。

  我就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让我想起来就伤心一阵子。我毕业之后曾经回到过母校一次,母校总是老样子。忙碌,年轻,欣欣向荣。结果进不去图书馆。据说是要带着有关证件到某个专门的银行办理校友纪念卡才行,大概是银行卡或者信用卡的性质,好像还得有在本地工作的相关证明。反正我在校友纪念网站上看挺复杂的。像是一般的图书馆,用身份证就可以办理读者证了,而且除非外借,否则是不产生费用的。

  但是没办法,学校里的资源总是尽最大可能向在校师生倾斜。你的四年会员过期了,你就再也不是会员了。你什么都不是。

  大四下学期开始长智齿,去校医院看病,牙医说你这个智齿位置刁钻,恐怕要有经验的老医生才能拔,我把他的电话给你,他每个星期只上几次班,你要提前预约。趁早决定吧。一旦毕业了,就享受不到医保待遇了。

  结果我没拔智齿。现在我四颗智齿都长全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突然间变得伤感了。果然归属感这种东西再没有还是有的。人都是好人,回忆都是好的回忆。唯独,我的母校估计不曾记得有我这种无能的学生。何苦要有大学这种白白浪费人情感的东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